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电梯井作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竖井设(新版)
- 格式:docx
- 大小:46.41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节一般规定1.1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以下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 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以下规定:(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 / s。
(2)采用内外表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 / 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 / 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 / s。
第二节自然排烟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1) 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2(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第三节机械防烟3.1 以下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3)封闭避难层〔间〕。
防排烟设计规范(09年最新修订)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1.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高层建筑中,和暖通专业相关的井道包括:1、排烟井:除了高层住宅以外,一般高层的公共建筑中如果无法进行自然通风,就必须设置排烟井,排烟井一般应该上下对齐,排烟井面积按以下考虑:a) 办公、酒店建筑的走道排烟,大概需要0.6~0.7平方米的井道;b) 商业建筑的排烟,则排烟井需要1.5平方米左右;c) 地下车库的排烟,排烟井的面积约为所负担的排烟区域面积的2‰以上井道可以合用,合用井道的面积以最大值为基准。
2、补风井:对于进行机械排烟的场所,如果没有与室外直接相通的窗户、门(不包含防火门)、车道等,必须设置补风井,地下二层的车库必须设置补风井,补风井的面积等同于为这一区域服务的排烟井面积的2倍。
3、正压送风井:对于楼梯间、电梯前室等需要按照规范设置正压送风井,楼梯间的正压送风井一般不小于1.2平方米,电梯前室的正压送风井一般不小于0.8平方米,需要注意的是,地下室的楼梯间和地上部分的楼梯间是完全被防火门分隔开的,因此地下室的楼梯间的正压送风井需要单独考虑,按照上海地区的规范,当地下不超过三层,并且地下最低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米,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者有不小于1.2平方米的可开启外窗时可以不设置正压送风系统,如果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则必须设置不小于1.2平方米的正压送风井,此时如果正压送风机只能放在顶层,则楼梯间内正压送风井就要至少1.8平方米。
4、新风井:高层公共建筑中,如果无法每层吸入新风,就需要设置新风井,新风井面积与其服务区域面积相关,办公酒店建筑,其比值约为万分之六,商业建筑,其比值约为千分之一,如果新风井为多个区域服务,应对其面积进行累加。
5、排风井:高层公共建筑中,如果无法每层水平排出废气(包括卫生间、茶水间、吸烟室的排出物)就需要排风井,排风井面积约为新风井面积的80%。
最新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最新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0.1高层建筑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
并应符合表3.0.1的规定。
3.0.2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两级,其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3.0.2的规定。
各类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可按附录A确定。
3.0.3 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节点缝隙或金属承重构件节点的外露部位,必须加设防火保护层,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本规范表3.0.2相应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3.0.4 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3.0.5 二级耐火等级的高层建筑中,面积不超过100㎡的房间隔墙,可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0.50h的难燃烧体或耐火极限不低于0.30h的不燃烧体。
3.0.6 二级耐火等级高层建筑的裙房,当屋顶不上人时,屋顶的承重构件可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0.50h的不燃烧体。
3.0.7 高层建筑内存放可燃物的平均重量超过200kg/㎡的房间,当不设自动灭火系统时,其柱、梁、楼板和墙的耐火极限应按本规范第3.0.2条的规定提高0.50h。
3.0.8建筑幕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3.0.8.1窗槛墙、窗间墙的填充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当外墙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时,其墙内填充材料可采用难燃烧材料。
3.0.8.2无窗槛墙或窗槛墙高度小于0.80m的'建筑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0.80m的不燃烧体裙墙或防火玻璃裙墙。
3.0.8.3建筑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3.0.9 高层建筑的室内装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建筑构造防火和防烟5.1.1 高层建筑内应采用防火墙等划分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超过表5.1.1的规定。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最新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最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多层民用建筑和部分工业建筑,常简称“低规”。
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则适用于高层民用建筑,常简称“高规”。
