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大禹治水(类文)(7)
- 格式:docx
- 大小:9.52 KB
- 文档页数:1
类文阅读—15 大禹治水鲁班造锯鲁班是我国春秋时期有名的工匠和发明家。
相传木工用的锯,就是鲁班发明的。
有一回,鲁班上山去砍树,山很陡,鲁班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往上爬。
突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
他在手指上试了试,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这可提醒了鲁班,他想:如果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快得多吗?鲁班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一试,果然又快又省力。
鲁班就这样发明了锯。
1.鲁班上山砍树,发现了什么?用“”画出来。
他当时是怎么想的?用“”画出来。
2.鲁班根据带齿的发明了。
课文告诉我们:只要,就能有所发现。
鲁班造锯1.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
他在手指上试了试,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他想:如果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快得多吗?2.小草锯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夸父看到人们生活在黑暗寒冷的世界里,于是他就去追赶太阳,想把太阳搬到地上来,让世界充满光明和温暖。
他一直追呀追,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太阳喷着火焰,把他烤得渴极了。
他一ロ气喝光了黄河的水和渭河的水。
最后,渴死在半路上了。
夸父倒在地上,地上长出一片桃林,树上结满了果实。
太阳被感动了,它放慢了脚步,并且每天都到地上走一趟。
1.给文章选一个题目。
()①夸父帮人②夸父追日2.用“”画出夸父追赶太阳的原因。
3夸父的举动,表现了他()的精神。
①舍己为人、坚持不懈②勇往直前夸父追日1.②2.让世界充满光明和温暖3.①。
大禹治水教案《大禹治水》教案(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的7篇《大禹治水》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大禹治水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大禹治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如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想像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会是怎样感人的情景。
4、识字11个,写字11个。
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文,展开联想,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大禹的资料。
教时:两课时。
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16 大禹治水。
2、学生简介大禹。
请学生在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大禹的?读一读。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请学生对课题质疑。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看这些问题在那些自然段告诉我们了?(1、3、4自然段)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认读。
(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3)“四处逃荒”是什么意思?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细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出示自读要求:(1)用喜欢的方法读,找出大禹治水时表示动作的词语,结合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大禹治水与父亲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2)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欢迎下载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继续
精选文档感谢下载使用双击可编辑删除15。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大禹治水的故事篇一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
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
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因没把大水治伏,被尧帝流放,后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便命鲧的儿子禹(此时禹已做了部族首领),继续治理洪水。
禹欣然领命,但他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
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
历时十三年之久,最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貌。
为了治水重任,新婚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
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传说,大禹治水时,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
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
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
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
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
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思维导图15.大禹治水夯实基础、知识点精析知识点(一):生字——听说读写庖丁解牛—解读知识点:(1)正确认读以下生字洪毒蛇兽伤灾难仍退继续认训被恢要点提示:蛇是翘舌音“shé”,不是“sé”灾的是平舌音“zāi”,不是“zh āi”。
(2)正确认读以下词语:洪水经常到处百姓灾难当时家乡可是认为采用千千万万河道土地农业生产安居乐业要点提示:灾难中的难读“ nàn”,不读“nán”(3)正确书写以下生字:洪灾难道任被业产要点提示:洪、任、被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被字左边是“衤”不是“礻”;道,书写时先写“首”,再写“辶”;难右边是“隹”,不能写成“住”。
(4)多音字组词。
难、没要点提示:难字常用有两个读音,读“nán”时有不容易,做起来费事;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
如:困难。
读“ nàn”有灾祸,困苦之意如灾难。
没有两个读音,读mò时,有隐在水中,隐藏的意思,如沉没;读méi时,是无的意思,如:没有。
夯实基础—多想多练(1)读拼音,写词语。
nán dào hónɡ zāi rèn wéi shēnɡ chǎn ān jū lè yè()()()()()(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继续连续陆续①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上课。
②电影演完了,人们()走出影院。
③王明()三年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3)照样子写词语千千万万(AABB式):知识点(二):词语庖丁解牛—解读知识点:本部分内容主要注重学生的词语积累和考查学生平时的词语积累情况。
读一读给出的词语,既巩固了所学生字,又有了新的积累。
比一比,再组词,可以让学生了解同音字和形近字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区分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生字。
夯实基础—多想多练1.读一读,记一记。
洪水经常到处灾难当时可是认为千千万万河道农业生产安居乐业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经常()以前()认为()办法()灾难()知识点三:阅读训练1.知识点解读低年级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导语】《⼤禹治⽔》是部编版⼩学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禹⼗三年坚持治理洪⽔,多次过家门⽽不⼊,最终开通河道,治⽔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5课《⼤禹治⽔》课⽂原⽂ 很久很久以前,洪⽔经常泛滥。
⼤⽔淹没了⽥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们的⽣活痛苦极了。
洪⽔给百姓带来了⽆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个名叫鲧的⼈领着⼤家治⽔。
他只知道筑坝挡⽔,九年过去了,洪⽔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禹继续治⽔。
禹离开了家乡,⼀去就是⼗三年。
这⼗三年⾥,他到处奔⾛,曾经三次路过⾃⼰家门⼝。
可是他认为治⽔要紧,⼀次也没有⾛进家门看⼀看。
禹吸取了鲧治⽔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
他和千千万万的⼈⼀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通过河道,最后流到⼤海⾥去。
洪⽔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了,⼈们把家搬了回来。
⼤家在被⽔淹过的⼟地上耕种,农业⽣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5课《⼤禹治⽔》教案 〔教学⽬标〕 1.初读课⽂,认识本课8个⽣字,会写7个⽣字。
继续培养独⽴识字、合作识字的能⼒。
2.熟读课⽂,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禹治⽔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主阅读课⽂,抓重点词句理解课⽂,使学⽣学会在课⽂情景和语⾔⽂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明⽩⼤禹为什么成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禹治⽔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引导学⽣学会在课⽂情景和语⾔⽂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禹治⽔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15.大禹治水(相关资料)大禹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
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
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禹的轶事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
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重点: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挂图3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3、指导朗读。
指名读。
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9)知道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4)知道朗读。
3、细读第4段。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4)齐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预习提示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
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讲故事导入新课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靠着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聪明的老头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