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858.00 KB
- 文档页数:25
五年级《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五年级《儿童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尝试写主持词,写一首或一节儿童诗。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揭题:今天我们学习《儿童诗两首》这两首分别是《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板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同学们的自学来学习的。
课前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
老师有个提议,今天我们想采用闯关的形式来学习,有兴趣吗?每一关都有得分,随机加分看谁得分最多,一并计入语文感恩银行。
2、创第一关必答关学习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1)大声朗读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想想这首诗描写了童年的几个怎样的画面?用简短的语言写在小纸片上。
反馈学生的答案。
(街头看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随机提问“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2)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随机体会童年的快乐、情趣、可爱、顽皮,并进行朗读指导。
(过渡:童年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多么快乐。
除了童年的`生活,同年还有什么?)3、创第二关抢答关学习第一首诗《我想》比较两首诗(1)《我想》这首诗中,写了我童年的什么?(2)写了我几个愿望?哪一个愿望最令你神往?请你把它读出来。
朗读指导(3)课文中的哪些字或词让你读起来感到特别的美?随机感受韵律美(4)快速浏览这两首诗,请你说出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内容不一样:一首诗表达愿望的,一首是表达真实生活学习场景的;形式不一样:一首是一首诗,另一首是组诗;三是第一首比第二首的韵律感强;意境不同)。
4、创第三关挑战关尝试写作(1)写主持词。
创设情景:表演诗朗诵节目。
写好后评价。
(提示:可用上书上的语言,写两三句即可)。
(2)仿照课文中诗的写法,用诗歌来写写自己童年的愿望和生活场景。
提示:写愿望和场景的可写一个或几个小节,视自己情况而定。
小学语文五年级儿童诗两首教案——情感表达。
第一首诗:《小河之歌》小河之歌,水波悠悠,清澈清澈,涓涓流过,细沙之中,小小石子,哗哗作响,一路相伴,小生命,正蓄势待发,宛如涓涓小河,穿越万千风景。
推荐教学方法:1.带领学生仔细欣赏这首诗歌,引导学生体会小河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生命的重要性。
在教学时还可以使用图片或者实地观察现实中的小河,让学生直观感受小河的风采。
2.在学生对这首诗有初步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填词或造句的方式来巩固和深化对这首诗的印象。
这样有助于学生链接词汇与结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对生命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谈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首诗:《蝴蝶》花丛之间,一只蝴蝶,轻盈的翅膀,好像是绸缎,灿烂的颜色,好像是画面,时而静止,时而翩翩起舞,像是跳跃在花丛之间的精灵,假如你能像蝴蝶一样,飞越蓝天和翠绿的森林,聆听花开的声音,静静感受生命的喜悦推荐教学方法:1.同上,带领学生仔细欣赏这首诗歌,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感受。
在教学时还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蝴蝶,让他们对蝴蝶的风采有更深的体验。
2.在学生对这首诗有初步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填词或造句的方式来深入理解这首诗歌。
同时,简要介绍蝴蝶的生态知识和意义,增加学生的科普知识3.在进行情感表达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诗歌背后所表达的梦想和追求。
在谈论的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需要有勇气和毅力等与情感表达相关的因素,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
同时,教师可以也可以鼓励学生来分享自己心中的梦想和追求,来激发学生成长和成长的潜力。
通过诗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表达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诗歌,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到生命中的喜悦与美好。
9.《儿童诗两首》说课稿马洪旗 2019 02 27一、说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使学生感受童年的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
从习作上讲也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
