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78.35 KB
- 文档页数:1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的详细文章,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请下载。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3.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尝试列阅读提纲和习作提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用具
学生准备:
1.准备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搜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收集、研究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艰苦奋斗的经历和伟大精神。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与教学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1.出示奇石图片、最全面的滴水穿石图片。
师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滴水穿石、鬼斧神工、奇迹、赞叹、奇怪……)
2.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老师强调“滴”字的写法。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教师巡堂,相机指导文中易读错的字。
(2)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大意。
3.带问题再读课文,把与“滴水穿石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
(1)读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滴水穿石的启示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滴水穿石的启示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课文各部分内容。
2、在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感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内涵。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分类搜集成语:(1)形容注意力集中、专心的成语:(2)形容技艺水平高的成语:(3)形容勤奋刻苦的成语:(4)形容持之以恒的成语: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品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
过程预设:一、复习导入映滴水穿石的图片,引导:1、这是太极洞里的什么景点?看到图片上的石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情景就是滴水穿石的现象。
2、听到什么声音?听到这样的滴水的声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课文用这些词语讲述了滴水穿石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
3、看到这样的现象,听着这样的滴水声,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并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作者在想到这些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情。
二、品读事例1、过渡: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接下来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2、课文介绍了哪些人的事例?映示李时珍的事例。
3、映示自读练习题(1)、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努力的结果是:。
(2)、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段话?4、学生自读事例,完成练习。
5、讨论交流(1)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随机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词语“不懈努力”:哪个词最能体现“不懈努力”?他二十几年一直干什么?(2)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结果是什么?(3)你认为应该怎样来读这一段话?要点:读好刚才找到的能体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语。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探究“滴水穿石”的原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及背后的科学道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水滴如何穿透石头的过程。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滴水穿石”的资料、图片。
(2)准备实验器材(如石头、水滴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
(2)观察生活中类似“滴水穿石”现象的事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
(2)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水滴如何穿透石头。
2. 探究原理:(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讨水滴穿透石头的可能性。
(2)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水滴穿透石头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解释原理:讲解水滴穿透石头的科学原理,如化学反应、侵蚀等。
3. 联系实际:(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滴水穿石”现象的事物。
(2)引导学生感悟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4. 课堂小结:(2)强调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品质对学习、生活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体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2. 尝试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滴水穿石”的理解。
3. 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践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品质。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其他类似“滴水穿石”的现象,如:(1)植物的根系穿透坚硬的土壤。
《滴水穿石的启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及其启示。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3)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品质。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敢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及其启示。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实验器材,如石头、水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内容。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讲述“滴水穿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启示。
(2)学生分享故事心得,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讲授新课:(1)讲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
(2)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滴水穿石的启示。
3.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方法。
(2)选取代表进行发言,总结学习心得。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滴水穿石的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联系实际生活。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 观察生活中滴水穿石的例子,写在日记中,并与同学分享。
3. 选定一个学习目标,制定长期计划,持之以恒地实现目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教师需要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优秀7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1、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2、理解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炉火纯青等词语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目标: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2、读课题二、观察奇观、初悟“启示”1、课件出示奇观图,了解奇观2、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3、初悟启示4、学习反问句三、品读名人,深悟启示1、学习李时珍的故事、感悟启示(1)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2)抽学生读李时珍的故事,其他同学画出相关词句(3)学习李时珍的故事(4)有感情的朗读李时珍的故事2、总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4、欣赏图片再次领悟三位名人滴水穿石的精神。
四、互动生成,体悟启示1、拓展迁移,交流收集的名人资料2、归纳总结,读记启示《滴水穿石的启示》语文教研研讨实录篇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对比,知道滴水为何能够穿石。
3、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4、引入漫画挖井人,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精髓: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一、揭题导入普普通通的水(板书:水),平平凡凡的石(板书:石,书写较大),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板书:滴、穿;穿字长些),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
(板书:的启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请大家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1、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找到了(出示小黑板:我们要铭记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大家读一读,自己体会体会。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通用13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明白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完美的理想。
3、揣摩写作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写作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三、课时划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粗知大意,理清思路,初步把握中心。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描红既识又写的生字,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并将体会出的思想感情透过朗读表达出来;揣摩写作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四、教具准备1、老师制作电脑投影片若干张。
2、学生上课用新华字典。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词多义的特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
比如说“启示”2、投影出示:启示:(1)启发提示,使人领悟。
(2)从启发提示中领悟的道理。
(1)“这一切启示我们,艺术贵在创新。
”这个句子中的“启示”是什么意思呢?(2)“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个词组中的“启示”是什么意思呢?齐读这个词组。
这个词组的意思是――从“滴水穿石”中得到启发提示,领悟了一个道理。
3、有人以这个词组为题,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
文章选入我们的课本中。
你们想读吗?那我们这天就来学习这一课——《滴水穿石的启示》(二)引导初读1、默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跳过去。
读后说说作者从“滴水穿石”中得到启发提示,领悟到什么道理?2、从哪儿看出这个道理是受“滴水穿石”的启发提示获得的?这个道理正确吗?让我们继续读课文。
这次读书请大家自由朗读,依据拼音,读准、记住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持续正确的读书姿势。
(三)评价初读1、投影出示有关词语。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2、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知道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3、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初步感受从止反两方面说明问题的方法),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木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止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3、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感知文章运用了哪些事例?教学重难点: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感知文章运用了哪些事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前板书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2、读课题。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
