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第五章 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6.54 MB
- 文档页数:96
第五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种。
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在长期条件下,假设生产要素是同质的。
由于同质性,不同部门中的生产要素可以互相使用。
另外,在长期条件下,厂商所使用的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可以自由调整。
也就是说,长期条件下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一章所介绍的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长期分析,是在长期条件下,从供给方面来探讨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要素禀赋理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又将短期因素引入到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中,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理论。
本章着重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特定要素模型。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与前面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相比,特定要素模型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可以更好地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根源。
第一节特定要素模型的假设一、特定要素的含义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是由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在一国的不同部门自由流动,而在国家之间不可以流动。
尽管在长期内会发生要素投入在产业之间的流动,但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例如,实物资本纺织机等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它不能被立即被用于汽车的生产。
所谓特定的要素是指短期内不能够流动的要素。
这里仍然假设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
在短期内,通常,我们视资本为特定要素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而劳动为非特定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可自由流动。
但资本的特定性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会长久存在。
当时间足够长时,所有部门的资本都可以调整。
例如,纺织行业的资本可经加速折旧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转向汽车行业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1、答:如图,贸易后,两国原先的无差异曲线都移动到了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两国人民都更幸福,社会福利增加。
2、答:(a )如左图,假如过度捕鱼引起的鱼产量大幅度减少,则挪威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发生变化,导致等价值线向下移动,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了较低的水平上,导致福利下降。
(b )如右图,当过度捕鱼引起鱼的产量减少,在市场上鱼的供给减少,导致相对价格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不仅可以弥补鱼的产量损失,甚至会带来福利的上升。
3、答:如图,以粮食和棉布为例,当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直角时,贸易条件改善增进了本国福利。
生产点位于直角顶点,消费点是等价值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得等价值线的截距增加,即等价值线直角顶点向外偏转(由于没有流动要素,生产点固定)。
经济体达鱼 车 鱼车瑞典 F C本国鱼 车 鱼车挪威 挪威挪威到获得了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从直观上来看,产出并没有发生变化,经济体获益主要是通过相对于进口产品购买力的增加来实现的。
4、答:由于购买产品比例是固定的,所以无差异曲线是直角形状。
贸易条件的改善使该国达到了更高的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沿着从原点出发的射线移动,其顶点始终在该射线上,射线的斜率为两种产品的比例,贸易条件的改善使无差异曲线远离原点。
5、答:日本贸易条件是制造品价格比去原材料价格的相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由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变动决定。
(a )中东石油供应的紧缺使得原材料的供给减少,这导致了制造品的相对供给增加,RS 曲线向右移动,制造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日本的贸易条件恶化。
(b )韩国扩展了汽车生产能力增加了世界汽车的总供给,使得世界汽车的相对供给增加了,RS 曲线向右移动,世界市场上汽车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日本的贸易条件恶化了。
(c )美国工程师以核反应堆代替石油燃料发电厂,减少了对石油,即原材料的需求,这导致了原材料相对价格的下降,RD 曲线向右移动,制造品的相对需求上升和相对价格上升,日本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