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 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7.18 MB
- 文档页数:370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一、导论1.中医药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2.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的比较3.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中医学概论1.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基本理论a.中医五脏六腑学说b.中医经络学说c.中医气血津液理论d.中医病因病机学说3.中医诊断学a.中医四诊合参b.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c.中医辨证施治4.中医养生学a.中医调理生活饮食b.中医锻炼养生方法c.中医心理调节技巧三、中药学概论1.中药的起源与发展2.中药的基本概念a.中药的性味归经b.中药的功效与药效c.中药的药物活性物质3.中药的炮制与鉴定a.中药的质量标准b.中药的制剂与剂型c.中药的炮制方法d.中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4.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a.温补药物b.寒凉药物c.清热药物d.清热解毒药物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1.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2.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与探索3.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案例分析五、中医药学的前景与挑战1.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情况2.中医药学的研究与创新方向3.中医药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4.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六、总结与展望1.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2.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路径以上内容为中医药学概论的大纲,涵盖了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应用,以及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和展望。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概况和重要知识,增强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与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物学概论处方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胶囊汤丸方剂主治(《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辛;甘;性温。
【主治】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茯苓性味:甘、淡,平。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
健脾补中,用于脾虚证。
宁心安神牡丹(去心)性寒,味苦;凉;微寒。
归心;肝;肾;肺经。
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桃仁(去皮尖,熬)桃仁性甘平、味苦,入肺、肝、大肠经;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治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打损伤、肠燥便秘。
芍药【性味】味苦,性平,无毒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等病症有效。
现代用法多作汤剂,上5味各9克,水煎服;也可作蜜丸,上5味各等分,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90~110克,制成大蜜丸,每日服3~5克。
中成药用法为:蜜丸,6克/粒,l粒/次,1~2次/日;浓缩丸,0.22克/粒,6粒/次,2次/日。
古代用法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1丸,无效加至3丸。
方歌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功能主治活血化淤,缓消癥(zheng)块。
淤阻胞宫证。
症见妇人素有癥块,妇女妊娠后漏下不止、胎动不安。
或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
或经闭腹痛,或产后腹痛拒按而恶露不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深涩。
方义分析方中桂枝通行血脉,作为君药,桃仁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助桂枝行血以消癥,共为臣药。
水为血之侣,淤积日久,气机不利,则津液停滞而为水湿,故用茯苓健脾利水,渗泄下行,以助消癥,作为佐药,丸以白蜜,取其甘缓之性,缓和诸药破泄之力。
各家论述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桃仁、丹皮、芍药能去恶血;茯苓亦利腰脐间血,即是破血。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理论、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最系统的一种中医药学科。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而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了宇宙中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是指人体各种物质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药学关于人体脏器、经络系统的理论。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学关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来诊断疾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营养失调、气血阻滞、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通过辨证论治方法,选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调节机体阴阳、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许多国家都有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在一些慢性病、肿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中草药及其他疗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文将围绕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内容展开,进行相关解析。
第一部分:中医的概念与理论中医作为一种特殊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精津等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组成的。
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抽象,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精津则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的描述。
第二部分: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草药的种类、性能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草药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包括归经、归五味、归归色等方法。
通过了解这些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基本特点和使用规律。
第三部分:经方学经方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古代医籍中的各类方剂。
经方学的学习包括对方剂的组成、功效和配伍规律的理解。
我们需要掌握常用方剂的名称、用途以及其组成的草药,这些都是中医药学学习的必备知识。
第四部分:针灸与推拿理论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药学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独特的特色之一。
针灸学研究的是针刺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推拿学则是通过按摩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了解针灸和推拿理论,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部分,考生需要掌握上述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本考试内容总分15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等。
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考生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论述题中,考生需要展开观点,阐述个人见解,并结合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分析。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药学概论《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1、西晋的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
2、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在病因学上提出了“三因学说”——六淫邪气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等为不内外因。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寒凉派②李皋——补土派③张从政——攻邪派④朱丹溪——养阴派4、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①人体是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再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对立:指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②阴阳消长:阴阳双方在对立的基础上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③阴阳互根:指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
④阴阳转化: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6、五行学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制化——五行之间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事物间的协调与平衡。
7、气1)概念: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
失调的表现形式:气滞—气机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3)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4)分类:①元气——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
其作用——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始物质,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中医药学概论主讲教授林仲Page 2 Page 3 绪论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呾中药学癿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不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丌可分。
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刼学基础理论呾基本知识癿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刼学癿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癿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刼癿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Page 4 中医癿学科属性中医学是发祥亍中国古代癿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癿科学。
它具有独特癿理论体系、丰富癿临床经验呾科学癿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癿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癿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癿人文社会科学癿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癿医学科学。
Page 5 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或本质癿学科。
中医学研究癿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癿生、长、壮、老、已得生命觃律人体癿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癿发生发展呾防治觃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癿属性。
Page 6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癿学科。
人丌仅具有自然物质癿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癿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呾疾病癿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癿变更人癿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癿变化对人体癿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癿社会科学属性。
Page 7 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癿深刻影响哲学是关亍自然、社会呾思维中最一般癿共同觃律癿科学。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癿发展都离丌开哲学癿作用。
中医学发祥亍中国古代受弼时癿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
中医学在其形成亍发展过程中丌断吸取了弼时癿哲学成就用弼时盙行癿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亍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癿医学理论体系。
Page 8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癿产物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古代癿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形成不发展起过重要癿促迚作用。
中医药概论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
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药学概论A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英文名称: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分:2学时:36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及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和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中药学、方剂学基础知识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要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特点、主治、重要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某些药物的特殊炮制意义、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气血精津液及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的内容。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常用中药的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 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中药学概念;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中医药发展概况及思维方式。
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病、证、症的联系与区别;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绪论 1学时一、中医药学史概要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三、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第二节阴阳五行 1学时一、阴阳学说二、五行学说第二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 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生理功能;脏腑、经络的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
它即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
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
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