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275.58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毛志雄来源:《卷宗》2016年第03期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广大青年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点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着力点是筑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内化,落脚点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外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传递向心力,汇聚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正能量,提供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指南,蕴涵着丰富的时代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与精神追求决定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蕴含着民族的德性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基础和资源基础。
辩证而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整个民族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都凝聚其中。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集中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这一层面来讲,认同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
《唐律疏议释文》中讲到:“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绝不在于血统的缘故,而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习,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身份的都是中国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张丽婕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6年第04期[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42-02一、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和矛盾接踵而来,为了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转型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疑问,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大学生是广大青年中的先进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先锋队和主要践行者,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于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然而,大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学习经历、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她)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容易造成价值观偏移,脱轨主流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因此,高校应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确保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梦的实现,才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等思想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论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修法治,广政教”等理念的体现与深化;从公民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同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敬业乐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等思想理念。
智库时代·18·咨政建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的体现,而社会主义价值观,又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时代理论,由此,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就成为当代高校教育实践的主要策略。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点(一)理念要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背诵,而是要求学生体会、理解大学生其内在含义,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有目的的进行实践提。
因此,大学生是否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把握理念中的精髓,就成为当代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前提。
例如:爱国,应是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与个人生活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诚信,既是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的守时、守信,又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
因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就是要牢牢的把握住大学生成长中的理念引导[1]。
(二)实践要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注重实践层面的要点把握。
一方面,大学生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应逐步由被动向着主层面转变,另一方面,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例如:南阳师范学院教师,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要求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然后再结合自身生活中遇到的事物,逐步进行自身喜欢探索的方面进行落实。
案例中提到的教师的实践方式,从整体上把握住学生实践发展的主体趋向,然后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探索,引导与探究相互结合,体现了新时期教学实践的理论[2]。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教师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社会文化传播的多样化途径,循序善诱实践。
(一)加强传统文化认知的引导1.开展体系化教育进行引导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让大学生拥有更加清晰的价值观导向,确保学生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外部文化冲击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衰退的问题。
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教育、媒体、文化产业等多个角度入手,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以确保这一宝贵资源得以传承与发展。
一、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我们有机会向学生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首先,我们应该从小学开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系统化地传授孔孟之道、诗书礼乐等基本内容。
其次,在教材选择和编排方面,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体是现代社会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媒体的力量,我们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开设专题节目、栏目,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和代表性人物。
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平台,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此外,鼓励媒体机构与文化产业机构合作,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通过媒体了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产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产业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更好地融入人们生活。
首先,要鼓励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设计、手工艺、音乐、戏剧等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产品和作品中。
其次,要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在落实这一战略任务过程中,自然就会遇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认真学习和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和国民精神在近现代曾遭受重创,而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三观”扭曲、官德缺失、商业信义失调等各种丑恶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文明底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会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等,从而形成了坚固而稳定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绵延着浑厚的精神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xx高校思政工作培训讲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
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性、教育评价缺乏科学性等实施困境,与引领大学发展的元素有效互动融合不够、与实践体验渗透不够、与生活气息贴合不够、仪式功能发挥不够等问题,在实践中亟须理念和实施机制创新。
如何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叉融合,如何在培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再认识、再发掘、再提升,如何通过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是理论和实践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融合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深入发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机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悠久文化。
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给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都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超越时间和空间,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领域,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代代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路径与方法作者:刘水静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08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文化和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育人化人工程。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到整体谋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寓教于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赖以植根的丰厚沃土,是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本。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滋养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正确的原则、探求多维的路径、运用灵活的方法。
一、遵循正确的原则作为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在数千年历史实践中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国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立足当下、为我所用、转化发展等基本原则。
(一)立足当下学习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为了推动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培育和塑造。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立足当下的原则。
所谓立足当下,一是要立足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和时代风貌;二是要立足当下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致力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之点、融贯之处、延承之脉;三是要立足当下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为我所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圣贤人格,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就是“学以至圣人之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宋乃庆《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7日 06 版)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
《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