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波士顿“自由之路”景观步行系统的思考

关于波士顿“自由之路”景观步行系统的思考

关于波士顿“自由之路”景观步行系统的思考
关于波士顿“自由之路”景观步行系统的思考

关于波士顿“自由之路”景观步行系统的思考【摘要】波士顿著名的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是一条连接大部分历史景点的步行“线索”。本文从城市规划设计的专业角度对自由之路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笔者在自由之路的亲身体验,探讨“自由之路”中可借鉴的城市设计经验,最后提出构建“天津景观之路”的设想并对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自由之路;步行系统

1. 波士顿的自由之路

波士顿是美国东海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位于查尔斯(charles river)与米斯蒂克(mystic river)两河的河口处。市区面积有121.7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0万。波士顿是美国一座历史悠久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即在波士顿打响,其地点也正是“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的起点。波士顿在城市的规划与景观设计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如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工程(boston’s central artery/tunnel project,简称ca/t),波士顿市民亲切的称之为“大开挖”工程(big dig),是美国历史上投资最多的公共事业,也是世界闻名的城市更新项目。经过更新后的波士顿重新焕发了活力,并成为其他城市学习借鉴的范例。

1.2 “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最初是根据记者威廉斯科菲尔德(william schofield)在1958年提出的设想,用一条步行道来串联波士顿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 y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 urse, the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 y.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city green sys tem plan based on the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

tainable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 entand the region ecolog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nally hasmade theforecastto the futur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d evelopmenttendency. Key words:Urban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Urban green space;Thought of planning;Theoryand metho d;Course 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概念解析 1.1城市绿地

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评析

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评析 一、波士顿公园系统介绍波士顿公园系统是由美国最著名的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弗勒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所规划设计,是以河流等因子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绿地,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的公园。波士顿公园系统又被波士顿人亲昵地称为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它是从波士顿公园到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公里,由相互连接的9个部分组成(图1): (1)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 (2)公共花园(Public Garden) (3)马省林阴道(Commonwealth Avenue) (4)滨河绿带(Esplanade),又称查尔斯河滨公园(Charlesbank Park) (5)后湾沼泽地(Back Bay Fens) (6)河道景区和奥姆斯特德公园 (Riverway&Olmsted Park),又称浑河改造工程(Muddy River Improvement) (7)牙买加公园(Jamaica Park) (8)阿诺德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 (9)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 (一)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 波士顿公园位于波士顿市中心,面积达50英亩。1634年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公共园地,算得上是美国最早的公园。波士顿公园在波士顿初建时期已经划定,供居民放养奶牛、士兵操练以及游戏、散步等户外活动。后来逐步演变为一座公园。1910—1913年,奥姆斯特德全面改造了波士顿公地:自然式布局的大树、大草坪,任人自由漫步,一派田园风光。 波士顿公园中仅有的建筑设施是:一个体量不大的管理处,以一座1877年建设的南北战争纪念碑“海员、战士纪念碑(Soldiers and Sailors Monument)”为主的若干纪念碑,一座音乐亭,一处面积较大的儿童涉水池和中央墓地。海员、战士纪念碑(图2)的碑文是:“献给在陆地和海洋上为美利坚合众国全面废除奴隶制和维护宪法而为国捐躯的波士顿人。城市满怀感激之情建设了这座纪念碑,愿他们的榜样世代流传。”音乐亭全名为帕克曼音乐亭(图3),它建于1912年为了纪念乔治?F?帕克曼(George.F.Parkman),帕克曼曾经给这座城市留下了500万美元用于维护波士顿的公园。公园职工乐队常在节假日免费为游客演奏。涉水池叫做青蛙池(Frog Pond)(图4),是夏季最受公众欢迎的地方。青蛙池附近有几尊绅士般的青蛙先生,为公园增添了一些趣味。

