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收 加 工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一、中药的采收及加工基础知识介绍1.采收时间:根及根茎一般秋冬季节;茎木类一般秋冬;皮类春末夏初;叶类开花前,果实未熟前;花类花蕾期采收;果实与种子类成熟经霜后采收;2.加工:方法:拣、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3.贮藏: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自燃。
气调养护:调整空气的组成,造成低氧环境,抑制病虫害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中药自身的氧化反应,达到保持中药质量的目的。
二、植物类中药材采收加工介绍6.其他加工方法的药材(1)盐附子:选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晾晒至表面出现结晶盐粒,质地变硬为止;(2)(2)黑顺片:取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煮至透心,纵切成5mm的厚片,再用黄糖及菜油调成浓茶色,蒸至现油面光泽时烘至半干再晒干;(3)白附片:取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煮至透心,去外皮,纵切成3mm的薄片,水漂后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4)生晒参:取洗净的鲜参,去支根晒干;(5)红参:取洗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及支根,蒸3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6)白参(糖参):鲜参置沸水中浸烫3~7分钟,用针将参体扎刺小孔,再浸于浓糖中,取出晒干;(7)三七: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暴晒至半干,反复搓揉至全干放入麻袋内撞至表面光滑(芦头称“剪口”;侧根称“筋条”;须根称“绒根”);(8)当归:待水分稍蒸发后根变软时,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9)地黄:鲜生地徐徐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10)巴戟天: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切段晒干;(11)党参:晒至半干,反复搓揉3~4次,晒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把晒干;(12)川贝母:用矾水擦去粗皮晒干或用硫黄熏后晒干;(13)浙贝母:置木桶内,撞去粗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撞出的浆汁,晒干或烘干;(14)企边桂:剥取十年生以上的干皮,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间,压成两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15)石斛:鲜用者采后以湿沙贮藏;干用者用开水略烫,蒸透或以砂炒后,反复搓去叶鞘晒干;“铁皮石斛”:边炒边扭成弹簧状,习称“耳环石斛”。
中药材加工学:专门研究中药材采收与加工的理论、方法、中药材规格、质量标准及其发展的学科。
中药材加工: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进行采收与加工处理技术。
