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65
框支-剪力墙结构最新最全的模板范本:框支-剪力墙结构一:引言本旨在介绍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要点,以及相关技术指导,旨在提供详细和全面的信息,以便工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框支-剪力墙结构。
二: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概述1.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定义和特点框支-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造工程的结构形式,它通过设置钢筋混凝土或者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作为主体承载结构,与框架结构相结合,在承载和抗震性能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
2.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构成要素框支-剪力墙结构由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组成,其中框架结构负责承担垂直荷载,剪力墙负责承担水平荷载,两者相互协调工作,共同保证建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1. 结构的布置和几何形态设计在设计框支-剪力墙结构时,应根据建造属性、功能需求、地震要求等因素确定结构的布置和几何形态,充分考虑建造整体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 剪力墙的布置和尺寸设计剪力墙的布置和尺寸设计是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在确定剪力墙位置和数量时应考虑荷载传递路径、结构布局、构造条件和施工等因素,并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尺寸设计。
3. 框架结构的设计框架结构的设计应满足建造的承载要求和抗震要求,确定框架的布置和尺寸,合理配置剪力墙和框架的位置,并通过分析和计算确定结构的稳定性和耐震性。
四: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要点1. 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前应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准备好所需材料和设备,并按照像关施工规范进行合理布置和准备工作。
2. 剪力墙的施工剪力墙的施工包括混凝土浇筑、钢筋布置和模板安装等步骤,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保证墙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3. 框架结构的施工框架结构的施工包括钢柱、梁等构件的连接和安装,应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
五:附件清单:1. 设计图纸- 建造平面布置图- 结构剖面图- 剪力墙布置图- 框架结构布置图2. 施工工艺与方法- 剪力墙浇筑工艺- 框架结构安装工艺3. 施工材料清单- 钢筋- 混凝土- 模板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造法:指国家对建造工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规和规范。
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密柱高梁空间框架或空间剪力墙所组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起整体空间作用的抗侧力构件。
适用于平面或竖向布置繁杂、水平荷载大的高层建筑。
框架结构的变形是剪切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小,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大。
剪力墙结构的变形为弯曲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大,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小。
对于框剪结构,由于两种结构协同工作变形协调,形成了弯剪变形,从而减小了结砍的层间相对位移比和顶点位移比,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了提高。
NO1 水平荷载主要由剪力墙承受从受力特点看,由于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侧向刚度比框架的侧向刚度大得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一般情况下,约 80%以上用剪力墙来承担。
因此,使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所分配的楼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兼具了框架布置灵活、延性好和剪力墙刚度大的优点,二者通过水平刚度较大的楼盖协同工作,在水平作用下呈弯剪型位移曲线,层间变形趋于均匀,比纯框架结构侧移小,非结构性破坏轻,其中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构件,框架起到二级防线作用,比剪力墙体系延性好,布置灵活。
因此,框剪结构是一种抗剪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
但由于剪力墙和框架的层间位移角弹性极限值相差很远,当结构遭遇强烈地震时,剪力墙在其底部首先越过弹性变形阶段出现裂缝进而屈服,在出铰部位刚度大幅降低,刚度沿竖向发生突变,在塑性铰区发生塑性转动,从而带动上部的墙体发生刚体位移,再加上弯曲变形,顶部侧移激增,给与之相连的框架施加了很大的附加剪力。
而此刻结构的层间侧移角还远小于框架的弹性变形值,框架尚未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水平抗力。
剪力墙和框架之间刚度比值的变化也会引起地震作用的重新分配,增加了框架的负担,使得框架的延性降低,无法有效地担当起二道防线的作用。
另外,框剪结构多用于 10~25 层左右的商住楼,根据工程设计实践,这一类层数的房屋自振周期大都在 0.7~1.7s,与某些地区的地震卓越周期较接近。
如1985年墨西哥太平洋岸的 8.1 级地震,共有 164 幢 6~20 层的房屋倒塌,其中倒塌率最高是10~15 层的建筑, 5 层以下和 25 层以上的破坏较轻。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设计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较大的空间灵活性以及相对经济的成本,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层建筑中。
剪力墙作为这种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抗侧力构件,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设计要点。
