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40项
- 格式:pdf
- 大小:442.55 KB
- 文档页数:18
对外汉语教学法练习题练习题1(3班1组)【第一次作业各小组所编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兴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语言学流派是( )A 转换生成语言学 B机械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2、被人称为实验心理学鼻祖的德国心理学家是()A巴甫洛夫 B冯特 C克拉欣 D 特雷尔3、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把行为主义公式修正为()A刺激(S)—反应(R) B刺激—反应—强化C S—(AT)—RD S—A—T—R4、外语教学中运用历史最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直接法 B听说法 C功能法 D语法翻译法5、下列哪位不是直接法的代表人物()A奥伦多夫 B贝力子 C帕默 D叶斯珀森6、直接法的支派阅读法的代表人物是( )A帕默 B韦斯特 C 贝力子 D叶斯珀森7、《基础英语》的作者是( )A帕默 B韦斯特 C艾克斯利 D贝力子8、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A机械语言学 B结构主义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9、代表人物是古根汉和吉布里纳的教学法是()A听说法 B直接法 C视听法 D认知法10、下列不是听说法教材的是()A《英语九百句》 B《英语成效》 C《英语速成教程》 D《新概念英语》11、以“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学为主”为基本原则的教学法是()A认知法 B视听法 C功能法 D直接法12、被称为“意念法”的教学法是()A认知法 B功能法 C听说法 D视听法13、以电视英语教学片《跟我学》为教材的教学法是()A直接法 B 自觉对比法 C功能法 D认知法14、认知法产生于()A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B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C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5、与直接法对立,是古典的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的教学法是( )A听说法 B自觉对比法 C认知法 D功能法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语法翻译法是第一个科学的教学法流派,成熟于十九世纪()2.20世纪40年代,以布龙菲尔德为首的结构主义学派创建了听说法教学流派()3.韦斯特作为直接法两大支派之一--口授法的代表人物,对教学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被人称为“实验心理学的鼻祖”()5.行为主义源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心理学家华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刺激—反应—强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6.听说法同翻译法一样都明确提出用母语进行课堂教学()7.《新概念英语》是视听法的代表性教学教材()8.自觉对比法是古典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它与直觉法是对立的()9.6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也是认知法创立的理论支柱。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与教法复习题一、填空1. 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等四大环节。
2. 对外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四个方面。
3. 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4. 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尊重的态度。
5. HSK的全称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制定的,其初、中等共分八级6.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7. 对语言学习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语言迁移、.社会文化环境、学习者的主体特性和个性因素等。
8. 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9. 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10. 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_。
11. 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四个环节,其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
12.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HSK是种水平测试。
13.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14.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能力。
15. 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等等。
16.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17.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18.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19. 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
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20.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概说崔永华引言简略地说,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教外国人汉语。
学好一门外语,是一个复杂的“教”和“学”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研究教授外国人汉语规律的学科,它探讨怎样使学习者又快又好地掌握运用汉语的能力。
本文的任务是概略地说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框架和学科的现状,内容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定位、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学科的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重要意义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使用本族语的各国内部是这样,作为国际交流媒介的“外国语”也是这样。
在当今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常常跟一个国家、民族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
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向世界推广自己的语言,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了解和各方面的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作用,也在于此。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度过了40多个春秋。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00多所,1996年在校就读的外国学生达37000多人,专职教师在2000人以上。
