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禅宗美学特质
- 格式:pdf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禅宗起源于唐代中国,因在印度佛教中“禅那”一词的译音为“禅”,故名为“禅宗”。
禅宗的思想核心是“悟”,即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达到直接悟性的境界,体验真实的生命本质,从而看破生命中的种种幻想和束缚,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的思想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理性,“言语不逮”,强调直接悟性;二是注重方法,如打坐、坐禅、禅悟等,以求突破幻象,实现本我;三是“看心为觉”,将悟性当作认知的本源,不依赖于经验和因果。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证悟。
禅宗认为“诸法无我”,即某种表象下的存在,并不代表其真实存在,其存在并不等价于它的实在性。
禅宗不仅否认概念性知识的一切价值,而且也否定道德规范和所有客观存在的本质。
禅宗主张的是要去除所有假设和为真实所糊涂的瞎想,通过直接悟性而达到真实的认识。
禅宗把“觉悟” 看作是认知的一种,认为这种认知能够既跨越史学和经验,突出认识的有限性,又能够直接体验实在的生命。
这种认知不仅超越了理性、知识等传统学科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开拓世界、创新历史的意义。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首先,在文学艺术上,禅宗与诗歌结合,产生了“诗狂论、古意、墨宝”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赞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诗歌。
其次,在建筑和园林中,禅宗的思想以自然美、人文情、趣味性和精神节肢及所孕育的禅意修养,形成了丰富多彩、气韵环美的禅园建筑。
再次,在医学中,禅宗为中医学的疑问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从禅宗的角度看,病是由于人们的紧张、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体验禅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哲学、道德、社会等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禅宗代表了自我与大众性、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超历史、经验与超经验等相对的一种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禅宗美学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禅宗美学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摘要:禅宗美学是一种宗教美学,是禅宗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审美思想。
禅宗美学是以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禅师、文人、士大夫等人的审美创作为主要表现方式,长期以来,禅宗美学都与园林设计密不可分,进而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园林美学。
但到了现代社会,禅宗美学似乎与当代园林渐行渐远,本文即从禅宗美学的特点以及其对园林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以探寻禅宗美学在当代风景园林中的发挥空间。
关键词禅宗美学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一、禅宗美学特征(一)生命之美关注生命问题,感悟内心,获取生命的解放是禅宗追寻的主要内容。
皮朝纲言:“禅宗美学有着它十分独特的性质,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美学,也不是一般的艺术哲学,而是对人的意义生存、审美生存的哲学思考,或者说它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诗性之思,是对于人生存在本体论层面的审美之思,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
”禅宗追求心灵的自由,追求一种随心的生存方式。
对于禅宗而言,心的自由是一种随遇而安、空灵寂静、了无牵绊的彻底的自由,是一种没有矛盾、没有阶级、没有差异的完全意义上的自由。
它将生命的自由看成是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对自由的诗意的讴歌,与艺术的美学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间天然相通。
(二)感悟之美禅宗美学的核心即“心性”感悟。
禅宗也被称为“心宗”,即修禅即为“悟心”,离开了对“心”的感悟、体悟,禅宗美学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禅宗的“悟”有渐悟和顿悟两种方式,这与艺术的“心性之悟”的创作过程在事实上是相通的。
设计灵感的获得,就是一种感悟的过程,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审美主客体之间灵魂的沟通也需要通过“悟”来寻得圆满。
(三)空灵之美大乘佛教经书《中论》第二十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起,随缘而灭,聚散离合,毫无定性,这是“空”的缘由。
“主空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相结合,产生了一门全新的美学:心造的境界——意境”。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的核心理念禅宗美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简约、平和、自然、静谧、空间感和极简主义等。
