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小逻辑》——本质论
- 格式:ppt
- 大小:524.50 KB
- 文档页数:22
《小逻辑》黑格尔,贺麟译
【实用版】
目录
1.《小逻辑》的作者和译者
2.《小逻辑》的主要内容
3.《小逻辑》的学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小逻辑》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由贺麟翻译。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试图建立一种科学的逻辑学,以解释和揭示思维和现实的本质。
他认为,逻辑学不仅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也是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学科。
黑格尔通过对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思维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小逻辑》的学术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
它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哲学家和学者都对《小逻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从而推动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小逻辑》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对逻辑学和哲学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页共1页。
《小逻辑》简介
《小逻辑(贺麟全集)》是《哲学全书纲要》的第一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
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
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
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释,于是使得这书又有了明白晓畅,亲切感人的特点。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刘文洲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
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
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
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
”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
”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
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
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
”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
”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第二部分解说词1.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黑格尔所著的大小逻辑有机结合为一体,同时展开解说的方法。
整体结构以《小逻辑》为主,观点解说则是根据逻辑关系的属性、形式和特点穿插进行。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剖析黑格尔的动态分析方法——辩证逻辑规则在认识论的各个环节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无论是《逻辑学》还是《小逻辑》,它讲述的内容都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传入西方之后,西方没有“道”的概念,于是将它翻译为“逻辑”。
黑格尔系统阐述了大道的逻辑,将它从讲道理的形式演变成科学理论的形态,由此形成了辩证逻辑自身发展演变的两个阶段:老子的“大道”是隐藏形式的辩证逻辑,黑格尔将它变为显露形式,理论形式。
2.这是《小逻辑》第二篇:本质论的逻辑结构图。
它也体现出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本质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动态论述方法。
从逻辑结构图的内容上看,它比存在论要丰富。
方法同一,内容对立。
方法和内容一体,不可分割开的关系。
这就是辩证逻辑规则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可以论述不同的内容。
3.这是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本质论中的第一部分: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
它的逻辑结构图特点是处在认识论的过程中。
基础是存在论,基础上面的环节是现象。
现象之上还有必然性、规律性。
从存在到现象的把握,属于直接认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
为此,我们用双向箭头标注出它的认识深度。
4.这是对黑格尔阐述的认识论过程进行图解:这一运动被设想为知的道路,即从有开始,进而扬弃有,达到一个有了中介的东西,即本质的道路,便似乎是认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对有说来,好像是外在的,并且与有自己的本性不相干。
《逻辑学》下卷P35.黑格尔指出:本质之所以是本质……,不是由于对它说来是外来的否定性,而是由于它自己的运动,即有之无限运动。
它是自在自为之有……。
《逻辑学》下卷P4这里展示出本质运动的两个层次四种形式。
上面一层是具体运动的两种形式,下面一层则是系统运动的两种形式。
在确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课题之后,整个体系的建设也遵循了其原初的设计目标。
概念论作为逻辑学的最后一环,就必须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目标。
又因为逻辑学在建构过程中所遵循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分解。
在本体论层面上,将抽象世界理解为普遍性的本质,继而又将本质确认为理念;在认识论层面上,将理念的自我认识过程与本质的发展于具体化的过程相统一,从而将世界自在自为的过程理解为理念自我上升与发展的过程;从价值论层面上,通过理念世界目的性的建构,将自由与善确认为理念发展的必然性。
