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丹岩石地球化学3-主量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6.52 MB
- 文档页数:88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专业(工作)委员会组成名单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晓霞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主任委员:杨主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建民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李国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鸣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天虎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陈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董发勤西南科技大学高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宏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明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黄菲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李胜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鲁安怀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吕林素中国地质博物馆孟大维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倪培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秦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饶灿浙江大学地球科学院汪灵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生物工程学院汪立今新疆大学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吴宏海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杨良峰中国地质博物馆袁鹏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秘书:陈振宇(兼)姚佛军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矿物物理矿物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何宏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主任委员:董发勤西南科技大学秦善北京大学陈天虎合肥工业大学周根陶中国科技大学朱建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蔡元峰南京大学陈丹玲西北大学冯雄汉华中农业大学洪汉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菲东北大学李芳菲吉林大学李红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刘羽福州大学刘钦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陆现彩南京大学吕国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汪立今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王爱勤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林江桂林理工大学吴宏海华南师范大学吴平霄华南理工大学杨燕浙江大学杨华明中南大学杨志军中山大学周春晖浙江工业大学秘书:谭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岩石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廖立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主任委员:董发勤西南科技大学倪文北京科技大学汪灵成都理工大学杨华明中南大学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蔡元峰南京大学陈天虎合肥工业大学传秀云北京大学冯杰中国高岭土公司郝小非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雷东升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芳菲吉林大学刘钦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吕国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彭同江西南科技大学孙红娟西南科技大学王宁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林江桂林理工大学吴平宵华南理工大学杨志军中山大学袁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高科武汉理工大学张以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朱润良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秘书:吕国诚(兼)成因矿物学找矿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申俊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主任委员:李胜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孟繁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卿敏中国武警黄金研究所李国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志军中山大学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丹玲西北大学冯庆玲清华大学丰成友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高晓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韩秀丽华北理工大学黄菲东北大学黄绍峰中国黄金集团吕志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连宾南京师范大学梁斌西南科技大学刘羽福州大学刘显凡成都理工大学秦善北京大学孙国胜吉林大学沈锡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汪立今新疆大学王吉中石家庄经济学院王章俊地质出版社万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谢巧勤合肥工业大学阎秀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良锋中国地质博物馆杨竹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赵珊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秘书:张华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梁晓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岩浆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孝磊南京大学副主任委员:杨进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邢光福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林秀斌浙江大学秦江峰西北大学唐红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童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成北京大学闫峻合肥工业大学杨德彬吉林大学尹常青中山大学曾罡南京大学张少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军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志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秘书: 曾罡(兼)变质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立飞北京大学副主任委员:刘福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郭敬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国春香港大学肖益林中国科技大学魏春景北京大学刘良西北大学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能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程昊同济大学程素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董永胜吉林大学苟龙龙西北大学李旭平山东科技大学厉子龙浙江大学刘景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晓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刘贻灿中国科技大学吕增北京大学任留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施光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永红合肥工业大学宋述光北京大学仝来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王惠初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吴春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杨崇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尹常青中山大学于津海南京大学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健中山大学张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泽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常青吉林大学周喜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成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主任委员:彭平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马永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代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洪德成都理工大学冯志强中国石化国勘高抒西南矿业大学关平北京大学韩喜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胡修棉南京大学李铁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林畅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传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刘健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刘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刘志飞同济大学邵龙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沈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施和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石学法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史基安中科院地质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王剑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王璞珺吉林大学王玉华中国石油大庆石油分公司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解习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颜佳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华中国石油长庆石油分公司张昌民长江大学张水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朱筱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邹才能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秘书长:林畅松(兼)副秘书长:朱筱敏,邵龙义,吴怀春,刘志飞,陈中强,朱如凯秘书:陈曦、由雪莲、顾松竹国际沉积学会(IAS)联络员:由雪莲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贵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主任委员:陈世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何幼斌长江大学胡斌河南理工大学姜在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邵龙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兴志西南石油大学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鲍志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杜远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巩恩普东北大学郭英海中国矿业大学郭艳琴西安石油大学胡光义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姜宝玉南京大学雷怀彦厦门大学李双应合肥工业大学林春明南京大学刘建波北京大学刘招君吉林大学柳永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牟传龙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彭苏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勇民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牟传龙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屈红军西北大学邵磊同济大学沈安江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时志强成都理工大学吴亚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因