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动能和势能·知识点精解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动能和势能·知识点精解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动能和势能·知识点精解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动能和势能·知识点精解

动能和势能·知识点精解

1.动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用Ek表示。

2.动能的量度公式

(1)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

(3)从上式可知动能为标量,单位由m、v决定为焦耳。因为1[千克·米2/秒2]=1[千克·米/秒2][米]=1牛·米=1焦。

(4)物体的动能具有相对性,相对不同参考系物体动能不同,因而在同一问题中应选择同一参考系。一般物体速度都是对地球的。

(5)动能的变化量又叫动能增量,指的是未动能与初动能之差。ΔEk=

少。

(6)物体的动能与动量均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但表示的意义不同。动量表示运动效果,动能表示运动能量。且动量为矢量,动能为标量。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为P2=2mEk。

3.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内容

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或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就是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也可以说成: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物体克服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减少。

(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关于动能定理的理解

①动能定理的计算为标量式,不能分方向,v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②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物体,或者可以看成单一物体的物体系。若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由几个物体组成,则应按隔离法逐一对物体列动能定理方程。

③以上两式(1)式用的较少。(1)式中要求求出F合,则应用矢量合成较复杂,力F都应为恒力方可求合力,且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物体受力保持不变。(2)式所要求的是物体所受各力做功的代数和,其中对力没做任何要求,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包括重力和弹力),既可以是变力也可以是恒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只要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正负即可。这也正是动能定理的优越性所在。

④功和动能均为标量,但功有正负之分,在求未知功时,一般认为是正值。若求得为正值,说明该力做正功,负值则为物体克服该力做功。

⑤应用动能定理时应注意动能定理的形式。即等式一边为W合,另一边为ΔEk。若将功与动能写在一边就可能成为其他规律的形式。如功能原理,能量守恒等。

⑥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考虑,这样对初学者较易掌握,也可以看全过程为一整体来处理。

4.势能的概念

由于物体之间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叫势能。由物体与地球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叫重力势能。势能都是物体系统所共同具有。物体的重力势能为物体和地球共同具有,习惯上说成某物体的势能。

5.重力势能的量度公式

(1)用EP表示势能,物体质量为m,高度为h,则重力势能为:

E P=mgh

(2)重力势能为标量,单位为焦耳。

(3)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零势点的选取有关,选择不同零势点,物体势能不同。原则上设零势点的选取是任意的,一般题中选题中最低点为零势能点。但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势能的变化而不是势能本身。

(4)由于零势点的选取,势能有正负之分。若物体在零势面以上h米处,其重力势能为EP=mgh;若物体在零势能以下h米处时,其重力势能为EP=-mgh。势能的正负表明势能的大小。

(5)重力做功,物体重力势能减少,物体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物体重力势能就增加,克服重力做多少功,物体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

6.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1)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弹性势能是物体和弹簧所组成的系统的势能,而不是某个物体的。

弹簧的形变量。

【例1】有两个物体a和b,其质量分别为ma和mb,且ma>mb,它们的初动能相同,若a

和b分别受到不变的阻力Fa和Fb的作用,经过相同时间停下来,它们的位移分别是Sa和Sb,则:

A.Fa>Fb,Sa<Sb;

B.Fa>Fb,Sa>Sb;

C.Fa<Fb,Sa<Sb;

D.Fa<Fb,Sa>Sb。

【分析思路】物体a和b的初动能相同,而质量不同,所以它们的初速度不同(m a>mb,va <vb),最终两物体同时停下来。在相同时间

零。

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力F在相同时间内使物体动量变为零,即力的冲量使物体动量变为零。由此可以确定力的关系。这段时间内力F做功使物体动能变为零。可以确定位移。

解法一:

相同,找出S的大小;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F。

m a>mb∴va<vb

∴Fa>Fb

解法二:

关系,由动量定理确定F,再由动能定理求S。

2mE k

∵ma>mb ∴Fa>Fb

由动能定理:F·S=Ek

∵Fa>Fb ∴Sa>Sb

所以本题应选择A。

【例2】如图6-14所示,某人站在距水面高为h的台子上,用绕过定滑轮的绳子将质量为m 的船从静止开始由A处拉至B处。此过程中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由α变为β,船受到水的平均阻力为f,船到达B处时人收绳子的速度为v。求人对船所做的功?(滑轮和船的大小,绳子质量均不计)。