中药材的采收:药用动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当入药部位器官达到药用要求时,则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收获,这一过程称为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的采收期:是指药用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的要求,达到采收标准的收获时期,一般每一年终按照月、旬表示采收期。
采收年限:也称为收获年限,是指播种(或栽植)到采收所经历的年数。
道地药材: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所生产的药材。
生产较为集中,并且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讲究。
产地初加工: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拣选、筛选、风选、清洗、切剥等,然后去除非药用部位,在进行干燥处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其尽快形成商品药材。
净制:中药材在切制、炮制、调配、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要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中药材。
中药材产地切制:指将净选后的新鲜药材直接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加工工艺,是中药材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
蒸、煮、烫的目的:一、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处理,则易干燥。
二、药材经加热处理后,便于刮皮,如明党参、北沙参等;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如桑螵蛸、五倍子等;四、熟制后能起滋润作用,如黄精、玉竹等;五、蒸、煮、烫可使一些药材中的酶类失去活性,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发汗:有些药材产地加工时,通常将药材在晒、微火烘或微煮后,堆置起来发热、“回潮”,使内部水分向外散发,促进药材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的方法。
中药材的包装:指根据中药材的自然属性,选取适当的包装材料或包装容器,采取一定的技术,将中药材包裹封闭,进行必要的装潢并印刷适当的标记和标志的过程。
泛油:中药材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干燥药材表面呈现油状物质,伴有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地黄(生地)采收及加工介绍
生地(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别名生地黄,野地黄、山烟根等,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主产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贵州等省区。
生长于海拔50-1100米的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
1、采收。
地黄花的采收,应在花期,选择晴天,结合摘蕾作业将花及花蕾采回,阴凉处晾干就可以了。
地黄根茎的采收最佳收获期是10月底至11月初,地黄地上部逐渐枯黄停止生长后,就可以采收,方法是:用铁锹或镰刀割去地上部的茎叶。
注意不要割得过深,以免损伤根部。
等地上部分割去后,用耙子把割去的茎叶搂到一边,露出地表,便于根茎的采收。
用锹或镐在畦的一端开挖,沟深为35
厘米左右。
挖的深度以不损伤根茎为好,地黄易断,所以挖掘时一定要
小心。
拣拾的过程也要尽量减少根茎损伤。
每亩可收鲜地黄1000~1500千克,高产的每亩可达2000~2500千克,干湿比约为5:1。
2、加工。
开始时要求温度保持在65℃左右,两天后降为60℃左右。