简约是禅宗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禅宗倡导的简约美学追求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和情感内涵,强调“断得繁华”、“除去繁难”、“去其繁而得其淳”,使建筑物脱离繁琐的装饰和华丽的外表,追求简洁、朴素和质朴的美。
平和是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理念,是禅宗美学的重要表现之一。
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定,要求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
自然是禅宗美学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强调自然界的美与和谐,同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静谧是禅宗美学的又一主要特征,禅宗倡导的是一种全然的宁静,建筑物要给人以静谧、悠静的感觉。
空间感是禅宗美学的重要表现之一,禅宗所倡导的是一种超然的空间感,建筑物应该给人以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极简主义是禅宗美学的又一重要特征,强调通过尽量少的元素去体现建筑的精髓,追求极简和纯粹的美。
禅宗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禅宗美学在日本传统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日本传统建筑以其简洁、朴实和大气的风格著称于世,这一特征与禅宗美学的理念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禅宗美学的体现。
日本传统建筑以其简约的外观和质朴的材料而闻名。
建筑室外采用木材、竹子、稻草等自然材料,坚持用最朴素的材料来搭建房屋,没有过多的装饰和修饰,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简约和朴素。
日本传统建筑注重室内外的和谐统一。
传统日本建筑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自然和谐的理念,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巧妙地安排结构与空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舒适的住居环境。
日本传统建筑非常注重空间感的体现。
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不断拓展空间感,建筑物内外的空间关系得到了极为精妙的处理,给人以虚实交融、宽敞明朗、动静结合的感官体验。
日本传统建筑还遵循着极简主义的设计原则。
传统日本建筑尽量避免过多的装饰和修饰,注重将建筑的精髓和本质通过极简的手法展现出来,力求用最简单的元素来表达最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禅宗美学在室内设计的运用摘要:禅宗对于一般人而言稍显陌生,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处处体现着东方的古典艺术。
禅宗美学是一种静默的美学,将其运用于现代设计,体现为一种智慧美和简洁、质朴的表现方式,能为生活营造一种空灵与美的意境。
关键词:禅宗美学;室内设计一、禅宗的背景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碰撞后,不断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阐述“空灵”的状态,融合形成中国化的本土佛教。
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崩塌,禅宗在这个时候得到迅速发展。
二、禅宗的精髓1.意境禅宗重视意境,意境受禅宗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社会形形色色的纷扰中,人们渴望内心的平静,设计师可以打造一种体现禅宗美学的意境,用实物展现无形的精神。
2.精神禅宗精神作为一种静默的美好,充满着神秘色彩。
人们面对世间万物,不论是完美的还是残缺的,都应该以平常心应对,万物枯荣皆不放于心上,体现出淡泊之心。
三、禅宗的核心思想1.平常心和顿悟平常心是指人们能够顺其自然地接受客观事实的心态,从中悟出佛性,“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顿悟。
2.静默与空灵佛教的世界观是缘起性空,万物都是依靠某些条件聚集起来的,但是它的本质是空的,只是一种形态,世间万物都是暂时存在的,都只是宇宙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如果各种相关条件消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
人生本质上也是空的,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不执着于得失,就能做到心中坦荡。
但是,在这纷扰的乱世中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设计师要在设计中营造一种禅宗美学的意境。
四、禅宗在设计中的应用“禅”是一种意境的表达,思想较为抽象、深奥,所以,当下的一些年轻人并不乐于接受,他们更喜欢一些新奇、有趣的东西。
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设计者首先要把禅宗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形态呈现在年轻人的面前。
年轻人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在装修的类别上,大多数人将禅宗设计归于中式风格,以浓重的墨色加上冷淡的灯光,整体搭配缺少家的温馨感。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日本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对日本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禅宗美学的基本原则和日本建筑的几个方面来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一、禅宗美学的基本原则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是以无为而治,即强调自然、简朴、精神等方面,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谐与素朴,具有诗性、哲学性和审美性。
