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黑格尔逻辑学2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他的逻辑学中,黑格尔试图探索人类思维和理性的发展过程,并将其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客观逻辑"、"主观逻辑"和"绝对逻辑"。
在这三个阶段中,黑格尔试图探讨客观世界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绝对真理的本质。
通过这些阶段的分析,黑格尔试图揭示思维的发展是如何逐渐达到绝对自我意识的过程,从而实现对于现实的全面认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的重要性和贡献。
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逻辑学部分,以及对于理性和思维发展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
在引言部分,将对黑格尔逻辑学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析其特点和发展历程。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每个阶段进行总结,并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整体发展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全面展示黑格尔逻辑学的重要性和发展过程,为读者深入了解该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阶段,揭示出其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每个阶段的详细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思想演变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和方法论。
同时,通过对三个阶段的比较和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黑格尔逻辑学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进而对其哲学体系有更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最终,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探讨黑格尔逻辑学的视角,从而促使对其深奥哲学思想的思考和启发。
2.正文2.1 第一阶段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第一阶段被称为"抽象逻辑"阶段。
黑格尔逻辑学这篇文章我已经想了好久,还是准备今天讨论这个事情,理由也非常的简单,在《逻辑学》关于矛盾说法的注释二部分,黑格尔明确讨论了两个逻辑学的定律,排中律和矛盾律自身的矛盾。
今天看了一遍,感觉又有些新的想法。
所以一并进行讨论。
一、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关于“绝对”之“内容”的一部“内容逻辑学”如果从形式逻辑讨论的要素来说,黑格尔的《逻辑学》确实是包含了形式逻辑学的全部内容,如果要说它和传统形式逻辑区别的话,我认为它应该被命名为“内容逻辑”。
这个内容,就是关于“绝对”的内容,这个逻辑就是这个“绝对”之“内容”的逻辑。
关于“绝对”,我已经在其他文章说了很多次了,这儿我略去不谈,如果感觉还把握不住的话,去看其他的篇章,现直接开说。
绝对是大全,是全体,是真理,是三位一体,是这个世界所有,那谁来言说它呢?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
即绝对主体,也就是说,绝对自我说,但不是直接说,而是通过实体,通过真理的两个中介,即绝对自我通过实体作为主体,以绝对真理作为开端,指导实体运作。
绝对运动受那个开始支配,那个开始是真理,那个真理是绝对的,那个真理是逻辑的目的和最终结果。
黑格尔经常不断地告诉我们,他整个哲学的科学性是由他体系的陈述而自己证明自己。
绝对在这个运动中,证明自己是真实的绝对,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这个世界是有真理的,那个真理是开端也是结果。
所以绝对即是真理,真理即是绝对,体现了他“思有同一”的彻底一致性。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最早出现的是有,那个无规定的直接性,最后得到的是绝对理念,那个绝对理念是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同一,这个同一即是真理,也是关于“绝对”的知识,也是那个绝对的精神,也是那个无规定性的直接性。
所有这些说明了绝对即是主体,绝对即是真理,绝对即是精神的同一。
也就是说,在整个的逻辑学的论述中,通篇只有一个对象,那个就是绝对。
这样又回到绝对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上帝是三位一体的说法上面去。
为什么上面的说法,我要一再说起,只是因为,这个说法太重要了,重要到什么程度?重要到,如果你不这样认为,你不把所有涉及“绝对”及“绝对的”这两个概念理解为“绝对”这个最抽象,最普遍的共相上,也是最普遍的直接性。
黑格尔《逻辑学》义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他在这部著作中系统地探讨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论以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逻辑学》可以被视为黑格尔系统哲学体系中的一环,它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逻辑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研究的是思维的规律和形式。