【分析思路】人拉绳时,绳上各点速度均相同,绳为倾斜运动而船的运动都是水平方向的,两者的速度满足矢量关系。船的速度与收绳速度是合速度与分速度的关系。当船由静止从A点运动到B时,外力除要增加物体的动能还要克服水给船的阻力做功。即外力与阻力做功之和为物体动能增量。

【解题方法】由运动的分解求绳和船的速度关系。利用几何关系及阻力做功特点求阻力做功再应用动能定理求外力做功。

【解题】当船到达B点时,由速度矢量关系知vt=v/cosβ。

由几何关系,船从A到B船运动的位移为:

S AB=h(ctgα-ctgβ)

由动能定理:

【例3】质量M=500吨的机车,以恒定的功率从静止出发,经过时间t=5分钟在水平路面上行驶S=2.25千米。速度达到最大值vm,vm=54千米/小时,则机车的功率为_____瓦,机车运动中受平均阻力为____牛顿。

【分析思路】机车的以恒定功率运动,牵引力、速度都在随时间变化,即使认为阻力不变,机车的运动也是变加速的。所以一定不能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求解。这点往往是学生易犯的错误。题目说明功率是不变的,一定时间内机车的功是一定的,机车运行过程中除牵引力做功之外还有阻力做功,而阻力恰为速度达最大值时的牵引力,本题可以用动能定理求解。

【解题方法】由机车的运动可知,当机车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与阻力相等,即此时功率为阻力和最大速度的乘积,由动能定理对整个过程列方程。

【解题】设机车的功率为P,平均阻为为f。当机车达最大速度vm时有:

由动能定理得:

∴ f=P/vm=3.75×105/15=2.5×104(牛)

【例4】质量2.0千克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半径为1.0米的

米。然后滑上同样的圆弧轨道CD。已知圆弧轨道无摩擦,物体与水平轨道BC间动摩擦因数为0.20。如图6-15所示。求:

(1)物体在CD轨道上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2)物体最后停在什么位置?

【分析思路】物体由A点静止下滑,由于弧面光滑,所以下滑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重力做的功只与始末位置有关,做功的多少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物体在BC段,由摩擦力做功的特点(与路经有关),物体要克服摩擦力做功。且不论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物体总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体最后冲上CD部分,克服重力做功。物体冲上CD后运动并未能停止,从CD部分下滑后再次经过BC部分,若能量足够,物体可能再次上到AB部分。若动能不够就停在BC的某一位置。但不论能否冲上AB部分,最后一定要停下来,运动次数的多少,最后停下来的原因都是BC段有摩擦的结果。虽然物体的运动是分段的,但可以把各过程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即整体应用动能定理。

【解题方法】由重力做功及摩擦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只讨论高度差,而摩擦力做功的S 为路程),求各力做的功,再由动能定理求在BC段的路经,从而确定停止的位置。

【解题】 (1)设物体在CD段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对物体由A到CD段的最高点整体列动能定理:

mgR-μmg·SBC-mgh=0

∴ h=R-μSBC=1-0.2×2.0=0.6(米)

(2)当物体停在水平面上时,设BC段的总路程为S,则有:

mgR-μmg·S=0

∴S=R/μ=1/0.2=5(米)

当S为2.0米的整数倍时,物体应停在B或C点,若S不是2.0米的整数倍,则物体停在任意位置。

∵ S=2×2.0+1(米)

∴物体停在距B点1米处。

【例5】如图6-16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θ,长为l的斜面底端,物体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gθ。

(1)要将物体沿斜面拉到顶端,至少要用多大的力?力的方向如何?

(2)要将物体沿斜面底端拉到顶端,这时拉力至少要做多少功?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3)若改用图6-17所示装置来拉此物体,要使作用于绳子A端的拉力做功最少,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应如何(不计滑轮和绳的质量,不计滑轮轴的摩擦)?

【分析思路】物体能沿斜面上滑的力至少要克服重力的分力及摩擦力,即物体沿斜面匀速上升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最小。要使物体沿斜面上升到最高点做功最小,则应使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而此时的力F不一定是上述中的最小力。若改用图6-17来拉物体,这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相当于沿斜面和与斜面成α夹角的两个力共同作用。这样的力做功要最小,一是使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不增加,同时又尽可能少的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只克服重力做功。这种情形兼顾了上述(1)(2)两种情形下的力的特点。

【解题方法】使物体运动的最小力的条件是合外力为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外力做功最小时的条件是物体动能增量为零。

【解题】 (1)设拉力为F,其最小值必定出现在物体作匀速运动时,设力F与斜面成α角,物体受力情况如图6-18所示,由平衡条件:

