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_公共事务治理新趋向_燕继荣
- 格式:pdf
- 大小:190.28 KB
- 文档页数:5
当前理论界富有创见的50个观点改革类观点1. 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的深化改革中国经济需要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点虽然早在1995年时就已提出,但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于改革放慢及人口红利消退,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减慢,造成了现在问题越来越严重。
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民营企业仍难以进入电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民间对于体制改革、政府松绑、打破国企垄断的呼声日益高涨。
过去二十年的经验表明,要使得经济增长的模式真正能够改变,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的深化改革,建立法制、规则基础上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新京报》,2013年7月1日)2. 尽快形成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格局怎么能够有效推进改革?从我们过去的经验看,有一个途径或一个方向值得注意,这就是改革除了触动现有的既得利益,还要尽可能快地形成与改革一致的新利益。
这个新利益的力量越大,改革就越难逆转,越可以把国家的发展状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改革的“黄金年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迅速形成了与改革一致的新利益。
例如,农村一改,8亿人中大多数都从改革当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种情况下,用不着再讲抽象的条文,他们就站在改革的一边了。
因为他们的利益跟改革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紧紧地连在一起。
这个经验证明:不管我们观念上、理论上、思想上对改革怎么看,只要迅速大量地形成了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跟国家未来一致的新利益,改革就能推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财经网,2013年11月20日)3.改革需要中层设计中国当前的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化解长期积累甚至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这种改革的风险的确比较大,如果鲁莽地推行某种全国性的一揽子方案,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只靠基层性或边际性的微改革,又只能产生搔痒的感觉。
这时候,以一定规模的行政区域为单元,在大政方针统一的前提下,相对自主地进行突破性改革,或许是当前阶段值得考虑的策略性选择。
位社区进行更新时,改变了各子系统在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强调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合作的原则,不存在政府随意发布命令或单位利用资源优势强制相对方服从的情况。
万晟社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的研发,为社区治理参与方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各利益群体和个人能够自由表达其意愿,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二)以社区融合为目标首先,社区融合与社区发展、社会融合目标一致。
社区作为具有组织性和社会性的居住空间,其发展目标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提升,还包括社区氛围的营造。
只有让社区成员相互交往、有机融合,才能让社区形成互助、互信、具有共同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行动能力的生活共同体。
单位社区通过改变社区空间和社区居民四分五裂的现状,达到社区融合的效果,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可感召的有机体,并以社区为单元,推动社会融合。
其次,社区融合包括空间融合和居民融合两个层面。
空间融合可以细分为社区内部新旧空间的融合和社区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居民融合也可分为社区内部居民的融合和社区居民与城市居民的融合。
通过空间融合,缩小居民的心理落差,引导居民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居民融合。
所以,空间融合是服务于居民融合的,并最终也会指向居民融合。
最后,社区融合的核心内容是居民心理建构,主要包括认同和接纳。
其中,首要的是个体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它们是群体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的基础。
同时,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又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1] 庞绍堂.论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9(05):70-74,97.[2] [德]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凌复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32-37.[3] 俞可平等.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9-86.[4] 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07):48-53.[5] 燕继荣.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3(02):58-61.[6] 王映雪. 西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7.[7] McIntyre, Charles J.Acceptance by others and its relation to acceptance of self and others[J].Journal of Abnorm Psychol, 1952,47(3): 624-625.(责任编辑:荣荣)北京环卫集团简介北京环卫集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设立的一级大型国有独资企业,长期致力于城乡环境综合服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固废装备制造、环卫技术研发、环卫工程建设等领域,是我国环卫行业产业链最完整、规模与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化实业集团之一。
从“治安”到“治理”——协同治理理论在群体性事件治理
中的应用
强宇豪;燕继荣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53)2
【摘要】群体性事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互联网空间的替代效应和动员能力、新经济业态和转型社会带来的结构张力,给群体性事件治理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作为公共治理的最新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在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调处中得到应用。
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在关注事中事后调处的同时,更加注重针对社会矛盾纠纷的根源治理,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在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提供社会心理疏导、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方案和促进制度化法治化维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10页(P135-144)
【作者】强宇豪;燕继荣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2
【相关文献】
1.社会工作的协同作用、治理障碍及强化路径——以群体性事件治理为例
2.协同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创新模式
3.协同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的探析
4.
