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小逻辑》——本质论

  • 格式:ppt
  • 大小:524.50 KB
  • 文档页数:2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小逻辑》
第二篇 本质论
1
第二篇 目 录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1)同一 (2)差别 (3)根据
(b)实存 (c)物
B
现象
(a)现象界 (b)内容与形式 (c)关系
C
现实百度文库
(a)实体关系 (b)因果关系 (c)相互作用
2
第二篇 本质论
"存在论"讲的是直接的认识,“本质论”讲的是透过直 接深入到间接的认识。
15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b)实存
§124 “实存”到“物”的过渡
★康德的“自在之物”在此受到了批判,在《大逻辑》里尤其严重。 ★康德的“自在之物”是同现象相割裂的,是“离开属性”的。 ★黑格尔反对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自在之物”应该同思 想“反思”结合起来,二者的关系不应该是“外在的“”对立的”。 实际上就使用它的所谓“客观思想”取代康德的“自在之物”。
4
第二篇 本质论
§114 “本质”中的同一性,并不是割裂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并说 明“本质”中的范畴尚未达到对立面的完全统一即“概念”的高度。 (P245)
“本质”的范围是一个直接性与间接性尚未完全结合的范围。在 这种不完全结合里,每一事物都是这样被设定为具有自身联系,但同 时又超出这自身联系的直接性。
13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b)实存
§123 ”实存“是”自身反映“与“他物反映”的直接统一。
★根据为我们认识物自身打开了宽阔的视野——从物的由来,再到物 的结果,认识到物是在无限链条中的一环。根据和后果是一个无限联 系的世界。根据,就是无限之存在的一部分。而理性的目的,并不是 认识到这种联系而已,而是要追寻更高的原因。
18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c)物
§127 着重讲“质料”的独立性,“物”依赖于“质料’。 §128 “质料”与“形式”的意义及其关系。
★黑格尔在关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指出“质料一概念里彻底地包含 有形式一原则在内,而且在经验中再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出现。” ★书中例子“大理石” ★“凡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有规定性的质料,亦即质料 与形式的统一。”
12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3)根据
§122 “根据‘到”实存“的过渡,着重说明”根据“无能动性。 ★本质→对差别的自身扬弃→恢复到直接性(存在)→实存 ★根据还没有自在自为地规定了的内容,也不是目的,因此并无能动 性,也无创生力,而只是从根据出发产生了一个实存。 ★因此这种特定的根据只是形式的。
8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2)差别
§118 讲“相等”与“不相等“Likeness and Unlikeness的关系,以 便从“直接的差别”(“杂多”)过渡到“对立”。
★相等是彼此不相同的,不同一的事物之间的同一。不相等就是 不相等的事物的关系。一方映现在另一方之中。 ★唯有在现存的相等的前提下,差别才有意义。如:笔和骆驼
★实存是从根据发展出来的存在,经过中介的扬弃过程才恢复了的存 在。当我们寻求某一事物的根据时,并不把根据认作一种抽象的内在 之物,而是仍然把它认作实际存在着的东西。(P266)
14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b)实存
§124 “实存”到“物”的过渡
★康德的“自在之物”在此受到了批判,在《大逻辑》里尤其严重。 ★康德的“自在之物”是同现象相割裂的,是“离开属性”的。 ★黑格尔反对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自在之物”应该同思 想“反思”结合起来,二者的关系不应该是“外在的“”对立的”。 实际上就使用它的所谓“客观思想”取代康德的“自在之物”。
16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c)物
§125 “特质”
★物的特质与物的关系就是在于为物所具有。物与特质便由“是” 的关系进而为“有”。
★“特质”与“质”不可混淆:(P269) "某物所以为某物,只是由于其“质”,反之,“物”之所以是实
存,诚然由于其特质,但它的实存却绝不与此一特定的特质或彼一 特定的特质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因此即或失掉了某一特质却并不失 掉其所以是某物的存在。“
10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2)差别
§120 "对立"“矛盾”到“根据”的过渡以及“根据”是“同一”和 “差别”的统一。
肯定和否定都是设立起来的矛盾,自在地却又是同一的。每一方都 是对对方的扬弃,并且又是对它自己本身的扬弃。——进展到根据
11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3
第二篇 本质论
§113 两个“自身联系”的不同
