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曲线轨距加宽
- 格式:pdf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7
对铁路站场到发线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方法的探讨李明炜【摘要】Though widening structure gauge at curve section of railway arrival-departure line is specified in the current codes, but the basic parameter differences between CRH train and general speed train cause some difference in the widened structure gauge and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With reference to the latest requirement by China Railways Corporation for the structure gauge widening at the curve section of passenger st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formula and points out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widening structure gauge at curve section of railway station, then proposes amendments to the present codes to meet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and prevent the train from touching structures.%现行规范对铁路站场到发线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方法有相关规定,实际应用中因动车组列车与普速列车基本参数的差异导致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与实际有差距。
1.对《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第1.0.8条的补充规定1.1 宽轨线路轨距标准轨距是钢轨踏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直线轨距标准为1520mm。
曲线轨距按表1规定标准在里股加宽。
表1注:在半径为350米以下的曲线上,允许比规定的容许误差大出钢轨实际侧磨值,以减少改道次数,延长木枕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混凝土轨枕扣件和人工的投入,其最大值不得超过1541mm。
1.2 宽轨线路轨道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如表2规定表2和偏差)不得大于1541mm。
(2)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6.25m,但在18m的距离内无超过表列的三角坑值。
(3)轨向偏差(直线)和高低偏差为10米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4)曲线正矢容许偏差执行《铁路线路修理规则》表3.7.10-2的规定。
(5)专用线按其它站线办理。
1.3 宽轨道岔各部轨距1.3.1尖轨尖端轨距:见表3表31.3.2 尖轨跟端轨距:见表4表41.3.3 导曲线中部轨距按标准图办理,无标准图时按设计图办理。
1.3.4辙叉部分轨距:直、侧向均为1520mm。
另外,对道岔前端与另一道岔后端相连,尖轨尖端轨距递减率如不能按6‰递减时,可加大前面道岔的辙叉轨距为1526mm。
1.3.5尖轨在第一拉杆中心处最小动程:直尖轨为142mm,曲尖轨为152mm。
1.4 宽轨道岔各部分轨距加宽递减执行《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第3.9.2条规定。
1.5 宽轨道岔导曲线支距与超高导曲线支距按标准图或设计图设置,在导曲轨与基本轨两股钢轨作用边之间测量。
导曲线可根据需要设置6mm的超高,并在导曲线范围按不大于2‰顺坡。
1.6 宽轨道岔轮缘槽宽度1.6.1护轨平直部分轮缘槽标准宽度为42mm,如侧向轨距为1526mm,则侧向护轨轮缘槽宽度为48mm,允许误差为+3,-1mm。
1.6.2辙叉心理论尖端至心轨宽50mm处轮缘槽标准宽度为46mm,允许误差为+3,-1mm。
2019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1、《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于()开始实施。
——[单选题]A 2019年3月1日B 2019年3月31日C 2019年4月1日D 2019年4月10日正确答案:C2、检查工区负责线路的周期性设备()检查、设备质量分析、作业验收和重点病害的调查、复核等。
——[单选题]A 静态B 动态C 动静态D 常态正确答案:A3、曲线轨距加宽标准:R≥295m时,轨距加宽值为()mm。