最后降至50℃左右,烘干1—2天后,待烘至根茎无硬心(烘干至8成干),质地柔软时取出堆闷使其发汗,3-4天,使内部水分往外渗出,表里干湿一致。
之后再烘至全干,即为干地黄。
整个烘干过程中需要翻盘。
/1 中药材延胡索的采收加工方法采收及加工:采收 一般在4月~5月中旬采收,当地上茎叶枯黄时要及时采收,晚收会使块茎变老,品质降低。
一般亩产鲜茎300~400kg 。
采收后大、中、小分级。
放入箩内擦去表皮,洗净泥土,放入80~9O℃的水中煮,待块茎切而为黄色时,捞出,晒千即可,一般折千率3:1。
加工 用直径1.2cm 的筛子将块茎大小分开,已分档的块茎洗去泥沙、沥干,倒入沸水中蒸3~5min ,经常翻动,颗大者煮的时间较长,颗小者稍短,至块茎切面中心尚有米粒大小的白点时捞起,装入箩内,经余热后熟,晒干搓去外皮部即得。
此法折干率高、质量好,若切面中心已无白点示已熟透,折千率低,表皮皱缩,若煮得过生,外观虽好,但易虫蛀变质,难保管。
一般一锅清水可连续煮3~5次,每次都要补充清水,当锅水变黄混浊时,调换清水,使成品色泽好。
炮制工艺:1.延胡索: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洗净,晒晾,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打碎。
2.醋延胡索:取净延胡索,用醋拌匀,浸润,至醋吸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凉;或取净延胡索,加醋置锅内共煮,至醋吸净,烘干,取出,放凉。
(每延胡索100斤,用醋20斤)。
3.酒延胡索:取净延胡索片或碎块,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延胡索100kg ,黄酒20kg 。
储藏养护:元胡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4Okg 左右。
贮存于通风千燥处,温度300℃以下,相对湿度70~75%。
商品安全水分9~13%。
本品易虫蛀,较少生霉。
为害的仓虫有米扁虫、锯谷盗、赤拟谷盗、药材甲、花斑皮蠢、黑皮蠢等,蛀蚀品表面可见针孔蛀孔。
高温高湿季节,保管不当,也可出现生霉变色现象。
储藏期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千燥,发现吸潮,及时晾晒或翻垛通风,虫情严重时,可用磷化铝、嗅甲烷熏杀,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密封抽氧充氮(或二氧化碳)养护。
人参的采收与加工杨碧富种植人参的目的,是要为生产人参者能获到高产,稳产,优质的产品,以增加经济收益;对于商家是能在经营人参中也获利;而对于消费者则是能在购买时获到优质产品。
所以对于人参的采收和加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抓紧,抓好。
抓及时。
具体做法:一丶采收人参种后,要长至一定年限才采收。
当收获过早,浆液不足。
若收的过迟,则是人参品质下降,产量减少,从而影响种参者的经济效益,所以要见好就收。
在人参生长6年就采收。
对于采收季节:在10-11月当人参参叶变黄,越冬芽长大前进行。
具体采法:先是拆除参棚,接着再将畦面土壤搂下部分,并顺行挖出参根,挖时要小心,切勿伤根。
而后抖掉泥土,去掉茎叶,就可装入箱内,速运到加工厂进行加工。
二丶加工采收后,在进行加工人参时,要按商品的不同要求,可将人参加工成生晒参,红参。
具体的加工:一丶生晒参的加工方法:分为全须生晒参和普通生晒参两种。
具体的加工。
1.全须生晒参的加工程序:(1)原料选择:是选取须芦齐全,体大,具2-4条根,无疤痕水锈,不烂鲜参为原料。
(2)原料洗刷:先将选出的鲜参根,用清水浸泡11-14小时,使附的泥土软化,接着捞出用水冲洗,将表面的泥土去掉。
而后用毛刷洗干净,使表面无杂质成乳白色。
(3)熏参:将洗净的鲜参晒干表面的水,并放入密封的熏室内,用适量硫磺熏至参体柔软无硬心即可。
_(4)干燥:将熏过硫磺的鲜参根放入低温干燥室内,室温控制在50-60摄氏度之间,待参根全干为止。
(5)绑须:在经过干燥的全须生晒参,由于须易折断,所以应将须根回潮软化,接着用白棉线将须根顺直缠绑,缠时要注重美观,晒干即成全须生晒参。
