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课件(川教版九年级下)
- 格式:pdf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24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中的第二课。
第一课讲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本课紧接着讲到该体系形成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的繁荣也孕育着危机因素的增长,经济危机已不可避免。
1929年10月,随着美国股市的崩溃,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场危机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迫使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想方设法寻找出路。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任后实施了一场名为新政的改革。
改革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改革措施涉及财政、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
改革使美国在经济上得以摆脱并逐渐复苏,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政治上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得到巩固,还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也就无法避免新的危机。
在接下来的一课将要讲到德国、日本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把世界推向新的大战危机。
可见,本课内容讲的就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到开始走向危机的这段历史,是本主题的中心环节部分。
本课与前后课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另外,不管是在国际关系史中,还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中,还是在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中,本课内容都是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二、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
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2、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其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自主发展的意识。
恢复银行信用罗斯福就职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的股票与商品市场关闭,天空一片灰色,气氛有如“战时的围城”。
第二天,他滚动轮椅来到椭圆形办公室,当晚做出全国银行一律休假4天的决定,以便制止挤兑。
经他要求,73届国会特别会议于3月9日召开,会议进行的100天中,他召集一批教授组成“智囊团”,提出一系列法令,大致包括了“新政”的内容。
其中有关金融的立法占1/3,最重要的就是只用38分钟就在欢呼声中通过的“紧急银行法令”,它授予总统紧急权力管理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和外汇的交易。
授权审计官对有问题的银行逐个审查,给有偿付能力的发放执照,准许3月13日重新开业。
授权政府以各银行资产的储备,发行20亿元新钞票。
后来,又对那些在一周之内就囤积了全国15%货币的人们施加压力,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使人们把藏在床垫下、园土中、宝盒内的黄金和货币纷纷储入银行。
政府还批准某些银行可让每个存户提取10美元现金。
商业开始活跃。
不出一周,全国3/4银行复业,交易所又响起锣声。
不到一年,存款增加10亿~20亿美元。
调整农业1933年5月通过“第一农业调整法令”,用三种方法减少生产过剩和提高农民的收入:(1)棉花买卖选择方法。
种棉人将种植面积至少减30%,可买进等于减产量的棉花,若棉价上涨,这部分购进的棉花可以卖出。
(2)政府对暂不栽种的农田给予奖金。
(3)订立销货合同法。
后来,又对不按计划的耕种和饲养课以重税进行惩罚。
1933年,控制全国棉花播种面积73%的100万个棉农,将棉花播种面积减至不到l 000万英亩,使未来收成减少440万包左右,政府付出1亿多美元补偿。
国家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通过,目的在于通过商业的自行调节,减少生产过剩、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提高物价,从而促进工业的复兴,授权总统拟定一些为工业部门自愿接受但可通过执照制度执行的公平竞争的法规。
为此成立全国复兴总署,领导几千种适于编入法规的工业部门拟定法规。
8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 (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审核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课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地点,了解危机的特点;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正确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目的。
重点1.经济危机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2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和掌握的信息,谈一谈什么是经济危机。
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再介绍经济危机概念:经济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农业、工业等行业出现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状况,表现为货币贬值、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和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48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多媒体显示:经济危机的原因,此问结合辅栏中“想想”。
)师:我们了解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那这次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事实上,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困难。
但纽约股市不断哄抬,股价一直上扬。
这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无法正确反映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
由于经济的严重困难,最终导致美国股市于1929年10月突然崩溃,经济危机从此爆发,一连串连锁反应随即出现。
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挤兑存款,导致银行相继倒闭。
银行倒闭使工商企业缺乏正常运转的资金,也相继宣告破产,工人大量失业。
工人失业更无力购买商品,农业也出现危机。
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
师:给经济带来严重破坏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了,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8页小字部分和第49页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次经济危机有什么显著特点?)(学生看书后讨论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时间长;涉及的国家多;涉及的行业广;经济损失严重等。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全名: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18岁时考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历史和新闻专业,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
后来从政,先后任过纽约州参议员和州长。
中年时,他因患病,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
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实行新政,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领导美国参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
一、罗斯福是如何实施新政的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