3.1 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在本体论层面上,概念论旨在把终极存在归结为概念,它从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所展开的概念和客体的关系来论证概念是存在的本质,是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根据和实体性力量,是唯一全体,以此消解主客体的二元分裂。
逻辑学既将解释世界当作自己的使命,因此由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对世界本身的建构构成其本体论的目标。
从存在论到本质论的转变,直观的存在被深化为普遍的抽象的本质,这些本质乃是杂多事物背后的根本性存在,是经过特殊性与普遍性而达到个别性的否定之否定。
而从本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则将世界的本质确认为概念,进一步从概念和客观性、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去说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反过来本质的规定性展开与走向具体的过程称为概念返回自身的运动过程。
3.2 从认识论的层面上看在认识论的层面上,概念论旨在从概念自身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的必然性的推演来建构世界的逻辑结构,确立概念和概念的运动所展开的主客体的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原则和模式。
逻辑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是从概念这一终极存在出发的,其根本观点是把概念认作现实世界必然如此的内在根据、终极理由,以证明现实性的合理性。
显然,这一终极解释的原则要到概念论才明白地确立起来。
不仅如此,概念论又是整个黑格尔哲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基本模式和体系框架的原则规定。
《小逻辑》读后感
去年国庆读了《小逻辑》,然而读了半月无所得,反而变得迷茫,如今一年过去了,知识更加多,眼界也更宽了,于是重新读了这本书,算是有了一些收获。
《小逻辑》分为三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这是黑格尔对于逻辑学的划分,他认为这三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概念是这三部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概念才是真理,而存在和本质只是直接和间接的东西,如果存在和本质都孤立了,那么两者都不能算是真理。
本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又分为三个小的部分:质、量、和度。
质就是表明它是什么,比如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骑的车,都是质的体现,有这种质,就不会让我们混淆概念的存在,就不会出现穿房子,住衣服这种混乱。
在我看来,存在是基于“质”而存在的,没有质,就无所谓存在了。
存在的第二部分是量。
量很容易理解,就是数量。
书中的量有着一种职能:衡量存在尺度的标识。
以我们用的书为例,一本50页的教科书和一本2000页的字典都是书,它们的质是一样的,所以量的多少是不会影响存在的,但是它本身又是无处不在的。
量与我们初高中学过的量是不一样的,初高中就是量变导致质变,但是这里的量只是一种类似于度量衡的存在,它不影响质,或者说对质影响极少。
存在论第三部分是度,度就是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带有质的量。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通过量的增加和减少是不影响存在的本质的,,或者可以说是影响的范围有限。
1。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内核及对我们的意义论文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法变化三大规律逻辑论文摘要: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绝顶,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并把它系统化。
他把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体系。
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哲学界传统观点已盖棺定论,即合理内核是专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即马克思所说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而在当代,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本文的核心人物,黑格尔。
或许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这个哲学界的泰斗,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应该活多或少的听说过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得一个核心即是辩证法,而这个辩证法的起源正是黑格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且发扬光大。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者。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生于符腾堡斯图加特城的官僚世家。
父亲是税务局的书记宫。
黑格尔童年时代就进拉丁文学校学习。
由于他笃信宗教的父亲的执意主张,1788年黑格尔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
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他却更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
他和另一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交往甚密,喜欢豪饮、交际,经常到郊外散步。
黑格尔在神学院学习了两年哲学、三年神学。
这段时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急风骤雨年代,德国封建统治的衰朽大厦在法国革命雷声的滚动下颤抖。
在革命初起的阶段,巴黎起义的人民攻下巴士底狱,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
黑格尔憧憬法国革命,支持法国革命,和他的一伙同学在图宾根近郊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宣扬自由、平等之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2.1 三者的差异黑格尔既将解释世界当成逻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又将世界的本质确认为理念自身,这就造成了这一过程由两个互相循环的逻辑结构组成:一方面,世界经由直观的表象深入为内在的本质;另一方面,世界的本质即是理念不断展现自身规定性并不断走向具体的发展过程。