2.普通生晒参的加工程序:(1)原料选择:选用体短粗,不烂的为原料。
(2)原料处理:先是将参须全部下掉的鲜参根,接着用清水浸泡12-15小时,使附在鲜参根上的泥土软化。
(3)洗参:将附在鲜参根上的泥土软化后,接着就捞出,并用水冲冼,将表面的泥土都去掉,再用毛刷洗干净,使表面成为无杂质乳白色。
中药材三七采收加工介绍三七主产于云南文山州各县,文山县、砚山县、马关、西畴、广南、麻栗坡、富宁、邱北等,另广西田阳、靖西、田东、德保等地也有种植。
云南文山州栽种三七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习称“文三七”、“田七”,于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干燥入药,具有散淤止血,通脉活络,消肿定痛,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造血细胞生长等功效。
(一)采收1.采收时间大田生产三七采挖一般于9月下旬至12月下旬,留种田为11月中下旬至12月下旬采挖。
留种田摘除果实(红籽)后应相隔20~30d采挖。
三七果实采摘时间为10~11月。
三七茎叶采收时间与三七采挖时间相同。
三七花采收时间为7月中下旬。
2.采收方法(1)采摘果实当三七果实由绿转为红色并具光泽时即成熟,可分批采摘、分批贮藏,也可全红后统一采摘。
(2)采挖三七用自制木条或木棍削尖后从床面一边向另一边顺序采挖。
如土壤过于干燥板结,应浇一次透水后隔3d采挖。
采挖时应防伤根,保证三七完好无损。
机械损伤的三七或病三七必须单独存放。
受损伤和有病虫害的三七在采挖时应清楚并单独存放。
(3)采收三七茎叶选择健康的三七茎叶,距地面2~4cm处剪断。
(4)采收三七花在三七花蕾生长到直径3~5cm时,用手在花蕾基部将其摘除。
(二)初加工1、三七加工(1)工艺流程鲜三七分选→清洗→修剪→干燥→抛光→分级。
(2)鲜三七分选清除病七、三七叶及杂质,或根据客户需要分选。
(3)清洗用饮用水将鲜三七快速淘洗,除去泥沙。
(4)去毛根摘除直径5mm以下的毛根。
(5)初步干燥将鲜三七晾晒或50~60℃条件下烘烤干燥至含水量40%~50%。
(6)修剪用剪刀沿高于主根表面4~6mm处将支根、根茎剪下,以干燥后修剪口与主根表面平齐为宜。
(7)干燥将三七主根、根茎、支根、毛根分别晾晒或在40~50℃条件下烘烤干燥至含水量13%以下,干湿比4-5:1。
(8)抛光将干燥的三七主根与抛光物共置抛光器中抛光至三七主根外表光净、色泽油润取出,分离主根与抛光物。
八角的采收与加工
八角又叫八角茴香,大茴香,是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
它分为春果和秋果两种。
春果通常只占年产量的20%,秋果占80%。
春果每年3-4月成熟,秋果在9-10月成熟。
当果实由青色变黄色时便可采收。
采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八角果实充分成熟,自行落到地面后捡收,多适于春果采收;另一种是上树采收,即果实转黄色时人爬上树采收。
采收果实应选择晴天进行。
采回的果实宜立即加工,方法是:
一、杀青:将采回的八角鲜果用竹萝装好,放入预烧好的开水锅内,用竹、木棒不断搅拌,待果实全变为黄色,即取出沥干水。
二、晒干:经杀青的八角沥干水后,摊放在太阳下曝晒,经常翻动,在强光下晒5-6天,可加工成棕红色、鲜艳有光泽的大红八角商品。
若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则用火烘。
在室内用砖砌一个高1.2米、长2米、宽1.5米的烘炉,炉内离地面1米处用直径3-4厘米的木条或粗钢筋,每隔20厘米横架1条,上面铺疏孔竹席,四周再砌高20厘米。
烘炉长的一面开两个高3厘米、宽25厘米的炉口,作添加燃料和出灰用。
竹席上每次铺放100-150公斤八角果,然后在灶内加入木炭点燃,用50℃左右的温度烘烤,并经常翻动,约2天可烘干一炉。
烘干或晒干的八角用麻袋或编织袋装好,置阴凉干燥处存放。
天麻的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天麻应在休眠期采收。
冬栽的第二年冬(11月)或第三年春采收。
春栽的当年冬或第二年春采收为好。
