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培养中专学生的环保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130.53 KB
- 文档页数:1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
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
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1.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
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
要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1.智能教育内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了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了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要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摘要】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地理教育作为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地理教育,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还能够学习环保知识及相关实践技能。
地理教育的内容中融入环保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学校应当将环保主题融入课程设置中,促进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最终,地理教育应当不断完善环保内容,让学生时刻保持对环保的关注,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保意识、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地理知识、环境保护、教师、学校课程、融合、培养、重要性、作用、关注、途径、完善、内容。
1. 引言1.1 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地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地理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特点、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地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地理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地理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能被忽视。
学校应该注重地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只有通过地理教育的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更多热爱自然、尊重环境的新一代。
1.2 环保意识在教育中的地位环保意识在教育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们需要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他们个人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有助于保护地球,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造力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合地理教学培养环保意识当今世界,随着人口剧增、生活需求扩大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日趋严峻的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
要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加强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
因此,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加强学校地理文化建设地理园、地理室、地理墙报等地理文化建设以及地理标本、地理资料、图片、化石等陈列,都能体现入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都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裁育。
创造一种浓郁的环保意识地理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环保意识的良好环境。
二、保质保量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学校地理教学是为学生培养环保意识打好基础的重要环节。
没有地理文化知识,学生不可能深列理解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提高环保意识。
地理教材中很多章节明确讲述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保质保量完成地理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动有趣的地理活动,作为课堂毅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例如,成立环境调查小组,组织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研讨会,撰写小论文、编写新闻稿、手抄报等活动,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学习地理知识和提高环保意识的良好机会。
四、结合野外综合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利用地理学科野外综合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把有教育意义和作用的实例介绍给学生。
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水污染或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绿化美化较好的生活小区、生态破坏出现的沙漠化、石漠化或水土流失区域等。
让学生深入社会和自然,亲身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地理教学方案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多样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一、教学目标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1. 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2. 分析和评价环境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3. 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培养遵守环保法规的意识和行为;4.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介绍环境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2.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并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社会和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地图等工具,让学生了解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和趋势,培养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 考察现地实地: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环境保护项目,并进行实地考察,触摸、感受和思考环境问题与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挑战。
5. 环保意识培养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如清洁公园、植树造林、宣传环保等,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实案例和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环保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研究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实践教学法:注重实地考察和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问题和保护工作,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具、影片和图片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个案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个人报告和作品展示等形式,评估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意识。
2. 合作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和合作评价,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互动能力。
高中地理教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平衡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爱护我们的环境。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际性。
地理课程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当地、当前的环境问题,让学生看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走近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及其危害,进而有意识地做到环境保护,例如,提供一份当地的空气质量监测报告,让学生从真实的数据角度了解当地环境状况,切实感受到污染对人们和自然造成的影响。
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实际性,引导学生有机会接触环境事业,并了解从事环保事业的工作人员,进而树立起珍爱环境的意识。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地理是注重实践和探究性的学科,我们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应该注重互动式教学。
采用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例如,可以开展环保主题课程,组织学生去进行环境保护观察,采集环境指标,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更好地加深对环境保护主题的理解,以及动手操作,培养实际能力和全面发展。
多形式评价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表现。
评价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针对环保意识的评价,应给予丰富的形式和多样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日常作业、考试及实际操作,来评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日常作业中,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调查0问卷等,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让他们了解到环保行动与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同时,在考试中也可以加入环保内容,来更好地考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唤醒他们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的任务,更是我们对未来社会负有的责任。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通过地理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地理教学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将探讨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地理教学中引入环境保护内容地理课程中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入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时,可以介绍城市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在学习自然地理时,可以介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引导学生关注并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
二、地理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城市的环境保护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地理教材中融入环境保护案例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在教材中融入一些环境保护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气候变化时可以介绍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介绍一些国际合作的案例,如《巴黎协定》,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课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
四、地理教学中注重思辨能力培养地理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现实情况,提出不同的环境保护方案,并进行评价和比较。
通过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总之,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入环境保护内容、结合实践活动、融入案例以及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地理教课中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相关环境教育浸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能够说是最为亲密的。
地理教育中重申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议的“理解和鉴识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因此,在必定程度上说,地理教育能够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
一、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育(一)地理教育能够供给大批“对于环境”的知识。
结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的中学环境教育纲领中起码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相关。
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互相间的关系等内容,向来在地理教育中包括着。
在实质教课中,也要培育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升环保意识。
最近几年来春秋天节,暴风暴虐的占据人们的活动空间,沙尘暴日趋侵略平原地带。
是什么原由造成的呢?滥砍滥伐树木,多么悲痛,要求人们要多植树造林,形成护林带,净化空气,美化了环境。
同时大气污染也向人们敲起了警钟,废气在日趋侵害着人们的健康,掀起的节能减排活动在各地获得必定的收效。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 。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情况日趋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暴虐、丛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祸频发、资源过分开发等问题,严重限制着我国经济连续稳固的发展。
怎样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可连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将来建设者眼前的重要任务。
所以,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升全民地理素质的根本。
二、充足发掘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育的内容(一)环境的智能教育。
中学地理教课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世界看法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连续发展的看法;深入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所以,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计和可连续发展意识,培育学生自觉保护人类利益又不伤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环境的道德教育。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实践做法标签: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环保意识;培养;目标;内容;方法08—0118—01一、明确环保意识培养的目标1.地理教学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包含在地理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2.地理教学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也可以通过各种探索活动让学生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地理教学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
教师可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挖掘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1.智能教育。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
教师可通过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等,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
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获取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3.行为教育。
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有效培养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1.设计争议性的问题,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可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如,在教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可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
如何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地理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环境知识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知识,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讲解“气候”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保护气候环境的紧迫性。
在“自然资源”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利用现状,让他们明白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同时,通过分析一些因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资源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森林减少等,使学生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湖泊、森林等地进行考察,观察水质状况、植被覆盖情况等。
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措施。
还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垃圾分类、能源使用等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社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调查,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环境和环境问题,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遭受破坏的环境场景。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培养下一代的环境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而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与环境紧密相关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它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例如,在讲解自然地理部分时,教师可以展示精美的地理图片、生动的地理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同时也能看到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冰川融化等环境问题。
这些视觉冲击能够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其次,案例教学也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案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我国的雾霾问题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解决的措施。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探讨,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河流、工厂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的变化,观察生态系统的构成,了解工厂的污染处理方式等。
这种亲身体验能够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地理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通过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酸雨对植物的危害,从而深刻理解酸雨这一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