——[单选题]A 0B 5C 10D 15正确答案:A4、曲线轨距加宽标准:245≤R<295m时,轨距加宽值为()mm。
——[单选题]A 5B 10C 15正确答案:A5、曲线轨距加宽标准:195≤R<245m时,轨距加宽值为()mm。
——[单选题]A 5B 10C 15正确答案:B6、曲线轨距加宽标准:R<195m时,轨距加宽值为()mm。
——[单选题]A 5B 10C 15正确答案:C7、允许速度不大于160km/h的线路,采用圆曲线形竖曲线时,若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大于3‰,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不得小于( )m,困难地段不得小于5000m。
——[单选题]A 5000B 10000C 15000D 20000正确答案:B8、Ⅱ型和Ⅲ型混凝土枕中部道床应( ),并不高于轨枕顶面。
——[单选题]A 掏空B 填平C 饱满D 夯实正确答案:B9、双块式和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结构,路基地段支承层不得有()裂缝,支承层与道床板、路基基床表层间应密贴。
——[单选题]A 竖向贯通B 水平贯通C 纵向贯通D 横向贯通正确答案:A10、弹性支承块式无砟道床结构中,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床板()不得积水。
——[单选题]A 底面B 侧面C 表面D 背面正确答案:C11、到发线如果为普通线路,Ⅲ型轨枕铺设标准数量应为()根。
——[单选题]A 1600B 1680C 1760D 1840正确答案:A12、铁路正线线路宜采用60N、75N廓形钢轨,上道后应及时打磨为目标廓形,钢轨大修铺设无缝线路地段应采用()钢轨,在小半径曲线地段应铺设在线热处理钢轨。
第四节曲线轨距加宽2010-08-02 14:52:46关键字:曲线轨距加宽五、轨底坡由于车轮踏面与钢轨顶面主要接触部分是1/20的斜坡,为了使钢轨轴心受力,钢轨也应有一个向内的倾斜度,因此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应形成一个横向坡度,称之为轨底坡。
钢轨设置轨底坡,可使其轮轨接触集中于轨顶中部,提高钢轨的横向稳定能力,减轻轨头不均匀磨耗。
分析研究指出,轨头中部塑性变形底积累比之两侧较为缓慢,故而设置轨底坡也有利于减小轨头塑性变形,延长使用寿命。
我国铁路在1965年以前,轨底坡设定为1/20。
但在机车车辆的动力作用下,轨道发生弹性挤开,轨枕产生挠曲和弹性压缩,加上垫板与轨枕不密贴,道钉的扣压力不足等原因,实际轨底坡与原设计轨底坡有较大的出入。
另外车轮踏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耗后原来1/20的斜面也接近1/40的坡度。
所以1965年以后,我国铁路的轨底坡统一改为1/40。
曲线地段的外轨设有超高,轨枕处于倾斜状态。
当其倾斜到一定程度时,内轨钢轨中心线将偏离垂直线而外傾,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有可能推翻钢轨。
因此,在曲线地段应视其外轨超高值而加大内轨的轨底坡。
调整的范围见表2-3。
应当说明,以上所述轨底坡的大小是钢轨在不受列车荷载作用情况下的理论值。
在复杂的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轨道各部件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和塑性变形,静态条件下设置的1/40轨底坡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不一定保持1/40。
轨底坡设置是否正确,可根据钢轨顶面上由车轮碾磨形成的光带位置来看。
如光带偏离轨顶中心向内,说明轨底坡不足;如光带偏离轨顶中心向外,说明轨底坡过大;如光带居中,说明轨底坡合适。
线路养护工作中,可根据光带位置调整轨底坡的大小。
表2-3 内股钢轨轨底楔型或枕木砍削倾斜度外缘超高(mm) 轨枕面最大倾斜铁垫板或承轨槽面倾斜度0 1/20 1/400~75 1:20 1:20 0 1:4080~125 1:12 1:12 1:30 1:17概述机车车辆进入曲线轨道时,仍然存在保持其原有形式方向的惯性,只是受到外轨的引导作用方才沿着曲线轨道行驶。
第四节曲线轨距加宽关键字:曲线轨距加宽五、轨底坡1/20的斜坡,为了使钢轨轴心受力,钢轨也应有一个向内的倾斜度,因此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应形成一个横向坡度,称之为轨底坡。
头不均匀磨耗。
分析研究指出,轨头中部塑性变形底积累比之两侧较为缓慢,故而设置轨底坡也有利于减小轨头塑性变形,延长使用寿命。
1965年以前,轨底坡设定为1/20。
但在机车车辆的动力作用下,轨道发生弹性挤开,轨枕产生挠曲和弹性压缩,加上垫板与轨枕不密贴,道钉的扣压力不足等原因,实际轨底坡与原设计轨底坡有较大的出入。
另外车轮踏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耗后原来1/20的斜面也接近1/40的坡度。
所以1965年以后,我国铁路的轨底坡统一改为1/40。
轨钢轨中心线将偏离垂直线而外傾,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有可能推翻钢轨。
因此,在曲线地段应视其外轨超高值而加大内轨的轨底坡。
调整的范围见表2-3。
作用情况下的理论值。