禅宗美学的基本原则是:1、简约:追求简单、朴素、克己等美学观念。
简约主义是禅宗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对日本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2、自然:强调自然、季节、地域等环境条件,使建筑与自然融合,烘托自然美和人文美。
自然主义是日本建筑中的重要线索,与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密切相关。
3、极简:以最简单的手段表现最深厚的意境,达到精美、灵动的视觉效果,这是禅宗美学中的特点之一,也是日本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4、空间:空间是禅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空间是一种高尚的造物,它能够鼓励人们自由地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禅宗美学影响了许多方面的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建筑。
禅宗美学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日本建筑的整体风格和构造,还涉及到细节设计、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
1、建筑结构方面禅宗美学影响日本建筑结构的方面很多。
首先是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建筑的框架极为简单,结构稳固。
框架通常采用竹木框架,环保无污染。
其次是采用禅宗美学中的自然观念,追求自然、季节、地域等环境因素,所以日本建筑更注重室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做到了室内外的自然流动。
日本建筑的材料来源很广泛,但它们都很注重材料的使用效果与材质的纹理。
禅宗美学极度注重材料的素朴、朴实,所以在日本建筑中,木材、竹子、泥土等天然材料被广泛使用。
其中,木材是日本建筑的最常用材料之一,有平安时代的悬挂柜、江户时代的艺妓装饰、还有家庭住宅以及庭院等等。
3、细节设计方面禅宗美学所强调的极简,对于日本建筑的设计格局,以及每个细微的设计部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学研究唐代禅宗生命美学探析肖占鹏 刘 伟摘 要 唐代禅宗哲学富含鲜活睿智的生命哲理,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超然顿悟等,使生命回归自然本真。
唐代禅宗重视人的完整性,凸显了人的终极价值,使人真正体验到了生命精神的高度自由和一种人文精神的温暖。
唐代禅宗的生命美学特质对于唐代文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唐代禅宗 生命美学 人文精神 唐代禅宗哲学关注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生命,希望人们得到自由和快乐,故禅宗哲学实为一种生命美学。
从生命困境中超脱出来,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是禅宗生命美学基本的理论方向和价值旨归。
(一)强调生命的自性解放自性理论是禅宗思想的本体论,唐代禅宗明确地回答了“佛在哪里”、“谁可成佛”等困扰人们数百年的症结问题。
唐代禅宗对印度传统佛教的最大改造,就在于高扬人本精神,彻底否认对外在权威的迷信,坚信成佛之道在自力、自度与自救,这是禅宗自性论最基本的思想。
自性论观点强调“即心即佛”,重视“心”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认为“心”是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赖以存在的根本条件,慧能在《坛经》(本文采用《普慧大藏经》四种《坛经》合刊本)中多处指出“一切法皆从心生”。
方立天认为,慧能所讲的“心”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所不在、灵明不昧的宇宙的‘心’”①。
任继愈亦认为,慧能所论的“心”是“最完全、最圆满的主观精神(本心)”②。
禅宗一再强调万法从自性生,“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坛经》25节)。
在禅宗看来,能否成就佛道,就取决于自己对本心的“觉悟”。
禅宗追求内在超越精神的理论和实践,目的在于使人们从世俗生活烦恼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禅宗这种以“心”为本体的宗教教义的创新将心与佛等同起来,“即心即佛”赋予了宗教信仰者高度的心灵自由,而这种自由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视,是对自我的终极关怀。
禅宗的自性论肯定了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自己的本质属性,让人返求诸己,认为世间万物都来自人的内心,这是佛教史上最彻底的“自力论”。
禅宗美学自然观之本体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禅宗美学自然观是禅宗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在服装设计中,禅宗美学自然观的应用与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自然观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禅宗美学自然观倡导“自然”、“简约”、“平衡”的设计理念。
在服装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自然元素、简约的线条和平衡的组合来呈现服装的美感和和谐感。
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禅宗美学自然观的思想,选取大自然的元素作为设计灵感,如山水、花鸟、天空等。
