布加综合征超声诊断最新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5.14 MB
- 文档页数:42
2024布加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及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闭塞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
一、BCS的临床表现BCS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水和肝大,但不具有特异性。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肝静脉闭塞速度及肝静脉受累程度。
若有时间形成侧支使血管减压,患者可能无症状(五20%)或症状轻微。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门静脉高压症,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如脑病、呕血).,BCS的临床表现如下:�急性和亚急性:以腹痛、腹水、肝大、黄疽和肾功能衰竭迅速进展为特征。
�慢性:最常见;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无黄疽;约50%的患者伴有肾功能受损�暴发性:少见;暴发性或次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有腹水、肝大、黄疽和肾功能衰竭。
�急性梗阻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急性右上腹疼痛。
由千腹水,腹胀也是一重要症状。
一般无黄疽或黄疽低。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可发现:�黄疽"复水�肝大�脾大(少见)�下肢水肿�溃疡�胸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静脉血流由下而上)及下肢静脉曲张三、诊断性评估01、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具特异性。
非特异性的转氨酶轻度升高见千25%-30%的患者,但对确诊没有帮助。
腹水检测:(1)腹水的蛋臼含量理论上是升高的,但并不绝对;(2)血清-腹水臼蛋白梯度(SAAG)通常大于1.1。
02、影像学评估影像学对千早期诊断和评估BCS病清程度至关重要,有助于缓解肝淤血,从而恢复肝功能、改善门脉高压。
2.1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是首选,对千有检验的超声医生,检测静脉梗咀的灵敏度接近85%-95%。
当下腔静脉闭塞引起布加综合征时,下腔静脉管腔内可见到引起管腔阻塞的物质(血栓或肿瘤)(见图11当怀疑BCS,肝静脉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时,诊断应慎重。
有些患者肝静脉未显示或显示不清,而事实上其静脉可能畅通或正常;而另一些患者,位千肝脏深处的肝静脉畅通,同一静脉又在近隔膜处闭塞。
2024布•加综合征病例分享病例资料患者男t62岁,近期确诊为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就诊于我院肝病病房。
既往无病史。
从事建筑行业,退休6个月。
尽管患者已戒酒6个月,但实验室检查显示Y-谷氨酰转移酶(858U/L)和碱性磷酸酶(228U/L)升高,凝血酶原时间、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正常。
查体示肝肿大和腹胀,无肝硬化迹象。
肝脏超声检查(图A)示布-加综合征,伴中、右肝静脉血栓形成(白色箭头处),腹水低含量,肝顶肝静脉汇合处见一圆形低信号钙化肿块(直径4cm)oCT未能确定肝脏肿块的确切性质(图B、C),但可证实存在低密度病变伴肝顶中央钙化(图B、C白色箭头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腹水(图C橙色箭头处),肝中静脉和右静脉可见受损(图B白色箭头处)。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和癌胚抗原)水平正常。
包虫血清学阴性。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示门脉高压性胃病,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患者收入我院后,进一步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
问:根据影像学结果、阴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答案褐晓答案褐晓:肝脏布鲁氏菌脓肿(也称布鲁氏菌瘤)肿块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部分钙化坏死(图D中的2个星号),伴上皮样细胞环(星号)和少量浆细胞(箭头),无巨细胞。
活检后数小时,患者出现发热和腹痛。
血培养检测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血清学显示高滴度IgGJgM阴性(ELISA技术)。
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羊种布鲁氏菌抗原阳性,滴度为1/160o放射学、组织学检查排除其他诊断和活检后菌血症(布鲁氏菌属鉴定),最终诊断为肝布鲁氏菌瘤。
予患者多西环素(200mg∕日)和庆大霉素(3mg/kg/d)治疗,发热和腹痛症状消退。
静脉治疗7d后,用利福平(900mg∕日)替代庆大霉素,利福平和多西环素联合用药持续6个月。
在最近的随访中,抗生素治疗9个月后,疾病演变的标志是布-加综合征导致的难治性腹水的发展。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是以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及肝上段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细胞充血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