景观生态学试题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6.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 7.生境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8.生态交错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交界过渡的区域 9.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0.边缘效应: 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殘余斑块:在大规模干扰事件影响下,动植物群落在本底上残留下来的斑块。 12.粒度: 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13.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14.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15.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16.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17.景观规划:按照人类目标改变和设计景观的结构、形态与功能的宏观布局过程。 18.本底:本底是全方位地覆盖、高度地连接以及控制景观及地区的变化的土地。 19.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岛屿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学科。即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岛屿的面积、年龄、生境的多样性、拓殖者进入岛屿的可能性及丰富性,以及新种拓殖速度与现存种灭绝速度的平衡。 20.森林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 21.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22.景观动态变化:指景观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趋势 23.边緣种:指的是在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中生物有机体可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山东省南部地区景观生态的分类与评价_阎传海

山东省南部地区景观生态的分类与评价 阎传海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徐州 221009) 摘要 以地貌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山东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包括5个景观型,15个景观亚型)。根据景观型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选取稀疏植被、森林植被景观及旱作、水旱轮作景观两套指标,对各景观亚型进行生态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景观亚型的综合评价指数。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划分出极危急、危急、正常三种景观生态现状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山东南部生态现状极危急、危急、正常景观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7.9%、17.5%、44.6%,表明山东南部景观生态形势非常严峻,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山东南部 综合评价指数 生态评价 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评价 Classif ying and Evaluation of Landscapes Ecology in Southern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Y an Chuan-hai(Depar tment of U r ban and Envir o nmental Science,X uzhou No r mal U niv ersit y,X U ZHO U221009): Rural Eco-Envir onment,1998,14(2):15-19 Abstract T aking g eomo rpholog y a nd veg etation cha racter s as t he bases,t he so ut hern part of Shan-do ng P ro vince ha s been classified into fiv e landscape ty pes and fifteen landscapes subty pes.A ccor ding t o the similar 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the landscape t ypes,index systems of sparse veg etation and for est veg etation landscape and dr y far ming and dry land cr op-paddy r ice ro tation landscape w er e select-ed fo r the eco lo gical eva luation of landscape subtypes.A fter those indices been g raded and w eig hted,a composit e evaluatio n index(CEI)ha d been wo rked out.Wit h the CEI,the pr esent eco lo gical sit uat ion of t he landscapes w 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 pes:nor mal landscape(CEI>0.70),cr it ical landsca pe(0. 50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第五章 29.如何理解景观的稳定性?景观亚稳定模型有何意义? ①对景观稳定性的认识多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把景观稳定性表达为抗性、持续性、惰性、弹性等多种概念。 ②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③需表现景观稳定性的各个术语,仅能反映景观稳定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对景观的稳定性做出全面评价。 意义:此模型有助于理解亚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本质,但更适合于描述物理系统,不能充分反映出具有光合作用,植物,异质性结构及反馈机制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征。 30.物种共存对景观稳定性有何意义? 物种共存格局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31.试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与物理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作一比较。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非生物的、生

物的和人为的因素;其中,非生物的和认为的因素在一系列尺度上均起作用,而生物因素通常只在较小的尺度上称为格局的驱动力。 物理系统变化驱动力:。。。。。。自然因素比较多吧?书上都没有。。 32.为什么需要建立景观变化模型? 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体现: 充分利用和推广有限数据; 模拟时、空间相同或相似的景观; 理解和预测动态现象; 综合不同时、空间上的信息。 33.生态学范式为什么要发生变迁?它是如何进行变迁的? 为什么:。。。。。。。。。。这个范式挺重要的,估计要与时俱进所以要变迁。 如何:基于对生态学中已有范式和理论的分析和归纳,生态学中正在经历着又一次范式变迁。这一新范式是以斑块动态理论和等级理论的高度综合为特征的,这就是等级斑块动态理论。34.如何理解干扰?它对景观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为什么? ①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文本)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进展 摘要:由于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规划工作由于观念转变及视角转移,也面临新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城市当前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系统规划;发展趋势 Abstract:Because people to urban landscape and urban environ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current urban planning work, planning work for conceptual change and focu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ing a new development. City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China. Keywords:Urban green spac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受前苏联援建项目的影响,每项工程都要做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也就是工程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包含了该项工程所需的卫生防护绿地和为城市人口游憩服务的公共绿地[1]。作为最初的城市绿地系统,其主要思想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发挥园林绿地卫生防护、文化休息、美化城市综合功能”,其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直强调“既照顾点,如公园、小游园等;也照顾线,如行道树、绿带、防护林等;更照顾面,如街坊小区庭院绿地,要点线面相结合。既重视城市内部的绿地,又要注意郊区的绿化,要内外结合。既要建设丰富多彩的大型公园,也要建设仅供附近居民休息散步的中小型公园绿地,要大中小相结合[2]。”可见,当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绿地系统”的概念,但城市绿化的建设思路已从城市整体出发,考虑到点线面相结合、内外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等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是在2002年颁布的《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定义指出:“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该定义说明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并承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 —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1、概述: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也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依据。 2、目的: (1)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2)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 (3)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4)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3、原则: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原则。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是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理论基础: (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2)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 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存在多个条件不同的环境,产生的多个生态群落共同生长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共同形成生态系统。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都依附于空间特征,形成空间生态系统的直接反映。在空间生态系统中,由于水平方向水热的分异,形成空间生态在水平方向的差异;由于垂直方向高度对水热的再次分配与组合,

