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特定地区内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这种特征可以涵盖现实生活中的方言、饮食、服装、建筑、艺术、习俗、信仰等各个方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集合,它是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融合中沉淀而成的。
地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
在中国这个拥有丰富地域文化的国家里,地域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显得尤为突出。
以中国南方和北方的饮食文化为例,南方人喜食米饭和米面制品,口味偏甜,而北方人则以面食和五谷杂粮为主食,口味偏咸、辣;南方人喜欢吃米酒、米醋,北方人则喜欢喝白酒。
这些饮食差异既来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也体现了当地民众的饮食习惯和品味偏好。
地域文化还可以通过建筑风格来展现。
例如,中国南方水乡的传统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灵活、精巧,富有浓厚的江南风情;而中国北方建筑则以砖木结构为主,庄重稳重,体现了北方人的豪放和坚毅。
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不仅反映了地域性的气候、环境和木材资源差异,也表达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
地域文化还可以在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中找到。
例如,中国北方冬至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团圆和美满;而中国南方冬至则有吃汤圆的习俗,象征着团圆和甜蜜。
这些习俗和节日既与地域的农耕和气候背景有关,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
它是各地人民生活方式和智慧传承的结晶,也是推动地域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因素。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得到了空前的便利,人们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和感受其他地区的文化魅力。
总之,地域文化是一种特定地区内形成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语言、食物、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
地域文化的名词解释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特色的文化群体所共有的文化特征。
它是地理因素、历史传承以及地域特色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地方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
地域文化通常包括语言、习惯、信仰、音乐、风俗、节日等多个方面,既是地方人们与生俱来的内在认同,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一、地理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理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的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上存在着独特的差异。
例如,山区地区的居民因地理条件的限制,发展出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山地文化,如南方的梯田文化和北方的露天烧土斗田文化。
而沿海地区由于海洋资源的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渔耕文化。
地理环境还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
如藏区的藏式建筑以寺庙、宫殿为主,其特色在于布局严谨、色彩鲜艳,彰显着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二、历史传承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历史传承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对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的传承和演变使得地域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以中国西安为例,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丝绸之路的沿线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和融合,影响了西安独特的地域文化。
西安的历史建筑、艺术品和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古代特色。
三、地域特色对地域文化的塑造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地域文化。
地域特色包括气候、地形、民族风情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
例如,阿拉伯地区是沙漠地带,在沙漠环境下,阿拉伯人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文化。
这种文化在建筑、服装、美食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达。
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传统地域文化可以通过教育、传统节日、口述传承等方式得以保留和发展。
同时,新的环境和外部文化输入也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例如,中国的春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有许多地方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地域文化传承: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它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地域文化是地方精神的象征,是地方认同的重要纽带。
它通过世代相传的故事、习俗、艺术等形式,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增强地方凝聚力,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挖掘和保护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等,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二、地域文化传承的挑战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得本土文化逐渐被淡忘。
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化的推进导致传统聚落逐渐消失,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和民俗活动也随之消亡。
此外,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三、解决策略为应对上述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首先,加强教育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加大对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
建立相关机构或协会,定期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
例如,将传统音乐、舞蹈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品牌;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地域文化。
最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和机构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国是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承载着各个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南方文化、北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这三种地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地区包括江浙沪一带以及广东、福建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代表,其古老而丰富的历史为其注入了独特的韵味。
江南文化以其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
此外,江南地区的园林艺术、绘画和文学等也是南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南方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审美和品味,被认为是优雅、细腻、温和的代表。
其次,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
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其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较为贫瘠。
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原文化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注重礼仪、秩序和道德规范。
北方文化以其严谨、坚强和朴实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特点可以在北方的建筑风格、戏曲艺术和饮食文化中找到。
北方文化注重实用、务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被认为是刚毅、豪爽、直率的代表。
最后,中国的西部地区也有独特的文化。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陕西等地,这些地方山峦起伏,自然环境多样。
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代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神秘和异域风情。
这种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服饰、音乐和舞蹈,富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西底地区的文化以其独特的民间传说、医药和烹饪方式而著名。