采收时细心将表土扒去,勿损伤麻嘴或块茎,待菌材现出后,先取菌材,再取天麻,将商品麻、种麻、麻米分开盛放。
种麻作种,麻米继续培育,商品麻加工入药。
(二)加工收挖的箭麻及大白麻应及时加工。
加工时先洗去泥土,再用谷糠或稻草加少量水反复搓去块茎上的鳞片、粗皮和黑迹,最后用清水洗净,按大、中、小分级上笼,大的(150克以上)蒸1小时,中等的(100~150克)蒸约40分钟,小的(80克左右)蒸约半个小时,以蒸透无白心为度。
蒸后取出投入1.5%的明矾水冷却后晒干或烘干。
烘干时火力不能太大,温度开始以70~80℃为宜,干燥2~3小时后,再降至50~60℃,烘干时要经常翻动,较大的天麻用竹针穿刺,以利内部水汽外渗。
半干时麻体变软,压之即扁,停火发汗,待麻体回潮后,再用50~60℃温度烘至全干。
晒干所需时间太长,很少采用。
置于通风、干燥处。
茯苓的采收和加工1.采收我县茯苓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下窖,当年11月~12月第1次采收,于翌年4月~5月第2次采收。
茯苓成熟的标准是:苓场的土壤裂隙不再增大、菌核长口处已弥合,苓皮表面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裂纹不见白色。
若苓皮呈现黄白色,则表示茯苓正在生长,可以延迟采挖。
采挖方法:用锄头将窖掘开,取出表层茯苓,然后小心移动,遇有菌核抱根生长,可将树根砍断,取出茯苓,有时甚至延伸到距窖几十厘米处结苓,要仔细寻找。
取出茯苓后,要及时覆土,可让其继续结苓。
2.加工刚挖出的茯苓称为“潮苓”,含水量约40%~50%,必须去掉部分水分使之松软后才好进一步加工。
去掉潮苓内部水分不可用暴晒或烘烤的办法,因内外失水不均会引起爆裂,而且不可能起到软化的作用,而应利用其本身呼吸产生的热量,迫使内部水分均匀散发出来。
具体方法是:选一泥土地面或砖铺的地面,且不通风,能保温保湿的房间,先铺上一层稻草,中间留一条走道,然后将鲜茯苓按不同采挖时间和不同大小,置于草上,大的铺放2层,小的铺放3层,草和苓逐层铺放,其上再厚盖稻草或麻袋,四周可用草封严,使其“发汗”。
第1周,每天翻动1次,以后二三天翻转1次,翻转时动作要轻,每次翻半边,不可上下对翻,以免茯苓“发汗”不匀。
二三层叠放的,要上下换位翻转,约15天左右,茯苓表皮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或表面呈现暗褐色,表皮翘起,有鸡皮状裂纹时,取刷拭干净,置凉爽处阴干即可剥皮切制。
切制时先将苓皮剥去,尽量带苓肉,用平口切刀把内部白色肉与近皮处的红褐色苓肉分开,然后按不同规格分别切成所需的大小和形状。
切制时,握刀要紧,应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使苓块表面平整,光滑。
将切好的茯苓片和块平放摊晒(如遇雨天用文火烘干),第2天翻面再晒至七八成千,收回让其回潮,稍压平后再复晒,或自然风干便成商品。
蝎子如何采收和加工?
一、采收坑养、池养、箱养和架养的采集方法是:用笤帚将蝎窝内的蝎子扫入铁小簸箕内,倒入塑料盆或桶内,再将窝内的瓦片逐块掀起全部扫出来,然后再按原样放好,再把选留的种子投进去其余的都可加工。
大型养殖及房养的收捕办法是:用喷雾器将白酒洒喷于蝎房内,关闭好门窗,仅留墙基脚两个出气孔,经过30分钟左右,蝎便会从出气孔逃窜出来,在出口处放一个大塑料盆,蝎子鱼贯而出,掉入盆内。
相关阅读:商品蝎的捕收、加工、鉴别、贮运方法
二、加工
1、咸全蝎的加工方法,咸全蝎也叫盐蝎,先把食盐用沸水容解待凉后把活蝎子倒进去盐水淹没为止,浸泡6小时左右(每10斤蝎子用食盐3斤),然后把盐水及蝎子同时倒入锅内,用沸水煮20分钟左右便可捞出,摊在草席上,放在通风处阴干待售,不能放在阳光下暴晒这样会起盐霜。
2、淡全蝎的加工方法:淡水蝎也叫清水蝎,首先把蝎子倒在盆内,加凉水把蝎子淹没为止,过4小时后捞出,倒在开水锅内,水的多少淹没蝎子为止,用沸水煮25分钟左右,捞出晒干或阴干,然后装在纸箱或无毒的袋内待售。
珍珠的采收及加工方法要点(一)采珠时间每年4-11月为珍珠生长期,夏季,珍珠生长最快,珍珠表面较为粗糙,不宜采珠。
10-11月,珍珠表而才牛跃细腻、美丽光泽,所以采收季节一般定在晚秋或初冬为好;一般育珠。
年左右也可采珠,但是,产量较低,上等圆珠也很少。
