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十八章--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Q s=-10+5pQ d=Q s得:所以6(2) 由Q d=60-5PQ s=-10+5pQ d=Q s得:60-5P=-10+5P所以 Pe=7 Qe=25(3) 由Q d=50-5PQ s=-5+5pQ d=Q s得:50-5P=-5+5P所以(4)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变量的调整时间被假设为零。
在(1)(2)(3)中,所有外生变量或内生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
而且,在分析由外生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内生变量变化过程中,也假定这种调整时间为零。
区别:静态分析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求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如图(1)中,外生变量α、β、δ、γ是确定的,从而求出相应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
而(2)(3)中,外生变量被赋予不同的数值,得出得内生变量P和Q的数值是不相同的。
这种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
(5)先分析需求变动的影响:由(1)知当Q d=50-5P、Q s=-10+5p时均衡价格P e=6、均衡数量Q e=20:当需求增加,如变为(2)中的Q d=60-5P时,得出P=7 、Q=25。
因此,在供给不变时,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答:(1)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7试计算:(1)(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8.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主编:高鸿业目录第一章引论02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02第三章效用论14 第四章生产论16 第五章成本论36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45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55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65第九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69第十章博弈论初步75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8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3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5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92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95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06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110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15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19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22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27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134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39第一章引论(略)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得P e=6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
5 假定某消费者关于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Q 与收入M 之间的函数关系为M=100Q2。
求:当收入M=6400时的需求的收入点弹性。
解:由以知条件M=100 Q 2 可得Q=100M 于是,有: ⋅⋅⋅=⋅1001100121Md d M Q进一步,可得: E m =21100/)(10010011001212=⋅⋅⋅⋅=⋅M Q M MQ M d d M Q 观察并分析以上计算过程即其结果,可以发现,当收入函数M=aQ 2 (其中a>0为常数)时,则无论收入M 为多少,相应的需求的点弹性恒等于1/2.10 假定肉肠和面包是完全互补品.人们通常以一根肉肠和一个面包卷为比率做一个热狗,并且以知一根肉肠的价格等于一个面包的价格 .(1)求肉肠的需求的价格弹性.(2)求面包卷对肉肠的需求的交叉弹性.(3)如果肉肠的价格面包的价格的两倍,那么,肉肠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和面包卷对肉肠的需求的交叉弹性各是多少?解:(1)令肉肠的需求为X,面包卷的需求为Y,相应的价格为P X, P Y, 且有P X =P Y,.该题目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写为:Max U(X,Y)=min{X,Y}s.t.M Y P X P Y X =⋅+⋅解上速方程组有:X=Y=M/ P X +P Y,.由此可得肉肠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 ()Y X X Y X X Y X X dX P P P P P M P P P M X P Y X E +=⎥⎥⎥⎥⎦⎤⎢⎢⎢⎢⎣⎡+⋅+--=⋅∂∂-=2 由于一根肉肠和一个面包卷的价格相等,所以,进一步,有E dx =P x /P X +P Y =1/2(2)面包卷对肉肠的需求的交叉弹性为: ()Y X X Y X X Y X X YX P P P P P M P P P M Y P Y Y E +-=⎥⎥⎥⎥⎦⎤⎢⎢⎢⎢⎣⎡+⋅+-=⋅∂∂=2 由于一根肉肠和一个面包卷的价格相等,所以,进一步, E yx =-P x /P X +P Y =-1/2 (3)如果P X =2P Y,.则根据上面(1),(2)的结果,可得肉肠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 32=+=⋅∂∂-=Y X X X dX P P P X P Y X E 面包卷对肉肠的需求的交叉弹性为:32-=+-=⋅∂∂=Y X X X YX P P P Y P Y X E 8、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M q U 35.0+=,其中,q 为某商品的消费量,M 为收入。
第一章导论一、基本概念:1.资源的稀缺性2.机会成本3.生产可能性边界4.经济制度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6.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选择题:1.经济学可以定义为( )。
A 政府对市场的调控B 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C 研究对稀缺资源诸多用途的最合理配置D 个人的生财之道2.资源的“稀缺”是指( )。
A 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 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D 世界上资源最终将消耗光3.经济物品是指( )。
A 物美价廉的物品B 稀缺的物品C 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 有用且稀缺的物品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
A 通货膨胀B 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 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 一种生产品最适度水平5.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y物品A 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 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 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 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6.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 股价持续上升B 通货膨胀C 技术进步或有用资源被开发D 消费品供给增加,资本物品供给减少7.社会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一点所回答的问题不是( )A 如何生产B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C 为谁生产D 何时何地生产8.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
A 怎样生产B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C 为谁生产D 以上都包括9.政府征税和给家庭转移支付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生产什么B 如何生产C 生产多少D 为谁生产10.下列命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A政府把贴现率降到6.6%B今年国家失业率不超过10%C 男女应该同工同酬D 个人所得税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11.某大学毕业生辞去年薪5万元的工作,取出10万元积蓄,自主创业,已知定期存款年利率为3%。
不考虑商业风险则该生按年计算的机会成本为(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题库一含答案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微观经济学习题及解答第一章一、选择题1、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不变?()A 商品本身的价格; B个人偏好;C 其他商品的价格;D 个人收入2、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需求量增加;B需求量减少;C需求增加;D需求减少;3、需求量和价格之所以呈反方向变化,是因为()。
A 收入效应的作用; B替代效应的作用C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时发生作用;D 以上均不正确;4、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A 消费者收入变化;B 商品价格变化;C 消费者偏好变化;D 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变化。
5、商品x和商品y是相互替代的,则x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 x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 x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 y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 y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6、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的影响是()。
