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量记录94747
- 格式:ppt
- 大小:351.00 KB
- 文档页数:15
患者出入量记录单的模板在医院里,出入量记录单可是个大玩意儿,谁说医院里只有白大褂和药水,实际上,这张小小的单子可是承载了许多故事和细节,简直就是病人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记录单,看看它是怎么帮助医生、护士以及我们患者本身的,嘿,准备好了吗?1. 出入量记录单的重要性1.1 记录如同“开门红”首先,出入量记录单就是用来记录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的。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医生和护士的好帮手!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喝水时也像数羊一样,数着每一口,那得多烦人!这时候,记录单就像一个忠实的小伙伴,帮你把这些信息都记录下来,谁喝了多少水,谁上了多少次厕所,简直一目了然。
1.2 监测健康状况你可知道,这张单子还有个大作用,就是监测健康状况!比如,某个病人水肿了,医生就得看看他的出入量记录单,查查这位朋友的“饮水量”是不是太夸张了。
毕竟,喝水太多可不是小事儿,有时候可会出大乱子!这就像咱们平时说的,“万事皆有度”,适量才是王道。
2. 如何填写出入量记录单2.1 简单易懂的步骤哎,填写这个记录单其实并不难,跟写购物清单差不多。
首先,记得每次喝水都要写上去,这包括喝汤、喝果汁、喝牛奶,统统算上!然后,尿量也是不能忽略的,毕竟“尿不湿”的时代已经过去,咱得把这点儿清楚记录!一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习惯了就好。
2.2 报告给医生然后,记得要定时把记录单交给医生。
医生就像个侦探,看着这些数据,能很快揪出问题所在。
“这个病人怎么喝得比吃的还多?是不是水龙头坏了?”哈哈,医生的脑洞可大了。
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就能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简直是“事半功倍”!3. 患者的配合与参与3.1 患者的责任当然,患者自身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很多时候,医生问你喝了多少水,可能你会抓耳挠腮,心里想着“我今天喝了多少?好像……也没什么印象”。
这时候,出入量记录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病友们,记得认真记录,这可是你们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表现哦!3.2 大家的共同努力说到底,出入量记录单不仅是医生的工具,更是我们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出入量评估规范出入量记录规范一、临床意义准确地记录24h 出入量是反应机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可直接反应病人的病情变化, 及时了解病情、协助医师进行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二、适用范围针对那些不能进食需要通过补液维持生命的重症患者,以及有过多体液丧失需要及时补充和纠正者。
三、记出入量的内容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所有液体量。
包括饮水量、食物中含水量、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即从体内排出的所有液体。
显性失水:大小便量、出血、呕吐量、胃肠减压、穿刺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等。
非显性失水(隐性失水):指皮肤不显汗或出汗及呼吸道呼出水分。
(隐形失水量850ml: 皮肤蒸发—350ml, 体温每升高 1 度,皮肤蒸发增加3-5ml/kg; 呼吸失水—500ml,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蒸发量是正常的2-3 倍)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
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
还要结合病理情况考虑:剧烈腹泻、大量呕吐、肠瘘、高热、出汗、气切等。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
四、水的摄入与排出正常成人24h 出入水量约2000~2500ml摄入量:饮水量约1000~1500ml 、固体食物水约700ml 、代谢氧化内生水约300ml ,共计2000~2500ml排出量:肾排出约1000~1500ml 、大肠排出约150ml 、呼吸蒸发约350ml 、皮肤蒸发约500ml ,共计2000~2500ml正常成人24h 尿量1000~2000ml 。
每日尿量>2500ml 称为多尿。
每日尿量少于400ml 或17ml/h 称为少尿。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括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2、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表示。
如液态大便用ml表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表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表示,另计为多少克.1、每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晚班总结并记录.2、每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按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
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按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
如总结时入院仅12小时即记录成12小时总结。
如何准确记录出入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对于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液体失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和步骤,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记录出入量。
1.确定记录时间:出入量记录应该是连续的,每个24小时内都应包括全部的出入量。
建议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开始和结束记录,例如固定在早上8点或晚上8点。
2.准备工具:为了准确记录,需要一个专门用于记录出入量的表格或记录本。
这些表格应包括日期、时间、类型(出量或入量)、数量、单位和备注等列项。
3.分类记录:将出量和入量细分为不同类别,以便更好地区分和分析。
常见的出量包括尿液、呕吐物、排泄物(包括粪便和胃管引流)、伤口引流、引流管(如胸腔引流管、胃肠引流管)等。
入量包括口服液体、输液、输血、用于冲洗胃肠道的液体、静脉肠道营养等。
4.准确衡量数量:根据不同的出入液体类型,量化记录其数量。
对于尿液,可以使用尿尿量尺或者尿袋秤来测量;对于其他排泄物,可以使用量杯或计算引流管的容量来衡量。
对于口服液体和输液,可以使用滴定器、药品步进器或算量杯等工具来衡量液体的准确数量。
5. 注意单位转换:在记录过程中,需要注意将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转换,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例如,尿液通常以毫升(ml)为单位,而输液通常以滴数或毫升为单位。
6.记录及时性:记录的及时性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涉及急性状况的患者。
尽量在发生出入量变化的同时进行记录,以准确反映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
7.记录备注:在出入量记录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况并为医生提供参考,应在备注栏中记录其他相关细节。
例如,如果尿液含有血液或异味,或者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都应在备注中注明。
8.监测和评估液体平衡:除了准确记录出入量之外,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来评估液体平衡。
这些包括体重变化、皮肤弹性、尿液颜色和频率、心率和血压等。
9.交流和沟通:出入量记录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出入量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记录相关的信息。
出入量记录规范一、临床意义准确地记录24h出入量是反应机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可直接反应病人的病情变化, 及时了解病情、协助医师进行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二、适用范围针对那些不能进食需要通过补液维持生命的重症患者,以及有过多体液丧失需要及时补充和纠正者。
三、记出入量的内容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所有液体量。
包括饮水量、食物中含水量、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即从体内排出的所有液体。
显性失水:大小便量、出血、呕吐量、胃肠减压、穿刺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等。
非显性失水(隐性失水):指皮肤不显汗或出汗及呼吸道呼出水分。
(隐形失水量850ml:皮肤蒸发—350ml,体温每升高1度,皮肤蒸发增加3-5ml/kg; 呼吸失水—500ml,气管切开后呼吸道蒸发量是正常的2-3倍)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
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
还要结合病理情况考虑:剧烈腹泻、大量呕吐、肠瘘、高热、出汗、气切等。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
四、水的摄入与排出正常成人24h出入水量约2000~2500ml摄入量:饮水量约1000~1500ml、固体食物水约700ml、代谢氧化内生水约300ml,共计2000~2500ml排出量:肾排出约1000~1500ml、大肠排出约150ml、呼吸蒸发约350ml、皮肤蒸发约500ml,共计2000~2500ml正常成人24h尿量1000~2000ml。
每日尿量>2500ml称为多尿。
每日尿量少于400ml或17ml/h 称为少尿。
尿量每日少于100ml则为无尿。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之樊仲川亿创作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更,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更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
)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含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包含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
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分歧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分歧状态。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
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暗示。
如液态大便用ml暗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暗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暗示,另计为多少克。
1、每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晚班总结并记录。
2、每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依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
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依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