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康复治疗(临床实例)
- 格式:docx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6
病例10宋xx,女,45。
主诉: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且进行性加重三天。
现病史:患者于一月前有感冒腹泻病史,近三天出现四肢无力麻木,伴听力下降,表现为四肢末梢“手套—袜套”样麻木感及双手双脚无力,并开始发现逐渐向近侧发展,发现行走不稳,自诉脚下踩棉花感,偶有气短。
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尚可,食钠差,偶有小便失禁,大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史:于一月前有感冒、腹泻病史。
无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阳性体征:有。
(双眼各向眼动无凝视及眼震,咽反射灵敏,双上肢近端5级,远端4-级,双下肢近端3级,远端2级,四肢肌张力低,双下肢病理征阳性,双膝放射减弱,双踝放射消失,小腿肌肉有压痛感。
颈软,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2月15日行腰椎穿刺检查,颅内压150mmH2O,脑脊液检查结果回报:蛋白质1.40g/L,潘式试验阳性,白细胞数目4.0×106/L,肌电图检查:神经源性损害(部分运动神经轴索损害,感觉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核磁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护理查体:T:36.5℃ P:113次/分 R:20次/分 BP:98/74mmHg SPO2:96﹪血糖:5.2mmol/L,患者神志清,口唇及甲体无发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完整性好,无破损,皮肤潮湿多汗。
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4-级,双下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2级,四肢肌张力降低,膝反射减弱。
诊断:1.吉兰—巴雷综合征处理措施(治疗原则)1.脱水及改善微循环:2.激素治疗:3.血液疗法:对病情严重或有呼吸肌麻痹、肺部并发症者,可早期选用下述治疗。
(1)大剂量人体免疫球蛋白。
(2)血浆交换疗法。
4.对症治疗:(1)加强呼吸功能的维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可能发展为呼吸肌瘫痪者,如病人已出现呼吸表浅、频率增快或咳嗽无力、排痰不畅时,宜早行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
(2)肺部并发症的防治:定期翻身、拍背,定期充分吸痰,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肺部感染,早期选用适量抗生素。
病例新知一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病例分享专家介绍本文作者:段海丽邯郸市中心医院临床康复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河北省疼痛医学会理事会理事,河北省老年医学会癫痫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疼痛医学会微创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女医师协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审稿专家:吕学海邯郸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委员会中枢整合治疗学组委员,河北省疼痛医学会微创介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药学会疼痛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老年医学会癫痫防治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委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防控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康复医学会营养康复委员会委员基本信息•患者XXX,男,26岁。
主诉•进行性四肢无力2月余,加重伴呼吸费力1月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缘于入院前2月余因“急性肠炎”后出现四肢无力,从双下肢远端开始,逐渐发展至近端,继而发展至双上肢远端发展至近端,双下肢尚能行走,双手尚能持物,呈进行性加重,当时就诊于当地县医院给予住院治疗(具体诊治不详),症状不见好转,转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脑脊液检查提示蛋白细胞分离,四肢肌电图提示多发周围神经损害。
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住院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好转出院。
入院前1月余“腹泻”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加重,四肢完全瘫痪,并出现咳嗽、咳痰,黄色粘痰,伴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8.5摄氏度,继而胸闷、气短、呼吸费力、吞咽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为进一步诊治急诊转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入院查体:T36.7摄氏度,P114次/分,R35次/分,BP147/86mmhg,SPO2 60%,神志恍惚,呼唤可睁眼,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病理征阴性,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入院后予以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维生素B组营养神经等药物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后脱机,但仍有吞咽困难、四肢无力为进一步康复转入我科。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病。
它会给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一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多数研究认为它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手术等因素都可能触发机体的免疫异常,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周围神经。
在临床表现方面,吉兰巴雷综合征通常在发病前 1 4 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有疫苗接种史。
随后,患者会逐渐出现对称性的肢体无力,往往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无力症状可能在数天至数周内达到高峰。
除了肢体无力,感觉障碍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感到手脚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脑神经麻痹,如面瘫、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因为呼吸肌麻痹而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异常。
脑脊液检查通常会显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即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