如此说来,定在、实存、客体三者指称的乃是同样的终极理念的世界,差别在于其自身从潜在到现实转换的阶段不同,或者说是理念回到自身的层面不同。
2.1.1 所指对象的差异逻辑学的任务乃是解释世界,而定在、实存与客体三者所指称的都是这个“世界”,但由于其所指称者存在于理念发展的不同层次,因此三个对象并不能在逻辑结构中做同一性替换。
相反,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异所带来的层次性、结构性特点,理念的发展才构成其发展方向与动机。
理念作为世界的最高本质,自身亦处于不断上升的辩证过程中。
定在是有与无的同一,在存在论中表达的是初步规定性的直观存在的世界或事物;实存乃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当中的本质性存在,是在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否定之后的个体本质性规定;而客体则是与内在于概念世界当中的客观世界或自然界。
2.1.2 概念规定性的差异在黑格尔看来,定在的规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限有就是有与无的统一”;第二,限有是“具有否定性或规定性的有”,是变易消失于“有”的形式中。
这两个特征来源于其所处的存在发展阶段,无构成对有的否定,而变异与定在够构成对无的否定,以及对有和无的统一。
这种存在还处于最初的阶段,其潜在的规定性还未充分展露出来,还是原始性的存在。
实存的基本规定性在于它是有根据的存在,这样一种有根据的存在(实存)便是无数实际存在的事物,即具体事物。
这些具体事物既是自身反映的,又要通过他物来反映自己(即映现于他物中),所以彼此之间处于相互关联之中,互为根据、互为后果。
它们作为根据或作为后果,是相对的。
有限事物总是既是他物的根据,又是他物的后果。
所以,实际存在着的事物“既是根据复是依赖根据的后果”。
黑格尔哲学名著《小逻辑》读后感名著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会不断的去了解名著,不断的对名著报以很大的热情,也正是以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知道自己的不足,得到精神上的充实。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黑格尔哲学名著《小逻辑》读后感,也许大家可以看一下!黑格尔的哲学名著《小逻辑》,实际上是其《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学”的单行本,内容大致上是先前完成的《逻辑学》(又称《大逻辑》)的缩写。
全书主要由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构成,体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故而可谓是走进黑格尔哲学庙堂的首要门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又一位思想巨人。
与康德相同,黑格尔亦深切体悟到了传统形而上学之缺陷,并认同康德关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
认为康德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基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最早明确1区分了知性与理性这样两种与之相应的不同思维方式,并指出了各自特点:知性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而理性则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知性坚执于非此即彼的“独断论”,理性则致力于将知性所固执着的分别与对立加以克服,得到的工作思路真理是将事物的片面规定性联合进来的全体。
但遗憾的是,康德虽意识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却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应当阶段,甚至以“不可知论”否定了由其思维把握“物自体”(即真理)的可能性。
与康德止步于“物自体”不同,黑格尔力图探明“物自体”之所“是”,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即乃“自在自为的真理”,也就是事物的“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要把握这样一种真理性的理念,首先要弄清这“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他在《小逻辑》中分析论述的便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理念”生成的三个阶段,即由存在到本质,由本质到概念。
他所说的“存在”,又谓之“有”,指的是由质、量、度决定的事物之生成;他所说的“本质”是指事物的相对规定性;他所说的“概念”是指“存在”与“本质”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概念”虽是主观的,但它是以“存在”与“本质”为客观基础的,是包含了这两个范围中全部丰富的内容在自身之内的,因而“同时也是完全具体的东西”(327)。
小逻辑本质论小逻辑本质论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逻辑的本质和规律,以及逻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下面介绍小逻辑本质论的主要内容。
一、小逻辑本质论的背景小逻辑本质论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之后所写的一篇重要著作。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探讨了人的精神从意识开始到绝对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在小逻辑本质论中,黑格尔进一步探讨了逻辑的本质和规律,以及逻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二、小逻辑本质论的主要内容1. 逻辑的本质小逻辑本质论认为,逻辑的本质是思维,即概念的形成和推演。
在逻辑中,概念是最基本的单位,而概念的形成则是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实现的。
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成了逻辑的结构和规律。
2. 逻辑的规律小逻辑本质论认为,逻辑的规律是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逻辑中,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实现的。
判断是对概念之间联系的描述,推理则是通过判断之间的联系来推导出新的概念。
3. 逻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小逻辑本质论认为,逻辑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也是通过概念来实现的。
因此,逻辑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抽象。