三年育珠后,每100-200只蚌大约可采珍珠1000克,而且}:等珍珠也较多,质量较好,是适宜的采收时间。
如果采收时间再晚,由于蚌的年龄较大,分泌珍珠质的机能降低,珍珠产量虽大,但质量较差。
(二)采珠方法1.剖蚌取珠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刀剖开蚌的两壳,以手挤出珍珠;二是用绞肉机,把蚌绞成碎块,用清水冲洗,分离出珍珠。
这两种方法,前一种劳动量较大,但不易损伤珍珠,后一种机械作业,省时省力,但不易把握珍珠质量。
2.活蚌取珠。
操作过程类似插片手术。
即打开蚌壳以后,用弯头镊子把珍珠一颗颗摘出,再将育珠蚌完好地放回池水中养殖,第二年再重新制片育珠,这样既可以节省育珠费用,又提高了河蚌的利用率。
(三)珍珠及其产品的加工1.珍珠的初加工采收后的珍珠要及时放在饱和的食盐水中浸泡5-15分钟,接着用清水冲洗几遍,洗去粘液和珍珠囊碎片。
然后,再放到饱和的温香皂水中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白绸布擦干、打光即可。
如果用于装饰品,要求较高时,还需漂白、染色、抛光等复杂工序加工,在此不作叙述。
2.珍珠粉的机械加工(1)干制法将净珍珠放在粉碎机中粉碎成粉(粉碎过程,注意不要使机器发热),粉末用200目、250目和320目的筛筛成不同细度的粉末,较粗的粉粒再粉碎过筛。
粉碎好的珍珠粉放入无毒塑料袋中密封好,即成珍珠粉商品。
(2)水制法将珍珠碎成130目的粗粉,加蒸馏水调成浆糊状,在球磨机中进行水磨,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然后,将珍珠粉浆放在烘干箱中烘至含水量低于1%,再在粉碎机中粉碎即成。
杜仲采收加工介绍杜仲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其工业及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杜仲药用价值的研究和利用。
2 000多年前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就将之列为中药上品。
现代医学根据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了杜仲治疗高血压症颇有成效;能降低肌体胆固醇含量,可预防血管硬化;还有促进肌体功能、抗衰老、抗癌的效果。
杜仲除木质部分外,全树各种组织和器官中都含有一种硬质胶——杜仲胶。
杜仲胶具有高度的绝缘性和很高的强度,是良好的电器绝缘材料,在航空航天等许多高科技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杜仲木材是良好的家具、农具、舟车及建筑材料。
1.树皮采收、加工及分级1)采剥树皮一般在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进行,此时树液流畅,易于剥皮。
先用芽接刀在树干基部(距地面l5 ~ 20 cm)环割,以此为起点向上取一定高度,割第二道切口,在两切口间纵割一切口,用竹片沿切口将整张树皮剥下,再依次向上剥第二筒、第三筒。
为减少对杜仲皮的伤害,保证树皮顺利再生,环剥时要注意不要戳伤木质部外层的幼嫩部分,更不能用手触摸。
剥皮后可涂以生长素或喷洒药物(如萘乙酸+ 赤霉素),并用塑料薄膜或牛皮纸包裹,隔4 ~ 5 a 可再剥。
2)采皮后的处理剥下的树皮置于通风避雨处,层层叠放,上覆稻草,使之压紧发汗。
初夏时5 ~ 6 cm,盛夏时l ~ 2 cm,树皮内皮由白转为棕褐色即发汗已成,取出凉干压平。
最后用刨刀刨去外皮再用棕刷将泥灰刷净即可。
3)炮制方法中医用的杜仲有炒杜仲、生杜仲之分。
炒杜仲又称杜仲炭。
将杜仲块放入锅内,边炒边洒盐水,炒至黑色并断丝,取出趁热喷匀盐水后凉干即成。
传统的炮制方法易使部分杜仲炭化,损失率达30% ~ 50% 。
近年医学界对杜仲的炮制方法有许多改进。
如将刮皮法改为用钢丝刷皮;将传统的块片改为宽6 mm 的丝片;将武火清炒改为文火沙烫。
采用文火沙烫时,先将油沙置于锅内,加入少量食油,待沙炒活后,把按规定用量润好的杜仲丝片倾入锅内,不断翻动,温度控制在200C左右,烫炒至无丝时取出,筛去油沙,待烟冒净后倒入土坛或铁筒内密闭。
