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破窗效应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破窗效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以下应用:
1. 维护环境整洁:根据破窗效应的理论,如果一个地方存在一个或多个破窗,那么其他人更容易对环境进行破坏。
因此,在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中,保持整洁和维护设施的良好条件非常重要。
及时修复或更换破损的窗户、家具或设备,可以帮助促进整个环境的整洁和维护。
2. 打破恶性循环:破窗效应也可以解释一种恶性循环。
在工作环境中,如果一个团队或一个员工表现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其他人也可能跟随其步伐,导致整个团队或组织沦陷。
因此,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非常重要,通过树立榜样,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产生积极的行为。
3. 注意小细节: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忽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会产生累积效应,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或团队的质量下降。
因此,要重视并及时处理这些小细节,以防止他们成为破窗效应的源泉。
4. 培养积极的文化:如同破窗效应所描述的,环境的状态和行为模式会相互影响。
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正面激励、积极的沟通和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地减少负面和破坏性行为的发生。
总之,破窗效应的理论提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积极地处理
和修复破窗,及时解决问题,并建立积极的文化和环境,以防止负面行为和破坏性影响的扩散。
集体行为逻辑和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由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的。
原意是指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理会它,那么不久之后,其它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
此理论认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普遍情绪的产生:经过宣传鼓动作用,参加集合行为的人会产生一种普遍情绪如愤怒、悲伤、失望、兴奋、恐慌等。
普遍情绪的产生是集合行为准备阶段的结束和行为即将发生的标志。
普遍情绪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将结构性压力归于什么原因,不同的归因将导致不同的集合行为。
条件:
1、环境条件:一类是物质条件如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等,另一类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2、结构性压力: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失业等社会因素对社会一部人产生的心理压力,部分社会成员企图摆脱这些压力是产生集合行为的原因。
3、诱发因素。
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
李某之死便成了游行事件的“导火索”,人们认为之前对政府的怀疑得到了事实肯定,个人利益的表达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助长了普遍的社会情绪。
4、宣传鼓动者:宣传鼓动者传播信息和传递压力感的工作可以使旁观者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参加者。
破窗效应是什么意思写作文“破窗效应”的启示破窗效应指: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事情的恶化也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
”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
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
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
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
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破窗效应”的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的一次实验。
在这项实验中:一位学者找来两量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把它们放置在中等阶级社区和杂乱街区,他把停在中等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了个洞。
结果这量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放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摆了一星期却仍旧完好无损。
而把这辆车也打一个洞,结果仅过几小时这辆车也被偷走了。
以这个实验为基础得出“破窗理论”。
一位企业老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的现象:当一栋房子的窗户玻璃出现第一块破损后,如不及时修补,很快,其他玻璃会接二连三的遭到破坏,如果及时修补,其他玻璃极少在被破坏。
破窗效应心理学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环境中出现了一扇破窗时,如果这扇窗不被及时修理,其他窗户很可能会被打破。
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学家威廉·怀特提出,他在1969年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描述了这一现象。
破窗效应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环境,也适用于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中的某些方面。
本文将探讨破窗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机制、实证研究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心理学背景破窗效应的心理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心理学中的“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如何感知和反应他们所处的物理环境,而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这两个领域的结合为理解破窗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机制分析破窗效应的机制涉及到人类的感知和行为习惯。
一扇破窗不仅引起注意,还可能激发出不良行为的发生。
社会学家认为,破窗可能会传递一种信号,暗示这个地方的管理或监督较弱,从而鼓励人们参与更多的破坏行为。
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模仿效应的结果,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上。
实证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破窗效应的存在和影响。
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实验表明,一个被破坏的环境会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发生,尤其是在缺乏社会监管的情况下。
一些长期观察和统计数据显示,破窗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贫民区,也出现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如学校和工作场所。
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破窗效应不仅对个体行为有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暴力、破坏和不良行为的传播可能导致社会的进一步恶化和负面循环。
在社会层面上,有效的环境管理和治理变得尤为重要,以防止破窗效应扩散并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结论破窗效应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不仅限于单一的物理环境影响,更涉及到社会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多重层面。
理解破窗效应的心理学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治理,以及促进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破窗效应,从而建设更加和谐与安全的社会环境。