★存在阶段的“’自身联系: “存在”阶段中的范畴是直接的,说“存在”是“自身联系”意思 无非是说,它是独立自存,不涉及其他的东西,所以在“存在”的 范围里,既无互相区别的东西,也就谈不上同一或不同一。 ★本质阶段的自身联系: “同一性”是本质阶段中“自身联系”的特殊方式,它是“本质 “阶段中对立双方最简单的、尚未展开的关系,相当于“存在”阶 段的“直接性”地位,但不采取“直接性形式”,而是采取”反思 的形式”,同一性就是自身反思。
这两节有一些部分比较难懂,毕竟,从自我圆满的存在打开突破 口,而进展到本质,是思想的一种转折。同一性对本质这一概念具有 特别的意义。但这两节,主要还只是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5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1)同一
§115 本质尚未表现于外,尚未表现于有限的存在或“实在”之中。 本质映现于自身内,或者说本质是纯粹的反思;因此本质只是自
★在相似中找出不同,在不同中找出相似,这才是认识的深化。 科学的目的,就是寻找联系。科学的一方面在进步,不断发现和 细化构成物质形态的元素,但另一方面,依然试图将所有的力和 元素等规整,把它们归为同一种(抽象出同一)行为。
9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2)差别
§119 讲“本质的差别”——对立 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 他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 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
7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2)差别
§117 差别的最初形式“杂多”,即“”直接的差别。
★ 差别是直接的差别或差异。
★ 差异或多样性,即不同的事物,按照它们的原样,各自独立,与他 物发生关系后互不受影响,因而这关系对于双方都是外在的。
★ 相等、不相等
★ “相异律”的提出:莱布尼茨的相异律自然不是那么庸俗的,—— 不能靠现实找出树叶的不同来证明其为真。相异律来自于较高的形而 上学抽象,这是对物之本质的一种认识,是建立在对物之本性的抽象 思考的基础上。相异律在根本上是一种思维的产物,很难由现实经验 所辩驳。
身联系,不过不是直接的,而是反思的自身联系,亦即自身同一。 这里,黑格尔强调了真同一和假同一的区别。(注释)
6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1)同一
§116 “同一”到“差别”的过渡 ★本质是自己对自己本身的排斥,本质主要的包含有差别的规定。 ★“同一如何会发展成为差别呢?"——没有意义(P250)
“本质论是逻辑学中最困难的一部门。” (P246)
21
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小逻辑》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22
§112 “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和“本质” 的特点
★黑格尔把“本质”叫做“过去了存在”,意思是“本质”不是直接 的,而是间接的东西,是直接存在的背后的东西。“过去了的”不 是“时间上过去了”,而是隐藏到背后去了。
★ “本质论”中的范畴都是“双层的”,是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
★ 两个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反映的概念或规定性叫做“反映的 概念”或“反映的规定”(“反省”“反射”“反映”)
19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c)物
§129 “质料”与“形式”每一方都包含对方,因而都是一全体。
§130 “物”到“现象”的过渡
★“物”作为一种在自己本身内扬弃自己的本质的实存,——这就是现 象。 ★在“物”里面所设定的对质料的独立性的否定,在物理学里便叫做多 孔性。 ★批判“多孔性”理论,是理智的虚构,是不能用观察加以证实的。
20
我的读后感受
★ 李泽厚曾经对黑格尔和康德作品的评价:康德的书每段文字你都 可以看懂,但是最后却不知道在看什么;黑格尔的书也许你并不能理解 每段在讲什么,但是最后你能够有个总体把握。可以说康德和黑格尔的 书是横亘在每个热爱哲学的人面前非常难以逾越、但是又必须逾越的大 山。每次我都对领悟了一点点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而欢欣不已,也为每 次看到他们的文字而不知所云顿生挫败之感。
17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c)物
§126 “特质”到“质料”的过渡
★所谓质料即是真正的质,是与它的存在为一的,作为一个反映的 存在,达到了直接性的规定性,是实存。
★把特质分解成独立的质料,只在无机的自然界里有其一定的地位。
★在谈到质料时,黑格尔正确地批评了所谓”热素说“,”电素说 “等等,他认为,”其实,这些质素或质料只可认作吾人知性的单 纯的虚构“。
(3)根据
§121 “根据”的含义及其区别 主题词是“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充足的根据。这里所说的
充足的根据,是事物本身自在自为的根据。但是,我们日常所遇到的, 往往是形式的理由,是“非充足”的,以至于,对于一个事物,有很多 似是而非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片面的、形式的。
莱布尼茨创造了制动因和目的因两个理由,为我们认识充足理由提供 很好的教育。黑格尔通过分析诡辩论,指出形式理由律的存在原因。在 进一步认识到根据的内涵的同时,也促进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用一些 牵强的理由,来为事物寻找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