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淑梅中国海洋大学杨小强中山大学于兴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永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郑秀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朱茂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筱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秘书:郑秀娟(兼)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龚庆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主任委员:王学求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周永章中山大学罗先熔桂林理工大学韩润生昆明理工大学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黄智龙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康明长安大学李通国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李振生合肥工业大学凌洪飞南京大学刘宁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长征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陆继龙吉林大学潘家永东华理工大学沈存利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施泽明成都理工大学斯春松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王建武山西省地质调查院王磊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文美兰桂林理工大学席斌斌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谢淑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文喜黑龙江地质调查研究总院杨万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尤宏亮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张德贤中南大学张连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克斌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周晓成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秘书:刘宁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钟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副主任委员:毕献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范宏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建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陆现彩南京大学谢桂青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杨立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志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常兆山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陈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华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衍景北京大学成秋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剑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郭玉乾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韩润生昆明理工大学侯增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胡瑞忠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子颖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梁华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家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陆建军南京大学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倪培南京大学倪师军成都理工大学秦克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施泽明成都理工大学孙国胜吉林大学孙卫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晓明中山大学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京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王汝成南京大学张连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美夫香港大学周涛发合肥工业大学周永章中山大学秘书:蓝廷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火山及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主任委员:郑建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张招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郭正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霓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白志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斌合肥工业大学郝艳涛浙江大学黄小龙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李永军长安大学刘燊西北大学刘永顺首都师范大学毛建仁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邱检生南京大学史仁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锡奎吉林大学吴才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夏群科浙江大学杨清福吉林省地震局姚玉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张宏福西北大学张铭杰兰州大学赵谊黑龙江省地震局赵慈平云南省地震赵勇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秘书:黄小龙(兼)赵勇伟(兼)地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宏福西北大学副主任委员:牛耀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郑建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夏群科浙江大学陈立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英基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郭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黄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厉子龙浙江大学刘传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隋建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孙敏香港大学汤艳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邢光福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徐夕生南京大学许成北京大学许文良吉林大学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铭杰兰州大学钟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弟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秘书:汤艳杰(兼)实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许文良吉林大学地副主任委员:熊小林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章军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和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陆现彩南京大学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代立东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高春晓吉林大学黄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冷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本仙吉林大学李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李忠海中国科学院大学刘曦北京大学刘显东南京大学毛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梅升华中科院深海科学和技术研究所倪怀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宋茂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巫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晓志南京大学叶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宝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志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永胜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秘书:李本仙(兼)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倪培南京大学副主任委员:范宏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牛贺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九华北京科技大学刘晓东东华理工大学委员: (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柴凤梅新疆大学单秀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赖勇北京大学赖建清中南工业大学李霓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保华成都理工大学李荣西长安大学厉子龙浙江大学林锦荣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毛世德中国地质大学孟凡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潘家勇东华理工大学庞保成桂林理工大学邱楠生中国石油大学任钟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苏文超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孙睿西北大学孙玉梅中海石油有限公司陶士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所王飞宇中国石油大学王可勇吉林大学肖益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玉玲北京科技大学翟伟中山大学张鼐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张铭杰兰州大学张作衡中国地质科学院祝新友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秘书:苏文超(兼)丁俊英南京大学胡芳芳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韦刚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副主任委员:刘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黄方中国科技大学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朱祥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窦衍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杜建国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韩凤清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贺怀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惠鹤九南京大学李伟强南京大学李献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延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凌文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卫国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柳小明西北大学秦礼萍中国科技大学邱华宁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施泽明成都理工大学孙卫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温汉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肖益林中国科技大学徐伟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干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周红英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周力平北京大学秘书:张兆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刘传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洪林西北大学系刘盛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国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新