同时,逻辑也是现实世界的指导,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
三、小逻辑本质论的意义1. 哲学意义小逻辑本质论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逻辑的本质和规律,以及逻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它对于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小逻辑本质论也对于理解其他哲学流派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科学意义小逻辑本质论对于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研究中,概念的形成和推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小逻辑本质论所探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科学研究中概念的形成和推演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小逻辑本质论所探讨的逻辑规律也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3. 文化意义小逻辑本质论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文化传承中,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理解前人的思想和文化成果。
黑格尔的《小逻辑》概要——阳育芳整理出自《小逻辑》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12一、整体哲学观该书是一部讲述绝对精神或理念本身的从潜在到现实的循环发展史主角(主体或实体):绝对精神,理念新版序言Pxxii 黑格尔认为所有哲学家,特别是一元论的哲学家,不论唯心或唯物论者,其目的都在于追求“绝对”或绝对理念。
理念:理性的概念,最高的真理,最具体的思想本身,自在自为的统一Pxxiii黑格尔明确指出:理念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作为我们认识的对象,“现在理念自己以它自身为对象,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早就指明为最高形式的理念,也就是纯思维或思想之思想”。
这就是黑格尔绝对理念从继承发展亚里士多德的纯思想或纯形式,亦即作为“不动之推动者的神”,而形成黑格尔自己的绝对理念的客观唯心论体系的思想根源。
因为黑格尔认为理念就是“理性的概念”、“真理的概念”、“在意识中、在思想中的真理”,“无限与有限、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存在在辩证发展过程中达到否定性的统一的概念”,因此可以简称为“理念”,理指“真理”,念指意识,概念,思想。
P55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而且就是理念;并且就思想的全部普遍性而言,它就是理念或绝对。
P87理念是当前存在的,也是现实的,并不是某种远在天外隐在物后的东西。
原则:正题,反题,合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方法:辩证法(历史感,发展的眼光)阶段:自在的,自为的,自在自为的(从潜在到现实)黑格尔哲学的追求:关于真理的知识,恢复精神的自由第二版序言P5我的哲学的劳作一般地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就是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
这是一条极艰难的道路,但是唯有这条道路才能够对精神有价值、有兴趣。
当精神一走上思想的道路,不陷入虚浮,而能保持着追求真理的意志和勇气时,它可以立即发现,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规范思想,指导思想去把握实质,并保持于实质中。
这样的进展过程表明其自身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要恢复绝对的内容,我们的思想最初向外离开并超出这内容,正是为了恢复精神最特有的最自由的素质。
《小逻辑》黑格尔,贺麟译摘要:I.引言- 介绍《小逻辑》这本书-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II.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 逻辑学的概念- 黑格尔对传统逻辑的批判-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III.《小逻辑》的主要内容- 存在论:研究存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本质论:探讨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概念论:论述概念的辩证发展过程IV.黑格尔逻辑学的意义-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对我国哲学研究的启示V.结论- 总结《小逻辑》的主要观点- 评价黑格尔逻辑学的贡献和局限正文:《小逻辑》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一部重要著作,由贺麟翻译成中文。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以辩证法为核心,逻辑学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逻辑学思想,为后世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具有浓厚的方法论色彩。
他首先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逻辑过于关注形式和推理规则,忽视了内容的实质和事物的发展过程。
因此,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统一。
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解决,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详细论述了存在、本质和概念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存在论研究存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揭示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自我意识的统一;本质论探讨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阐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概念论论述概念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对我国哲学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然而,黑格尔的逻辑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绝对精神、忽视人的实践活动等。