由(1)(2)(3)联立得:

当α=θ时,力F有最小值Fmin=mgsin2θ。

(2)设将物体从底端沿斜面拉到顶端的过程中,拉力做功为WF,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f由动能定理得:

W F≥mglsinθ+Wf

当Wf=0时,WF有最小值Wmin=mglsinθ

此时N=0,f=0,由(1)(2)两式得:

Fcosα=mgsinθ

Fsinα=mgcosθ

∴ F=mg 可见拉力竖直向上,大小为mg。

(3)在图6-17中,设拉力F与斜面的夹角为α,要使拉力做功最少,应实现以下两点:

①滑动摩擦力为零,这就要求N=0,故有 Fsinα=mgcosθ

②物体做匀速运动,所以F+Fcosα=mgsinθ

由以上二式得:

所以,α=π-2θ,F=mg/2sinθ。

【例6】如图6-19所示,装有光滑圆弧形轨道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它的总质量为M。有一质量为m的球以水平速度v沿轨道的水平部分滑上轨道。求:

(1)球沿弧形轨道上升的最大高度。

(2)在上述过程中轨道的弹力对球所做的功。

【分析思路】球m从水平面进入光滑弧形轨道后,由于轨道与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球对地的速度越来越小,而车的速度越来越大,当球在水平方向速度大于车的速度(只有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之前,球车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即球沿曲面上升,当达到最高点时两者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同,且

球在竖直方向速度变为零,整个作用过程中,只有相互作用的内力,系统所受的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水平方向系统满足动量守恒。

【解题思路】 (1)球和车组成的系统在在水平方向满足动量守恒,达到最大高度的小球与车具有共同的速度。在球上升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满足动能定理。

【解题】 (1)以向左方向作为正方向。球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设球上升到最高点时球和车的共同速度为v1。

对球和小车系统列动能定理方程:

由(1)(2)得 h=Mv2/2g(M+m)

(2)对球用动能定理,记弹力的功为W

将v1,h代入上式得:

W=-Mm2v2/2(M+m)2

【说明】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当系统的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最大时,往往组成系统的物体具有共同速度。

【例7】如图6-20所示A、B两物体用长为L且不可伸长的线连结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力F作用下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运动,A的质量是B的两倍,某一瞬间线突然断裂,保持F不变仍拉A继续运动距离s0后再撤去,则当A、B都停止运动时,A和B相距多远?

【分析思路】物体A、B在外力F作用下匀速运动,则A、B系统处于平衡状态,A、B所受合外力为零。竖直方向重力和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 F与摩擦力平衡。当A、B一起运动时,不论多长时间相距均为L,A、B间距变化的原因是线断的结果。线断后B以原有速度为初速度在摩擦力作用下作减速运动直到停止。而A则以原速度为初速作加速运动直到位移s0,此时速度达到v',以后将以

v'为初速作减速运动直到停止。在A、B运动过程中即可以由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又可以用动能定理求解。

【解题方法】因A、B运动过程中只涉及到位移,而没有时间及速度方向,所以应用动能定理求解更简便。

【解题】物体A、B运动情况如图6-21所示,设动摩擦因数为μ,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B 从断线到停止前进为S1,A从断线到停止位移为S2,位移差为ΔS。

对B列动能定理得:

对A的整个过程列动能定理得:

又F与A、B摩擦力平衡

将(3)代入(2)式,联立(1)(2)得:

由几何关系知ΔS=S2+L-S1

【例8】如图6-22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辆平板车A,A的左端放一铁块B,已知mA=1kg,mB=2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开始A、B以v0=6米/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当车A与墙发生正碰,设碰撞时间极短且碰后车以原速率反向弹回(车身足够长,取g=10米/秒2)。求:

(1)铁块在小车上的最大位移是多少?

(2)当铁块在车上获得最大位移的过程中求墙壁对小车的总冲量是多少?