此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国外学汉语、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在激增。
总数难以统计,下面是几个抽样数据: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在校生2000多人;澳大利亚把汉语列为第一外语;美国把汉语列入大学升学考核语种之一,90—95年学汉语的学生增加了36%;韩国近年每年仅在大陆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就有近万人;日本有200所中学开设了中文课,从1997年开始,汉语作为大学入学外语考试语种之一。
汉语日受国际社会的重视,依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反过来,汉语的推广又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增进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
例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原北京语言学院)建校34年来,已经培养出4万多名懂汉语的国际友人。
他们之中已经有很多人活跃在国际交往中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后首次接触并且掌握的语言。
2.第二语言:指人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的,学习并且努力去掌握的语言。
3.母语:本国,或者本民族语言。
一般情况下是指第一语言,但是却与第一语言不等同。
4.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5.目的语:人们通过正在学习,希望掌握的语言。
6.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7.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仅要求掌握语言规则,也要求掌握语言的应用规则,除了语言知识外,还涉及社会,文化,心里等因素,是多层次的复杂知识和技能体系。
8.语言形式:通常是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形式。
9.语言功能:是指语言发挥的作用,用语言做事,或者用语言完成的交际任务。
10.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结构和功能的分析。
11.教学原则:是指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要求。
12.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
13.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结构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应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14.语义文化: 指语言的语意系统,主要是指词汇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应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首先是在一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15.语用文化:16.习得:指在自然环境下,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的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17.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又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的对语言规律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种语言。
18.迁移:迁移是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程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是为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初学者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考试。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研制。
HSK(基础)的考试对象是接受过100-800个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或相当于这一水平)的汉语学习者。
一考试依据(1)《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99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制。
HSK(基础)词汇和汉字的考试依据是甲级词汇1033个,乙级词汇2018个。
共计3051个。
汉字的依据是甲级汉字800个,乙级汉字804个,共计1604个。
(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1995)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制。
HSK(基础)语法的考试依据是甲级语法项目129项,乙级语法项目123项,共计252项。
二试卷结构HSK(基础)试卷共分三大部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
试卷构成如下表所示:第一项:听力理解(50题,约35分钟)听力理解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5题):这部分试题,每一道题考生都会听到一个陈述性或描述性的句子,在试卷上会看到四幅图画,考生应选出跟听到的句子内容一致的那一幅,在答卷上找到那一题,在相应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这部分试题每句话听两遍。
第二部分(15题):这部分试题,每题都是一个人问一句话,试卷上有四种回答。
考生应根据问话从四个供选择的回答中选出唯一正确的回答。
在答卷上找到那一题,在相应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这部分试题每句话听两遍。
第三部分(20题):这部分试题,是两个人的对话或一段话,根据对话或那段话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在试卷上每道题都有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
考生每听完一个问题,应迅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并在答卷上相应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这部分试题只听一遍。
HSK(基础)听力录音材料语速较正常语速稍慢。
每题后有16-20秒的答题时间。
听力理解这项试题,主要是测量考生能否听懂用普通话所进行的对话、问话或对事物的描述;能否进行初步的社会交际,如一般的会见、谈话、介绍、祝贺、告别等。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还有一项任务。
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学习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P21)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