安徽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第五部分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第五部分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一.景观生态分类 1、景观生态分类的概念 景观生态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和景观生态评价、规划、管理的前提; 景观生态分类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纽带。 景观生态分类就是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 2、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原则 (2)等级层次性原则 (3)人类主导与自然表征相结合原则 3、景观生态分类体系 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特征及指标选取,分类体系的建立,宜采取功能与结构双系列制(傅伯杰等,2002)。 1)功能性分类 根据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即生态功能属性来划分归并单元类群,同时考虑体现人的主导和应用方向的意义。 包括两方面内容:a. 类型单元间的空间关联与耦合机制,组合成更高层次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特征; b. 系统单元针对人类社会的服务能力。 2) 结构性分类: 属景观生态分类的主体部分,包括系统单元个体的确定及其类型划分和等级体系的建立,是以景观生态系统的固有结构特征为主要依据。 景观生态系统特征可以分4个方面来考察:空间形态、空间异质性组合、发生过程、生态功能。 4、景观生态分类步骤 A.首先是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图和其它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 选取并确定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指标,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构 建初步的分类体系。 B.详细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或其它统计方法 确定分类结果。 C.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 果。 前两步是结构性分类,第三步是功能性分类。 二、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是: ?景观分类工作的延续; ?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是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建设实践的必要环节。 1、景观生态评价的内涵 (1)景观生态评价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景观评价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又有以下相似之处: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 1.景观(概念)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景观动态。 2.景观生态学(概念)(Landscape Ecology)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要素以及人类之间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傅伯杰,1991)。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了解):1.景观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806-1939年);2.景观生态学的形成阶段(1939-1981年);3.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阶段(1981年至今) 第二章 1.景观生态学的三个重要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2)等级理论 等级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系统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理论。等级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一个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 (3)地域分异理论 地域分异是指景观在地球表层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一定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景观空间分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景观生态学重要理论(填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 3.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格局、过程与尺度 ●格局(pattern) 是指空间格局,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process) 是指生态过程,包括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动物的迁徙和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干扰扩散、养分循环等。 ●尺度(scale) 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4.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景观格局是景观形成因素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结果又反映景观形成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外在属性。) 过程产生格局,格局作用于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是景观生态流的流动与空间再分布过程,它影响景观格局的变化,因此,景观生态演变的任一阶段都会导致一种暂时的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控制着景观生态过程的速率和强度。 5.格局、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尺度依赖性 生态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 格局、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尺度依赖性中蕴含着相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也因此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方法_王仰麟