破窗效应案例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现象,它描述了一种“一事生一事,一破引百破”的连锁反应。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尔逊和凯林斯基提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社区里有一扇破窗户很长时间不被修理,其他人就会觉得这个社区是不受人尊重的地方,于是就会有更多的人去破坏窗户,最终导致整个社区的恶化。
破窗效应案例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将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来说明这个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一个很典型的案例,那就是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
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卫生一直得不到重视,随处可见的垃圾和污染,那么人们就会觉得这个地方是不受重视的,于是就更加放任自己的行为,不再注意环境卫生。
这样一来,垃圾和污染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整个城市的环境恶化。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学校的纪律问题。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纠正,那么其他学生就会觉得这个学校是不受约束的,于是就会更加放任自己的行为。
这样一来,学校的纪律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整个学校的教育环境恶化。
再次,我们可以看看家庭教育的问题。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放任不管,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再受到约束。
这样一来,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整个家庭的和谐关系破裂。
最后,我们可以看看社会治安的问题。
如果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打击和制止,那么其他人就会觉得社会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于是就会更加放任自己的行为。
这样一来,违法犯罪行为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治安恶化。
综上所述,破窗效应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恶化。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让社会更加美好。
破窗效应的理解破窗效应,又称窗口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利于1982年提出的一个理论。
它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即当一个地区存在一个破窗户没有被及时修理时,其他窗户也会相继被破坏。
破窗效应的理解对于社会治理和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破窗效应的概念、成因以及应对方法进行探讨。
一、破窗效应的概念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的是一件小事情的不解决或不被重视,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产生,进而引发恶性循环。
这个概念最早在美国纽约市的地铁犯罪问题上得到了显著体现,发现当地有些地铁车厢被打砸后,不久其他车厢也会遭到相同的破坏。
此后,破窗效应的理论便被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城市发展、社会治理、教育管理等。
二、破窗效应的成因破窗效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人们对环境的观念容易被外界环境的改变所感染。
当人们看到一个地区的窗户被破坏,会认为这个地区治安不好,进而影响对整个地区的评价。
其次,破窗户本身的存在会使周围环境缺乏秩序感,容易引发更多的违法行为。
如果一个社区存在多个破窗户,无法得到及时修复,会逐渐形成一种无序的氛围,吸引更多的不良行为。
最后,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当一个行为被视为常态,其他人也会效仿这种行为,形成“连环效应”。
三、应对破窗效应的方法为了应对破窗效应,提升社会秩序和治理水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强调环境的管理和维护。
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对公共环境进行监管,及时修复破窗户等问题,保持社区的整洁有序。
其次,提高居民的责任意识。
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发挥自身作用,共同维护良好的社区环境。
再次,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法律素养和道德观念,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只有通过法律制裁和执法力度的加强,才能有效遏制破窗效应的蔓延。
破窗效应的理解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破窗效应“破窗效应”与安全生产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破窗效应”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对看似荒谬或无关紧要的事情对待不当,从而引发连锁反应。
该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威尔森提出,用于描述城市街区中的犯罪和社会问题。
“破窗效应”如此之能引发连锁反应,是因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比方说,当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玻璃窗被故意打破时,如果没有及时修复,其他玻璃窗也可能很快被打破,街道也可能越来越脏乱差。
这是因为人们看到有一扇窗户被打破,便会联想到这个区域已经被“放任不管”了,于是有些人也会毫不犹豫地随意将垃圾扔在别人的门前、把街边的护栏随意破坏等等。
同样地,“破窗效应”在安全生产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如果像关爱和维护一扇窗户一样看待一项安全生产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遏制事故扩散、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不难发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影响是难以控制的。
如果某个社区长久以来一直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对于破窗效应可能会无法做到预防,并造成长期的恶性循环。
但是,对于工业领域的安全生产问题,我们还有一些具体可行的预防方法。
1.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倡导“从章程做起”。
“从章程做起”指的是从企业章程中明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安全责任,建立健全不同层级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企业级别的规范设立能够强化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将安全生产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
2.完善应急准备体系,开展培训和演练。
针对风险特别大的行业,应该从安全管理出发,发现安全隐患,预防风险发生,完善应急准备体系,开展培训和演练。
企业应根据公司的特点,制定不同等级的应急响应预案。
同时,要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建立安全生产投诉热线、监督体系。
针对大众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心和关注,要建立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并设立安全生产投诉热线,实现监督的民主化,及时收集并回应社会各界的安全监督建议,并加强对于问题的调查处理工作。
工作中的破窗效应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就好像一扇窗户破了,如果不及时修补,那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陆续被打破。
这就是所谓的破窗效应。
你想想看啊,办公室里要是有一个人开始上班时间偷懒玩手机,其他人可能就会想,哎呀,他都能玩,那我为啥不能呢?然后就可能有第二个、第三个也开始跟着玩,慢慢地,整个工作氛围就变懒散了。
这就好像那扇破窗,一开始只是个小口子,结果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再比如,办公桌上如果有一点杂物没有及时清理,那很快就会堆积如山。
因为大家会觉得,反正都这么乱了,再乱一点也无所谓嘛。
这可不就是破窗效应在作祟嘛!大家就都不重视整洁这件事了。
那我们该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首先呀,我们得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让那第一扇“窗户”被打破。