【分析思路】 A、B一起向右运动时,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当A车与墙相碰后,A以原速率v0反向运动,B由于A与墙作用时间短还没来的及在A上滑动,A已与墙作用完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是处理一类问题的方法,即研究主要因素)。以后A、B发生相互作用。由于mB>mA,总动量向左,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是守恒的,因而在作用过程中A的速度首先为零,B此时还有向右的速度,即A、B之间仍存在着相对运动。这样A又在B的作用下向右反向运动,直到两者具有共同速度为止。以后,A、B再以共同速度去与墙碰撞。重复以上过程,只要系统还存在着动能,(由于摩擦作用每次动能都在减小),A、B与墙的作用就不停止,最后应是A、B动能均变为零,且车就停在墙边。整个系统的能量(动能)全部克服摩擦力做功。同时系统的动量也在墙的冲量作用下变为零。

【解题方法】墙与A的碰撞没有能量损失。系统动能的减少,是系统内力做功的结果,对系统应用动能定理即作用于系统的各力做功的和为系统内的各物体动能增量之和。在A、B相互作用时动量守恒,但在墙与A相碰时,系统动量不再守恒。应用全过程动量定理可求得墙给系统的总冲量。

【解题】由于A、B作用的最终结果是A、B均停在墙根处,对系统列动能定理得:

∴S1=5.4(米)

(2)对整个过程应用动量定理得:

F·t=0-(MA+m B)v0

=-3×6=-18(千克·米/秒)

“-”号说明墙给物体的总冲量与物体的初动量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 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 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 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第四环节:知识延伸。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 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 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 种途径。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 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 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 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 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 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 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 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 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 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动能和势能·知识点精解

动能和势能·知识点精解 1.动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用Ek表示。 2.动能的量度公式 (1)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 (3)从上式可知动能为标量,单位由m、v决定为焦耳。因为1[千克·米2/秒2]=1[千克·米/秒2][米]=1牛·米=1焦。 (4)物体的动能具有相对性,相对不同参考系物体动能不同,因而在同一问题中应选择同一参考系。一般物体速度都是对地球的。 (5)动能的变化量又叫动能增量,指的是未动能与初动能之差。ΔEk= 少。 (6)物体的动能与动量均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但表示的意义不同。动量表示运动效果,动能表示运动能量。且动量为矢量,动能为标量。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为P2=2mEk。 3.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内容 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或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就是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也可以说成: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物体克服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减少。 (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关于动能定理的理解 ①动能定理的计算为标量式,不能分方向,v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②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物体,或者可以看成单一物体的物体系。若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由几个物体组成,则应按隔离法逐一对物体列动能定理方程。 ③以上两式(1)式用的较少。(1)式中要求求出F合,则应用矢量合成较复杂,力F都应为恒力方可求合力,且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物体受力保持不变。(2)式所要求的是物体所受各力做功的代数和,其中对力没做任何要求,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包括重力和弹力),既可以是变力也可以是恒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只要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正负即可。这也正是动能定理的优越性所在。 ④功和动能均为标量,但功有正负之分,在求未知功时,一般认为是正值。若求得为正值,说明该力做正功,负值则为物体克服该力做功。 ⑤应用动能定理时应注意动能定理的形式。即等式一边为W合,另一边为ΔEk。若将功与动能写在一边就可能成为其他规律的形式。如功能原理,能量守恒等。 ⑥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考虑,这样对初学者较易掌握,也可以看全过程为一整体来处理。 4.势能的概念 由于物体之间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叫势能。由物体与地球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叫重力势能。势能都是物体系统所共同具有。物体的重力势能为物体和地球共同具有,习惯上说成某物体的势能。 5.重力势能的量度公式 (1)用EP表示势能,物体质量为m,高度为h,则重力势能为: E P=mgh (2)重力势能为标量,单位为焦耳。 (3)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零势点的选取有关,选择不同零势点,物体势能不同。原则上设零势点的选取是任意的,一般题中选题中最低点为零势能点。但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势能的变化而不是势能本身。 (4)由于零势点的选取,势能有正负之分。若物体在零势面以上h米处,其重力势能为EP=mgh;若物体在零势能以下h米处时,其重力势能为EP=-mgh。势能的正负表明势能的大小。 (5)重力做功,物体重力势能减少,物体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物体重力势能就增加,克服重力做多少功,物体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 6.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全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3.6km/h