总之,《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后世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存在到本质的演绎:在度的开始量与质的关系是直接的关系,在特殊的限量中,量的变化(直接地)也就是质的变化,但量必定是不断地超出自身,因此在无度中质与量显得无关,摆脱了对质的依附。
但无度只是一个假象,量不断起出和进入的同样也是一个质,因此质和量始终结合在一起的。
量和质是相互转换的,因此他们是同一的,但转换就包含着有差别的东西的转换。
这样就有了两个环节同一,区别。
这样就有了两个层次,底层的同一,和表层的多样化的存在。
存在的双重化的形式就是本质在质中概念的相互依赖是隐含的,本质中是明白的露出来,如最后质与量的关系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第一节反思的诸范畴或纯原则第一分节同一本质的两个方面是作为本质与非本质出现的,但这是错误的,非本质的东西如同本质的东西一样是本质的,因此非本质的东西自身也是本质的。
因此这种关系的此一方面和彼一方面是同一的。
由于本质仅仅在与表现的关系中才成为本质,而表现也就是本质,所以,所以本质对表现的关系不过是本质的自身关系。
因此本质只是由于其自身关系才成为本质。
本质是自身关系,而自身关系就是同一。
第二分节差别同一是本质对自身的关系,但在这种自身关系中,它恰由此把自身从自身区别开来,这种自身关系是一种否定的自身关系,即它从自身否定排斥自身。
一个关系至少包含两项,关系是两项之间的关系。
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一项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第一个“自身”作为被关联者是与作为关联者的第二个“自身”不同。
如果没有内在的差别就没有关系。
因此同一必然包含着差异。
杂多三一结构的第一项是一种直接性,所以差别的第一项也是一种直接的差别。
这意谓着这一阶段的差别不是相互间接相互依存的,而是一种不相干的外在关系。
杂多是指一堆互不相同彼此没有一种特别对立关系的事物。
相似与不相似(比较)这个标题不应该叫作相似与不相似而应该叫作比较在杂多中,相互关系不是事物性质的一部份,因为每个事物之所以是与他物无关,因此这种关系是外在于它们的。
这种外在关系就叫作相似与不相似。
⿊格尔的本质论本质论是⿊格尔逻辑学中的第⼆部分,是纯粹概念运动发展的第⼆个阶段。
⿊格尔认为,在第⼀阶段中,即在“存在论”中所谈的范畴都是直接的,⽽“本质论”中的范畴是间接的。
因为本质是在现象背后的东西,⿊格尔称其为“过去了的存在”。
由于本质是深⼊到了直接的东西内部的间接的东西,因此,“本质论”中的范畴都是“双层的”,是彼此对⽴⽽⼜相互依存的:甲范畴的本质要在和它对⽴的⼄范畴中才能反映出来,反之亦然。
⿊格尔称范畴间的这种关系为“反思”,把两个相互对⽴⼜相互依存、相互映现的概念或规定性叫作“反思的概念”或“反思的规定”。
按照“存在”和“本质”间关系的深浅程度,⿊格尔把本质的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是“作为实存的根据的本质”。
在这⾥,本质⼀开始是“映现于⾃⾝内”,⾃⼰与⾃⼰联系,即“⾃⾝同⼀”。
⿊格尔认为同⼀不能停留在单纯形式的同⼀(即“知性的同⼀”)⾥⾯,即不能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同⼀⾥⾯。
同⼀并不排斥差别,相反,它是包含差别于⾃⾝之内的。
⽽本质的差别就是对⽴。
对⽴就是⽭盾。
⿊格尔在这⾥断⾔:“⽭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
”(《⼩逻辑》)不过,概念的发展并不停留在⽭盾和对⽴中,它必然发展成为根据。
因为对⽴就是在⾃⾝内既包含⾃⾝⼜包含其反⾯,⽽本质内的这种规定就是“根据”。
根据则进⼀步映现出存在,有根据的存在就是实存。
⽽实存与根据的对⽴统⼀的全体就是“物”。
物是形式与质料的对⽴统⼀体,⽽物作为⼀种在⾃⼰本⾝内扬弃⾃⼰的本质的实存,就是“现象”。
在现象阶段,⼜有“现象界”、“内容和形式”、“关系”三个环节。
最初映现出来的本质是现象界,其中形式与质料的⽭盾就转化为形式与内容的⽭盾,⽽这种“设定起来的现象”就是“关系”。
“关系”包含“全体与部分”、“⼒和⼒的表现”、“内与外”三个不断深⼊的环节。
内与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本质与实存的关系,这种内与外或本质与实存所形成的统⼀就是“现实”。
于是⿊格尔⼜引出了本质论中的第三个⼤的环节——“现实”。
古人辩证法的名言1、统一物分而为二以及我们对其各矛盾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本质。
〔苏〕列宁:《关于辩证法问题》2、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
〔德〕黑格尔:《小逻辑》3、思辨的东西,在于这里所了解的辩证的东西,因而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
〔德〕黑格尔:《逻辑学?导论》4、说一切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在统一中认识对立,在对立中认识统一,这就是最高知识。
〔德〕黑格尔:《〈哲学史〉的结语》5、唯有辩证法才是最高的科学,……是知识的顶峰。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6、在古代,所谓辩证法,指的是以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
〔苏〕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7、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
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
〔德〕黑格尔:《小逻辑》8、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特殊领域和特殊形式,也莫不受辩证法的支配。
〔德〕黑格尔:《小逻辑》9、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德〕马克思:《资本论》10、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和哲学》11、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12、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
〔俄〕赫尔岑:《赫尔岑哲学著作选集》13、辩证法是一切科学认识的灵魂。
〔俄〕普列汉诺夫:《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14、我们把辩证法放在众科学之上,作科学的试金石,没有其他的研究能正当地跟它相并列或高于它。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国家》15、没有任何事情对每个人都是合适的,而只是因人而异。
〔法〕纪德:《伪币制造者》一个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适用于一切病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瑞士〕荣格:《现代人对灵魂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