《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这节课主要讲《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布置自学。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1.知识与目标(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鼓励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与方法(1)朗读儿童诗,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四、说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书,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
儿童诗两首(优秀10篇)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丫”“汲”,识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4.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我想》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导入: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师: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师生交流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
三、赏读诗歌,进入情境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师引导:一小节可以组成一幅画面,一个故事,你能否读出来?请边读边想象画面?4、师: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两首诗,想一想诗人分别要抒发什么感情?(交流体会,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好的愿望童年生活的快乐)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一、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类文阅读-9* 儿童诗两首五个杈丫的小树邱易东我的两只手真像长着五个杈丫的小树阳光下我高高地举起这两颗小树伸开所有的杈丫希望能够看到真正的果子飞来的小鸟……可是,只是看到——远处蓝天、白云、大地和路于是我在手背和手掌上画上茂蜜的绿树叶画上孰透的红果子还画上我的追求和愿望1.在文中找到三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成()()改成()()改成()2.文中“五个杈丫的小树”运用了_______ ___的修辞手法,“小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杈丫”指的是________ __。
3.你如何理解诗中画线的句子?4.这首诗真的是在写树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参考答案】1.颗—棵蜜—密孰—熟2.比喻“我”的手手指3.示例:我觉得画线的句子是在告诉我们,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
4.这首诗不是写实物树,而是写精神树。
表达了诗人希望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
风筝金波春天,在我敞开的窗子上,挂着一只断线的风筝。
那根闪光的尼龙丝,在春风里飘动、飘动。
(风筝,风筝,谁是你的小主人?)我猜想那放风筝的孩子,一定又欢喜又扫兴;他的风筝曾飞上这十二层楼,却又倒挂在这儿随风飘零。
(风筝,风筝,我要找到你的小主人。
)我摘下这只风筝,意外地发现了小主人的姓名;风筝是用一张考试卷糊成的,我还发现了那不及格的考分!(你别问,你别问,我不想说出他的姓名。
)他是我的一位小邻居,就住在对面楼的第三层。
明天,我要约他去春游,顺便送还他这只风筝。
(当然,还要谈谈别的事情……)(选自《有风吹过》,蓝天出版社)1.“我猜想那放风筝的孩子,一定又欢喜又扫兴。
”作者猜想放风筝的孩子“欢喜”是因为,“扫兴”是因为。
2.作者为何不愿说出风筝主人的姓名?我觉得是因为()A.作者不知道风筝主人的姓名。
B.风筝主人考试没及格,作者想保护他的自尊心。
C.风筝的主人不让作者说。
D.作者说出来,会让老师知道风筝的主人,老师会批评他。
3.“明天,我要约他去春游”,从这句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4.试着想象,小作者会和风筝的主人谈哪些“别的事情”呢?【参考答案】1.自己的风筝飞得很高坠落了挂在别人的窗口2.B3.无比快乐的心情。
儿童诗两首
一、词语天地
选字组词。
花(包苞)万阳光(缕履)闹(渲喧)盖(膝漆)取(及汲)
二、课内阅读
(一)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1、在这节诗中,表示“看”的词语还有:、。
我知道表示“看”
的词语还有、、。
2、读这一节诗,我体会到:。
(二)《童年的水墨画》中的三首短诗,《街头》写的是的情景;《溪边》写的是的情景;《江上》写的是的情景。
三、当回小画家
从《童年的水墨画》中选一首短诗,把诗中的情景画下来。
四、拓展阅读
捉迷藏学游泳
蒙上了双眼一条河
一双手在捉摸什么弯曲地从村边淌过
谁不小心被逮住夏日的阳光
就变成黑天使让我们产生了
看不见光线拥抱一颗水的温柔
任思绪在乱撞
水面起伏的浪花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漫过小脖子
抓住了先拥抱一下就喊着救命啊
等解开纱布潜入水底抓鱼摸虾
一大群人幸灾乐祸地欢笑浮上的小脑袋
原来有人抱着美人归宛如一只黑芝麻
于江面和着路过的浮萍
漂泊远方
读上面两首短诗,是否勾起你的某些回忆?写几句你的感觉吧。
五、当回小诗人
在你的童年中,有什么情景、什么事情、什么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能试着写一首小诗吗?
