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水产养殖学》-2名特鱼类养殖-4 第四章 淡水白鲳养殖
- 格式:ppt
- 大小:474.00 KB
- 文档页数:16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摘要淡水白鲳是广大渔民致富的优良养殖品种,从鱼下塘前的准备、鱼花放养、饲养管理、成鱼养殖和鱼病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以期为淡水白鲳推广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白鲳;养殖技术;池塘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14-02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
由于淡水白鲳具有肉质好、体型大、生长快、食性杂、病害少、耐低氧和易捕等特点,已成为广大渔民致富的优良养殖品种。
现将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鱼苗下塘前的准备1.1鱼苗池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池塘。
面积667~2 001m2,池形要规则,以长方形为好,池深1.5~1.8m,池底平坦而无砖瓦石砾,特别要求淤泥少,保留淤泥6~10cm。
因为淤泥过多,大量有机质分解,水质过肥易老化,容易致使潜伏在淤泥里的小瓜虫破囊而出寄生在鱼苗上,从而暴发小瓜虫病。
1.2清塘药物清塘应在晴天中午进行,以充分发挥药效和提高药物作用。
实际工作中常用以下2种药物清塘:①生石灰。
池塘留水10~15cm,用生石灰750~1 125kg/hm2化水后均匀泼洒,清塘后毒性7~10d消失。
因生石灰易吸潮失效,要现买现用。
②强氯精。
清塘时尽量把水抽干,用强氯精15~30kg/hm2化水后均匀泼洒。
清塘后毒性5~7d 消失。
1.3水质培育适时适量施肥培育水质,为鱼苗提供大量适口饵料。
由于施肥后4~6d才出现轮虫高峰期,因此应在鱼花下塘前4~6d施肥。
施肥以大草(菊科植物绿肥)为主,用量1 500~2 250kg/hm2。
施肥后以水色为绿豆色、池水透明度30~40cm为宜。
1.4试水鱼苗下塘前应试水,以观察清塘药物毒性是否消失。
操作方法是在鱼苗池中放20~30尾大规格的鲢鱼或鳙鱼(150g以上),若试水鱼在池中存活24h以上,说明池水毒性消失,将试水鱼捕出,即可投放鱼花。
淡水白鲳的养殖设计作者:李华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8期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在鱼类分类学上属脂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
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流域,为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热带和亚热带鱼类。
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耐低氧、易捕捞、肉厚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199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适宜在我国推广的从境外引进的水产养殖优良品种,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养殖中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淡水白鲳的养殖模式(一)鱼苗培育1. 育苗池条件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池塘,因淡水白鲳易于起捕,池塘规格无严格要求,面积5亩左右,水深1.2~1.5m,池底平坦无杂物,保留淤泥6~10cm。
放养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用腐熟的有机粪肥肥水。
2 . 水花放养池塘施肥后,待轮虫繁殖出现高峰时即可放养水花,水花放养前应试水,确保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后再正式放养。
放养时要注意平衡鱼苗袋内与池塘水温,温差不宜超过2℃。
下塘水花要求腰点明显、体质健壮、规格均匀。
每亩水面放养淡水白鲳水花10~20万尾。
3 . 饵料投喂水花下塘后,饲喂豆浆,沿边向池内泼洒,每天4次左右,每万尾鱼苗用黄豆50~100g,浸泡6h后磨浆投喂。
10d后,增投豆饼糊沿边泼洒。
培育后期,增投粉碎的人工配合饲料。
4. 日常管理分期注水,最终使水位稳定在1.2~1.5m。
坚持观察鱼摄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饵料。
若水质较瘦,可适度施肥,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5~30cm。
5 . 适时分塘一般经20d左右的培育,鱼苗规格可达2.5~3cm,可分塘进行成鱼养殖或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
分塘前需要选择晴天拉网。
(二)鱼种培育淡水白鲳鱼种培育和鱼苗培育相同。
加水施肥,待有大量枝角类及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出现时,即可放入3cm左右苗种进行培育。
放养时要对鱼苗进行消毒。
每亩放养2万尾,经70d左右养殖,即可达到每尾25g左右。
(三)成鱼饲养1. 池塘条件。
淡水白鲳养殖的池塘条件、放养前需做哪些准备
淡水白鲳养殖是目前的一个热门产业,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市场的青睐,很多朋友有养淡水白鲳的想法。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养殖淡水白鲳需具备哪些条件,供参考。
一、淡水白鲳养殖的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要求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源、排灌方便、池埂坚固、淤泥较少、池底平坦,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水深1.5~2.0米。
养殖池塘要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并配备增氧、抽水、投饵等机电设备。
二、淡水白鲳放养前准备
1、清塘消毒
冬季抽干池水,清除池内杂物和过多淤泥,冻晒池底,使有机物得到充分分解。
春季进行池底平整,淡水白鲳鱼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为75~100千克/亩,方法是加水化浆后趁热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菌和野杂鱼。
2、投施基肥
待药物毒性消失后,向池内注水50~80厘米深,然后投施基肥。
一般投施经发酵的畜禽粪(以鸡粪为佳)等有机肥,投施量为300~500千克/亩,培育基础饵料生物;3~4天后追施em菌、单细胞藻类激活素等,增强培水、净水效果。