在复杂的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轨道各部件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和塑性变形,静态条件下设置的1/40轨底坡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不一定保持1/40。
轨底坡设置是否正确,可根据钢轨顶面上由车轮碾磨形成的光带位置来看。
如光带偏离轨顶中心向内,说明轨底坡不足;如光带偏离轨顶中心向外,说明轨底坡过大;如光带居中,说明轨底坡合适。
线路养护工作中,可根据光带位置调整轨底坡的大小。
表2-3 内股钢轨轨底楔型或枕木砍削倾斜度外缘超高(mm) 轨枕面最大倾斜铁垫板或承轨槽面倾斜度0 1/20 1/400~75 1:20 1:20 0 1:4080~125 1:12 1:12 1:30 1:17概述作用方才沿着曲线轨道行驶。
在小半径曲线,为使机车车辆顺利通过曲线而不致被楔住或挤开轨道,减小轮轨间的横向作用力,以减少轮轨磨耗,轨距要适当加宽。
加宽轨距,系将曲线轨道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曲线外轨的位置则保持与轨道中心半个桂剧的距离不变。
曲线轨道的加宽值与机车车辆转向架在曲线上的几何位置有关。
煤矿窄轨曲线轨道加宽和抬高的分析与计算摘要:煤矿窄轨铁路运输是矿井辅助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承载矿井生产所需要的材料、设备、矸石以及人员的运输。
随着综采及综掘设备的发展,设备重量的增加,要求煤矿窄轨铁路钢轨上运行的车辆吨位越来越大,钢轨的承载力就自然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曲线轨道的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通过对曲线轨道运输中带来的一些危害,阐述了曲线轨道铺设的技术要点,给出计算方法。
关键词:曲线轨道;抬高;加宽引言煤矿窄轨铁路运输是矿井辅助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生产所需要的材料、设备、矸石以及人员的运输,由于曲线轨道是轨道线路上的薄弱环节,铺设难度大,技术含量高,要求严格,因此铺设曲线轨道与直线轨道有所不同,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运输生产能力和运输安全。
一、曲线轨道外轨抬高技术1、曲线半径车辆在曲线上运行会产生离心力,增加了运行阻力,严重时会导致翻车事故,因此曲线轨道半径不宜太小,通常要根据通过车辆的运行速度确定。
当车辆运行速度≤1.5m/s时,曲线半径不得小于通过车辆最大固定轴距的7倍;当车辆运行速度1.5m/s~3.5m/s时,曲线半径不得小于通过车辆最大固定轴距的10倍;当车辆运行速度>3.5m/s时,曲线半径不得小于通过车辆最大固定轴距的15倍。
通过现场弯道曲线计算弯道曲线半径的方法,如下:①在弯曲线上任意选取2m长的弦AB,量的弦AB的垂直平分线与所对应弧交点与C点的距离L1。
②利用勾股定理:在直角△BCO中:R2=BC2+OC2=12+(R-L1)2式中:R--弯道半径;BC--弦的一半,1m;L1--实测数据,弦AB的垂直平分线与所对应弧交点与C点的距离。
得出:2、曲线外轨抬高的计算公式当车辆经过弯道时,如果两根轨道仍在一个平面上,由于离心力作用,使车轮轮缘向外轨挤压,既增加了行车阻力,又不断使钢轨与轮缘的磨损加重,严重时可能造成脱轨。
为此,在弯道处要将外轨抬高一个Δh 值,使车辆重力 G=mg 和离心力的合力垂直于外轨抬高后两个轨面的连线的平面,(如图1所示),从而使车辆运行保持平稳。
铁路铁路曲线轨距加宽曲线轨距加宽曲线轨距加宽机车车辆进入曲线轨道时,仍然存在保持其原有行驶方向的惯性,只是受到外轨钢轨的引导作用方才沿着曲线轨道行驶。
在小半径曲线,为使机车车辆顺利通过曲线而不致被楔住或挤开轨道,减小轮轨间的横向作用力,以减少轮轨磨耗,轨距要适当加宽。
加宽轨距,系将曲线轨道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曲线外轨的位置则保持与轨道中心半个轨距的距离不变。
曲线轨道的加宽值与机车车辆转向架在曲线上的几何位置有关。
一 、转向架的内接形式转向架的内接形式 由于轮轨游间的存在,机车车辆的转向架与曲线轨道在平面上保持一定的位置和角度。
随着轨距大小的不同,机车车辆转向架在曲线上可以出现四种不同情况:1. 斜接。
机车车辆车架或转向架的外侧最前位车轮轮缘与外轨作用边接触,内侧最后位车轮轮缘与内轨作用边接触,如图1(a )所示。
2. 自由内接。
机车车辆转向架的前轴外轮的轮缘与外轨作用边接触,其它车轮轮缘与钢轨无接触,且转向架后轴位于曲线半径方向,如图1(b )所示。
3. 楔形内接。
机车车辆转向架的前轴和后轴的外侧车轮轮缘同时与外轨作用边接触,内侧中间车轮的轮缘与内轨作用边接触,车轮被楔住在两轨之间,不仅行车阻力大,甚至可能把轨道挤开,如图1(c )所示。
图14. 正常强制内接。
为了避免机车车辆以楔形内接形式通过曲线,对楔形内接所需轨距增加δ୫୧୬2⁄,此时转向架在曲线上所处位置成为正常强制内接。
二、曲线轨距加宽的确定原则曲线轨距加宽的确定原则如上所述,机车车辆通过曲线的内接形式,随着轮轨游间大小而定。
根据运c营经验,以自由内接最为有利,但机车车辆的固定轴距长短不一,不能全部满足自由内接通过。
为此,确定轨距加宽必须满足如下原则:1. 保证占列车大多数的车辆能以自由内接形式通过曲线;2. 保证固定轴距较长的机车通过曲线时,不出现楔形内接,但允许以正常强制内接形式通过;3. 保证车轮不掉道,即最大轨距不超过容许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