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P77)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主要表现在: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而最根本之处则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他还进一步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语法是否正确)、可接受性(交际中能否被接受)、得体性(是否在语境中恰当,合乎社会文化)、现实性(是否在现实中常用)。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大纲本大纲是为来华长期进修的留学生制定的,旨在明确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规定其教学目标、等级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并对教学途径、教材编选以及测试进行指导。
各教学单位可按照本大纲的基本原则,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一、教学性质与特点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学,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华侨进行的,半年以上、三年以下的,以提高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非学历教育,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者学习目的多样,教学上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学习者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组织教学时,分班宜细。
3、学习者学习期限不一,在教学上,宜将语言诸要素划分为螺旋式小循环递升的系统。
4、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在设课与选课上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华侨,他们来华进行从半年到三年不等的汉语言文化进修。
初等阶段的学习者(包括零起点的初学者),入学前基本未掌握普通话语音或不会使用汉语拼音;未学过或基本未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领会式词汇量在0—2000词之间,复用式词汇量在0—1000词之间;听说读写能力较差或发展很不平衡。
中等阶段的学习者,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普通话语音;已学过并初步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领会式词汇量在2000—4000词之间,复用式词汇量在1000—2000词之间;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交际的能力。
高等阶段的学习者,入学前已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及一般的表达法;领会式词汇量在4000词以上,复用式词汇量在2000词以上;已具有中等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用汉语进行一般交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通过汉语长期进修教学,使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进一步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加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的了解。
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发展概况:一、对外汉语的发展历史与学科地位的确立:1、1950年,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成立于清华大学;1951年正式开课,有33名欧洲留学生。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邓懿、王还等为任课老师。
2、1960年北京开始接收非洲留学生。
3、第一位到国外教授中国语文的专家是朱德熙。
4、1965年为承担2000名越南学生的汉语课,开展了培训班,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5、1978年,对外汉语教育确立了学科地位;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8年,该研究会独立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为吕必松。
6、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1965年出版的《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7、80年代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交际性”原则。
90年代出现了理论研究深化的趋势:高度重视语言习得的研究与教学理论的丰富。
8、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是1984年6月成立的“语言教学研究所”。
9、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
二、学科特点:1、性质:对外汉语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既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也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的学科。
2、对外汉语教学特点:⑪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⑫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⑬以基础阶段为重点;⑭以语言对比为基础;⑮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⑯集中、强化、短期、速成的教学;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功能”是指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节中能完成的交际任务。
“文化”是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4、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关系:(1)对外汉语教学和母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同,进行母语教学时学生已具备了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语言知识、提高母语的运用能力的教学,以及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好的品德、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审美能力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辨析思路及示例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辨析思路及示例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综合的和应用的学科。
它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以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为任务,以求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
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有助于实现“汉语走强”的战略。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辨析思路及示例的知识,欢迎阅读。
词语辨析答题思路一、词的概念意义(理性意义)词义概括反映的侧面和表现重点不同;词义范围,词所联系的事物概括范围不同;词义程度,语意强度不同。