待池塘水体中有大量浮游生物出现时,选择晴好天气放养淡水白鲳鱼种。
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现水质变瘦,可适时追肥,一般施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投施量分别为1千克/亩、1.5千克/亩和1~1.5千克/亩,可多施硫酸铵类,以有效调节营养盐类的平衡,利于快速提高水体肥力。
追肥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其作用是增加池塘营养物质,培育浮游生物、附着藻类、底栖动物等,为鱼种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
淡水白鲳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四、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塘,观测水质变化情况,夏季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秋季每隔7~10天加注新水1次。
晴天中午可开增氧机l一2小时,增加水中溶氧量;阴雨或闷热天气时,一旦发现有鱼浮头,要及时开增氧机或加注新水。
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5~9月为淡水白鲳的发病季节,要定期与四大家鱼一样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水消毒,预防鱼病发生,此外,在鱼池边可养浮萍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可作为鱼类饲料,亦是高温季节鱼类避萌场所,并能起到增加水中溶氧量,防止水质过肥及调节水质作用。
五、病害防治淡水白鲳抗病力强,水温在26℃以上时,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
水温在15~20℃时,幼鱼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指环虫病等。
越冬期间,淡水白鲳还易患腐皮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等。
1.小瓜虫病〔病原和病症]病原为多子小瓜虫的幼体或成体。
病鱼体表出现大量黏液,严重感染时,在水中呈白云状。
同时,背鳍、尾鳍基部有充血现象。
[防治方法](1)鱼种进池前,镜检鱼的体表及鳃,发现有小瓜虫时用2毫克/升硝酸亚汞溶液浸浴1~2小时。
(2)用0.l毫克/升硝酸亚汞溶液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续3天。
(3)越冬池水温应保持在24~27℃,盐度保持在0.5~1。
2.白皮病〔病原和病症]病原为白皮假单胞菌。
病鱼起初体表、背鳍、尾鳍、额部轻微发白,发白之处,鳞片一碰即脱落。
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转,游动缓慢,或头朝上、尾朝下挂于水面。
发病到死亡时间短,3天内死亡率可达60%以上。
〔防治方法〕(l)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损伤。
(2)用1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天。
(3)用12.5毫克/升浓度的金霉素溶液或25毫克/升浓度的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30分钟。
(4)越冬时水温应控制在25~27℃,池水盐度为0.5~l。
3.腐皮病〔病原和病症〕病原为细菌。
病鱼皮肤发炎,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腐烂,呈圆形,游动缓慢,失去平衡,不久即死亡。
鲳鱼养殖方法与技术
鲳鱼怎么养殖
1、建设鱼池鲳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淡水鱼类,对池塘基本上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鱼池经过处理之后就能够养殖鲳鱼,即使是混养,也可以在4-5月左右放入鲳鱼,但要注意鱼池深度不宜过深,2米以内即可,且在放入鱼苗之前最好消毒一次。
2、准备食料鲳鱼是杂食性的鱼类,从植株的碎屑到小鱼小虾到浮游生物都能吃,因此为了使人工养殖的鲳鱼能够快速的生长壮大,最好是使用豆粕、鱼粉、骨粉、面粉、玉米粉等进行混合制成颗粒食料为鲳鱼投送,注意定时定量定点投放。
3、水体调整鲳鱼是一种能适应较为恶劣的环境的动物,但是如果水体经常性的出现长期缺氧的情况,就有可能会导致鲳鱼因为缺氧而不吃食,因此要及时为其进行增氧的工作,并在夏天时定期换水加入新水,保持水体的相对洁净和生态环境稳定。
4、疾病防治如果是主要或是专门养殖鲳鱼的鱼池,由于这种鱼类的抗病能力强,鱼种规模巨大,基本上不会出现一般的疾病肆虐的现象,是不用特别注意的,在日常的养护中即便使用药物也要用专用的鱼药,绝对不能使用一般的农药。
淡水白鲳成鱼养殖的前的准备
一.池塘条件
淡水白鲳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1.8米左右,要求池塘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少。
二.清塘消毒
年底干池暴晒,清除过多的淤泥,然后进行清塘消毒,采用干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以杀死病原菌以及其它敌害生物。
三.池塘进水
根据放养模式适时进水,进水时用40目网袋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
四.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
南京地区放养时间5月5日至5月15日,较为合适,可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调整。
养殖池塘水温稳定在18摄氏度以上,放养时越冬池与养殖池温差控制在3摄氏度以内。
2、苗种选择
选择体格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无寄生虫的苗种。
并要求检查越冬苗种记录,有无使用硝酸亚汞、硫酸铜等重金属药品。
3、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5~10min,进行鱼体消毒。
淡水鲳成鱼养殖池塘主养技术
淡水鲳是一种食性较广的杂食性鱼,它可摄食多种水、陆生植物。
长江水产研究所曾利用尼罗罗非鱼的配合饲料(含蛋白质25%左右)投喂饲养,饲料系数约为2;第二次的主养试验,是以植物性饲料(豆饼、菜籽饼)蛋白源为主,辅以少量鱼粉与糠麸等组成配合饲料,其蛋白质含量为27%左右。
淡水鲳在池塘主养过程中,即使池中溶氧较低(鲢、鳙等鱼浮头),亦不见其浮头。
这不仅与其能耐低氧有关,且与其喜群居,一般生活和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有关。
通过在温室和鱼池中投喂观察的结果,在这里再重提一下,一般也难以见到淡水鲳在水体表面摄食,而是随着饲料下沉,在水体中下层摄取。
因此,提醒养鱼户注意,投喂淡水鲳的颗粒饲料,应以沉性为好。
以利于淡水鲳尽快摄食。
投喂漂浮性饲料,不容易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