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课件第七课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5
第七课威武的大将军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是在《找果子的刺猬》、《夸张的脸》两节泥塑课学习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从小动物造型到人脸的塑造,再到人物整体的圆雕造型学习,泥塑造型难度呈阶梯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在欣赏版面列举了“抗倭英雄戚继光”、“将军俑”、“杭州灵隐寺旁将军像”、“华夏龙脉(局部)”四个雕塑,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材质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寻找这些雕像的“威武”,进而体会“威武”、塑造“威武”。
教材的创作引导版面展示了将军像的制作步骤分解图,以及部分同龄孩子的优秀作品范例。
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一般的人像雕塑制作的步骤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塑造出姿态各异,威武神勇的古代大将军。
二、教学目标1.感受艺术作品中大将军的威武,学会抓住细节生动的表现人物神态的泥塑表现方法。
2.探究泥塑不同动态人物的方法,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塑造一尊威武的大将军像。
3.感受大将军的威武之气,获得与古代将军超时空心灵对话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艺术作品中大将军的威武神态,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用泥塑造一尊威武的将军像。
难点:将军像的动态把握及站立的稳定性。
四、教学过程(一)解读“威武”教师活动:PPT出示“威武”,请学生思考:“说说什么是威武?”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显得威武?”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你知道戚继光吗?教师活动:引导并小结: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教师活动:你能想象一下“戚继光”的样貌吗?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
教师活动:PPT展示戚继光雕像,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戚继光的雕像给你什么感受?学生活动:思考并应答。
教师活动: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中,这样的将军还有许多,如霍去病、岳飞、赵子龙……而且,他们都给了我们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威武”。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
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说学情:三年级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
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力丰富,开始用自己的小脑袋瓜思考问题及发表自己的见解。
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唤醒体验1.师:孩子们,我们生活的北方四季分明。
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繁茂,冬天白雪皑皑,在你的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自己眼中的秋天)2.师:孩子们,秋天不仅有缤纷的色彩,香甜的气味,它还有好听的声音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大自然,去听听秋的声音。
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3.师:这是一首现代诗,谁来读课题?老师指导朗读课题。
二、热身环节——预习检测1. 师:大家看课文序号后面的这个“ * ”,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大家运用自己的智慧掌和小组团结协作来完成。
2. 师:先来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每小组的4号起立,每人读一个词语。
3.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得吗?请每小组的2号起立,每人读一个词语。
4.全班齐读词语。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师:从大家响亮的声音中老师感受到同学们预习的很棒!我们一起来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吧!(出示)①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7课《维也纳的音乐钟》教案一. 教材分析《维也纳的音乐钟》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一首充满浪漫气息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童趣,易于学生接受和喜爱。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节奏和音符,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喜欢音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术语和节奏辨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优美旋律,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节奏和音符,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术语和节奏辨识2.乐曲结构的分析3.集体协作演奏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浪漫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2.游戏教学法:运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巧。
3.分组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对比教学法:分析乐曲的不同部分,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的音频、视频,以及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小提琴等。
3.教学道具:音乐钟模型、音符卡片等。
4.分组标识: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颜色标志,以便于识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乐曲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音乐钟模型,让学生了解音乐钟的基本结构。
然后,教师通过播放乐曲的不同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构和特点。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搭船的鸟》(第七课时)《搭船的鸟》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时)1. 教材分析1.1《搭船的鸟》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
课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
在旅途中,一只翠鸟搭上了船,孩子通过仔细观察,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展现了翠鸟的美丽与机灵。
1.2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搭船的鸟》为达成这一单元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通过作者对翠鸟细致的观察描写,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
2. 学情分析2.1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如何细致观察事物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
2.2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描写动物的课文,但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还不够熟练。
这篇课文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描写动物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对翠鸟外形和动作的描写来展现翠鸟的特点。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3.1.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1.2认识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搭船、船舱、蓑衣、橹”等词语的意思。
3.1.3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能够仿照课文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句子,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3.2.1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翠鸟的美丽与机灵。
3.2.2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3.1 感受大自然中动物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3.2 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4.1.1学习作者观察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的方法,体会翠鸟的美丽与机灵。
例如,文中描写翠鸟的外形“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作者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抓住翠鸟羽毛、翅膀和嘴的颜色进行描写,非常细致。
7听听,秋的声音
一、形近字
抖()振()掠()吟()
斗()震()惊()怜()
二、多义字连线
广阔.、辽阔.空泛,不切实际
摆阔.、阔.气宽,宽广
高谈阔.论阔绰,阔气,有钱
三、近义词
道别——振动——叮咛——
辽阔——
四、反义词
丰收——辽阔——饱满——
匆匆——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高()爽()高()淡
()()知秋()()飘香
()谷()登()()累累
1.这些词语都是描写(季节)的词语。
2.我还能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来形容春天:;形容夏天:;形容冬天:。
六、句子练习
例句: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仿写: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量词
一()大雁一()秋风一()叶子
一()小花一()汗水一()谷粒
八、知识积累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