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 走进世界
- 格式:docx
- 大小:52.25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
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
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
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定义: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并且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一、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VS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举例:冰→水→水蒸气→水 --------物理变化水+糖→糖水 ---------------物理变化补充:①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初中学的燃烧都是和氧气发生反应②有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物理变化:气球爆炸;轮胎爆炸:锅炉爆炸;③爆炸化学变化:火药爆炸;面粉爆炸A.干冰升华B.玻璃破碎C.动物呼吸D.石蜡熔化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汽油燃烧B.灯泡通电发光C.动植物呼吸D.水果腐烂3.下列各组生活现象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蜡烛燃烧,葡萄酒化B.汽车爆胎、铁器生锈C.水果腐烂、蔗糖溶解D.玻璃破碎、鲜肉冷冻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矿石粉碎B.冰雪融化C.酒精燃烧D.汽油挥发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汽油挥发C.湿衣晒干D.木材燃烧6.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木柴劈成块B.西瓜榨成汁C.残雪化成冰D.高粱酿成酒7.在厨房发生的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木材燃烧B.铁锅生锈C.稀饭变馊D.开水沸腾8.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树根“变”根雕B.葡萄“变”美酒C.玉石“变”印章D.变形金刚“变”身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铸成锅B.瓷碗破碎C.粮食酿醋D.石蜡熔化10.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电灯发光B.玻璃破碎C.面粉爆炸D.木炭吸附二、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不)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等)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磁性延展性等)延性: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延伸或者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展性:在外力的作用下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补充:变化和性质的区别理解:变化强调某一过程,性质是结论描述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①木柴燃烧——____________; 木柴能燃烧——__________②铁生锈——____________;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__________练习题:区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1.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状态B.还原性、可燃性C.密度、硬度D.熔点、沸点2.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氢气充探空气球B.酒精作燃料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D.木材可以制作桌椅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酒精可用做燃料B.液氮用于冷冻麻醉手术C.铜用于制作导线D.铝常用来制造炊具4.下列描述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石墨很软B.食盐是白色固体C.氯酸钾加热能分解D.蔗糖有甜味5.下列各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钢丝可以做电缆B.生铁可以做铁锅C.酒精可以做燃料D.木材可以做家具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用铜做导线B.用氯化钠制氯气C.用乙醇汽油做燃料D.用碳酸氢钠制灭火器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1、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出来的性质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3.点燃蜡烛,会发现火焰分三层,内焰最亮;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发现处在火焰最外层最先变黑,说明这一层火焰温度最高;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照在火焰上,发现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4.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可知,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多,而含有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少。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网络】化学的作用: 1.可以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2.可以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
3.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材料等。
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化学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以及变化;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研究物质内部组成、结构等;研究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更好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化学”。
化学实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1)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
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
(3)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称。
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一般从以下三方面描述:(1)反应物在常温下的颜色、状态、气味;(2)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反应;(3)在反应过程中看到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应特别注意有无颜色、状态的变化,有无沉淀出现。
有无气体生成,以及能感觉到的其他现象。
如光、热、气味等。
1.药品的取用规则、方法2.物质的加热3.物质的称量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4.仪器的连接5.玻璃仪器的洗涤6.常见气体的制备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问题,如绿色化学等。
3.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命题落点1.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新技术,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如例1。
2.化学学科研究的领域,如例2。
3.化学新技术与其解决的问题,如例3。
4.以科技新成果为背景进行设计命题,如例4。
例1:目前,下列化学制品在生活中不准使用的是()A.含磷洗衣粉B.可降解塑料袋C.高效低毒蚊香D.合成纤维衣服答案:A例2:(2004·吉林)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第3节 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探究预习新知1. 化学是一门以 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
2.观察变化时要对物质在变化前、 变化中 和 变化后 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3.用小刀轻轻地在蜡烛表面能划出划痕,说明它的硬度小 。
把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 小 。
4.蜡烛火焰分为 焰心 、 内焰 、 外焰 ,其中 外焰 的温度最高。
5.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后发现: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高 ,但 水 和 二氧化碳 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低。
化学实验的流程和作用:化学实验课程导学【例1】小君同学在家做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
面对这样的“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 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解析:对于此类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老师请教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反复检查实验,观察是否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排除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故A 、B 、C 都对;但不能认为异常现象一定是操作错误而导致的,或者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而不予理睬.答案:D【例2】蜡烛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A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 .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成的石蜡固体流程 作用 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化学知识 实验操作 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 科学分析 得出结论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进行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
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把一块干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某兴趣小组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根据现象作出的分析错误的是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出现水雾,说明石蜡中含有氢、碳元素C.用一个烧杯将燃着的蜡烛罩住,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一般需要氧气D.燃着的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答案:BA、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正确;B、把冷小烧杯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有水雾产生,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而不能判断碳氧元素,故不正确;C、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故正确;D、蜡烛一吹即灭,说明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B。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B.高粱常用于酿制白酒C.铜常用来做电线电缆D.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答案:B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B、高粱用于酿制白酒是利用高粱中的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C、金属铜用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小提示: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3、“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
云南建水人早在3500多年前就攀握了制陶技术。
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镇浆制泥B.拉坯造型C.高温烧制D.磨光上釉答案:CA.镇浆制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拉坯造型,只是物质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第3节 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探究
预习新知
1. 化学是一门以 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
2.观察变化时要对物质在变化前、 变化中 和 变化后 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3.用小刀轻轻地在蜡烛表面能划出划痕,说明它的硬度
小 。
把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 小 。
4.蜡烛火焰分为 焰心 、 内焰 、 外焰 ,其中 外焰 的温度最高。
5.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后发现: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高 ,但 水 和 二氧化碳 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低。
化学实验的流程和作用:
化学实验
课程导学
【例1】小君同学在家做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
面对这样的“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 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
解析:对于此类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老师请教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反复检查实验,观察是否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排除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故A 、B 、C 都对;但不能认为异常现象一定是操作错误而导致的,或者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而不予理睬.
答案:D
【例2】蜡烛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
A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 .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成的石蜡固体 流程 作用 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化学知识 实验操作 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 科学分析 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