二、词的语法功能(语法特点)词性不同;充当的句子成分;搭配的词语(搭配对象)不同;形成的句法结构;要求的时体特征。
三、词的附加色彩意义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义);形象色彩(形态、动态、颜色、声音等);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时代色彩(如古语词);行业语色彩;地域方言色彩;外来色彩;禁忌语;委婉语等。
(其差别主要源于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和交际场合不同)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分析词义、辨析词语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对比,结合例句加以分析、简单明了。
近义词辨析130例1、关于、对于关于表示关涉的范围。
如: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对于主要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2、通过、经过通过是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
例: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
经过是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发生变化。
例: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
3、尽管、不管不管后面是假设的情况,如:在党的领导下,不管前方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尽管后面是确定的事实,如:尽管他不接受我的意见,我有意见还是向他提。
4、不免、难免“不免”和“难免”作为副词意思相近,都有“不容易射开”“免不了”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情况,往往产生后面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18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1.据史书记载,汉代一些少数民族就派人来()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
A. 洛阳B. 长安C. 开封D. 北京答案:B 答案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语言学和文化学主要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
A. 内容和目的B. 方法和途径C. 过程与结果D. 起点和终点答案:A3.()是总体设计中的首要问题。
A. 教学方法B. 教学对象C. 教学环节D. 教学目的答案:D4.对具体课程所制定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A. 教学设计B. 课程纲要C. 教学大纲D. 教材答案:C5.同义词、反义词的教学采用下列哪种方法比较好()。
A. 直接法B. 语素法C. 搭配法D. 比较法答案:D6.教育学和心理学主要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
A. 内容和目的B. 方法和途径C. 过程与结果D. 起点和终点7.()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
A. 语法翻译法B. 交际法C. 认知法D. 自觉实践法8.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
A. 对比分析法B. 相关分析法C. 偏误分析法D. 话语分析法9.1950年至1961年是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阶段。
A. 初创B. 巩固C. 恢复D. 繁荣10.(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A. 汉语B. 英语C. 俄语D. 法语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1.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分别是()。
A. 感知阶段B. 理解阶段C. 巩固阶段D. 运用阶段答案:ABCD2.直接法的代表人物有()。
A. 古安B. 菲埃托C. 贝力子D. 帕默3.下列哪些方面可以表现出习得与学习的不同()。
A. 出发点B. 环境C. 注意力的分布D. 方法4.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是( ).B. 教师C. 学习内容D. 学习方法5.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是()。
A. 教师B. 学生C. 教材D. 教学法三、判断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1.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试卷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世界上第一本应用语言学杂志()标志着应用语言学的诞生。
2、我国有系统地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是从()开始的。
3、英国学者科德1967年发表的论文()开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先河。
4、对外汉语教学至少有3个含义:教学、()、()。
5、对外汉语教学是()的一种,是()的一个分支学科。
6、()的概念是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的。
7、认知方式可以大致分为()和()两种类型。
8、中级词汇教学阶段应完成()个生词的教学。
9、词汇的控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控制,()的控制,()的控制,()的控制。
10、初级口语的教学原则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对外汉语教育学”这一名称最早是由()提出。
A、刘珣B、鲁健骥C、赵金铭D、吕必松2、幼儿习得第一语言中的单询问阶段是在()。
A、1-2个月B、1-1.5岁C、1.5-2岁D、2-3岁3、内在论的代表人物是()。
A、SkinnerB、DsgoodC、ChomskyD、Piaget4、由一连串的刺激—反映形成的学习行为是()。
A、刺激—反映学习B、言语连结学习C、多种辨别学习D、连锁学习5、()成立的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成为全国惟一的对外汉语教学重点研究基地。
A、北京大学B、华东师范大学C、北京语言大学D、清华大学6、对比分析假说的创始人是()。
A、LadoB、BrooksC、CoderD、Lambert7、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的语言学依据。
8、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是()的心理学基础。
A、阅读法B、听说法C、交际法D、咨询法9、在集中语音教学中,应该以()作为基本单位进行训练。
A、句子B、句调C、音变D、音节10、汉语教学应以()为中心。
A、偏旁B、部首C、笔画D、部件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科是()A、语言学B、心理学C、教育学D、汉语言文学2、听说、句型教学法,重视机械训练以培养语言习惯,涉及大脑的()A、39号区B、40号区C、韦尼克区D、布洛卡区3、以下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类别的是()A、预备教学B、进修教学C、本科教学D、研究生教学4、词语练习的方法有()A、感知性练习B、理解性练习C、应用性练习D、记忆性练习5、语言教学中的学习难度可以从()A、语言对比难度B、语言发展难度C、语言模仿难度D、语言认知难度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文化震惊:2、焦虑:3、偏误:4、中介语:5、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1、好的语言学习者应具备哪些特点?2、简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 A )2008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_ 对外汉语教学法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专业:___对外汉语年级/班级:课程性质: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考试时间:90 分钟考核方式:闭卷一、填空15%1、教学法的理论支柱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