因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相关专业较多,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故正确诊断的关键是对本病的充分认识,凡有门静脉高压表现,伴有:胸背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或色素沉着;肝脏明显肿大;术中发现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增厚发白,静脉压力增高;门脉高压行分流术后门脉压力未降低的患者均应考虑布加氏综合征的存在。
布加氏综合征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
先天性与左肝和血管胚胎形成期,下腔静脉肝段联接右肝和心通道失败,未能建立起流入右心耳的正常通道有关,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被覆盖上皮细胞的纤维结缔组织隔膜阻塞。
获得性目前认为与肿瘤、口服避孕药、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抗凝血酶Ⅲ缺乏、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和高凝状态相关。
1 分型布加氏综合征的分型方法很多,简单的分为两型,Ⅰ型:膜性梗阻;Ⅱ型:血栓性梗阻即下腔静脉一段梗阻。
Sugiura’S则将其分为三型,Ⅰa: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开放;Ⅰb: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阻塞;Ⅱ:下腔静脉一段梗阻并肝静脉梗阻;Ⅲ:下腔静脉隔膜伴狭窄并肝静脉开放。
2 诊断依据2.1 临床症状及体征布加氏综合征可以发于各种年龄,以20~40岁多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起病快慢有关。
下腔静脉梗阻病程较长,病变位置较固定,常位于下腔静脉与右心耳联结处,并常合并有左肝静脉梗阻。
临床表现为:下肢水肿、下肢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胸壁、腹壁、后背静脉曲张,血流方向为头向血流,腹水,右上腹胀痛不适,食道静脉曲张,脾脏肿大,肝脏淤血肿大,这与肝性门脉高压,肝脏硬化、萎缩变小不同。
晚期病人可出现肝功能不全表现如:乏力,凝血机制异常等。
严重时血栓累及肾静脉,可出现少尿,肌酐、尿素氮增高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少数病人起病较急,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等。
布加综合征超声诊断标准布加综合征是一种以腹足股沟区疼痛和包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诊断通常通过临床表现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超声影像学是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用于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布加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布加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腹足股沟区疼痛和包块,可以伴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
超声检查应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二、超声检查方法1. 患者体位:仰卧位或立位。
2. 适当准备腹部:腹部要求皮肤干燥,患者要求排空膀胱。
3. 超声探头选择:常用线性探头,频率一般选为7.5-10MHz。
4. 扫描技术:扫描应包括腹部肌筋膜、腹股沟区、腹股沟深部组织等。
三、超声图像表现1. 脂肪积聚:腹壁呈现明显的脂肪积聚,可见脂肪斑块,尤其在肌腔内。
2. 背层腹股沟壁增厚:在图像中可见背层腹股沟壁增厚,厚度增加>5mm。
3. 腹腔内阻塞:表现为腹腔内重要器官如肠管、网膜、卵巢等被压迫移位,形成阻塞感。
4. 肠管扩张:腹腔内肠管扩张,可见回声增多,形成一串串低回声结构。
5. 腹股沟淋巴结水肿:腹股沟区的淋巴结表现为回声异常增强、水肿,形成肿块样结构。
四、超声诊断标准根据上述超声图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可对布加综合征进行超声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标准可诊断为布加综合征:1. 脂肪积聚:存在腹壁明显的脂肪积聚。
2. 背层腹股沟壁增厚:背层腹股沟壁厚度增加>5mm。
3. 腹腔内阻塞:腹腔内阻塞感,重要器官移位受压。
4. 肠管扩张:腹腔内肠管扩张,低回声结构形成。
5. 腹股沟淋巴结水肿:腹股沟区淋巴结异常增强,水肿形成肿块样结构。
总结超声影像学是布加综合征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脂肪积聚、背层腹股沟壁增厚、腹腔内阻塞、肠管扩张和腹股沟淋巴结水肿等超声图像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辅助诊断布加综合征,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超声影像学的快速、无创和可重复性是其在布加综合征诊断中的优势,但仍需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应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布加综合征名词解释超声
嘿,你知道啥是布加综合征不?这可真是个有点特别的玩意儿呢!