协同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创新模式5.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再审视——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与治理结构的转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单一的政府部门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协同作战。
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协同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协同治理的概念协同治理是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及公民之间在某一具体问题上进行合作,通过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是一种互动式的治理模式,具有多元化、协作性、参与性、透明度等特点。
二、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选择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网络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不能完全信任市场和民间组织,而是需要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减少政府的失误和损失,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民众的福利水平。
社会资本理论则强调社会网络和信任关系对协同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的互信、合作、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从而实现协同治理。
网络理论认为,协同治理需要建立一个开放、透明、互动的网络平台,让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从而实现协同治理的目标。
公民参与理论则是强调公民对协同治理的积极参与和作用。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1. 北京市“三城联创”计划北京市“三城联创”计划是一项旨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
北京市政府与天津市、河北省政府共同合作,通过建立政府协同机制、市场合作机制、社会组织合作机制等,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 深圳市“共治共享”计划深圳市“共治共享”计划是一项旨在推动城市治理创新的重要战略。
深圳市政府通过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协同机制,共同推进城市治理创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3. 上海市“互联网+政务服务”计划上海市“互联网+政务服务”计划是一项旨在推动政务服务创新的重要战略。
公共管理的协同治理与政府治理公共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领域,涉及着多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合作与治理。
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公共管理旨在通过有效的决策和资源分配,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共管理的要求。
因此,协同治理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
协同治理强调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等各方共同参与,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合作网络,共同解决公共问题。
协同治理的一个核心原则是“共治”,即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拥有者和决策者,而是与其他利益相关方一起参与决策,并共同承担责任。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单向传递指令的角色,而是成为一个协调者和促进者,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共同目标。
协同治理突破了政府独断专行的局限,提倡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公正性。
协同治理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各方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
政府拥有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权力,而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则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资源。
通过协同治理,政府可以借助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提高公共政策的效果和执行力。
例如,在环保领域,政府可以与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制定和执行更具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环保政策,从而保护环境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协同治理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信任和合作关系。
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经常局限于单向传递信息,缺乏真正的互动和参与。
而协同治理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参与空间,促进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合作,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和信任基础。
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承担责任,政府与公众可以共同解决公共问题,增加政策的可接受性和执行效果。
然而,协同治理也存在一些挑战与难题。
首先,多方合作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但不同组织和部门之间常常存在利益冲突和合作难题。
协同理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
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
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
协同治理理论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理论,它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协同论和作为社会科学的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简单来讲,就是在开放系统中寻找有效治理结构的过程。
协同治理理论就是有关在开放系统中有效治理结构形成的研究范式。
换一个角度看,协同治理理论就是用协同论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来重新检视治理理论。
因此,协同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对于改善治理效果,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协同学的支配原理协同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支配原理(也叫伺服原理)。
在介绍支配原理之前需要先明了协同学中的一一个核心概念,即序参数。
参数是-种描述宏观系统有序度的一一个参数,它代表着宏观系统的序的状态。
哈肯将其称之为"使- -切事物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
哈肯引入"序参数”这一概念用来描述处于无序状态的系统是如何形成有序状态的系统的。
可以说,"序参数是系统相变前后所发生的质的飞跃的最突出标志,它是所有子系统对协恫运动的贡献总和,子系统介入协同运动程度的集中体现。
旨趣在于描述系统在时间进程中会处于什么样的有序状态、賄什么样的有结构和性能、运行于什么样的模式之中、以什么样的模式存在和变化等。
”)换句话说,参数由略子系统的协作而产生,反过来,参数又支酪子统,使系统形成了新的有序状态。
协同学的支配原理就是以"序参数”为核心的。
协同学认为"子系统总是存在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同时又受到其它子系统对它的共同作用一存在着子系统之间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在临界点前,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弱到不能束缚子系统独立运动的程度,因此,子系统本身无规则的独立运动起着主导作用,系統呈现无序状态。
2020年12月第30卷第6期i:洛么名f?之学报J o u r n a l of S h a n g h a i P olice C ollegeDec.,2020V〇1.30 No.6基层公安社会协同治理的目标取向与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组(上海公安学院,上海2〇0137)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对加强基层公安社会治 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基层公安机关如何做好平安建设的组织者,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 社会治理格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与和秩序,促进地区平安建设提档升 级是当务之急。