部分答案:
二、(一)1、瞧、望凝视、注视、俯视
(二)街头看书溪边垂钩江上戏水。
《儿童诗两首》作者简介及代表作《我想》作者:高洪波,笔名向川,诗人,散文家,1951年12月生于内蒙古。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69年应征入伍,任陆军四十师炮团战士、排长。
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78年转业后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作协副主席。
干过行政工作,编过大型期刊。
代表作品:出版过儿童诗集《大象法官》、《鹅鹅鹅》、《吃石头的鳄鱼》、《喊泉的秘密》、《我喜欢你,狐狸》、《种葡萄的狐狸》、《少女和泡泡糖》、《飞龙与神鸽》,散文集《波斯猫》、《文坛走笔》、《高洪波军旅散文选》、《司马台的砖》、《人生趣谈》、《为二十一世纪祈祷》、《柳桃花》、《避斋走笔》、《高洪波散文选》,评论集《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说给缪斯的情话》等。
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其中,《我想》这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和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一起进入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九课。
《童年的水墨画》作者:张继楼,1926年出生。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曾任四川省作协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
重庆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主要艺术简历和艺术成就:解放前即开始发表小说、散文。
参加革命后,由于工作需要,向民间艺人学习曲艺创作,发表和整理出版了十多本唱词(包括传统相声)。
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儿童文学集(包括儿歌、儿童诗、民间故事)20多种。
主编儿童文学读物30多种,有20件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报刊的儿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评奖中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件、三等奖2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作品:儿童诗集《唱个歌儿给外婆听》《夏天到来虫虫飞》《写给孩子们的诗》《童年的水墨画》等,作品多次获奖。
儿童诗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
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黑旋风
“黑旋风”是李逵的绰号。
李逵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生得粗壮黝黑,沂州沂水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百丈村人氏。
因为打死了人,逃了出去,遇到赦宥,被戴宗留在江州当牢子。
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大劫法场,李逵与众人大闹江州,欲背着老母上梁山,后因老母被虎吃,李逵怒杀一窝四虎。
李逵惯使一双板斧,梁山排座次时,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五位步军头领。
梁山受招安后,随军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战事结束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
因宋江饮高俅等奸臣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担心李逵再次起兵造反复仇,便让李逵也饮下毒酒,李逵随后身亡。
浪里白条
第 1 页共 2 页
“浪里白条”是张顺的绰号。
张顺,《水浒传》中的人物,在梁山排第三十位,水寨八员头领第三位,因为水性极好所以外号“浪里白条”,星号为天损星。
在对抗朝廷的几次围剿里,张顺活捉高俅,威名大振。
最后随宋江征讨方腊,在涌金门被乱箭射死,之后被追封为金华将军。
第 2 页共 2 页。
语文五年级下册诗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阴:树荫。
【译文】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冰块落地的声音,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陂(bēi):池塘。
衔:口里含着。
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
漪(yī),水波。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这一单元共有两首诗,分别是《对韵歌》和《春晓》。
这两首诗都是经典的儿童诗,富有韵律感和想象力,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基础,他们对于韵律、意象等诗歌基本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善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韵律。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感受诗歌的美好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新课展示:讲解两首诗的背景,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两首诗,并进行诗歌创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诗歌主题。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图示的形式,展示诗歌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朗读、背诵、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儿童诗两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儿童诗,感受诗歌的美好,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呵护。
两首诗分别是《小池》和《村晚》。
《小池》描绘了一个小池塘的美丽景色,通过描写池塘中的荷花、蜻蜓等生物,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而《村晚》则描绘了一个乡村的夜晚,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孩子们的活动,表现了乡村夜晚的宁静和和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诗歌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
但是,对于诗歌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认识可能有限,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图片的展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首诗歌,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培养自己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
2.难点: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图片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准备与两首诗歌相关的图片,如荷花、蜻蜓、乡村夜晚等。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教师可以逐句解释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教师纠正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