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方法* 王仰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 重点讨论了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理,认为景观生态分类宜采用结构性与功能性双系列体系,提出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即生物生产、环境服务及文化支持3种.试图对正在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尤其是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和应用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 景观生态系统 生态分类 生物生产 环境服务 文化支持 A theoretical methodology of landscape eco -classif ication .W ang Y ang lin (Beij ing Uni -v er sity ,Beij ing 100871).-Chin .J .A pp l .E col .,1996,7(sup.):121~126.T he basic pr inciple of landscape eco -classificatio n is discussed in t his paper .T wo -ser ies sy st em of st ructural and funct ional classificatio n is co nsider ed to be favo ra ble to land-scape eco -classificat ion.I n additio n,bio-pr oduct ion,env iro nmental ser vice and cult ur al suppo rt are put for w ard as t he basic functional ty pes of landscape ecosy st ems.T he study is ex pect ed to be beneficia l to the dev elo pment of emer ging landscape ecolo gy .Key words L andscape ecosystem ,Eco -cla ssificatio n ,Bio lo gical pr oduct ion ,Enviro n-mental serv ice,Cult ur al suppor 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995年10月16日收到,1996年5月30日改回. 1 引 言 景观生态系统分类既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景观生态规划、管理等应用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纽带.景观生态分类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学科的发展水平[6,11].2 土地分类方法评介 科学的土地分类始于本世纪30年代,德、苏、英、美等国开展了较广泛的土地和景观研究[2]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土地分类内容不断扩展,方法层出不穷,具体应用成果更是种类繁多[5] .无论理论还是方法,土地分类都有了很大发展.过去20、30年,澳大利亚的土地调查和土地系统,加拿大的生态土地分类,原苏联和德国的景观基础研究,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土地资 源图及土地类型图的编制及其成果,还有 近几年由西欧、北美等国率先开展的景观生态分类,尤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所进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体系等都是富有成效和代表意义的土地分类工作. 现存的各种土地分类中,就其对土地内在属性认识的差异,选择分类的指标和要素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法、景观法及景观生态法3种.具体使用这些方法时,为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往往选择主导及一些辅助指标,加以量化并进行分类,即为参数法,并对应于传统的定性分类法.现在计算机手段也广泛应用于土地分类工作中,为计算机或地理信息系统方法[8]. 发生法是着眼于土地的形成过程,以发生的关联与相似性为依据进行分类.土 应用生态学报 1996年6月 第7卷 增 刊 CHIN ESE JO U RN A L OF A PP LI ED ECOL O GY ,June 1996,7(sup.)∶121~12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题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居住区绿地系统有三级公共绿地,分别是、小游园、。其最小规模按顺序分别为公顷、公顷、公顷。(居住区公园、组团绿地) 2、按人口数量进行城市规模划分,特大城市人口为__ _以上,大城市人口为。 100万、50万~100万 3、城市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大、中城市,小城市。1:10000 ~ 1:25000 ,1:5000~1:10000 4、中国将公园分为9类,包括、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古典园林、体育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居住区公园等。(综合性公园、动物园) 5、园路按功能可分为主要园路(主干 道)、、。 次要园路(次干道)和游憩小路(游步道)。 6、根据人们在观赏景物时,其垂直视角的差异可划分为、仰视风景和三类。(平视风景、俯视风景) 7、地形的表现方式有:、、蓑状线表示法、模型表示法、其它表示法。(等高线表示法、标高点表示法) 8、园林建筑的主要作用包括、观景、、组织游览路线。(景观、划分园林空间) 9、传统园林的三大体系为:、欧洲园林体系和。(东方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 10、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的理论,其基本构思是立足于建设城乡结的、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田园城市理论) 11、1958年美国政府通过了由奥姆斯特德和他的助手沃克斯合作设计的美

国的第一个城市公园方案公园在曼哈顿岛诞生。(纽约中央公园) 12、城市绿地系统的三大指标分别是:\ 、以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以及绿化覆盖率) 13、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有、、、、、、、指状等8种基本模式。(点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状、带状) 14、2004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提到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上,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以上,绿地率以上。(45% 12 38% ) 15、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 16、全市性公园的用地面积一般为公顷或更大,其服务半径为千米,居民步行约30-50分钟内可达。(10—100 、 3—5千米) 17、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五大类,即、、、、其他绿地G5 。(公园绿地G1 、生产绿地G2 、防护绿地G3 、附属绿地G4) 18、现代园林中的人造石有:、、。(塑石、玻璃纤维人造石、 GRC假山) 19、园林构成的六大要素:自然要素、、;人工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