此外,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颈椎病、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等。
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目标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修复和恢复神经功能。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治疗、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免疫治疗是关键,常用的药物有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
丙种球蛋白可以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血浆置换则可以去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
支持治疗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呼吸功能、保证营养供应等。
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至关重要。
对症治疗则是针对患者的疼痛、焦虑等症状进行处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的康复治疗也不容忽视。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外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 2例并文献复习摘要:本文报告了两例外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 2例,并进行了文献复习。
本病主要损伤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外伤后引起吉兰巴雷综合征近年来有所报告,发病机制不清。
神经节苷酯药物应用可能是诱发因素。
两例病人一例死亡,1例顺利康复。
目前认为外伤与本病的发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间接的因果关系不能排除。
关键词:外伤吉兰巴雷综合征法医学鉴定前言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是全世界最常见和严重的急性迟缓性神经病变。
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主要损伤神经根和周围神经。
本病特征是进展性肌无力和深腱反射消失,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万人患病.患者1,男,68岁,因多处外伤后疼痛1小时入院。
病人约1小时前发生车祸,即感头、胸、左髋疼痛,活动障碍,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一般状况可。
BP160/80mmHg,头部左侧肿胀,颈、胸部无畸形,胸部压痛、左髋多处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头部CT示右侧硬膜下血肿,有占位效应,蛛网膜下腔出血。
双髋关节CT平扫:左股骨颈骨折。
颈部MRI表现:C2-7椎间盘向后方突出,硬膜囊前缘受压,C4-6椎间盘水平椎管有效面积减少。
诊断:1.创伤性硬膜下血肿(右);2.左侧股骨颈骨折。
3.颈椎椎间盘突出。
给予甘露醇脱水,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营养神经,住院10天后出现发热,尿常规提示白细胞3+,尿液细菌培养示大肠埃希菌,查胸部CT示肺部感染征象。
血液培养: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
给予舒普深抗感染治疗。
住院第13天突然出现右手指伸屈活动受限,查体:左右上肢肌力约Ⅳ级,手握持肌力约Ⅲ级,右下肢肌力约Ⅲ-级,感觉无明显变化,左下肢肌力因患者左侧股骨颈骨折疼痛未查。
住院第14天患者四肢无力感进一步加重,无肢体感觉异常,查体:双上肢、双下肢肌力约Ⅱ级,感觉无明显减退,腱反射减弱,住院第15天静脉麻醉下行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
针灸推拿在1例重症吉兰—巴雷综合症恢复期的应用体会1临床资料患儿,男,1岁3个月,因流涕3 d,双下肢无力伴口角歪斜1 d入院。
入院前3 d因受凉后出现流涕,偶有咳嗽。
入院前1 d出现双下肢乏力,不能站立及行走,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
无呕吐,无抽搐,无呼吸费力,无大小便潴留,入院治疗。
患儿系足月顺产儿,出生体重3.4 kg,生长发育史正常,3个月抬头,7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1岁会走。
按时接种疫苗,父母健康,家庭中无遗传性疾病。
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110次/min,呼吸30次/min,体重10 kg,神清,精神可,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囟已闭合,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神经系统:劲软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咽反射存在,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
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双下肢肌力0~Ⅰ级,肌张力减弱,痛觉存在;提睾反射存在,腹壁反射存在,膝腱、跟腱反射未引出,布氏征、克氏征存在,双侧巴氏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入院前1 d查头颅CT未见异常。
入院第1 d查脑脊液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7.7×109/L,淋巴细胞73.9%,中性粒细胞23.5%,C反应蛋白1 mg/L;肺炎支原体1∶80;胸正位片示支气管炎。
入院第3 d头颅、颈髓、胸髓MRI均未见明显异常;肺部CT示右肺上部炎症并实变。
第2 w肌电图提示上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电生理表现。
第8 d脑脊液细胞数3×106/L,总蛋白810mg/L,第26 d脑脊液细胞数6×106/L,总蛋白2410 mg/L。
抗”O”、抗核抗体、空肠弯曲菌培养、遗传代谢谱、大便找脊髓灰质炎病毒均阴性。
治疗经过:入院诊断:①吉兰-巴雷综合症,②支气管肺炎。
入院第1~3 d 丙种球蛋白、强龙常规治疗,头孢噻肟抗感染,更昔洛韦抗病毒,营养神经及对症的支持等治疗。
吉兰·巴雷综合征法医学鉴定1例作者:刘平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3期摘要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目前病因尚未确定,得到公认的观点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在道路交通事故外伤后住院治疗期间临床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如何确定吉兰·巴雷综合征与道路交通事故外伤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法医临床学因果关系吉兰·巴雷综合征道路交通事故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387/ki.1009-0592.2020.01.263(一)简要案情某年12月14日,被鉴定人李某因道路交通事故致伤,以“车祸致头部外伤1小时余”入院治疗,入院诊断:闭合性颅脑损伤、脑挫伤伴脑内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额骨骨折。
伤后一周余出现四肢无力,为排除有无颈椎及脊髓损伤,转上级医院治疗。
出院诊断为:1.闭合性颅脑损伤;2.脑挫伤伴脑内血肿;3.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额骨骨折;5.颈部脊髓震荡。
上级医院以“头部外伤9天,1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感四肢无力,活动不能”收治入院,经过医院检查,诊断为:1.四肢瘫痪;2.吉兰.巴雷综合症;3.闭合性颅内损伤;4.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肌间静脉)。