西部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这种文化被认为充满着自由、奔放和朴素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代表了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核心,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强调礼仪和坚韧;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神秘感。
第1篇一、引言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地域文化实践教学。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背景、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独特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涵盖了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挖掘、整理和传承地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三、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学校应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方案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地点等,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2.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地域文化实践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实地考察、民俗体验、艺术创作、历史研究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效果。
3.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与当地文化部门、社区、企业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体验、创作等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5. 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
地域文化:讲述各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与风俗习惯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1.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得各地区人民在生产生活、建筑风格、服饰饮食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
2.历史发展的积淀:各地历史沿革、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历史事件的积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
3.传统节日的庆祝: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地根据地域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传承地域文化。
4.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评剧、川剧等,以及各地的民间工艺、传统手艺等,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1.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人员流动和信息传播,各地域文化得以互相交流、借鉴、融合,使得地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2.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地域文化逐渐消失,同时也有新的地域文化不断诞生。
3.地域文化融合的案例:如各地美食、旅游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跨地域的文化活动等,都是地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体现。
三、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传承人培养等措施,加强对地域文化的保护。
2.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文化产业,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3.地域文化旅游: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4.地域文化教育:将地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结: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独特的文化特色与风俗习惯为我国文化多样性增色添彩。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地域文化在保护和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地域文化特点总结1. 引言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是每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它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差异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对一些地域文化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北方地域文化特点2.1. 饮食文化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多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包子等。
这是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人们需摄取更多的热量来保暖。
此外,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中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如烤鸭、涮羊肉等。
2.2. 服饰文化北方地区的服饰文化多以棉麻为主,注重保暖和舒适性。
传统的北方民族服饰如汉族的中山装、满族的长袍等也有一定影响力。
此外,北方地区还注重颜色的搭配,往往偏向于深色调。
2.3. 节庆文化北方地区有许多独特的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中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例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等。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历史和文化。
3. 南方地域文化特点3.1. 饮食文化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口味偏甜。
南方人喜欢烹饪各种海鲜,如虾、螃蟹、鱼等。
此外,南方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小吃,如粽子、肠粉等。
3.2. 服饰文化南方地区的服饰文化注重轻便和透气性,多以丝绸、棉麻等材料制作。
南方的气候较为湿热,人们选择这样的材料能更好地适应气候环境。
此外,南方地区的服饰色彩鲜艳多样。
3.3. 节庆文化南方地区的节庆活动有很多独特之处。
例如端午节,南方人会划龙舟、包粽子,这些活动寓意着祛病辟邪。
另外,南方地区的婚礼仪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节庆活动,充满了独特的风俗和传统。
4. 西北地域文化特点4.1. 饮食文化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面食和牛羊肉为主。
干旱的气候使得西北地区人们需摄入较多的蛋白质来维持体力。
此外,西北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小吃,如羊肉泡馍、凉皮等。
4.2. 服饰文化西北地区的服饰文化多以兼顾保暖和耐磨性为主,如长袍、羽绒服等。
西北地区的服饰祥云纹饰常见,这是由于西北地区人们对祥云的吉祥寓意。
地域文化的专业名词解释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和表现形式的文化体系。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了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的背景和形成过程地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地方的历史和社会发展。
历史和地理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不同的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例如,山区地域文化注重农耕文化和土地的敬畏;海岛地域文化则与海洋资源、渔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语言、习俗、信仰、建筑、艺术、饮食、服饰等。
这些特征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不同地方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
1. 语言:地域文化中的语言体现了地区居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每个地方的方言、口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2. 习俗:地域文化中的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礼仪。
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在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3. 信仰:地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精神追求和信仰体系。
例如,印度教在印度是主要宗教,对该国的文化影响深远。
4. 建筑:地域文化中的建筑风格往往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
例如,中国南方的水乡古镇以水上建筑为主要特色,而西方城市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现代化与功能性。
5. 艺术:地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地区居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
6. 饮食:地域文化中的饮食特色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的传统菜肴和餐桌礼仪体现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7. 服饰:地域文化中的服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气候环境和社会地位。