下面店铺带大家来看看《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最新版。
总则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高层民用建筑(以下简称高层建筑)火灾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针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3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1.0.3.1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1.0.3.2 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
1.0.4 本规范不适用于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1.0.5 当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设计采取的特殊的防火措施,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
1.0.6 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术语平面布局一般规定4.1.1 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应根据城市规划,合理确定高层建筑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
高层建筑不宜布置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厂(库)房,甲、乙、丙类液体和可燃气体储罐以及可燃材料堆场附近。
注:厂房、库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甲、乙、丙类液体的划分,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4.1.2燃油或燃气锅炉、油浸电力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宜设置在高层建筑外的专用房间内。
当上述设备受条件限制需与高层建筑贴邻布置时,应设置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筑内,并应采用防火墙与高层建筑隔开,且不应贴邻人员密集场所。
高层建筑电梯井作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竖井引言高层建筑的电梯井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也是安全性较高的地方。
在紧急情况下,如火灾等,电梯井需要进行排烟或送风,以保证人员的安全。
目前,常用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另一种是机械排烟或正压送风。
本文主要讨论第一种方式。
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是利用自然空气流动,通过竖井的自然通风方式实现排烟或送风。
在电梯井内部,设置适当的通风口,使竖井内部形成一个自然对流的空气流动,从而实现排烟或正压送风的效果。
自然排烟自然排烟是指在电梯井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排烟口,通过空气的自然对流实现烟气的排放,从而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高层建筑的电梯井内部,应设置三种不同功能的排烟口: - 烟气排放口:位于电梯井的上端或上层大厅,以排放大量有毒烟气为目的;- 进风口:位于电梯井的下端或阳台上,以补充电梯井内缺少新鲜空气的情况; - 排湿口:位于电梯井的中层,以防止因水汽凝结而引起的积水。
有效的烟气排放应该是在30分钟内完成,而这个时间就取决于烟道的高度和断面积大小。
如何计算烟道的高度和断面积大小呢? - 烟道高度的计算:根据建筑消防设计规范,烟道的高度应该不小于3.6m;如果排烟的烟气滞留高度不足3.6m,则应当增加烟道的高度; - 断面积的计算:断面积应该与排放的烟量相吻合,如果烟量较大,则断面积也应该较大。
一般来说,每个排放口最大面积不应该超过0.4m2,而烟道的管径和数量也应该适当增加。
正压送风正压送风是指在电梯井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送风口,通过空气流动,将干净的新鲜空气送入电梯井内部,使电梯井内部形成一个正压环境,从而避免烟气进入电梯井内部。
在实际应用中,正压送风与自然排烟的功能都可以实现,且正压送风的控制难度更小。
在选择正压送风的方案时,电梯井的构造、建筑属性以及送风口的数量、位置、面积等都应该进行充分的考虑。
总结高层建筑的电梯井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也是安全性较高的地方。
自然通风设施、机械加压送风设施的要求自然通风设施:3.2.1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0m²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图示1】;当建筑高度大于10m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0m²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层【图示2】。
3.2.2 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2.0m²【图示1】,共用前室、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²【图示2】。
3.2.3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2.0m²【图示】。
〖注释〗1.以此图为例,自然通风的避难层(间)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自然通风的总有效面积F应满足:F≥F m×2%2.对每个朝向上的开窗面积做出规定,除保证排烟效果外,也是为了满足避难人员的新风要求。
3.2.4 可开启外窗应方便直接开启,设置在高处不便于直接开启的可开启外窗应在距地面高度为1.3m〜1.5m的位置设置手动开启装置【图示】。
〖注释〗本图是借助于开窗装置开启高处不便于直接开启外窗的方式。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3.1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图示】。
〖注释〗1.条文的制定:本条强制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送风系统担负楼层数太多或竖向高度过高,防烟楼梯间压力分布过于不均匀,影响防烟效果。
2. 设计要点2.1 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按本标准第3.4.5条~第3.4.8条的规定计算确定。
2.2 采用常开式加压送风口时,机械加压送风机的出风管或进风管上需加装电动风阀,以防止平时状态时因自然拔风造成的冷空气侵入。