黑格尔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探讨了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
他认为,逻辑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思维规则,更是思维的内在本质的展现。
在《逻辑学》中,黑格尔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和演变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实现的,而这种矛盾的斗争又是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和实现的。
因此,黑格尔的逻辑学具有明显的辩证法和整体性的特点。
此外,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概念也是《逻辑学》中重要的内容。
他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逻辑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他独特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这些概念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思维的本质和思辨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的来说,《逻辑学》是黑格尔作为一位重要哲学家的集大成之作,它对逻辑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这部著作不仅对于理解黑格尔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理解思维规律和推理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逻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思维的本质和思辨的方法论,进一步拓展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内容安排。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黑格尔《逻辑学》的义解。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然后,我们将说明文章的结构,并明确阐述文章的目的。
最后,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简要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我们将概述黑格尔的逻辑学,包括其发展历程和学派特点。
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第三组黑格尔哲学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应用逻辑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的意识中显现的说明绝对精神的范畴是如何运动的◆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显现运动的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
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
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就说了,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
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1逻辑阶段3精神阶段2自然阶段●这一阶段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阶段,绝对精神在这一阶段是概念之间、范畴之间的转化。
●在这一阶段中,按照正反合的发展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即存在、本质和概念●绝对精神否定自然阶段中自然界的束缚,回复其自身,是其发展的最高阶段。
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与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在哲学中最终认识了自己,达到了思维和存在的绝对统一。
●绝对观念转化为自然界,绝对精神表现为感性事物的形式,自然界的外壳束缚了绝对精神。
●分为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三个层次。
在进入有机性之后,产生了人类精神,绝对精神的发展便进入到了精神阶段。
逻辑学•黑格尔逻辑学是研究“有客观价值和存在”的贯穿于存在所有阶段的最普遍的规定。
•这种最普遍的规定有一定的概念,这就是范畴。
本质论•本质和存在或概念和客体的关系也就转化为思想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主客关系的理论因此构成本体论的深刻内容,而主体性原则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则则成了解释世界的最高原则。
概念论•概念论是揭开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把握黑格尔哲学的思路、体系构架和思想实质的一把钥匙。
黑格尔二元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黑格尔的二元论是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探讨了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统一性。
二元论的核心概念是"对立统一",认为在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些对立面之间又不可分割地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关系。