布加综合征啊,简单来说,就好像身体里的一条重要“管道”出问题啦!你想想看,就好比家里的水管要是堵住了,那水不就流不通畅了嘛,
布加综合征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
超声呢,就是医生用来发现这个问
题的好帮手哟!
超声就像是医生的“超级眼睛”,能透过你的身体看到里面的情况呢!比如说,它能看到血管是不是通畅呀,有没有被堵住啥的。
我给你讲
个例子哈,就好像你有个特别珍贵的宝贝箱子,你想知道里面的东西
有没有放好,有没有被压住,超声就可以帮你看清箱子里面的状况一样。
我有个朋友的爸爸就得了布加综合征,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咋回事,
就是觉得肚子胀胀的,浑身没劲儿。
后来去医院一检查,通过超声这
双“超级眼睛”才发现原来是血管出问题啦!哎呀呀,要是没有超声,
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发现这个问题呢。
医生说呀,布加综合征可不是个小事情呢,要是不及时治疗,那后
果可严重啦!就像你开车在路上,要是车胎突然爆了,你还不赶紧停
下来修,那不是得出大问题嘛!所以呀,超声真的太重要啦,它能早
早地发现问题,让我们能及时去解决。
反正我觉得吧,布加综合征可不是能随便忽视的,超声对于诊断它
简直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得重视自己的身体,要是有啥不舒服的,赶紧去医院让超声这个“超级眼睛”帮忙看看,可别不当回事呀!。
CT表现:急性期:CT平扫:1.弥漫性低密度的肿大肝脏,IVC+肝静脉狭窄及腹水2.高密度的IVC及肝静脉(由于血栓的CT值增高)CT增强:1.肝尾叶的早期强化+中心部分环绕IVC2.典型的“反转”型:周边强化↓;随后中心部分强化↓,而周边强化↑,即呈扇形改变即肝门附近的肝实质呈斑片状强化, 而周边部的肝组织则强化不明显呈低密度影, 这主要是由于肝静脉流出道急性阻塞导致完全性的离肝门静脉血流的缘故3.肝静脉或IVC狭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CT平扫:1. 肝脏缩小, 边缘呈结节状, 但尾叶往往增大, 因为尾叶的血流直接通过多条小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 而不受大的肝静脉阻塞的影响。
2. 肝脏的周边部或萎缩的肝叶由于局部肝组织的坏死或纤维化常可见到斑片状、楔形、不规则形低密度影。
CT增强:1. 肝脏中央部分出现斑片状强化, 周边部呈低密度, 延迟扫描时密度逐渐趋于均匀, 整个肝脏呈等密度改变。
但肝尾叶往往表现为均匀强化2.肝静脉及IVC闭塞,以右肝静脉不显影为常见,奇静脉和半奇静脉扩张常见3.良性再生结节:0.5-4CM,动脉期结节强化明显, 门静脉期仍为较高密度(可与癌结节相区别)MRI表现: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肝弥漫性肿大,血管内的血栓表现管腔内的异常信号, SE 序列呈长T1 和长T2 信号,肝内侧支血管, 在SE 序列表现为“逗号样”的血液流空影, 也可表现为网状或“蜘蛛网”状血管影, 走行无规律T1WI:肝周缘信号不均匀而中心信号↑,高信号结节,尾叶增大。
T2WI:肝脏充血和坏死区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几乎均表现为肝脏呈中心性强化, 周边部信号减低,可见肝静脉和IVC栓塞,T1WI相结节信号均匀增强膜的MRI 表现:通常为弓背向上的弧线状薄层T1、T2 等或稍低信号影, 膜的位置通常位于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处或紧邻膈下, 梗阻处以下的下腔静脉失去正常流空信号而表现为高信号, 其上方下腔静脉呈流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