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713_中医
- 格式:pdf
- 大小:255.15 KB
- 文档页数:13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店铺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1.藏象的概念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B薄厥:由愤怒而致气血并逆使人昏厥者。
C肠辟:指痢疾。
肠中积滞,排出时辟辟有声,故名。
肠风: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
D癫狂:指精神错乱,神志失常的一类病症。
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者为癫;喧扰不宁,妄行骂,躁动多怒者为狂。
灯笼病:是“身外凉”,“心里热”之病,常示内有瘀血。
大瘕滞:大瘕滞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只滞泻。
F伏饮:饮邪潜伏于胸膈,反复发作。
相当于哮证。
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风痱:指手足痿废不用,又称“痱”,“痱风”,“中风痱”。
肺热叶焦:指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
G骨蒸:形容发热如从骨髓蒸发而出。
J呷咳:指哮证。
从其发病时咳嗽气急痰鸣,呷呀有声得名。
≤证治准绳·喘门≥:“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乃开口闭口尽有起声。
”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急黄:指黄疸湿热疫毒深重,疸色如金,病情急重者。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病证。
瘕聚:只腹内结块聚散无常,质地柔软,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洁净府:“净府”指膀胱,即利小便之意。
近血:大便下血,出血部位接近肛门,表现为先血后便,血色鲜红。
K开鬼门:“鬼门”指汗孔,即发汗之意。
L劳淋:淋证日久不愈,遇劳即发者。
历节风: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所致。
症见关节肿胀,游走不定,疼痛剧烈,不能屈伸。
M梅核气:郁证之一,指咽中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病证,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导致。
N逆流挽舟法:痢疾见有寒热表证,治用解表达邪之法,通过疏解表邪,使由表而入里的风寒暑湿只邪再从表出,犹如逆水中挽船上行,代表方为荆防败毒散,葛根芩连汤。
脑风:因风邪入脑所致,见项背怯寒,脑户极寒,痛不可忍者。
虐母:指虐久而在胁下结有口块者。
P脾约:便秘的一种。
由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干燥所致大便干燥,便秘不下的病征。
00中医视频】 《系列教程》全集 (11 之 4)流行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全集流行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主讲:状态:人气 :620 次点播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 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 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 假设检验 .. ,本网站视频无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 全快捷。
中医内科学 全集中医内科学主讲: 状态:人气 :948 次点播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 海中医学院主编。
原为 1964 年中医学院二版 .. ,本网站视 频无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全快捷。
中医诊断学 全集中医诊断学主讲: 状态:内容: 内容: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 是基础理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 内科著作。
人气 :780 次点播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频无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全快捷。
主讲: 状态:人气 :693 次点播虽然视频制作的欠缺一些生动,但是老师讲的不错,看来不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全快捷。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学院 ) 全集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学院)主讲: 状态:人气 :2193 次点播中医四大基础 视频教学 (RM 格式 ) 中医基础理论由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为教材。
本课程分为导论、 内容: 中医诊断定义: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本网站视中药炮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全集中药炮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容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的授课录像, 讲的比较详尽。
是那种照本宣科类的。
详目附下:第一章 绪 论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 ,本网站视频无内容:无需安装任何播放器即可观看,安全快捷。
中医—搜狗百科中医,又称传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病理变化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位。
因此,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重分析病人全面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综合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使中医学在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
因此,中医医师在治疗疾病时,会选择一些能够调节阴阳、五行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草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草药具有较多的种类,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着不同的治疗功效。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阴阳,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和气功则通过按摩和呼吸练习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除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气功等传统疗法外,中医学还发展了一些辅助疗法,如中药煎煮技术、草药汤包制备技术、穴位定位技术等。
这些辅助疗法的发展,使中医学的治疗手段更加丰富和灵活,符合现代疾病的特点和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学在许多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慢性疾病的治疗、健康养生、妇科疾病的看病治疗等。
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在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优势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医学学科,中医学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中医—搜狗百科中医古典基础理论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精气学说中医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
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更多相关内容:医疗卫生招聘考试题库中医专业医疗卫生招聘备考: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科中有不少专业的名词术语,中公医疗卫生网站为了方便大家备考复习,将常见的中医名词术语进行汇总,助大家顺利备考。
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
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
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
瘿瘤:瘿与瘤的合称。
或单指瘿。
瘿:又名大脖子。
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
发病与水土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致气滞痰凝而成。
症见颈前生长肿物,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缨络”形状。
瘤: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
臌胀:指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的病症。
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虫积日久,使肝脾损伤,气血瘀滞,水湿不运所致。
气滞: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
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
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形成“气滞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
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颌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
痹证:有闭阻不通之意。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