在黑格尔的二元论中,对立面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相互补充的关系。
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这种对立关系的不断推进,事物会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二元论的核心思想还体现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和统一解决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对立面逐渐趋于统一,达到一种新的状态或形态。
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抹消对立面,而是在保留对立面差异的同时,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找到了一种更高级的统一和发展。
通过二元论的思想,黑格尔试图解释世界上方方面面的现象和事物的发展过程。
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不仅运用于哲学领域,还对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元论不仅带来了对矛盾和冲突的新思考,也推动了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革新。
总之,黑格尔的二元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统一性的思考,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去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1. 本文的结构安排:简要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即各个章节的内容和次序。
提及每个章节主要涉及的内容,以及它们在整个论文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引言部分:说明引言的意义和作用,引发读者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黑格尔的二元论。
介绍引言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引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
3. 正文部分:介绍正文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简要分析每个章节的主题和目标,并说明每个章节中包含的具体要点。
逻辑学(上卷)[德]黑格尔著杨一之译---------------------一、第一版序言二、第二版序言三、导论逻辑的一般概念逻辑的一般分类四、第一部客观逻辑第一编有论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 有之一般分类第一部分规定性(质)第一章有甲、有乙、无丙、变1.有与无的统一注释一有与无在观念中的对立注释二有与无的统一,同一:表述的缺憾注释三抽象的孤立注释四开端的不可思议的性质2.变的环节:发生与消灭3.变的扬弃注释关于扬弃这个名词第二章实有甲、实有自身1.一般实有2.质注释质与否定3.某物乙、有限1.某物和一他物2.规定,状态和界限3.有限(一)有限的直接性(二)限制和应当注释应当(三)有限到无限的过渡丙、无限1.一般无限物2.有限物与无限物的相互规定3.肯定的无限过渡注释一无限的进展注释二唯心论第三章自为之有甲、自为之有自身1.实有与自为之有2.为一之有注释为一这个名词是什么?3.一乙、一与多1.在自身那里的一2.一与空注释原子论3.多个的一排斥注释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丙、排斥与吸引1.一的排除注释一与多的统一命题2.吸引的一个一3.排斥和吸引的关系注释康德的物质构造出于引力与斥力第二部分大小(量)注释第一章量甲、纯量注释一纯量的观念注释二时间、空间、物质不可分性和无限可分性的康德二律背反乙、连续的和分立的大小注释这些大小通常的分立丙、量的界限第二章定量甲、数注释一算术的算法。
康德的直观的先天综合命题注释二数的规定应用于哲学概念的表达乙、外延的和内涵的定量1.这两种定量的区别2.外延的和内涵的大小之同一注释一这种同一的例子注释二康德应用度数规定于灵魂3.定量的变化丙、量的无限1.量的无限概念2.量的无限进展注释一对无限进展的称颂意见注释二世界在时空中有界限和无界限的康德二律背反3.定量的无限注释一数学无限的概念规定性注释二微分计算从它的应用所引导出来的目的注释三其他与质的大小规定性有关的形式第三章量的比率甲、正比率乙、反比率丙、方幂比率注释第三部分尺度第一章特殊的量甲、特殊定量(比量) 乙、特殊化的尺度1.准尺2.特殊化的尺度注释3.作为质的两方面之间的比率注释丙、在尺度中的自为之有第二章实在的尺度甲、独立的尺度比率1.两个尺度的联合2.作为尺度比率系列的尺度3.选择的亲和性注释伯尔托勒关于化学亲和性和柏采留斯关于它的理论乙、尺度比率的交错线注释这样交错线的例子;关于这方面,所谓自然中没有飞跃丙、无尺度之物第三章本质之变甲、绝对的无区别乙、无区别作为它的因素的反比率注释关于向心力与离心力丙、到本质的过渡-----------------------------------G. W.F. Hegel<<WISSENSCHAFT DER LOGIK>>根据莱比锡迈纳出版社1922 年版《黑格尔全集》第四、五卷译出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即通称的“小逻辑”。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第二部分解说词1.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黑格尔所著的大小逻辑有机结合为一体,同时展开解说的方法。
整体结构以《小逻辑》为主,观点解说则是根据逻辑关系的属性、形式和特点穿插进行。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剖析黑格尔的动态分析方法——辩证逻辑规则在认识论的各个环节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无论是《逻辑学》还是《小逻辑》,它讲述的内容都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传入西方之后,西方没有“道”的概念,于是将它翻译为“逻辑”。