A 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B 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C 互补品的供给趋向向右移动;D 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7、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
A 需求函数的斜率;B 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程度;C 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D 以上说法都正确。
8、如果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曲线的需求弹性()。
A 相同;B 不同;C 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 依切点所在的位置而定。
9、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价格弹性也不变,这种说法()。
A 正确;B 不正确;C 有时正确,有时不正确;D 难以确定。
10、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从10美元下降到9美元,需求量从70增加到75,则需求为()。
A 缺乏弹性;B 富有弹性;C 单一弹性;D 难以确定。
二、名词解释 (微观部分)1需求量2需求函数3供给量4均衡价格三、简答题1影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影响商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计算题已知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a-Bp,a,b为正常数。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
因为摩擦性失业源于信息成本。
所以加快劳动市场信息的流动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
而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解答:不能。
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自然失业。
3.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
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2)政府政策的影响。
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
(3)技术进步因素。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
(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
(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
厂商、行业和地区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
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
4.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解答: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
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解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
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
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
其二,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刺激产出水平提高。
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
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
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
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
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他可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得到就业机会。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
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6. 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解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通货膨胀,如图18—1。
图18—1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结合图形的说明略。
7. 若某一经济的价格水平1984年为107.9,1985年为111.5,1986年为114.5。
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若人们对1987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是按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算术平均来形成。
设1987年的利率为6%,问该年的实际利率为多少?
解答: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π1985=P 1985-P 1984P 1984×100%=111.5-107.9107.9
×100%=3.34%
同理可得:π1986=2.69%。
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πe 1987=π1985+π19862=3.34%+2.69%2
=3.015% 1987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6%-3.015%=2.985%
8. 设某经济某一时期有1.9亿成年人,其中1.2亿人有工作,0.1亿人在寻找工作,0.45亿人没工作但也没在找工作。
试求:(1)劳动力人数;(2)劳动参与率;(3)失业率。
解答:(1)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2+0.1=1.3(亿)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数可工作年龄人口数
×100%=1.31.9×100%=68.4% (3)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
×100%=0.11.3×100%=7.69%
9. 设一经济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线:
π=π-1-0.5(u -0.06)
问:(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多少?
(2)为使通货膨胀率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
解答:(1)由所给的菲利普斯曲线可知,当u -0.06=0,即失业率为6%时,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即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6%。
(2)由所给的菲利普斯曲线,得
π-π-1=-0.5(u -0.06) (1)
使通货膨胀率减少5个百分点,即在式(1)中,令π-π-1=-5%=-0.05,则式(1)变为
-0.05=-0.5(u -0.06)
u -0.06=10%
所以,为使通货膨胀率减少5%,必须有10%的周期性失业。
10. 试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解答: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虽然表面上所揭示的关系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表示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11.设某一经济的菲利普斯曲线为π=π-1-0.4(u -0.06),试求:
(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
(2)画出该经济的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解答:(1)自然失业率是指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一致时的失业率。
在本题中,预期通货膨胀率为上一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故在所给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中,令π=π-1,得u =0.06,因此,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6%。
(2)由所给方程知,该经济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为-0.4,且是一条经过点(u =0.06,π=π-1)的直线。
如图18—2所示。
图18—2 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应地,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故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的垂直线。
12.试根据常规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
解答: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经济总产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常规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量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故在简单的情况下,将总供给函数写为
p =p e +λ(Y -Y -) (1)
其中,p 和p e 分别为价格水平和预期价格水平的对数,Y 和Y -分别为总产量和潜在产量,
λ为参数,且λ≥0。
式(1)两边减去上一期的价格水平p -1,有
p -p -1=(p e -p -1)+λ(Y -Y -) (2)
在式(2)中,p-p-1为通货膨胀率,记为π,p e-p-1为预期通货膨胀率,记为πe,则式(2)为
π=πe+λ(Y-Y-) (3)
另一方面,奥肯定律说明,总产量与失业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具体地,由奥肯定律,有
λ(Y-Y-)=-β(u-u n) (4)
其中,β为常数,且β>0,u为失业率,u n为自然失业率。
将式(4)代入式(3),得π=πe-β(u-u n) (5)
式(5)即为菲利普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