2、国外外语教学法按照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四大流派,他们分别是认知派、经验派、人本派、交际派。
3、听力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有三个阶段,就是听前预示、听时练习、听后检查。
4、认知风格有三对,即,场独立性场依存性、沉思型冲动型、容忍倾向排他倾向。
5、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是从评卷的客观化程度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6、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二、选择10%1、属于以分析理解为主的教学法流派是(B)。
A直接法B听说法C翻译法D全身反应法2、____B____指的是试卷能否客观地反映测试对象的水平差异。
A信度B 效度C 难度D 准确度3、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BA精讲多练B听说领先C学习者为中心D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4、我们熟悉的《新概念英语》是()的代表教材。
DA翻译法B听说法C交际法D视听法5、如果欧美学生比较多的班级,比较适合的精读课教材是(A)。
A实用汉语课本B标准汉语教程C汉语会话301句D基础汉语40课三、名词解释25%1、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有关的具体活动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驱使人们学习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意图、愿望、心里的冲动或者企图达到的目标。
3、区分度区分度:测试区分受试者水平差异的性能。
4、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观点提出,一个学语言的人,预压能力不仅包括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能否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
5、承接性话语承接性话语:说话者依据对方的话题做出的原则性反应的话语,意在初步表个态,把对方的话题接过来,然后述说自己的想法。
N3语法汇总1)~は~より~です表示比较,谓语是形容词或形容动词~比~?2)~は~ほど~くない/ではない助词ほど是以某一事例来表示状态,性质的。
谓语用形容词或形容动词的否定形式~不如~3)AよりBのほうが~です助词より接在比较的对象后面。
谓语上形容词或形容动词~比~更~4)AとBとでは、どちらが~ですか/AとBとどつらが~ですか表示询问A,B相比较时的句型A和B哪个~5)~(の中)では、何がいちばん~ですか在~里,哪个最~6)AとBとCとでは(どれ/どこ/いつ/どの)~がいちばん~ですか~和~和~,哪个/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那种,最~7)~のあいで/あとで~する表示一个动作完成后再做另一个动作,或稍后进行某一动作~之后/稍后再~8)~たあとで~之后9)~たり、~たりする1、表示在许多动作中,列举1、2例说明又~又~,一会~一会~2、表示举出一例,以示还有其他类似的情况~之类的10)~ほうがいい表示劝说或建议还是~为好11)~ませんか表示建议或劝诱~吗?12)だから/ですから表示原因或理由所以~13)けれども/けれど/だが/しかし表示逆态连接虽然~但是~,可是~14)~かもしれまい表示说话人的推测也许~15)く(に)なる/く(に)するく(に)なる表示自然或客观的变化变的~,会变~く(に)する表示主观作用于某事物而使其发生变化把~弄成~,使~成为~16)~さ/~み使形容词或形容动词名词化17)ください一般用于请或要求对方做某事请给我~18)て型略19)ばかり1、表示数量次数特别多尽~,只~2、表示反复连续做某事,几乎不做其他事尽~,光~3、表示大概的数量~左右20)动词连用型て+から/动词过去式た+あとで表示一个动作之后,在进行另一个动作21)~てみる表示对某种动作的尝试~以下,~看22)~てしまう表示完了尽了,或者表示意外无可挽回的遗憾心情~完了,~光了,~了23)~ておく表示预先作好某种准备,后者表示继续保持某种状态,放任不管~预先,让它~24)~てほしい/~てもらいたい表示想请对方为我或我方做某事请(你)~25)~てくる1、表示主体在说话人的视线中,从远往近移动~过来2、表示某种变化已经开始了~起来了26)~ていく1、主体在说话人的实现中从近往远移动~去了2、表示某物渐渐的向某种方向变化趋于~27)たとえ~ても表示让步的表达形式即使~也~28)~てもいい表示许可可以~29)~てはいけない表示禁止不可以~,不准~30) どんなに~ても(でも)表示无论怎么样的情况,结果都如此无论怎么~都~,无论怎么~也~31)いくら~ても(でも)和30)相同无论怎么~都~32)~やすい/~にくい表示容易和难容易~,好~;难~,不容易~33)~かた(方)表示方法~法34)~だす表示动作的开始开始~,~起来35)~すぎる表示过度、过分过于~36)~ながら表示一个人同时做两件事边~边~,一面~一面~37)~しかない1、表示仅此而已只有~,仅~2、表示别无他法只能~38)~おかげで表示因为此原因而带来好结果的感谢的心情多亏~39)授受动词やる/あげる/差し上げる、もらう/いただく、くれる/くださる40)~ため(に)1、表示目的为了~2、表示原因因为~所以~41)~つもり表示有做某事的意志后打算打算~42)~まま表示保持着原来的状态。
一、教学对象:二年级下留学生二、教学时长:两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正确读写。
2、理解词的含义,掌握部分词的搭配组合3、正确掌握重点语法,培养学生在恰当语境下使用正确词语组成句子,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4、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内容:需要掌握的词语有:名词:天使、冰淇淋、骨髓、血癌、芭蕾舞、玫瑰、恋人、神情动词:思念、移植、相符、匿名、捐助、透露、迟疑形容词:谨慎其他:久别重逢、全力以赴、千里迢迢、部分学要掌握的语法:几乎&差一点始终&终于五、教学方法:针对文中出现的重难点词汇,采用语素法、直接法、举例法等词汇教学法,,精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懂的例子,对其义项及使用规则分析讲解,并设置练习及情景操练。
针对重难点语法,采用比较法,通过对比,使学生找出其不同,掌握其运用规则,并配以练习以达到效果。
六、教学重难点:1、正确掌握以下几个生词发音及书写:轻声:正经(zhèngjing)玫瑰(méigui)前鼻音、舌尖后音:天使(tiānsh?)骨髓.血癌.芭蕾舞.谨慎.2、理解掌握“部分”、“透”、“逗”、“久别重逢”、“千里迢迢”、“全力以赴”的义项及其用法。
3、在理解掌握“几乎”的基本意义后,类比“差一点”的用法,理解掌握“几乎”的使用规则。
4、正确掌握“始终”和“终于”的使用规则。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5)1、通过图片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天使”的本义,然后进一步指出“天使”的比喻义:善良、圣洁。
结合实际,让学生回答他们身边的“天使”有哪些,有什么特征。
2、通过图片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白衣天使”的含义,提问学生他们心中的“白衣天使”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课文。
(板书题目)(二)、生词讲练。
(40)1、老师首先领读课后生词,之后挑个别同学读,对一些不易发准的音进行纠正。
2、老师板书难写的字词:骨髓、血癌、芭蕾舞(指出其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