果用中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马兜铃别名臭葫芦、万丈龙等,多年生缠绕藤本,以果实与根入药。
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果实由绿转黄时连果柄摘下,晒干即可,以果实成熟、色黄绿、体完整、种子充实者为佳。
无花果又名明目果、文仙果等,为食药兼优的抗癌食物,以果实(实为花托)及根、叶供药用。
在7-11月果皮变为黄绿色,果实不再膨大,尚未熟透时分期分批采摘。
将果实放入沸水中略烫一下,捞出晒干或炕干即成。
以身干、色青黑或暗棕、质坚硬、横切面黄白色、无霉蛀者为佳。
补骨脂又名破故纸、胡韭子等,以果实入药。
7-10月果实陆续成熟,当小穗上的种子有80%变成黑色时即可采收。
一般每隔7-10天采收一次,最后连茎秆割回。
收获后,应及时将果实摊开晒干、脱粒,除去杂质,用清水淘洗干净后,加5%盐水拌炒至干燥并发出香气时,取出筛去灰屑即成。
以身干、粒大、饱满、色黑、有香气者为佳。
罗汉果当果毛变硬,果皮变为老青色,果柄枯黄时采收。
采收时用剪刀将花柱与果柄剪平,摊放于通风阴凉处10-15天,待果皮呈黄色时即可进行加工。
加工时先将果实按大、中、小分级,分别装入烘果箱内,再在地上挖一个炕灶,每灶可烘4-5箱,顶上覆盖麻袋。
第一轮温度控制在40℃-50℃,烘24小时;第二轮温度升至65℃-70℃,烘2-3天;第三轮时温度要降至55℃-60℃,烘两天。
每天要按时换箱翻果,使其受热均匀、干燥一致。
以身干、形圆、个大、坚实、摇之不响、色黄褐者为佳。
金樱子以果实作药用,秋季果皮变为黄红色时采收。
采摘后薄摊于晒场,晒至半干时用木板搓揉,或放入竹篓内撞去毛刺,再经晒干或炕干即成商品。
以个大、无杂质、无霉变、色红黄者为佳。
木瓜 10-11月,当瓜果外皮呈青黄色、稍带紫色时即可采摘。
采后可趁鲜将其纵剖两半直接晒干,亦可将鲜果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钟,或上笼蒸10-20分钟,取出晒1-2天,直至外果皮呈现皱纹时再纵剖2-4瓣,然后将果皮向下摊放晒干,至果肉全干、外皮呈紫红色发皱为止。
采收加工
其它加工方法的药材
(1)盐附子:选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晾晒至表面出现结晶盐粒,质地变硬为止
(2)黑顺片:取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煮至透心,纵切成5mm的厚片,再用黄糖及菜油调成浓茶色,蒸至现油面光泽时烘至半干再晒干
(3)白附片:取泥附子浸入胆巴液中,煮至透心,去外皮,纵切成3mm的薄片,水漂后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4)生晒参:取洗净的鲜参,去支根晒干
(5)红参:取洗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及支根,蒸3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
(6)白参(糖参):鲜参置沸水中浸烫3~7分钟,用针将参体扎刺小孔,再浸于浓糖中,取出晒干
(7)三七: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曝晒至半干,反复搓揉至全干放入麻袋内撞至表面光滑(芦头称“剪口”;侧根称“筋条”;须根称“绒根”)
(8)当归:待水分稍蒸发后根变软时,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
(9)地黄:鲜生地徐徐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
(10)巴戟天: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切段晒干
(11)党参:晒至半干,反复搓揉3~4次,晒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把晒干
(12)川贝母:用矾水擦去粗皮晒干或用硫黄熏后晒干
(13)浙贝母:置木桶内,撞去粗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撞出的浆汁,晒干或烘干