黑格尔系统阐述了大道的逻辑,将它从讲道理的形式演变成科学理论的形态,由此形成了辩证逻辑自身发展演变的两个阶段:老子的“大道”是隐藏形式的辩证逻辑,黑格尔将它变为显露形式,理论形式。
2.这是《小逻辑》第二篇:本质论的逻辑结构图。
它也体现出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本质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动态论述方法。
从逻辑结构图的内容上看,它比存在论要丰富。
方法同一,内容对立。
方法和内容一体,不可分割开的关系。
这就是辩证逻辑规则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可以论述不同的内容。
3.这是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本质论中的第一部分: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
它的逻辑结构图特点是处在认识论的过程中。
基础是存在论,基础上面的环节是现象。
现象之上还有必然性、规律性。
从存在到现象的把握,属于直接认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
为此,我们用双向箭头标注出它的认识深度。
4.这是对黑格尔阐述的认识论过程进行图解:这一运动被设想为知的道路,即从有开始,进而扬弃有,达到一个有了中介的东西,即本质的道路,便似乎是认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对有说来,好像是外在的,并且与有自己的本性不相干。
《逻辑学》下卷P35.黑格尔指出:本质之所以是本质……,不是由于对它说来是外来的否定性,而是由于它自己的运动,即有之无限运动。
它是自在自为之有……。
《逻辑学》下卷P4这里展示出本质运动的两个层次四种形式。
上面一层是具体运动的两种形式,下面一层则是系统运动的两种形式。
注意:运动过程是动态本质的内涵,它是不可见的连续性的变化形式。
6.本质认识的两个层次表现为存在和关系的属性不同。
由此构成逻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和间接是两个层次的关系。
三个环节是:Ⅰ、作为在本身以内的规定中的单纯的、自在的本质。
Ⅱ、作为实有而出现,或者说,按照其存在和现象而出现。
Ⅲ、作为与其现象合一的本质,即作为现实。
《逻辑学》下卷P67.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属于形式逻辑的分类认识。
它的特点是直观反映。
辩证逻辑把握的是动态的变化和客观规律,其中形式变化用映象表述出来,认识过程用反思表述出来。
反思包含三个环节:建立的反思是形成概念的环节,它是理性认识的属性。
概念的运动是从外在的形式进到内在的本质,即外在的反思和进行规定的反思。
它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8.黑格尔指出:造成本质或非本质东西的,是任何一种外在的场合或考察,因此必须把同一内容时而看作是本质的,时而看作是非本质的。
《逻辑学》下卷P99.映象具有三种形式:知性的映象是认识视角不断变化,导致映象内容不同。
理性分为两种形式:可见的运动和不可见的光波声波运动。
这是具有连续性的自我运动。
它与认识视角变化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
黑格尔在本质论中主要强调理性环节的映象。
10.因此,本质中的变,即本质的反思运动,是一种从无到无并从而回到自己本身的运动。
过渡或变在其过渡中便扬弃了自身;在这过渡中变的他物,不是一个有之非有,而是一个无之无,后者必定是一个无的否定,却构成了有。
——有仅仅作为无到无的运动,这样,它就是本质;本质并不在自身中具有这个运动,而就是这个运动,作为绝对的映象本身,即纯否定性,在它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否定它,而它则只否定其否定物本身,那个否定物是只在这种否定中才有的。
《逻辑学》下卷P1511.动态的本质即是矛盾,这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的矛盾运动示意图。
它属于知性层次把握的矛盾运动形式,其特点是强调斗争性和转化性。
没有理性环节的层次关系。
12.这是理性环节矛盾运动的示意图,它的鲜明特点是将辩证逻辑揭示的两个层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到矛盾关系内部。
体现出系统矛盾运动的特点:外部现象矛盾是相互分离的对立统一关系,内部本质矛盾是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可分割开的一体关系。
由此构成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的矛盾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开的关系。
13.这种纯粹的绝对反思是从无到无的运动,它对自身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它首先是建立的反思;其次,它造成事先建立的直接物的开端,并且这样它就是外在的反思。
但是,第三,它扬弃这种事先建立,并且由于它在扬弃事先建立之中,同时又在进行事先建立,所以它是进行规定的反思。
《逻辑学》下卷P15反思是进到无限环节把握概念、范畴、规律的认识形式。
它的运动形式呈现出一个圆圈的特点。
14.理性环节认识分为本质和极限两个层次。
本质环节是认识论和辩证法,极限环节是逻辑学、工具论。
具体运动是直接抽象把握的两种形式:产生是从无到有,消失是从有到无。
本质运动是间接抽象把握的两种形式:抽象形式是从无到无,具体形式是有和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即从无到有的产生和从有到无的消失。
15.反思首先是无到无的运动,即是与自身消融的否定。
这种与自身的消融总之是与自身的单纯等同,是直接性。
