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有多少块糖的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还不是很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糖果作为教学道具。
2.准备一些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练习题。
3.准备一些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发放糖果,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手中的糖果,从而引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图片或者题目,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操作,比如用糖果进行加减法运算,或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实际问题,比如“我有30块糖,我吃了5块,还剩几块?”6.小结(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有多少块糖》课后反思“有多少块糖”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方式也是即将学习乘法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相同加数,什么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一堆一堆地数或一排一排地数,也可以一列一列地数)数零乱堆放的物体的个数,并相应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让学生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
通过听这节课,我也学到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和查阅有关资料,也感觉到了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组织这一教学形式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它能改善课堂气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简单谈谈我关于李老师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1.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比如:这节课李老师这点做的很好,合作前提出)2.合作、探究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这节课中)4.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
在学生的交流时,李老师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每个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不同意见的补充说明)。
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李老师也做到了给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但关于评价我觉得最后用代币奖励法(小花或小红旗)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有多少块糖》课后反思“有多少块糖”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方式也是即将学习乘法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相同加数,什么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一堆一堆地数或一排一排地数,也可以一列一列地数)数零乱堆放的物体的个数,并相应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让学生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
通过听这节课,我也学到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和查阅有关资料,也感觉到了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组织这一教学形式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它能改善课堂气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简单谈谈我关于李老师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1.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比如:这节课李老师这点做的很好,合作前提出)2.合作、探究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这节课中)4.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
在学生的交流时,李老师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每个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不同意见的补充说明)。
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李老师也做到了给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但关于评价我觉得最后用代币奖励法(小花或小红旗)效果会更好。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数糖果的游戏,学会如何计算两个数字的和以及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认识数字0-1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糖果道具,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
2.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答案。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糖果道具,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看桌上有多少块糖果?如果我们再拿一些糖果过来,一共会有多少块糖果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具体的加法问题,如“3+4=?”、“7-2=?”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和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堆糖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一些加减法问题。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有多少块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教材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加减法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知识进行解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知识进行解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知识进行解决。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学生分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知识进行解决。
3.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进行解决。
4.学生练习: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3.1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图片和故事情境,让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数数和识数,对加法和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道具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小明有5块糖,他又买了3块糖,请问他一共有多少块糖?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故事情境,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上册三数一数与乘法有多少块糖教学反思北师大版《有多少块糖》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多少块糖》。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结合数糖块的活动,体验相同加数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不同方法数相同物体的个数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体验乘法必要性,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通过课后的练习检测,发现学生对相同加数的连加这个重要知识点掌握的并不尽如人意。
对行列的概念也并不十分的清晰。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未突出。
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体会相同加数的连加。
但是用在最后一个活动的时间并不多。
反而时间多花在第一个活动数一数中。
而数一数是学生一年级已经接触过的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如何去分组数。
这里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可以考虑去除掉熊猫的巩固练习。
而将练习题放在最后一个活动后,用课本17页最后一个练习来巩固相同加数的连加。
2、对于新概念行列的讲解不够。
二年级的学生还未接触过行列,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讲解时不能简单的告诉他们横着是行,竖着是列,可让他们自己动手,跟着比划,加深印象。
而且行列的学习为四年级坐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不能简单带过。
3、问题问的不够清楚明了。
在最后列出了3+3+3+3+3=15和5+5+5=15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问学生有什么发现时,学生都不能回答。
究其原因可能是问题问的太大。
没能引导学生去按照老师预定的方向思考。
可以改成,观察加数你们有什么发现,观察结果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4、还有关于课堂组织教学的问题。
表扬学生的话语太过单一,只是口头表扬。
有同学没有认真听讲的并没有单独的批评和提醒。
课堂应该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尽量集中注意力。
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在单独点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注意到全部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改进。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有多少块糖》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教学案例。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以糖果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到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他们对数数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但同时,学生的数数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数数时容易出错,对于一些复杂的数数问题,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数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数数,能够数出100以内的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数数,能够数出100以内的数。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糖果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颗糖果,引导学生观察糖果的数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数数,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规律。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数糖果,每组数完后,汇报结果。
4.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数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数数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数糖果的练习题。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的意义和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数数的方法–从1开始数–不重复、不遗漏2.运用数数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数数的能力:观察学生在数数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二年级数学上册《有多少块糖》课后反思“有多少块糖”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方式也是即将学习乘法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相同加数,什么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一堆一堆地数或一排一排地数,也可以一列一列地数)数零乱堆放的物体的个数,并相应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让学生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
通过听这节课,我也学到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和查阅有关资料,也感觉到了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组织这一教学形式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它能改善课堂气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简单谈谈我关于李老师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1.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比如:这节课李老师这点做的很好,合作前提出)2.合作、探究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这节课中)4.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
在学生的交流时,李老师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每个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不同意见的补充说明)。
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李老师也做到了给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但关于评价我觉得最后用代币奖励法(小花或小红旗)效果会更好。
有多少块糖的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
有多少块糖”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数,经常用会遇到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方式说是既将学习的乘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相同加数,什么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一堆一堆地数或一排一排地数,也可以一列一列地数)数零乱堆放的物体的个数,并相应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让学生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数数经验与技能出发,使学生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在学生汇报数数的方法时,我重点指导横着数,竖着数的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数法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然后老师引导每一个学生进行观察每个算式,说出这些算式的相同点,体会什么是相同加数,什么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在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数数例子,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节课后我发现所有的同学都能用相同加数写出数物体的一些加法算式,也能模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但是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清楚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掌握握乘法的
算理,还有待下一课继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