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主任委员:金章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张干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安太成广东工业大学曾永平暨南大学常向阳广州大学陈玖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程和发北京大学城付学吾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傅平青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郭庆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韩贵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孟常北京师范大学洪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季峻峰南京大学贾永锋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景传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李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秋华贵州师范大学李思亮天津大学刘金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罗维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祁士华中国地质大学汤洁吉林大学王少锋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震宇江南大学吴龙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吴攀贵州大学肖化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肖唐付广州大学徐志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物理研究所颜崇淮上海交通大学杨浩南京师范大学张澄博中山大学张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秘书:张华(兼)陨石及天体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缪秉魁桂林理工大学副主任委员:秦礼萍中国科技大学胡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鸣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永亨广州大学贺怀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惠鹤九南京大学琚宜太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李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院生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林杨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凌宗成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刘小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桂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世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吴昀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肖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志东南京大学徐伟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朱进北京天文馆朱祥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邹永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秘书:李世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微束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献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主任委员:徐伟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袁洪林西北大学地质系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莉北京大学耿红艳香港大学侯可军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侯振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红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李秋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柳小明西北大学宋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苏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孝磊南京大学王志海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夏小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闫峻合肥工业大学杨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岳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詹秀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钟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周红英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秘书:李秋立(兼)岩矿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主任委员:漆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屈文俊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李怀坤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侯贤灯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储著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剑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侯可军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侯振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明月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胡兆初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柳小明西北大学孙亚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方跃合肥工业大学韦刚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夏小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娟同济大学杨涛南京大学杨岳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洪林西北大学张文兰南京大学朱振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秘书:宗克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鲁安怀北京大学副主任委员:董海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陆现彩南京大学万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杨华明中南大学委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代群威西南科技大学范晨子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冯雄汉华中农业大学何毓新浙江大学蒋引珊吉林大学李伟南京大学李艳北京大学李金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娟北京大学刘瑞长春工程学院刘海波合肥工业大学石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孙振亚武汉理工大学汪立今新疆大学王长秋北京大学吴宏海华南师范大学吴平霄华南理工大学袁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周根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秘书:王长秋(兼)。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侯德封奖获奖者论文·Bu 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Vol.27No.4,Oct.2008埃达克质岩的构造背景与岩石组合王 强,许继峰,赵振华,资 锋,唐功建,贾小辉,姜子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摘 要:本文介绍了埃达克质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岩石组合。
埃达克质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构造背景并与不同类型的岩石同时出现:1)火山弧环境中常出现埃达克质岩-高镁安山岩-富N b玄武质岩组合,它的形成可能与板片熔融以及熔体-地幔橄榄岩的相互作用有关;2)大陆活动碰撞造山带环境(如羌塘)中埃达克质岩常与同期钾质或橄榄玄粗质岩共生,这可能与俯冲陆壳熔融和俯冲陆壳熔体交代的地幔橄榄岩熔融有关;3)造山带伸展垮塌环境(如大别山)中埃达克质岩会伴随有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出露,增厚下地壳产生埃达克质岩浆后的榴辉岩质残留体拆沉进入地幔,与地幔橄榄岩的混合可能形成后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的源区;4)大陆板内伸展环境中埃达克质岩常与同期橄榄玄粗质的岩石共生,增厚、拆沉下地壳,以及富集地幔的熔融或岩浆混合在岩石的成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 键 词:埃达克质岩;构造背景;岩石组合;地球动力学中图分类号:P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02(2008)04-0344-07Tectonic Setting and Associated Rock Suites of Adakitic RocksWANG Qiang,XU Ji-Feng,ZH AO Zhen-hua,ZI Feng,TANG Go ng-jian,JIA Xiao-hui,JIANG Zi-qiK ey Laboratory of I sotope Geochronology and G eochemistry,Guangzhou I 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 hou510640,ChinaAbstract:In t his paper,t ectonic setting and associat ed rock suites of adakitic rocks are int roduced.Adakitic rocks can be generated in diff erent tectonic setting and occur together with some ot her types of magmatic rocks.In a vol-canic arc setting,adakitic rock-high-M g andesi te-N b-enriched basaltic rock suit es often occur and are possibly de-rived by slab melting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lab melt and mantle peridotites.In an active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e.g.Qiangtang),adakitic rocks occur together with coeval po tassic or shoshonitc rocks,and their pet rogene-sis is related t o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and mantle peridotites metasomatized by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derived melts.In a collapsed and extensional stage of an orogenic belt(e.g.,Dabie),adakitic rocks sometimes are follow ed by mafic-ult ramafic rocks,which possibly originated f rom a mixed source comprising eclogi tic residue that was formed af ter the ext raction of adakitic magma in the lower crust and mantle perido ti tes.In an extensional setting within a continent,some adakitic rocks are assoc iated wit h coeval shoshonitic rocks,and par-tial melting of thickened or delaminated low er crust and enriched mantle or magmatic mixing play an import ant role in thei r pet rogenesis.Key words:adakitic rocks;tectonic setting;rock suite;geodynamics收稿日期:2008-08-08收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7CB411308);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KZCX2-YW-1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2042,40673037)作者简介:王强(1971—),男,博士,研究员,岩浆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业,获第12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E-m ail: w qiang@. “埃达克岩(adakites)”命名于1990年,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由俯冲的年轻且热的洋壳在榴辉岩相条件下熔融形成的一类具特殊地球化学特征的中酸性火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