但是这种融合不是否定过渡为与自身的等同像否定之过渡为它的他有那样,而反思则是过渡作为过渡之扬弃;因为反思是否定物与它本身直接的融合;所以这种消融第一是与自身的等同或说直接性;但是,其次,这种直接性又是否定物与自身的等同,即自身否定的等同;直接性自在地是否定物,是它本身的否定物,它是这个它所不是的东西。
《逻辑学》下卷P1616.由于反思是作为回归那样的直接性,它就是建立;这就是说,当前并没有一个他物,既没有反思从那里出来,也没有反思回到那里去的那样一个他物;所以反思只是作为它自己的回归或否定物。
但是还有一点,即这种直接性是扬弃了的否定和扬弃了的自身回归。
《逻辑学》下卷P1717.总之,直接性只是作为回归而出现,并且是那样一个否定物,即开始的映象,而映象则将被回归所否定。
本质的回归因此就是映象自己对自己的排斥。
或者说,自身反思本质上就是某个东西的事先建立,反思从这个东西出来就是回归。
《逻辑学》下卷P1718.反思的外在性因此与直接物对立,被扬弃了;其自身否定的建立就是它与它自己的否定物,即与直接物的消融,而且这种消融基本上就是直接性本身。
这样,当前外在的反思,就并不是外在的,而同样是直接性本身的内在固有的反思;或者说,当前由于建立的反思而有的那个东西就是自在自为之有的本质。
所以,它是进行规定的反思。
《逻辑学》下卷P2019.这是静态环节本质具有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逻辑图。
20.康德的菱形结构法是把握过程的基本方法。
它体现了“三分法——过程论”的理论观点,逻辑规则是“三位一体的形式——对立统一律的本质”。
21.因此,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一个他物,但这样却须绝对保持反思与自身的等同;因为建立起来的东西只是作为扬弃了的东西,作为与自身回归的关系。
《逻辑学》下卷P23这里的他物属于抽象的存在形式,不是直观把握的存在物。
这个他物与自身等同,然而,它是作为扬弃了的东西,作为与自身回归的关系形式存在的他物。
可见,他物在知性环节和理性环节具有不同的规定性。
22.这个逻辑图将黑格尔《逻辑学》把握的运动全过程准确描述出来。
实有指的是存在的形式,非有指的是运动中的形式,这是不断变化的他物,即非有的表现形式。
在实有环节,内部包含自身和他物的矛盾关系,表现形式则是有过渡到非有的形式。
作为非有,它是建立起来的有,是观念中的存在形式,属于现实中的非有或他物。
23.本质关系在开端存在环节表现在实有内部自身和他物的矛盾关系中;实有外部是形式变化,自身关系。
这是纯粹的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
运动环节分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两个方面,其中变化过程环节表现在有和非有两种形式紧密结合为一体;变化结果环节表现在否定过程和否定结果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24.最后,反思规定固然具有自身等同的形式,因此与他物无关,也没有对立;但是,正如对它们较仔细观察所得的结果那样,——或者说,正如它们作为同一、差异、对立而即刻很明白的那样,——它们是相互规定的;由于它们的反思形式,它们是不免于过渡和矛盾的。
因此,一些作为绝对的思维规律而提出来的命题,更仔细地看来,便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扬弃的。
——假如一切事物都是和自身同一的,那么,它们就没有差异,没有对立,也就没有根据。
《逻辑学》下卷P29同一、差异、对立是运动环节具有的三种表现形式。
其中同一是无矛盾的形式,差异和对立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差异属于形式环节的矛盾,对立属于本质环节的矛盾。
25.这个逻辑图将黑格尔在逻辑关系和矛盾关系上存在的片面性揭示出来。
在逻辑关系环节黑格尔强调了辩证逻辑,忽视和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否认形式逻辑具有的真理性。
在矛盾关系环节,黑格尔在转化关系上坚持了辩证逻辑的矛盾论,在极限环节的自身关系上否认矛盾关系存在,偏离了矛盾论的学说,陷入形式绝对同一的片面性。
26.黑格尔站在辩证逻辑的角度对同一律和矛盾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矛盾律是同一律的否定的形式。
形式逻辑只是列举出同一律和矛盾律,没有深入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环节。
黑格尔则揭示了同一律和矛盾律之间的关系,认为矛盾律是同一律发展了的形式,在矛盾律中把握了A与非A的关系,在矛盾命题中同一表现为否定之否定,是包含区别在内的同一。
27.黑格尔的圆圈式停留在概念之间具有的形式联系上,列宁则从抽象的形式进到抽象的本质,用螺旋式取代了圆圈式。
我们则将螺旋式进一步具体化,按照康德构建“理性巴布尔塔”的设想,通过两个层次、两种形式这一思维规律的金字塔形式深入到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上,这就是知性观点和理性观点具有的本质区别。
28.康德认为系统认识的逻辑模式是金字塔结构,黑格尔认为是大小圆圈环环相套的形式,列宁则提出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这里用直观的图像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金字塔是系统的模式,圆圈是理性的模式,螺旋式是知性的模式。
29.这种区别是自在、自为的区别,绝对的区别,本质的区别。
——它是自在、自为的区别,不是由于一个外在物而来的区别,乃是自身相关的、即单纯的区别。
《逻辑学》下卷P3730.实有内部包含自身和他有的关系,这种关系与实有之间的关系同一,都属于运动环节中的形式变化。
本质中的矛盾关系其鲜明特征是:矛盾双方同时存在。
运动中的形式变化其特点是矛盾双方顺序出现,是主观思维将两种变化形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矛盾关系。
31.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从存在环节现象中的矛盾关系上升到运动环节的矛盾关系,但是他没有能够深入到运动的本质环节,把握矛盾是否定性的根源,而是停留在否定性的形式上。
32.在黑格尔看来,自身区别包含四种含义:1 自身区别就是自己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