伤后一年余,我中心受当地法院委托,对李某伤残等级进行法医学鉴定。
(二)病史摘要李某,男,51岁,某年12月14日因道路交通事故致頭部外伤入院治疗,查体:神志模糊,后枕部可见4*3mm大小血肿伴皮肤挫伤。
辅助检查:12-23颈椎MRI结果:颈椎退行性病变,颈5-7椎间盘变性伴突出。
入院患者入ICU后下达病危通知,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营养脑神经、预防并发症、保持气道通畅、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好转后转入我科继续治疗,入科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
近二天出现四肢无力,无麻木,复查电解质正常,给予颈部MRI检查,结果如上,为排除有无颈椎及颈髓损伤诊断明确,建议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联合治疗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疗效观察目的康复治疗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有效。
方法本文通过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1例运用系统康复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经2个月治疗,患者肢体功能及感觉障碍明显改善。
结论联合治疗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有效。
标签:吉兰-巴雷综合征;康复治疗;营养支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 Barre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病毒感染、自体免疫等多种疾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所致的急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神经根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常以对称性周围性瘫痪、轻微感觉障碍为特征[1]。
过去病死率高达30%,整个病程轻则半年,重者1~3年或者更久[2]。
年发病率约在(0.6~1.9)/10万人,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瘫痪多从下肢开始,逐步加重并逐渐上升,如侵及呼吸肌,可危及生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72岁,因四肢活动不灵、麻胀感觉伴吞咽困难15天,于2016年3月7日入院治疗。
在2月9日患者出现腹泻、四肢疼痛症状,误以为感冒,自行治疗后症状加重,2月22日出现四肢及脊柱周围疼痛,坐立不安,双下肢无力,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以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2月24日至26日就诊于大连市中医院,患者出现双下肢活动不能,行走障碍,流涎,吞咽障碍,但双上肢功能正常,无尿便障碍,治疗后症状无好转。
2月27日转往大连医科大学附一院急诊,予以止痛贴止疼,效果一般,2月29日肌电图结果示上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电图及瞬目反射:广泛周围神经源性损害(累及运动、感觉神经纤维,以脱髓鞘损害为主)。
明确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予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0.4g/kg.d×5天)、营养神经、改善感觉等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遗留四肢运动功能障碍、左侧肢体浅感觉障碍,为改善功能障碍,遂来我院行康复治疗。
康复干预治疗对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近期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康复干预治疗对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康复干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及GMFM评分。
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8.00%)和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2.00%)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不具有意义,但两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应用康复干预治疗,近期疗效显著,且能显著提高和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康复;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疗效吉兰巴雷综合征主要是指周围神经以及神经根发生脱髓鞘病变,该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
我院对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应用康复干预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
对照组男女患儿的比例为17:8,患儿的年龄范围为1至10岁,患儿年龄均值为(4.56±2.44)岁,患病时间为2至6天,平均患病时间为(5.14±0.26)天。
实验组男女患儿的比例为18:7,患儿的年龄范围为1至9岁,患儿年龄均值为(4.64±2.38)岁,患病时间为2至7天,平均患病时间为(5.31±0.42)天。
将两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主要给予患儿0.4g/kg·d免疫球蛋白、激素以及B族维生素进行治疗,连续治疗5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康复干预治疗,主要对患儿实施低频电疗、运动疗法及针灸治疗,具体为:低频电疗:使用低频电疗仪,频率设置为2至25Hz,脉冲宽度设置为200至500μs,每天将电极交换放置于患儿下肢腓肠肌、股四头肌及胫前肌等处,时间约为20分钟,每天1次;‚运动疗法:以训练患儿下肢肌力为主,指导和协助患儿调整坐姿、翻身、爬行、姿势转换、跪、站立以及步行等训练;采用桥式运动稳定患儿的膝、踝关节,指导和协助患儿进行腘绳肌、股四头肌及臀肌收缩训练,时间约为30分钟,每天一次。
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观察
庞巍;周黎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常累及脑神经。
轻症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病例可使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
【总页数】1页(P1085-1085)
【作者】庞巍;周黎
【作者单位】承德市中心医院,河北承德市067000;承德市中心医院,河北承德市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4.5
【相关文献】
1.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康复评定与治疗观察
2.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康复疗效观察
3.早期康复护理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4.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
5.浅谈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运动康复疗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