一、剪力墙的作用与工作原理剪力墙,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承受水平和竖向荷载的墙体结构。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主要承担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将其传递到基础。
当水平荷载作用于结构时,剪力墙通过自身的抗弯、抗剪能力来抵抗水平力。
其工作原理类似于一个竖向放置的悬臂梁,墙肢的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共同消耗了水平荷载产生的能量。
二、剪力墙的布置原则1、均匀对称原则剪力墙的布置应尽量均匀、对称,使结构在各个方向上的抗侧刚度相近,避免因刚度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扭转破坏。
2、周边布置原则在建筑物的周边布置剪力墙,可以有效地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减小结构的扭转效应。
3、纵横墙相连原则纵横墙相互连接,可以形成有效的抗侧力体系,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避免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差,应尽量减少其使用。
三、剪力墙的类型1、整体墙当剪力墙的洞口面积小于墙体面积的 15%,且洞口之间的净距及洞口至墙边的净距大于洞口长边尺寸时,可视为整体墙。
整体墙的受力性能较好,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
2、小开口整体墙洞口面积稍大,但仍能符合一定的条件时,可视为小开口整体墙。
其受力性能介于整体墙和联肢墙之间。
3、联肢墙当洞口面积较大,墙肢之间通过连梁连接时,形成联肢墙。
联肢墙的墙肢和连梁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水平荷载。
4、壁式框架当连梁的刚度较大,墙肢的线刚度与连梁的线刚度接近时,剪力墙的受力性能类似于框架,称为壁式框架。
四、剪力墙的尺寸设计1、墙厚剪力墙的厚度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抗震等级以及墙体的受力情况确定。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设计摘要:本文探讨了框剪结构中剪力墙的厚度、数量及长度的确定,从剪力墙的平面、竖面阐述了剪力墙的布置,结合建筑使用要求,确定剪力墙的数量和布置方式是在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布置0 引言建筑技术需要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日益发展而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成为建筑形式的首选,因为高层建筑具有节约用地、节省投资等方面的优势。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根据抗侧力体系的不同可分为: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和多筒结构体系。
我所参与设计的东北电网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大楼,采用的是型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此设计获得了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下面结合设计经验,就框剪结构中剪力墙的设计加以探讨。
1 确定剪力墙的厚度框剪结构体系中,边框柱和边框梁宜作为剪力墙的边缘约束构件。
带边框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在规范中规定分别为:①一、二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抗震设计时的厚度不允许小于200mm,同时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②其他情况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边框梁的高度可取墙厚度的2倍,宜取与墙厚度相同的宽度。
结构安全和经济合理等特点是一个合理的剪力墙厚度应具有的。
2 框架—剪力墙计算方法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剪力墙体系,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外荷载,这种解析方法是基于连续化思想来计算框架—剪力墙。
换言之,通过刚性链杆,即刚性楼盖的作用将框架和剪力墙连在一起。
相互作用的集中力pft会在链杆切断后,在楼层标高处剪力墙与框架间产生。
计算时将集中力pft简化为连续的分布力pf,以便于计算。
与这相对应,框架变形与剪力墙相同的变形连续条件,在每一楼层标高处,简化为框架变形与剪力墙相同的变形连续条件,在沿整个建筑高度范围内。
位移y与荷载p(x)之间对普通梁关系如下:ei■=p(x)对剪力墙来说,承受外荷载与框架弹性反力的一个弹性地基梁,可视其为上端自由下端固定。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供参考)一、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点1、框架-剪力墙(也称为框架-抗震墙结构或框剪结构)既能为建筑使用提供较大的平面空间,又具有较大的抗侧力刚度。
2、框剪结构由框架和剪力墙两种不同抗侧力结构组成(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变形曲线为剪切型,而此时剪力墙的变形曲线为弯曲型)它们通过平面内刚度无限大的楼板连接在一起,相互协调,最终的变形曲线为呈反S形的弯剪型位移曲线。
3、框剪结构在下部楼层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的剪力,而在上部楼层虽然总的剪力较小但框架却承担了相当数值的剪力。
4、框剪结构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并且从国内外的多次地震的震害调查表明它是一种抗震性能很好的结构体系。
5、框剪结构的水平位移是由层间位移角控制,而不是由顶点水平位移控制的,而最大的层间位移角发生在(0.4~0.8)H范围内。
6、框剪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框架上下各楼层的所受剪力值比较接近,梁、柱的弯矩和剪力值变化小,使得全楼梁、柱规格少,有利施工。
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注意事项1、0.2Q0调整2、当框架结构承受的倾覆力矩占底部总倾覆力矩的50%以上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4.8.2)、轴压比(表 6.4.2)按框架结构采用;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可比框架结构适当提高。