为此,基层公安机关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协同治理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协同治理方 法手段创新、强化协同治理组织制度建设、提升社会主体的获得感以及加强协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公安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基居公安;社会协同治理;目标取向;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039(2020)06-0011-(09) D0l:10.13643/ki.issn2096-7039.2020.06.00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基层社 会治理新格局,开启了推进新时代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篇章,对新时代 背景下加强基层公安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 求。
基层公安如何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 极引导警务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在建设更 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程中,做好平安建设的组 织者,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 格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有效维护社会治安 稳定与和秩序,促进地区平安建设提档升级是 当前急需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基层公安社会协同治理的内涵与特征(一)基层公安社会协同治理的内涵1.社会协同治理(1)治理。
治理(Governance),原义 是指国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具有控制、操 纵、引导的意思。
根据1995年联合国全球治理 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报告中的定 义,“所谓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 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协同治理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一种理论框架。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应对挑战。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一、理论背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政府的治理能力开始受到挑战。
传统的行政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需要与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实现治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多元化。
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来应对挑战。
二、协同治理的核心概念1. 协同:协同治理的核心概念是“协同”,指的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承担、共同管理的过程。
2. 治理:治理是指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3. 场景: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是指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化社会组织与国家治理结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治理环境。
三、协同治理的构建原则1. 平等互利原则:协同治理的各方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 参与协商原则:各方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参与协商,形成共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专业分工原则:协同治理中的各方应根据各自的专业能力,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提供专业化的治理服务。
4. 风险共担原则:协同治理中的各方需要共同承担风险,形成共同责任,共同应对挑战。
四、协同治理的实施路径1.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政府在协同治理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2. 信息化与科技创新支撑:协同治理需要依赖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来提高治理效率,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3. 产业协同与社会组织参与相结合:协同治理需要依托产业协同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形成多元化治理格局。
五、案例分析以我国环境治理为例,通过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实现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绿色发展。
六、总结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是与时俱进的需要。
公共管理中的协同治理与履职监督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治理的有效运作等方面。
协同治理与履职监督则是在公共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其能够促进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效合作和监督,实现公共事务的高效运行。
协同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各界在公共事务中的合作与协调,目的在于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因其权力和资源的优势,承担着主导作用,但协同治理强调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平等合作。
政府要发挥引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同时与各方进行广泛的协商和合作,真正实现政府、市民、企业及专业机构等多主体的共治。
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各利益方需要摒弃以往的零和博弈思维,而是要寻求互利共赢的方式,形成携手合作的局面。
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履职监督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履职监督旨在确保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个人按照法律法规和职责要求,顺利履行其职责和义务。
履职监督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是由政府自身进行,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对自身的监控和约束,提高工作效能和责任感。
外部监督则是由公众、媒体、社会组织等进行,通过公开信息、舆论监督、社会参与等方式,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维护公共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协同治理与履职监督相辅相成,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协同治理促进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合作,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政府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决策制定过程,使决策更具合理性和公正性,有利于解决政府单一主体决策所带来的问题。
同时,履职监督保障了各方参与的公正性和权益保护,有效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其次,协同治理和履职监督能够有效解决公共事务中的复杂性和争议性问题。
通过广泛的协商和参与,各利益方能够达成共识,减少冲突和矛盾,避免因单一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
同时,履职监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修正偏差,防止政府滥用职权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872017年第12017年第1期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总第91期湖北行政学院学报No.1,2017General No.91·社会学研究·:收稿日期:2016-12-12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协同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6YJC810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会方(1982—),广西象州人,管理学博士,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公共治理。
〔摘要〕在中国60多年的反贫困行动历程中,贫困治理模式与治理主体发生了巨大变迁。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分析总结可以看出,贫困治理模式正从传统的“管理”向着当前及未来的“治理”模式发展,而治理主体也从过去的“单一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治理模式与主体的变迁,要求中国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及转变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方式,把管理寓于服务中,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吸纳更多主体参与其中,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贫困治理格局。