说一说“滴水穿石叩勺字面意思。
(理解“滴水穿石”什么意思?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
水滴接连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天长日久,就能把石块滴穿)3、理解“启示”讨论:什么叫“启示”?我们曾在哪些文章里获得过启示呢?(启示”就是从启发中领悟的道理)二、初读课文牛字。
1・自市读生字,圈出难读的字2•出示生字卡片,齐读生字出示:纲、谋、贩、恋、权、勉3.交流生字的偏旁、结构、组词4.学生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生字5.指导书写生字“勉”注意结构是半包围的,里面包着“力”。
三、初读课文词语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2 •出示重点四字词语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翻III越岭、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炉火纯青、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半途而废(1)指读锲而不舍:雕刻…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弃,比喻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学问技艺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细小。
足:值得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努力学习。
(2)哪些词语和“滴水穿石”意思相近,找出来(3)这些红色词语都表示做一件事要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坚持和努力的态度,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
2. 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难点:1. 理解并掌握“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
2. 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滴水装置、石头、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滴水穿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为什么滴水能够穿石?”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包括水的侵蚀作用和时间的积累效应。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滴水对石头的侵蚀作用,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探讨滴水穿石的原理,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5.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冰川的形成、河流的侵蚀等,并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滴水穿石”的启示,即坚持和努力能够战胜困难,达到目标。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滴水穿石”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正确解释“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如彩虹的形成、地震的原因等。
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滴水穿石的启示(研讨教案)The Enlightenment of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的启示(研讨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思想,以文化人。
教学过程:一、复习1、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滴水穿石”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水滴接连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天行日久,就能补石块滴穿。
)3、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二、学习b、结合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c、点拨“古今中外”。
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做——,可见作者的选材是多么精当。
d、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2、他们各自做成了哪些事,他们各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请你选择一个最佩服的人物来读,用心读,把你的敬佩之情放进去读。
并找出重点词句,想想他们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分别体现在哪里。
3、朗读体会。
4、交流。
李时珍(1)出示事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课时教案)
一、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理解滴水穿石的寓意;
2.掌握滴水穿石的原理;
3.培养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滴水穿石;
2.滴水穿石的原理;
3.滴水穿石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活动:
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滴水穿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学习新知识(30分钟)
教师活动:
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滴水穿石的概念和原理。
1.解释滴水穿石的含义:只要有恒心和耐心,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2.介绍滴水穿石的原理:虽然水滴微小,但通过长时间的不断滴落,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3. 拓展思考(15分钟)
教师活动:
与学生一起探讨滴水穿石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有哪些方面是“滴水穿石”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2.你是否经历过“滴水穿石”的过程?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学生活动:
与教师一起探讨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4. 总结提升(10分钟)
教师活动: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强调滴水穿石所传递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总结并回答问题。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滴水穿石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滴水穿石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品质。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5★课程资源举出事例姓名国籍身份付出的努力获得的成就李时珍中国医药学家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美国发明家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白石中国画家坚持不懈地创作技艺炉火纯青★精选教案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滴水穿石的启示。
能正确区分多音字“给”。
会用“滴水穿石”“启示”造句。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二、教学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三、教学方法:感情朗读、合作探究等方法四、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写有字词的小黑板、写有课文重点句的小黑板、课文插图。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漫谈理想,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猜猜老师的理想是什么,再说说自己的理想。
2、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起去寻找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最重要的钥匙。
它在哪儿呢?就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
用心读书思考你就能找到。
3、揭题读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词通文1、了解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
同步示图,让学生描述,后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
2、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3、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课文(3)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滴水穿石”的故事?(学生根据要求自学)4、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本草纲目、小贩、迷恋、专利权、自勉、二类词:安徽、日雕月琢、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白炽灯、碳粒、给予(先自读,指名读,最后齐读)(2)学生读后说说自己以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然后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Like flowers and beautiful family members, but also enemy but like water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6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通过一些现象和事实说明一个道理。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进一步深化了“坚持才能成功”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又是这一主题的总结与升华。
__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由“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并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__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有理有据,适宜体现高年段“篇章”教学的特点,通过深刻领会关键词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把握__脉络,初步掌握通过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将这种能力和方法进行迁移。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3、初步掌握整理__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尝试列阅读提纲和习作提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__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整理__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准备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搜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收集、研究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艰苦奋斗的经历和伟大精神。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环境:多媒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1、出示奇石图片、滴水穿石图片。
师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滴水穿石、鬼斧神工、奇迹、赞叹、奇怪……)2、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老师强调“滴”字的写法。
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滴水穿石的故事,明白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明白只有努力付出,才能收获成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滴水穿石的道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滴水穿石的动画短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滴水能穿石?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2)教师讲解滴水穿石的道理,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启示。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运用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
(2)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滴水穿石启示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拓展作业,分析学生对滴水穿石启示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动画短片、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