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可以使服装更加具有自然的美感和生命的力量。
服装设计师还可以运用简约的线条和平衡的组合来凸显服装的整体美感。
可以运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服装的轮廓,以及通过平衡的组合来达到服装的整体和谐。
禅宗美学自然观强调“内外合一”的设计原则。
在服装设计中,可以通过将内在的美感与外在的外观相结合,来达到服装设计的完美效果。
服装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面料和剪裁来展现人体的线条和曲线美。
还可以注重服装的内在质感和细节处理,从而使服装在视觉上和触觉上都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这种“内外合一”的设计理念可以使服装更加符合禅宗美学自然观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服装美感的追求。
禅宗美学自然观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禅宗美学自然观的思想较为抽象,需要服装设计师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
禅宗美学自然观的应用和研究需要与时俱进,要与当代社会和时尚潮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服装美感的需求。
禅宗美学自然观的应用与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禅宗美学自然观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通过运用自然元素、简约的线条、平衡的组合、内外合一的设计原则和顺应自然的设计原则,可以使服装更加具有自然的美感和和谐感。
禅宗美学自然观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服装美感的追求,还能够展现禅宗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当代设计理念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在当代设计中,设计师们越来越注重东方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推进,这也给设计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
从设计形态的表现手法来看,大多呈现出简朴、素雅、真性的设计趋向――简单却不失品位,这正与禅宗思想中的“空即是有,少即是多”相谋和。
“禅”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及生活态度的追求。
它带着自己独有的象征意义,渗入到文化、艺术、哲学、建筑、设计和生活习俗等各个领域。
设计师们吸收禅宗美学中的“空、寂、真、素”等特点,在保持现代设计构思的同时,将这些禅意精神融入到现代的设计作品中,让这一传统文化得到沿袭传承的同时,当代的设计理念也得以丰富和突破。
对于中国当代的设计而言,与“禅”意的融合,将进一步地促进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中的回归。
这一结合,也使设计致力于发现人类对美好而质朴的生活方式的探寻与追求。
禅宗文化对中国美学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微妙而广泛的。
禅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具有浓郁禅意的视觉艺术形式,包括佛教石窟、禅门寺院、书法画作等,这些艺术形式和视觉图形可以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中,用有效的视觉传达手段彰显禅宗崇尚简易之道,摆脱繁琐空洞的宗旨。
现在许多的设计作品都追寻“极简主义”的设计趋向,这正是禅宗文化对艺术领域的精神投射。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禅宗文化都凭借“无视一切形式,追求自然本质”的独特意境指引着设计朝着纯粹、自然、不刻意造作的理念发展下去。
这些理念也使得设计作品呈现出一种超然物外、静谧素雅的氛围。
把“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禅宗理念赋予以柔和简约的形式,从而凝练省略地表现出对自然之物平和、内敛的清寂之感。
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空即是色》海报作品,以禅宗追求“空”的精神为主题,以自然、简约为设计原则,追求朴素的禅味,设计手法极其简洁,海报上咋看上去好像没有任何东西,只是一片深蓝色,仔细观察才发现深蓝色的色域中悬浮着一个“空”字,没有繁缛华丽的设计图案,没有柔美精致的装饰线条,没有任何艺术的夸张与渲染,使作品尽可能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极少的设计元素表达丰富的设计思想,体现出“笔简而意更深”的意境。
禅宗美学自然观之本体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引言禅宗美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禅宗的美学理念贯穿于艺术、文学、建筑等多个领域,而在服装设计领域中,禅宗美学自然观之本体论的应用也是一个备受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自然观对服装设计的启示,并研究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一、禅宗美学自然观之本体论的内涵禅宗美学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禅宗认为,自然是一个包容万物的整体,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无比奇妙的宇宙生命。
禅宗美学自然观强调人应当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感知自然,体会自然的美妙和谐,以此来影响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行为,并且佛教的“诸法因缘生”的世界观也为服装设计提供了独特的启示。