高层建筑电梯井作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竖井研究摘要:文章以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建筑特征进行了介绍,其次分析了利用电梯井完成自然排烟的条件与可行性,最后围绕正压送风展开了讨论,希望能够给人以正面影响,使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获得参考,以此来达到增强建筑安全性的目的。
关键词:电梯井;高层建筑;送风竖井;自然排烟前言:对高层建筑而言,要想取得良好的排烟效果,可供选择的方式,主要是对外窗进行开启,达到自然排烟的目的,还有以机械排烟系统为依托,通过加压送风的方式,加快烟气向外传递的速度。
现阶段,电梯井已被赋予了以上功能,如何使其价值得到应有实现,自然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其意义不言而喻。
1高层建筑特征不断发展的经济,为城市化的深入提供了动力,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是人口过于集中,建筑发展趋势逐渐由纵向转变为纵向+空间,这为高层建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虽然与传统建筑相比,高层建筑拥有更多功能、更加舒适的空间,却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对人员进行疏散的难度。
一旦建筑内部有火灾等事故出现,大量材料被燃烧,不仅导致有害、有毒烟气的产生,还会使内部气温升高,从而给人的身体造成危害。
另外,发生于高层建筑内部火灾的特征,还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疏散难度大、扑救难度大和火势蔓延速度快,这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人员密集度[1]。
在电梯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人们所选择途径往往以疏散通道为主,只有对烟气进行及时排除,保证疏散通道拥有充足氧气,才能使人员安全得到保障。
文章以机械加压防烟为基础,通过将电梯井打造成为送风竖井的方式,保证前室、楼梯井等区域所蔓延烟气,均能受烟囱效应影响,向外进行快速排放。
开展上述工作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通过机械加压的方式,对烟气流向及蔓延范围进行控制;其二,若电梯井内进入大量烟气,就会有烟囱效应出现,动压不断增加,这也为烟气排放提供了动力。
但是,对竖井进行单独设计,既不符合经济学要求,又无法保证建筑内部空间得到高效利用,有关人员提出“将电梯井打造成为送风竖井”的建议,旨在对经济成本及相关问题加以克服,这也是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高层建筑电梯井作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竖井设(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高层建筑电梯井作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竖井设(新版)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发生火灾时,由于人员密集程度高,疏散距离长,要使人们在短时间内从高层建筑中全部安全疏散出去,是很困难的。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在疏散通道、避难层、避难间相对时间较长,因此保证疏散通道畅通,保证避难层、避难间安全,免受烟气侵袭,确保人员疏散到安全区是非常重要的。
对高层建筑进行防排烟,应尽量利用自然排烟,当自然排烟达不到要求或不能被利用时,应采用机械防排烟,但高层建筑利用机械防排烟时,往往造价较高,那么尽量节约投资,降低防排烟造价同时又能起到防排烟效果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设有工作电梯的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因电源中断而停止使用,如果让电梯轿厢落至底层,则二层以上的工作、服务电梯井(以下简称电梯井)就形成了一个畅通无阻的竖井,这个上下贯通的竖井完全可以利用作防排烟用,只是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现在国内外进行防排烟设计时已经开始考虑利用电梯井。
电梯井作自然排烟的可行性。
电梯井作自然排烟,则电梯井必须与大气相通。
这就要求电梯井顶部设置排烟口,排烟口阀门可自动开关,既能防雨雪,又能排烟。
用电梯井作自燃排烟还要求在每层电梯井的门上部墙壁上开设排烟口,并装设防火阀门。
防火阀门应既可手动控制又可自动控制。
用电梯井作自然排烟还要防止烟气进入电梯机房,同时在利用电梯井进行自燃排烟时应特别注意严禁直接打开电梯门进行排烟,以免受灾人员在慌乱中误入电梯井造成伤亡。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第一节一般规定1.1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 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 长度超过20m 的内走道。
(2) 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 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 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 / s。
(2) 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 / s。
(3) 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 / 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 / s。
第二节自然排烟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 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 的居住建筑外,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 2.00m2(3) 长度不超过60m 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4) 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 净空高度小于12m 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第三节机械防烟3.1 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规章制度:________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10 页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第一节一般规定1.1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s。