例如,中国的汉服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地域文化的意义和保护地域文化不仅是地方居民的文化认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繁昌县电大安徽地域文化期中试卷年级专业姓名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2、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3、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4、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
5、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指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6、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7、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莲救母》,又名《劝善记》。
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
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8、安徽的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东南第一山”之誉。
9、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
10、马鞍山太白楼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景区,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淮河文化圈。
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是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忧郁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2.新安理学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21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淮南子》《淮南子》:《淮南子》作者淮南王刘安。
《淮南子》是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同时也可视为西汉时期一部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
《淮南子》原书工程浩大,共有“内书”21篇、“外书”33篇和“中书”8卷,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轴,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是汉代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但是流传至今的《淮南子》大多散佚,仅只剩下“内书”21篇。
4.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指的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作为专有名词流传,来源于徽州城筑建的“四宝堂”。
它们在传播中华民族文明,发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安徽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答: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和开拓创新性,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2、、什么是圩田?试述它在安徽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
答:圩田,也叫围田,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
地势低洼,地面低于汛期水位,甚或低于常年水位。
圩田的出现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徽农田水利建设的突出成就,而到了唐宋时期,安徽的圩田有了重大发展并迅速走向高峰期。
唐宋两代特别是宋代,安徽兴建的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兴建圩田的理论,对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宋时期,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充实,加上先进农具的推广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大江南北已大量修筑圩田并日趋完善。
如宣城,早在孙吴割据江东时就在其境内修建了最大的圩田金宝圩,至宋,宣城化成圩更是“水陆地八百八十余顷,岁租米三万四千余硕”,至宋乾道二年的统计,境内共有179圩,由此可见圩田兴盛之一斑。
宋代安徽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结构合理,修筑技术已相当完善。
一般圩田均高筑圩埂,坚实牢固,堤上栽植桑柳,圩内大道相贯,河渠交错,车舟往来便利,同时兼顾排水和灌溉。
尤其在宋代安徽境内,由于圩田多,往往圩圩相接,形成了辽阔的圩区,水系相通,连成一片。
圩田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大发展。
由于圩田兼能防旱排涝,可以旱涝保收,加以引进早熟的占城稻种,使圩区稻米产量显著增加,“田地之入,倍于他郡,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给”,以至宋京十大粮仓皆受江淮所运。
因此圩田的修筑被后人评为“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
3、简述清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答: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
他认为“义”、“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
方苞还提倡文章语言必须“雅洁”,认为学习古文应以《左传》、《史记》为范本,从唐宋八大家散文入手。
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神气”是指语言的气势精神,是散文的审美本质,是作者个性在艺术上的体现。
刘大櫆门下的弟子中又以姚鼐最为杰出。
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即文章的主题、论证和文辞相统一,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他还提出了阴阳刚柔说,认为文章的刚柔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
这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研究中无疑是一个创举。
4、金乔觉与九华山有着怎样的渊源?答:九华山佛教地位的突显与当时的一位名叫金乔觉的僧侣有重要关系。
金乔觉,古新罗国国王金氏近族,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在唐学习期间金乔觉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国后便削发为僧。
唐开元七年(719年),24岁的金乔觉再次来到中土大唐,几经辗转,最后选择在九华山安顿下来,进行了长达75年的苦修和苦行。
当地人们被金乔觉的行为所感动,为其建造了寺宇,即九华山目前最古老的化城寺。
无数的善男信女来到该寺朝拜,九华山的佛教由此兴盛起来。
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圆寂,终年99岁。
其肉身三年不腐。
弟子们建肉身塔以供奉,尊他为地藏王菩萨。
九华山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菩萨的道场。
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75年,没有创立宗派,也没有著述留于后人,但是因他而出名的九华山却一直香火不断,至今依旧寺庙林立,游人不断。
究其原因,正是他的思想和信仰深入人心,他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其坚韧、隐忍的性格、普渡众生的信念受到了民众的推崇。
5、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是什么?答:(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 ,粮食产量普遍较底。
据顾炎武的记载,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勉强养活全境十分之一的人口,余下的十分之九人口的口粮要从几百里之外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府,或者是从几千里之外的江西、湖广等地运来。
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徽州虽然“粮不足”,可是物产丰富。
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
虽然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陆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明朝中叶以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
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手工业内部的地域分工和行业分工、农业的专业化趋势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使得商品交换成为必不可少。
因此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的广泛流通和各级市场的繁荣,从而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同时,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杭州等中心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商贾云集,空前繁荣;这一地区众多的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专业性市镇也在明中期后勃然兴起。
江南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为毗邻的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明代盐法变革给徽商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契机。
折色开中后,徽州人成批地来到两淮、两浙,从事盐业的经营,并逐渐取代山西、陕西商人而占据了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
明万历四十五年,明政府又率先在两淮盐场推行“纲运制”,徽商就以同乡和同族结成纲帮运销食盐,从而获得了垄断两淮盐业的世袭特权。
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和继之而来的垄断特权的确立,使徽商得以雄飞于中国商界。
四、考察论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实例具体说明。
答: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