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国债
- 格式:ppt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48
会计学《财政学》简答问答题(含答案)一、简答题1、国债有哪些类型?简略分析利弊。
答:1)按期限长短,包括长期、中期、短期国债。
2)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3)按利息支付方式,分为有息、有奖、无息、无奖等国债。
4)按计量单位,有货币、实物国债。
5)按发行方式,有自愿和强制国债。
6)按国债分市场结合程序,可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
前者与金融市场影响密切,后者在一定程序上有税收特征。
2、怎样优化和控制行政管理费用。
答:1)行政管理中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机关、行政机构和外来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
2)首先将“保障供给”和“历行节约”结合起来。
3)其次要精简机构,压缩偏制。
4)严格财务管理。
3、简述转移性支付的重要意义。
答:1)其有自动稳定器作用。
2)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3)在分税制条件下,增强地方对中央的依赖性。
4)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经财政之手,但不由政府购买,而转移到另一集团或个人手中去实现购买。
二、问答题1、阐述我国编制复式预算的意义和原则。
答:意义:1)有利于健全财政职能,体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针。
2)全面反映财政活动,增强财政分配的透明度。
3)建立预防约束机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编制原则: 1)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2)量力而行,检察合理。
3)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2、如何借鉴西方经验确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财政支出原则?答:1)西方原则:量出为入原则,分配原则,自身原则。
2)西方有的原则可为我国借鉴,原因是经济的同源性和市场的统一性。
3)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是:量入为出,优化东方结构,自行节约;讲求产益。
第六章国债和国债市场一.填空1国债的产生离不开商品经济和的发展,如果社会上没有较为充裕的闲置资金,国债就成为无源之水。
2.国债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的有机结合。
3.国债的的发行是指国债售出或被的过程。
它是国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核心是确定国债售出的方式,即国债发行的方式。
4、国债利率必须与保持大体相当的水平才能使国债具有吸引力,才能保证国债发行不遇到困难。
5、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其推理并不复杂,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相等。
6、国债的经济效应,从短期的观点来看,主要是分析国债的或流量效应。
但是,如果研究国债的长期效应,则不能仅限于国债的流量效应,必须分析国债存量对资产的影响。
7、或有债务是指由于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
或有债务的特点说明,或有债务不是政府能够完全控制,同时也不是最终完全转化为财政负担,而是取决于转化的面和转化概率。
8、公募拍卖方式,亦称方式。
这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发行国债的方式。
其特点主要是:发行条件通过投标决定,拍卖过程由财政部门或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即以它们为发行机构。
主要适用于中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库券的发行。
9、李嘉图等价原理是否成立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
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即所谓发行国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加国债为手段的就不会影响总需求。
10、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资金供求紧张,发行国债会带动利率上升,可能对民间投资发生,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增长;如果在经济萧条时期,实际上则是商业银行暂时闲置的资金由财政使用,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弥补了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缺口,这样不但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
二、判断1、政府举措的债务称为国债或公债。
财政学名词解释1.国债:又称为公债,是政府根据信用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企业、社会团体、金融机构以及他国政府借款。
2.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不幸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所提供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
3.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4.税收收入效应:由于征税使得纳税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的反应。
5.财政: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分配。
6.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7.国家预算:是国家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家筹集和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8.财政补贴:是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9.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强制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10.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权的一项制度。
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1.税率:税率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12.转移性支出:政府把从市场体系中获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再分配的活动。
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3.公共产品: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14.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函数关系。
表明高税率不一定就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又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获取同样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第十章公债论第一节国债的功能与负担一、国债概念二、公债的产生条件三、公债理论的发展四、国债的功能五、国债的负担与限度公债的概念公债即政府的债务,是一国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据借贷原则,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来满足政府支出需要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说,公债是由政府作为债务人,按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向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定行为的义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取得满足其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财政收入。
这些财政收入分为有偿和无偿两种: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凭借政治权利取得财政收入和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凭借财产所有权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无偿的,如税收、规费、国有企业利润上交;政府以债务人身份,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有偿形式,如发行公债。
一、国债的概念公债有国债和地方债之别。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在一国之内,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可能用发行公债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
凡是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成为国家公债,简称国债,所以国债只是公债中的一部分,它是作为中央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而发行的。
其收入列入中央政府预算,作为中央政府调度使用的财政资金。
凡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成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是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支配使用。
二、公债的产生条件公债的产生首先是出于财政支出的需要。
从公债的发展过程看,其发展需要具备如下经济和社会条件:(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公债发展的前提条件。
经济发达,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社会财富日益增加。
只有经济生活中存在较大量的流动资金,特别是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才有可能使政府利用公债来筹集资金。
(2)从金融体制的角度讲,公债发行需要有较为稳定的货币机制,才能有助于防止通货膨胀,避免公债的高消费倾向。
第十二章国债和国债市场12.1复习笔记一、国债原理1.国债的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1)国债的含义政府举借的债务称为国债或公债。
通常将中央债称为国债,地方债称为公债。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以国家信誉为担保,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
(2)国债的产生与发展2.国债的种类、结构和负担(1)国债的种类①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②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③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④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2)国债的结构国债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①应债主体结构,应债主体结构实际上就是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②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国债持有者是各应债主体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购和持有国债的比例,又可称为国债资金来源结构。
③国债期限结构,以偿还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和永久国债。
(3)国债负担和限度国债负担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认购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认购者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②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担。
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③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
④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一种当前的社会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三:①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②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③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