第二节自然排烟2.1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第 2 页共 10 页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m2(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住宅建筑各专业管井的一般设置原则住宅建筑各专业管井的一般设置原则一、风井(一)作用:正压送风,火灾时防止烟气进入楼梯间或前室(二)设置原则:一般设置在以下部位1、无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或有可开启外窗但开启面积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楼梯间。
(自然排烟条件:每5层外窗开启面积总和不小于2.0m2)。
2、无可开启外窗的前室/合用前室,或有可开启外窗但开启面积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合用前室。
(自然排烟条件:前室每层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每层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3.0m2)。
(三)形状:不得过于窄长,一般短边净宽不小于0.4m,风口宽度不小于0.4m。
(四)面积:与住宅建筑总层数、风道形状、内壁材质及漏风量等综合因素有关,经暖通工程师计算得出。
经验数值:十二~十八层:0.50~0.70m2十九层及以上:0.80~1.0m2二、水暖井(一)作用:走各户水管、暖管、一户一阀开关(二)设置原则:所有规模住宅楼均需设置(别墅除外)。
一般设置于楼梯间、前室或走廊等公共空间内。
如每户分别设置(优选),每户需与各自的水暖井有共用的墙面;如确有困难也可多户合用一个。
(三)形状:一般短边净宽不小于0.6m,检修门宜设于长边墙面上,尽量开大。
(四)面积:与住宅建筑总层数、每单元户数、给排水与供暖方式、以及排管方式有关,经水暖工程师计算得出。
经验数值:八层及以下: 0.7x0.6 m2九~十八层: 1.2x0.6 m2十九层及以上: 1.6x0.6 m2三、电井(一)作用:走各户电线电缆(二)设置原则:一般设于十二层及以上住宅楼的前室或走廊等公共空间内,十二层以下住宅楼如有条件,设置更佳。
(三)形状:一般短边净宽不小于0.8m,检修门宜设于长边墙面上,尽量开大。
(四)面积:与住宅建筑总层数、每单元户数有关,经电气工程师计算得出。
经验数值:十八层及以下:1.0x0.8 m2十九层及以上:1.2x0.8 m2四、总结综上所述的经验数值均为净尺寸,且为理想尺寸;在方案设计阶段,所有项目均可能受到实际条件的制约,每个井道的位置、数量、形状、大小还需分别与各专业设计人员协商而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节一般规定1.1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 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 / 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 / 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 / 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 / s。
第二节自然排烟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m2(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第三节机械防烟3.1 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高层建筑电梯井作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竖井设(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高层建筑电梯井作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竖
井设(新版)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发生火灾时,由于人员密集程度高,疏散距离长,要使人们在短时间内从高层建筑中全部安全疏散出去,是很困难的。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在疏散通道、避难层、避难间相对时间较长,因此保证疏散通道畅通,保证避难层、避难间安全,免受烟气侵袭,确保人员疏散到安全区是非常重要的。
对高层建筑进行防排烟,应尽量利用自然排烟,当自然排烟达不到要求或不能被利用时,应采用机械防排烟,但高层建筑利用机械防排烟时,往往造价较高,那么尽量节约投资,降低防排烟造价同时又能起到防排烟效果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设有工作电梯的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因电源中断而停止使用,如果让电梯轿厢落至底层,则二层以上的工作、服务电梯井(以
下简称电梯井)就形成了一个畅通无阻的竖井,这个上下贯通的竖井完全可以利用作防排烟用,只是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现在国内外进行防排烟设计时已经开始考虑利用电梯井。
电梯井作自然排烟的可行性。
电梯井作自然排烟,则电梯井必须与大气相通。
这就要求电梯井顶部设置排烟口,排烟口阀门可自动开关,既能防雨雪,又能排烟。
用电梯井作自燃排烟还要求在每层电梯井的门上部墙壁上开设排烟口,并装设防火阀门。
防火阀门应既可手动控制又可自动控制。
用电梯井作自然排烟还要防止烟气进入电梯机房,同时在利用电梯井进行自燃排烟时应特别注意严禁直接打开电梯门进行排烟,以免受灾人员在慌乱中误入电梯井造成伤亡。
用电梯井作自然排烟分为单井自然排烟及双井自然排烟,即采用一部电梯井自然排烟及采用两部电梯井同时排烟。
电梯井作正压防烟楼梯间的送风竖井。
由于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电梯井、楼梯间及合用前室是相互毗邻的,这就使电梯井作正压防烟楼梯间的送风竖井设计成为可能。
电梯井作送风竖井可分为单井独送、单井双送、双井单送及双井双送。
单井、双井送风即采用一
个电梯井或两个电梯井送风。
单、双送指给楼梯间送风或给楼梯间前室同时送风。
电梯井作送风竖井,要求电梯井壁上设送风口,且要求电梯井壁气密性要强。
电梯井作自然排烟或作送风竖井。
前面讨论了电梯井作自然排烟或作正压送风竖井的设计情况。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对于高层建筑把电梯井作自然排烟还是作正压送风竖井,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对于只有一个电梯井的高层建筑,当设有机械正压送风防烟系统,且防烟效果能够满足规范要求时,电梯井可用作自然排烟用。
当未设机械正压送风防烟系统或设防烟效果不能够达到规范要求时,应用作正压送风竖井。
对于设有两个电梯井的高层建筑,当高层建筑内设有机械正压送风防烟系统,且防烟效果能够满足规范要求时,两个电梯井均可用作自然排烟用。
当未设机械正压送风防烟系统时,或设有机械正压送风防烟系统但防烟效果达不到要求时,应对电梯井送风量进行计算,如一个电梯井作送风竖井能满足防烟要求时,则可一个电梯井作正压送风竖井,另一个电梯井作自然排烟,如单井不能满足正
压送风防烟要求时,则两个电梯井均应作正压送风竖井。
对于有两个以上电梯井的情况依此类推。
可见,高层建筑电梯井用作自然排烟还是正压送风竖井应根据规范要求并结合高层建筑实际情况,有的还须经计算而综合确定。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