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最新课件_图文. (190)
- 格式:pdf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25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帮课堂)(解析版)【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5.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知识导图】【基础知识】知识要点一、走进微观1.自然的尺度:宇宙的大尺度、我们眼前看到的是尺度是宏观尺度,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是微观尺度。
2.物质的组成:通常,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3.微观粒子:(1)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单原子分子”;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
(3)原子核的结构: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①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
②1911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a粒子的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带正电,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太阳运动一样。
③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了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由此知道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4)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5)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
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A超子、∑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
这些粒子是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知识要点二、看不见的运动1.分子的热运动:(1)通常,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如: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