在禅宗的本体论中,自然界的万物被视为整体的一部分,服装设计师可以借鉴这一思想,将服装看作是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这种整体性的观念使服装设计更加贴近自然,更加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 禅宗美学自然观对服装材质的影响禅宗强调自然的真实和纯粹,服装设计师可以通过选用天然的材质来体现这一理念。
比如选用纯棉、丝绸等天然纤维进行设计,这些材质更加贴近自然的质感,能够给人一种舒适、清新的感觉。
禅宗美学也强调“随缘而生”,即顺应自然而生。
服装设计师可以在材质的选择上,注重自然材质的变化和原生态的特点,打造出更加贴近自然、活泼有趣的服装作品。
禅宗美学强调一种自然与谐的美感,服装设计师可以在色彩运用上受到启发。
如选用自然界的色彩作为设计灵感,如晨曦的淡黄色、秋叶的金色、湖水的蓝色等,这些色彩都能够给人以深刻的自然感受。
禅宗美学还注重色彩的纯粹和平和,服装设计师可以在色彩方面避免过多的花哨和浮夸,以淡雅的色彩搭配打造出更加明净平和的服装设计,使人在欣赏服装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禅宗美学鼓励人们面向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究引言禅宗是一种古老的东方哲学体系,兴盛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区。
禅宗美学强调简约、自然、纯粹、静谧,深受现代设计师的喜爱。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禅宗美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家居用品到科技产品都可以看到禅宗美学的影子。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1. 简约与自然禅宗美学强调简约与自然,认为简单的事物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简约的风格往往被视为高级、时尚、甚至是奢侈的象征。
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一直以简约的风格著称,其产品清晰的线条和简洁的外观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正是禅宗美学的影响,它强调通过简单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本质,使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与简约相伴随的是自然,禅宗美学认为自然界是最完美的艺术品,因此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现代产品设计师纷纷向自然界汲取灵感,使用可再生材料、仿生设计等手段来实现与自然的融合。
在家具设计中,以木材为主要材质的家具更受人们的喜爱,因为木质材料能够传达自然与纯粹的感觉,满足人们对于安宁与平和的追求。
2. 纯粹与静谧禅宗美学追求纯粹与静谧的境界,认为这样的状态可以使内心得到放松和净化。
现代产品设计中,纯粹与静谧的设计风格也逐渐受到青睐。
家用电器产品在外观设计上追求简单的线条和干净的外观,从而给人以静谧的感觉。
产品功能的设计也更趋向于简洁明了,不会过度繁杂,以满足人们对于简单与纯粹的追求。
禅宗美学中的禅修和冥想也影响了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人机交互设计。
人们追求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一种平静与宁静的体验,产品设计师因此将注意力放在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上。
智能手机的操作界面采用了更简洁的设计语言,使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放松和专注。
3. 天人合一与情感共鸣禅宗美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物与人之间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设计师们越来越关注产品与用户的情感共鸣。
【禅艺春秋】禅宗之美学(上)2016年8月21日,《禅艺春秋》(周宇著)与《禅艺题记》(纯道著)两本新书在2016年上海书展上首发,签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即日起《禅艺会》将摘录书中部分精彩内容连续发布,以飨读者。
亚马逊网、当当网、京东网、淘宝网等已上柜《禅艺春秋》《禅艺题记》两书,欢迎读者直接在网上订阅。
《禅艺题记》禅宗之美学(上)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僧侣留给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中国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简约、直接、自然的表现方式,其他东方民族也竞相模仿学习,当西方人有机会真正接触到禅的内核时,一样为之倾倒,努力用西方艺术的手段来表现东方禅宗的意境。
中国古代高僧,用禅法承接佛法,开启佛教中国化的先河。
旧时的禅师,融禅理于生活之中,农禅并重,融入自然,追求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茶、香、花、琴、庭院、用品无一不注入禅艺禅意。
再现禅宗的至善之美,是当下许多设计师苦苦追求的目标。
禅宗美学无疑是中国古代佛教徒创造的最大精神财富之一,它在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方面给后人以深刻影响。
日本藉以禅宗美学思想,建立自己的文化思想体系,并进而影响到世界,我们不应该再忽视它的存在与价值了。
禅宗美学是一种静默美学,不张扬,不露水,一切在于静悟之中的自我品味。
人的内心自在平静并不容易达到,通过营造禅宗美学情境,有助于心性的修持。
在宁静中发现超越妄念的意义,寻找心灵的原本状态。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禅宗美学,既是一种静默美学,也是一种体验美学,特别重视对人的生命意义的体验,对人生最高自由境界的体验。
清心寡欲,使物质的、精神的生命充满活力。
老子“大巧若拙”的论点代表着自然无为思想的精髓,与禅宗美学思想相为倚伏。