3、在框架-剪力墙中,剪力墙太少则结构不安全,太多则结构刚度过大,加大了地震作用效应,而且也不经济,适合的框架应该是总框架承受的最大层剪力宜在0.2V0~0.4V0(V0为结构底部总剪力)4、框剪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5、剪力墙周边应设置端柱和梁作为边框,端柱截面尺寸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且应满足框架柱的要求;当墙周边仅有柱而无梁时,应设置暗梁,其高度可取2倍墙厚。
6、剪力墙开洞时,应在洞口两侧配置边缘构件,且洞口上、下边缘宜配置构造纵向钢筋。
7、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布置要求详见《高规》8.1.7条8、框架柱与剪力墙平面内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界定为连梁,其刚度折减系数不小于0.5,框架柱与剪力墙平面外相连的梁,可不作为连梁,并与剪力墙相交支座按铰支座。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构设计编制说明本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程设计出图情况,建设单位对本工程要求和我司综合实力进行编制;其它未在图纸范围内内容和设计修改另做说明。
编制依据1、 Xx设计院设计的xx工程施工图(建施、结施、水施、电施)2、施工合同书3、图纸会审4、《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5、《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3-83;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JGJ73-917、《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9-958、《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3-919、《建筑安全技术规程》10、《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42-8211、《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3-8812、《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13、其它现行国家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14、我司现有经济、技术综合实力情况。
第一章工程概况一、有关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二、工程地理位置:三、设计概况大酒店是一幢集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楼,该楼平面形状呈“┐”字形,是大酒店的主要工程,该建筑总建筑面积7072 m2 ,主体8层,总高为35.8m,防火等级为二级。
四、结构概况1)结构体系本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2)抗震设防设防烈度为9度;3)结构安全等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五、具体详工程概况一览表建设单位工程名称设计单位司使用功能餐饮、娱乐、住宿建筑及结构特征建筑面积7072平方米总高 35.8m 层数 8层外装饰外墙面砖、石材层高底层4.8m、二层3.3m、三层~七层3.0m、8层3m 内装饰花岗岩地面,防滑地面砖水泥豆石楼地面,大理石或石材饰面,轻钢龙骨金属扣板吊顶等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设防烈度9度砌体普通砖、粘土空心砖、加气砼砌块水、电讯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热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消防控制配电照明、CATV系统、电话通讯、消防及背景音乐系统第二章施工条件一、该工程紧靠xx,施工场地较宽。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2、2、陕西中轻轻工业工程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5摘要:本文探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从剪力墙布置原则、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占比及二道防线等方面,探讨框剪结构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倾覆力矩;二道防线0 引言框剪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
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可以单独设置,也可集中布置在核心筒处。
因此,这种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房屋建筑。
1 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框架-剪力墙结构简称框剪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框剪结构很好的保留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点。
框架结构的变形是剪切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小,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大。
剪力墙结构的变形为弯曲型,变形特点则与框架结构相反。
对于框剪结构,由于两种结构协同工作变形协调,形成了弯剪变形,从而减小了结构的层间相对位移比和位移比,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了提高。
2框剪结构设计要点(1)剪力墙布置原则1) 平面凸出部分,楼梯、电梯处布置剪力墙,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剪力墙间距详见《高规》表8.1.8。
2)剪力墙形状宜双向且简单,优先L形、T形和槽型等形式。
3)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4)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应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2)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占比《高规》8.1.3,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此时抗震等级、层间位移角限值、轴压比、防震缝宽度及房屋最大使用高度均按框剪结构采用。
下图1为结构体系与Mf/Mo的大致关系,其中Mf为框架部分承担的底层地震倾覆力矩,Mo 为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地震倾覆力矩的总和。
图1 结构体系与Mf/Mo的大致关系其中抗震等级、层间位移角限值等的确定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