如果看到有不好的苗头出现,就得赶紧扼杀在摇篮里。
就像看到有同事开始上班摸鱼,咱就得善意地提醒一下,可别不当回事儿。
然后呢,我们自己得做好榜样呀。
要是我们自己都邋里邋遢、工作不认真,那怎么能要求别人呢?自己的办公区域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工作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带动周围的人呀。
我们还得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大家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看到谁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是友好地提醒帮助。
这就好比一起守护那些“窗户”,不让它们轻易被打破。
要是我们都不重视破窗效应,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工作效率会下降,质量也没法保证,整个团队都会变得松松垮垮的。
那我们的工作还怎么能做好呢?我们的前途不就渺茫了嘛!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小瞧这看似不起眼的破窗效应。
在工作中,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不能让那些“破窗”出现。
一旦发现,就要赶紧去修补,不能任由其发展。
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抵制破窗效应,打造一个高效、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
破窗效应经济学解释破窗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看似正常的经济活动,但实际上对整体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的现象。
该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蒂亚在1850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用来描述窗户被打破后的修补过程对经济的影响。
破窗效应的核心思想是,当窗户被打破后,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经济机会,因为修理窗户需要人工和材料,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然而,这种看似积极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为它忽视了机会成本和资源的浪费。
首先,修理窗户所需的资源是有限的。
人工和材料用于修复窗户的投入,本可以用于其他更有价值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修理窗户只是将资源重新分配到了原本不必要的活动上,而没有为整体经济带来增长。
其次,修理窗户并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
虽然修理窗户可能刺激了玻璃制造商、建筑工人等行业的需求,但这只是一种短期的、表面上的效果。
从长远来看,修理窗户并没有为经济带来真正的增长和创新,因为它只是恢复了原有的状态,没有创造新的财富或增加生产力。
第三,破窗效应忽视了机会成本。
当资源被用于修理窗户时,这些资源无法用于其他更有价值的经济活动。
这种机会成本的浪费会导致整体经济的损失,因为本可以实现的潜在增长被忽视了。
最后,破窗效应还会产生消极的外部效应。
当窗户被打破后,人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不安全,这可能导致他们减少对公共场所的访问,从而对商业活动和社会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消极的外部效应会进一步削弱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可以看出,破窗效应是一种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对整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它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和资源效率的经济活动。
只有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创造真正的价值和重视潜在机会成本,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告诉你什么是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破窗效应、羊群效应1、蝴蝶效应19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破窗效应的三点启示
破窗效应是指一些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处理,就会导致其他更大的问题逐渐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局面的恶化。
这个概念最初被应用于犯罪学领域,但可以适用于很多其他领域,包括政治、社会等。
以下是破窗效应的三点启示。
第一,重视小问题。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小问题如果长期忽视,就可能导致整个局面的崩溃。
例如,一些桥梁、隧道的维护出现了一些小的破损,如果不及时修补,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坏,最终可能要花费更大的代价进行修复。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留意身边的小问题,及时予以修缮,避免将来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也适用于个人生活中,有时候一些小问题被忽视会导致后续更大的麻烦。
第二,注重防范。
在社会治安方面,根据对破窗效应的研究,需要优先关注一些小的犯罪行为的防范工作,防止这些小问题扩大化。
例如,在街头巷尾加装摄像头、增派警力巡逻等等,这些相对小的投入会将犯罪倍数地降低。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注重防范,及时发现不谨慎的事项,预先拟定对应的工作流程或措施,控制发生风险的概率。
第三,重视整体规划。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小问题可能会逐渐扩大成为更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实施整体规划,避免出现中途断层。
应该重视细节,但也不能忽视整体规划。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对不同时期建筑、道路、管道等进行规划布局,防止局部修建导致的流量堵塞、污染等问题。
总之,破窗效应提醒我们要从整体出发,及时处理小问题,防范和规划好后续风险,才能够避免大局面的崩溃。
破窗效应案例破窗效应是指一处被破坏的窗户如果不被及时修复,那么周围的环境就会变得更加脏乱,进而导致更多的破坏和恶行。
以下是一个关于破窗效应的案例。
在某个城市的某个社区里,有一座废弃的公园。
这座公园原本是一个好地方,供孩子们玩耍和老人们散步。
然而,由于缺乏维护和管理,公园的管理者不再关心这片绿地的命运。
于是,首先出现了几处破窗户。
有些孩子在玩耍过程中不小心摔碎了玻璃,有些人则故意将石头投掷到窗户上。
这些破窗户并没有马上被修复,而是被忽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窗户被破坏。
这座公园的管理者对于破损的窗户视而不见,而附近的居民也不再为此感到愤慨。
他们开始觉得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这座公园的脏乱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
人们不再在这里散步,孩子们也不再来这里玩耍。
破窗户的存在让人产生了一种“没人来这里关心,我也不需要关心”的心理。
于是,一些人开始将公园当做一个自由空间。
他们在这里犯罪,抽大麻,破坏公共财产。
由于公园管理者的漠视,这些不法行为逐渐蔓延到了整个社区。
最后,当公园变得越发肮脏不堪和危险的时候,社区的居民们才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开始联合起来,要求政府对公园进行整修和管理。
然而,修复所需的费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修复单一窗户的成本。
这个案例非常明显地展示了破窗效应的存在。
当公园的破窗户没有被及时修复时,社区的环境逐渐恶化,从而导致更多的破坏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这种连锁反应是由于人们对于破损窗户的漠视和忽略所引起的。
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对我们周围的环境负责,并及时修复和维护被破坏的事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干净和安全的社区。
MBA管理类008—-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破窗效应: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一、破窗效应的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二、破窗效应的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
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
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破窗效应中的第一扇破窗意指破窗效应的第一扇窗,就是被人家打碎了窗,其他的人看到了,别人就会将其他的窗也打破,也就是破罐子破摔。