在两者看来,最高的巧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技术之巧,才是真正的笨拙。
人有了弄巧之心,就不再真实。
人要向大自然的“天巧”学习,而不能以弄巧自耀。
简,在艺术创作中,就是要破除繁杂,色少而纯,材少而简,线少而显,以直指人心的方式,在刹那间捕住观赏者的注意力,并停在作品前,产生深远的联想与玄妙的遐想。
谈服装设计中的禅宗美学艺术表现摘要:如今,服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被人们延续着,不仅是现实生活的记录,更是精神内涵的充沛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开展,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心急躁,为寻求清净,人们开始从服装中找寻那份自在和淡然,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开始表现禅宗美感,以帮忙人们回归心灵的平静。
本文结合服装设计,探讨了其中的禅宗美学艺术表现,以便从中寻找新的服装设计灵感与手法。
关键词:服装设计;禅宗美学;艺术表现禅宗美学已经成为了一种生命美学,其会聚了东方美学之精髓,并以独特的美学艺术表现丰盛着古典美学之瑰库。
顾名思义,“禅宗〞是一种颇具宗教派别的艺术审美范畴,以求间接呈现自由、洒脱的艺术意境,使人们慢慢领悟奇妙的意境,打造出幽远的意境和孤高的风格。
在服装设计与审美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大师们开始颠覆传统美学艺术规律与审美规范,并试图从禅宗美学思想中寻求设计灵感与思路,打造极具东方艺术魅力的服饰。
一、禅宗美学思想作为我国美学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禅宗美学思想具有十分丰盛的内涵。
“审美之本质,在于为人们提供足够的感性,以提升人们的精神享受〞。
我国传统美学包括人格主义、自然主义两方面,前者凸显道德、审美,后者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注重道德人格,而道家注重审美人格,以求将道德因素摒除在审美规范外。
禅宗看“空〞,其所彰显的“悟〞、“定〞、“慧〞等思想,都是人格主义的综合体现。
儒家看自然逃脱不了道德的桎梏,通过与自然对比突出道德的高尚;而道家看自然更多是“齐物〞、“逍遥〞式的亲近和融于;禅宗看自然那么是依托自然求“空〞、求“解脱〞。
因此,禅宗美学思想与艺术无论在价值观,还是情感体验、表现手法方面都是更为接近。
“觉悟〞。
在佛教修持中,禅宗十分重要,是冥想之意。
禅宗集中精神、平衡心理,以到达“觉悟〞的目的。
悟是精神的转化、生命的转化,具有解脱之意。
禅宗是一种修持的方式,而觉悟那么是修持的结果。
我国“禅宗〞与外乡文化有机结合,使觉悟的方式转变成了日常的生活行为与体验,以求心中顿现真如本性。
禅宗美学概述及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关联关键词:禅宗美学;园林景观设计;关联性一、禅宗美学概述(一)禅宗美学的由来及其本质禅宗美学是玄学美学在禅宗思想渗透影响下产生的审美观念,对中国的士大夫精神生活和美学境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禅宗美学不是孤立产生的,在中国美学史上出现过两次美学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在魏晋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经常互相倾轧,文人士大夫因此逃避市朝而归隐山林,认为尘世是腐浊,出世才是清高,终日清谈以道家老庄思想为背景的玄学美学;第二次则是在佛教禅宗传入中国,禅宗思想与儒道思想融合后,尤其是在唐朝以后,佛教在中国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文人的诗、画、乐等重要艺术形式都受到佛教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于是玄学美学也逐渐演绎成了禅宗美学。
将玄学美学与禅宗思想相比,最为明显的是禅宗美学品格更加注重将自然化成内心的一种理想状态,无关乎表现自然,而是尊崇内心感受。
因此,禅宗美学的语意更深邃,审美境界也更高妙。
禅宗美学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为人们提供感性的足以提升人格的高级精神享受。
禅宗美学与西方美学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是生命的,更是体验的①。
禅宗美学在中国发展的根基在于儒道思想。
儒家讲人格主义,人伦礼制规范之美及将“仁山智水”等自然的比德以助成道德目标;道家崇尚自然主义,关注山林水趣之乐,如庄子“齐物论”“逍遥游”中与天地同乐的自然美。
而禅宗美学正是汲取了两者所关注的要点,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空化和心化,由此审美发生了质的变化,被赋予一种超越的意味。
禅宗审美本质也讲人格,如它所说的“定慧”“清净”“解脱”等,但又主张“不着相”“法尚应舍”;同样,禅宗开悟绝大部分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却把自然景象心化,它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心灵的适意和生命的安顿。
总之,禅宗美学重新朔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变得极其心灵化,这就是禅宗美学本质。
作者: 王建疆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30070
出版物刊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页
主题词: 禅宗修养美学;慧能;人的本性和自由;精神创造
摘要: 禅宗美学是基于现实生命又超越现实生命的超越型修养美学。
禅宗修养与平常日用相联系,使其美学思想的修养过程具有肯定人的本性和自由、鼓励人的精神创造和动静相宜的特点,并兼具静默之美和戏剧性之美。
这种美学不同于世俗美学之处,在于它的“拈花微笑”式思维传感与“本来无一物”的空灵之说;而它倡导的自性、自心是佛的自力型美学又与人类的自由解放和精神创造相通,因而便成为贯通僧、俗两界的自由思想,最有利于审美创造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