(14)企边桂:剥取十年生以上的干皮,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间,
压成两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
(15)石斛:鲜用者采后以湿沙贮藏;干用者用开水略烫,蒸透或以砂炒后,反复搓去叶鞘晒干;“铁皮石
斛”:边炒边扭成弹簧状,习称“耳环石斛”
7. 加工时加入石灰的药材
(1)白芷:放入缸内,加石灰拌匀,放一周后晒干或炕干
(3)青黛:割取茎叶置大缸中,加入清水浸至叶腐烂,捞去叶渣,加石灰,充分搅拌,待浸液由乌绿色变为紫红色时,捞取液面泡沫状物,晒干
(二)动物药类
1.水蛭:开水烫死或用石灰、草木灰闷死,晒干或烘干
2. 全蝎:放入清水中或淡盐水中呛死,然后入沸盐水中煮至身能挺直竖立,背面抽沟时捞出,阴干
3. 蜈蚣:用沸水烫死,将两头削尖的长竹片,插入头尾两端,绷直后晒干或烘干
4. 土鳖虫: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5. 牛黄:用通草丝或棉花包好,放阴凉处,至半干时用线扎好,阴
二、中药的采收及加工
采收:
1、根及根茎——一般秋冬季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特殊:半夏浙贝母延胡索太子参——夏季,明党参——春)
2、茎木类——一般秋冬(全年——苏木降香沉香)
3、皮类——春末夏初(秋冬——川梗皮肉桂)
4、叶类——开花前果实未熟前(秋冬——桑叶)
5、花——花蕾(金银花辛夷丁香槐木)开放的花(花开初期——洋金花,盛开——菊花西红花)
6、果实与种子——未熟(枳实青皮)成熟经霜后——山茱萸变红再采摘川梗变黄采摘
7、全草——充分生长
加工:
方法:拣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
发汗——厚朴杜仲茯苓续断玄参
熏硫——山药白芷
干燥(不宜晒干(含挥发油的不宜,以免挥发油散失——薄荷)(暴晒易变色白芍黄连大黄红花)(暴晒易爆裂——郁金厚朴)
烘干——芥子不宜缓慢——山药
阴干——薄荷桔梗桑叶
芒硝风化——玄明粉
贮藏:
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自燃
气调养护:调整空气的组成,造成低氧环境,抑制病虫害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中药自身的氧化反应,达到保持中药质量的目的。
密闭(书上只是随便一提)
三、中药鉴定
鉴定的一般程序:取样鉴定结果判断
中药鉴定的方法:
1、来源鉴定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
2、性状鉴定(眼看手摸鼻嗅口尝,简单易行,迅速)
内容:○1性状○2大小○3颜色○4表面特征○5质地○6断面○7气○8味○9水试○10火试
(二)加工
1.捡,洗:去杂质,去非药用部位
2.切片:较大的根和根茎,坚硬的藤木,肉质果实等
3.蒸、煮、烫:浆汁、淀粉及糖份高的药材,加工后呈角质样
4.硫磺熏:漂白杀虫:山药、白芷、川贝母、白豆蔻
5.发汗:促使变色、增味、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6.干燥:干燥表示:烘干、晒干、阴干
阴干或晾干:不可用烘干、晒干
7.常见加工法:
煮至透心:白芍、元胡
蒸至透心:天麻、红参、姜黄(或煮)、郁金(或煮)、青翘
沸水烫:太子参、百部(或蒸)、木瓜、山茱萸、栀子、五倍子、水蛭、全蝎、斑蝥
蒸至杀死虫卵或蚜:桑螵蛸、五倍子
刮去外皮:大黄附子白芍桔梗半夏浙贝山药黄柏
低温干燥:西洋参活性参白芷
打光:三七山药烟火熏干:当归
轻轻捶扁:巴戟天矾水擦去外皮:川贝母
含脂的木材:沉香有钩的嫩枝:钩藤
水压机打包:番泻叶(狭叶番泻叶)花冠黄变红时采收:红花
穗绿时采收:荆芥切伤流脂:乳香没药
入热水中软化成团:血竭加水和石灰加工:青黛
挤取分泌物:蟾酥锯或砍取:鹿茸
重结晶:芒硝压制成型:肉桂(桂夹)
烘干:地黄玄参烘白术枸杞子
纵剖为瓣:天花粉木香木瓜山楂枳壳
剖腹:广地龙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