【第二章声现象】 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为今后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八年级物理教师们对于两种电荷的教学需要哪些反思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电荷》这节课上完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现在心情仍在起浮之中。本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可以说教学实践中又多了一次历练,收获很大,下面就我的感想总结如下: 自己从教五年了,“电荷摩擦起电”一节课以前用旧教材上过,自以为十分熟悉了,但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一遍遍地阅读研究教材,才发现新教材改了很多,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内容,而且把摩擦起电的原因的内容删掉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第一节课,摩擦起电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已经学过,但是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因为从电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得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系统来看,静电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开个好头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动一番脑筋,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实验、学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各部分知识的衔接和过度上要做到自然。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习惯,以便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穿在教学之中。课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平时自己在教学中坚持得还好,课上显得比较轻松,学生学习效果也较好。让学生做实验探究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明白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而我这节课中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没能分组实验,只是做了演示实验,而且讲的较多,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这是以后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必须处于辅助地位。在以往作课时自己做了些幻灯片,可使用后发现效果不好,好像为了放幻灯片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严重束缚了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时我们是不能预知的,这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是一个考验,按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上课,感觉教师会被课件牵着走,影响教学效果。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会使学生感到学的知识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同步测试.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动能和势能》同步测试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董慧玲 一、选择题 1.关于弹性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橡皮泥的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B.弹簧的弹性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C.弹簧越长,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D.对于给定的弹簧来说,它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答案:D 解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关键看此物体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若此物体发生的是塑性形变,则此物体不具有弹性势能,A错。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D正确。弹簧有弹性而没有发生形变,则不会有弹性势能。同样弹簧很长而没有发生形变,也不会有弹性势能。B、C错误。 2.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 B.被举得高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 C.质量相等的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D.质量相等的物体,速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答案:C 解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关键看此物体有没有被举高,若被举高了,则物体具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除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还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如果被举的高度不大,重力势能不一定大,A错。被举得高的物体,如果质量较小,重力势能不一定大,B错。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速度无关,D错。 3.(2013年临沂中考题)人骑自行车下坡,速度会越来越快,在这过程中()A.人和车的动能保持不变 B.人和车的动能增大

C.人和车的动能减小 D.人和车的重力势能增大 答案:B 解析:动能的大小既与速度有关,也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能除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还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被举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人骑自行车下坡时,质量不变,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下坡时,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4.司机开车上坡前,往往加大油门,以提高汽车的速度,这是为了() A.增大动能B.增大势能C.增大惯性D.减小阻力 答案:A 解析:物体的动能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两个因素决定,并且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汽车上坡前,加大油门,可以提高汽车的速度,增大车的动能;上坡时,汽车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动能越大、转化的重力势能越大,这样更有利于爬坡,故A正确、B错;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而汽车的质量不变,所以其惯性不变,故C 错;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汽车所受阻力不变,故D错。 5.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的过程中,他的()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不变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C.动能、重力势能都不变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 答案:D 解析:由于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质量和速度都没发生变化,故动能不变;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所以重力势能减小。 6.在空中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头物资,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2020年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中考)复习大全 八年级上学期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读数: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3.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4.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物体运动:判断物和参照物位置(距离)发生变化,反之为静止。 5.速度的计算公式: t s v 1m/s=3.6km/h 第二章 声现象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 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物态变化: (1)熔化:固体 → 液体,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体→固体,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体→气体,吸热(湿衣服变干、雾的消失) (4)液化:气体→液体,放热(雾、露的形成) (5)升华:固体→气体,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体→固体,放热(霜的形成、冰花) 5、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6、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晶体 非晶体

初二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第四节动能和势能——动能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本节教案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写的《探索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以动能和影响动能的因素为线索,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把势能作为学生课后学习探究的内容,把课堂教学和课后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采用集体思考、讨论的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着和参与者,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教材分析】 2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多媒体播放课件)

师: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说明:从生活到物理,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能的定义和单位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看谁知道的最多。 生:光能、电能、热能、声能、太阳能、风能…… 师:同学们知道的能量可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四个情景。(多媒体播放课件:流水推动水磨转动,风推帆船、吹动风车,子弹击穿木块,汽车撞击木块。)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流水、风、子弹、汽车是否具有能量?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它们都是运动的。 师:根据它们的特点,大家认为这种形式的能应该怎样命名? 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叫动能。 师:好,就叫它动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能。(板书课题:动能) 师:同学们能否试着给动能下一个定义? 生:讨论并给出定义。 师:(板书:1.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除了刚才的四个物体,大家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动能?请讨论回答。 生:讨论并举例。如奔驰的骏马、飞行的小鸟、游动的鱼、地球、月亮…… (说明:此处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师:指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并指出动能的单位。(板书:2.动能的单位:焦耳。) (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师:请同学们看第90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动能,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说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与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