〔关键词〕反贫困行动;治理模式;治理主体〔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7)01-0087-04中国农村贫困协同治理与国家行政改革体制密切联系,经过60多年反贫困行动历程,结合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可以发现,在治理模式上,农村贫困协同治理模式正由传统的“管理”向现代的“治理”转变,在治理主体上,有中国特色的贫困协同治理“一主多元”的格局也正逐步形成。
一、贫困治理模式的变迁:从“管理”到“治理”西方学者大多认为治理模式的变迁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从公共行政的模式至新公共管理的变迁,及新公共服务的兴起,都使治理模式得到了有力推进。
当前,治理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思想共识,如法国学者戈丹、全球治理委员会等对治理特性进行的描述,都突出治理主体的多元、过程的动态、手段的综合等。
公共管理的协同治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加,公共管理的方式也在逐步转变。
传统的集中式管理逐渐被协同治理所取代。
协同治理是指政府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和协作的方式,通过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更为高效和公正的治理结果。
在这一改变的背后,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治理理念的变革。
公共管理的协同治理有多个层面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决策主要由政府独立制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而在协同治理模式下,政府与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共同参与,有助于准确获取各方的信息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协调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其次,协同治理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协同治理中,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平等参与决策和管理,确保决策结果的公正和符合社会多元利益。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政府、居民、企业等各方意见的充分融合可以保障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居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的发展。
此外,协同治理还能够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政府面临各种挑战和复杂问题,独立的决策难以全面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和影响。
而通过协同治理,政府可以借助各方的智慧和资源,共同制定政策和管理措施,使决策更加科学、问题解决更加高效,提高整体治理水平。
协同治理的实施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平台。
其中,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是关键。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各方的需求和反馈,准确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
同时,建立协调机制,使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协商出具有可行性和共识性的决策。
另外,需要建立法律制度和规范,明确各方的权责和义务,保障协同治理的正常进行。
在实施协同治理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利益博弈和矛盾冲突。
在协同治理中,各利益相关方经常有不同的诉求和利益,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化解矛盾成为一项难题。
此外,协同治理还需要充分的信息共享和社会信任,而这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单位社区更新治理的“成华经验”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体制盛行期以一个或多个单位为依托建立的“单位社区”,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自国企改革以来,随着各单位的改组重构和破产,单位社区失去了原单位提供的福利和管理,在与社区和社会对接不及时的情况下,出现了物质环境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的单位社区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探索,本文以下涧槽社区和万晟社区为例,对成华区单位社区更新治理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成都市成华区单位社区概况成华区作为成都市老工业区集聚地,遗存了大量的单位社区,面临着严峻的更新挑战,在单位社区中具有典型性,成华区在社区更新方面做出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一)成都市成华区单位社区的典型性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三线建设在成都东部城区重点投资建设了大批电子、机械、航天等工业,位于东部的成华区集聚了大量的工厂单位和职工生活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本世纪初,成都市政府提出“东调”战略。
东郊老工业区开始集体搬迁,实行“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将城市中心的工厂生产区域进行外迁改造,生活区域部分保留,部分拆迁。
这使得依托工厂发展起来的单位社区开始瓦解。
目前,成华区内的机关类和事业类单位社区,大部分已完全市场化,在空间上已瓦解,所以现存的并不多;企业类单位社区中部分独立于生产区域的生活区,则在单位改制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故成华区内现存的单位社区多为企业类单位社区。
(二)成都市成华区社区更新的先进性自2014年开始,成华区政府便针对老旧院落进行了多次专项改造工作,期间大部分社区都完成了三供一业改造,为单位社区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空间基础。
2017年,成都市和成华区分别成立了市委及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这一专门机构,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并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单位社区更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成华区还建立了“导师团(区级)—规划师(街道级)—众创组(社区级)”的三级社区规划师体系,分别对每个社区规划进行更新。
善治理论3.0版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3日08:44来源:人民论坛杂志(总第375期)作者:燕继荣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打印】人们习惯于使用GDP等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程度,而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水平,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更不能说明一个国家国民生活的幸福程度。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体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研究表明,自由、民主、平等等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保障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国国民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状态,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反映着社会结构功能的分殊程度,因此也反映着社会现代化的水平。
从理论上说,国家代表了统合性力量,社会代表了自主性力量,二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强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弱社会。
其中,“强国家-强社会”自然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这种模式意味着:第一,国家对外实力强大,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受侵害,对内管理有效,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第二,公民生活富裕,社会高度自治,民间力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领域具有较强的自立性、自主性和自助性;第三,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政党组织、社区和社团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大体上各守本位,各司其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彼此分工协作。
从现实的角度看,各个国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路径和发展程度不一,因此,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状况也不大相同。
有些国家在某一时期或某些方面呈现出国家取代社会的极权主义特征,有些国家在某一时期或某些方面呈现出国家包办社会的全能主义特征,而有些国家在某一时期或某些方面又呈现出社会集团和社会族群力量挟制国家的法团主义特征。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
就国家这样的共同体来说,实现善治的关键在于处理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从思想和实践的演进历史来看,由于有关善治的思考先后围绕三个侧重点而展开,于是,便形成了善治的三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