破窗效应中的第一扇破窗意指规则首次被打破,也就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记录设备都还没陈设好,停在纽约布朗克斯的跑车就已经出现第一组“破坏者”,并且想私吞这辆跑车。
爸爸吩咐妈妈清理车厢,自己则动手拆电瓶,不忘提醒儿子查看置物箱。
来来往往的不论开车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来在这个拆除大赛中抢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
紧接着重头戏来了,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扒走这辆置于纽约的跑车。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
因此,我们在自我管理、班级教育中,应懂得防微杜渐。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破窗效应的概念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描述的是微小的破坏行为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负面结果。
这一概念源于美国犯罪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琳的论文《破窗:警察与邻里安全》,文中指出小的破窗如果得不到及时修复,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犯罪行为。
这个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企业文化以及个人行为。
一、物理环境的破窗效应物理环境的破窗效应指的是环境中出现的小的破坏行为或缺陷,如损坏的窗户、涂鸦的墙壁等,如果这些行为或缺陷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的破坏行为和环境的恶化。
比如,一个小区内如果有一些破损的窗户没有得到及时修复,那么其他的窗户也可能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整个小区的环境。
二、社会环境的破窗效应社会环境的破窗效应通常表现为社会风气、道德观念等微小的负面变化,如果这些变化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扭曲和道德水平下降。
比如,一个人在公共场所随意丢弃垃圾,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制止,那么更多的人可能会效仿这种行为,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环境卫生状况恶化。
三、企业文化的破窗效应企业文化的破窗效应表现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减弱,工作效率下降,以及不正当行为增多。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企业文化受损,员工士气低落,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
比如,一个企业如果有少数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正当竞争,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员工的士气。
四、个人行为的破窗效应个人行为的破窗效应表现为一些小的不良习惯或行为逐渐演变为更严重的习惯或行为。
比如,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经常拖延任务,可能会逐渐演变为工作效率低下和缺乏责任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
五、修复破窗的重要性无论是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企业文化还是个人行为中的破窗效应,修复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及时修复破窗,才能防止问题扩大和恶化。
教育学效应之一: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理论也叫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
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
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
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
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
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
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
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
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加
州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
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
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
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
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
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
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
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
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理论”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
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
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在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扣分
罚款。最初少数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一个月
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少数,发展到多数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
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
神面貌。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
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
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
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
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
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
恶果。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
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
三双手„„去市场买瓜子,抓了几个尝尝。瓜子皮呢?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
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
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墙上的笔迹、地上
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
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现在我们许多人抱怨社会道
德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如“彭宇案”、佛山“小悦悦惨案”;不少
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
扇“破窗”。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即
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
为一扇“破窗”。
基本上,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思路就是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才能做
大事。在应用实践中,最直观的“小事”就是环境卫生,要把一个地方搞干净1天、2天并
不难,但是要一个地方持续1年365天都很干净,那就只有顶尖的企业才能做到。这些事情
并不难,缺的只是下定决心、持之以恒、配套机制、形成文化、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