物理动能公式 八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课件

物理动能公式八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课件【--教学工作总结】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物理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教材及课程分析: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三节内容。本节的知识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授课时间为一课时。本节教学以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通过大量自然现象及生活实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表达、去领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能量的存在,理解动能和势能,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的引路石,对整个初中关于能量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状态中,通过直观的实践、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和力求创新的教学思想。 学情分析: 1.在前一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对“功”“能量“这一词眼已不间断地有所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 2.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物理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基础; 3.学生已具备了物理实验探究意识及方法,乐于运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来探究其中的物理道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意识,为教师课堂上的顺利指导奠定了基础; 4.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分组探究时要注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搭配,做好分工与合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能量的概念。 (2)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量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 用,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物理的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养成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及人相处,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例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课时安排] 1课时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公式大全 【第一章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3.6km/h 【第二章声现象】 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九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第十三章 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初三物理练习:《动能和势能》练习题

初三物理练习:《动能和势能》练习题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小编整理了这篇初三物理同步练习:?动能和势能?练习题,希望大家练习! (1)古诗文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体学的角度看,滚滚奔流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 (2)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流水具有。 (3)空中飞行小鸟具有。 (4)正在骑行的自行车车座具有。 (5)以下说法正确的 ( ) A.空中飞行的炮弹具有重力势能 B.徐徐降落的跳伞运动员只有重力势能 C.高山上不动的石头没有重力势能 D.匀速升起的国旗具有动能活动【三】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 演示课本图15.4-2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说明钢球的动能越。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

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说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有关,越大,物体的。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 【四】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会设计实验说明)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二】牛刀小试素质提升 1、机械能就是动能和势能的总称,单位:焦耳,符号:J 练习:空中飞行的皮球具有机械能是35J,其中皮球的重力势能 为18J,求皮球具有的动能是多少? 2、生活中的机械能: (1)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要限速? (2)正在的行驶的客车为什么严禁乘客向外抛东西? 【三】课后反思: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 怎么样?上面的题你会了吗?希望看了这篇初三物理同步练习:? 动能和势能?练习题可以帮您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具有能量;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举出一些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例子; (3)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物体的动能及势能。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木块、长木板、小车、钩码、两个不同质量的钢球、斜面、木块。 四、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什么是能》。发生形变的跳板将运动员弹起;被拉开的弓将箭射出;升高的重锤将桩打入土中;流动的水推动水轮机转动发电。跳板、弓、重锤、水对其它物体做功了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发生形变的跳板对运动员做了功;被拉开的弓对箭做了功;升高的重锤对桩做了功;流动的水对水轮机做了功。教师指出,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能量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 五、新课讲解 (一)动能 教师播放视频《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汽车能拖走小木块,说明运动的车具有能量;移动的龙卷风能刮飞树木,说明移动的风具有能量;流水推动水磨,说明流水具有能量;风(流动的空气)推动帆船,说明流动的空气具有能量;飞速运动的子弹击穿木块,说明运动的子弹具有能量。这些具有能量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观看视频讨论,这些物体都在运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你知道下列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吗?学生讨论并回答,风能推动帆船,风具有动能;流水能推动皮划艇,流水具有动能;子弹能打穿鸡蛋,子弹具有动能。 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列车经过上海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车

动能和势能教案

第3节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 2. 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教具准备】斜面(光滑的长木板)、钢球(大、小钢球各一个)、木块、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有关功率的知识,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小球对木块做功了吗? 实验操作:让一个小球沿桌面滚动,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生:做了功. 师小球能够对外做功,它有能量吗? 生:(齐声回答)当然有能量.

师运动的物体有什么能量?有什么特点?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进行新课】 能量 师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J).下面请大家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种类的能量? 生1:生活中常见的能量有电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热能等. 生2:我所知道的还有化学能、核能. 师很好,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人们就是利用能量来做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事例中的能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动能、势能的事例)事例:①汹涌的洪水冲击泥石流前行; ②树枝上的苹果; ③拧紧发条的玩具车; ④提起在高处的打桩机重锤; ⑤被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弯的弓; ⑥行驶的汽车. 师上面的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请大家分析、讨论并提出分类的方案,说出你的依据.(提示学生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 生:(讨论中)方法一: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 方法二: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分: 师很好,同学们从方法一分类中,发现一些物体运动时具有能量,另外一些物体尽管静止,但也储存了能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引出动能和势能)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生:正在行驶的汽车具有动能,空中飞行的鸟具有动能. 师请同学们思考在②③④⑤中的物体中,它们有些物体尽管静止,但也储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 重要 物 理实验汇总 1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3.6km/h 2第二章声现象 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 C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 B 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T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T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T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T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t 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T固,放热(霜的形成) 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21.液体沸腾的条件:( 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