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画:中国动画与外国动画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2.53 MB
- 文档页数:33
题目:国内动画与外国动画对比电子信息工程与电气工程学院10电子信息专业学号:2010 0202 00XX姓名:听风摘要:我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很多动画大国的动画题材都是取自于我国的文化,但是国内动画起步较晚,缺乏创新型人才现在很多的方面都不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
恰恰相反欧美等动画大国,走过漫长的历史,动漫数字娱乐,自主研发的能力显得很强,原创能力实力比较雄,能够实现动画的商业化。
关键字:动画创新国内日本欧美通过上这门选修课使我对动画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具体清晰地明白了动画是怎样发展到如当今的高度的。
动漫发展的过程,无疑是从技术到艺术一层层不断进步的。
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后,是否也了解当今动画产业前景如何,中国动画所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问题呢?这对于我们这些新生代力量是个不可不思考的问题。
动画是从十九世纪创立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复合艺术形式,不论在娱乐方面、教育方面还是广告等方面,动画都展现了极强的魅力,深深的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但从现在的动画大片上映情况而反观中国动画制作的现状,发展前景的确令人担忧。
国内动画状况分析现在谈谈我们的中国动漫,国产动画产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已经初具规模,正在努力冲破幼稚的枷锁,并向商业动画前进。
目前还处于动画片起步阶段,种种创作所暴露的问题是暂时性的。
中国动画创作者也正在基于民族文化上努力寻求改变和突破,新的动画风格和形象的尝试。
《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狼》《西岳奇童》、电影版《葫芦兄弟》等动画都是中国动画在不断尝试下的新作。
我们要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充分认识创作实践中艺术之间的个性和共性,努力打造我们本国自己的动画品牌。
当然国产动画也有优秀的作品,比如我们所欣赏过的国产美术片《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部动画的脍炙人口程度已经无须多说了。
其中的人物造型在传统的唯美上有了很大突破,简单的线条勾勒令人耳目一新。
浅析迪斯尼、中国和日本动画各自的特点共同点及不同点09物管1班200903020109 林山湖【摘要】迪士尼动画、中国动画、日本动画是源于不懂的地域特征、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自的动画风格其中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却同样占据着世界动画的不提那个的市场份额。
以自己的风格吸引着全球人的眼球。
那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以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关键字】动画民族特色风格创新1、迪尼斯动画风格迪斯尼的一贯做法和特点是根据孩子们的天性和喜爱发现和挖掘孩子们生活中最有趣的故事塑造孩子们最喜爱的偶像。
宗旨是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和乐趣感受生活的美丽、祥和及温馨在尽量展示好的、美的东西的同时也让他们警惕坏的东西。
迪斯尼一向排斥任何残暴的镜头。
迪斯尼主要的动画电影大家都知道是2D类其中出了无数的经典无论是票房上还是奥斯卡上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哦。
其中经典的有《美人鱼》《小姐与流氓》《阿拉丁》《狮子王》《泰山》《星际宝贝》《石中剑》等等如果你看过以上一些电影的话会发现此类电影的主要观众还是儿童或者是学生里面的童话味道很浓重其中有很多还都是改编自童话经典.其动画风格也是比较明显的.里面的成人因素例如恶搞胡扯低级的喜剧元素还是比较少的.也因此受到学院派的亲睐.后来随着3D的逐渐间发展也有些优秀产品如《埃及王子》《怪诞节惊悚之夜》等等。
迪斯尼动画片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鲜明创作的特点它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音乐优美动听引人人胜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做到了雅俗共赏适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口味。
由于美国人自信的民族气质动画创作多以大团圆结局悲剧性的影片很少努力迎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
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大多不大变形形象优美动物形象大都作大幅度的夸张大头、大眼、大手、大脚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
到了20世纪末大量运用数字技术与电影技术结合使画面更趋逼真形象达到完美的画面效果。
美国善于塑造典型推出动画明星从1914年的恐龙葛蒂到2002年的怪物史莱克为世界动画艺术宝库推出了难以计数的具有各种造型和各种鲜明性格的为全球人稔熟和喜爱的动画明星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与之比肩的。
浅析中美动画的差异中国动画片自1940年,至2001年为止,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40~1965年是中国动画的蓬勃发展期。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多。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新的动画形式的加入,中国的动画事业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1976~1990年是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
经历了文革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这使动画片被定位给小朋友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地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的动画片的尴尬地位。
而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动画如《哪咤闹海》、《金猴降妖》等。
从整体上看,这是个比较平均的时代。
1990~2001年是中国动画的黑铁时代。
首先是90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白银时代的那种固有自封的局面停止了,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种体制制作单位的多元化发展,制作的数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便制作数量比以往也有较大提高。
其次是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采用统购统销的计划政策,把动画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
总结完中国的动画发展史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美国动画的发展情况。
我们同样也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1907~1937年是开创阶段。
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
这一时期的动画影片只有短短的5分钟左右,用于正式电影前的加演,制作比较简单粗糙。
1937~1949年是美国动画片的初步发展时期。
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长达74分钟,这在美国动画片史上是个史无前例的创举,继而推出《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动1950—1966年是美国动画片第一次繁荣时期。
中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的比较与启示【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中西方影视动画动画创作观念的比较,得到中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异同。
中西方影视观念来源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延展,因此才会产生中西方不同的观念和相应的影视作品。
通过这方面的阐述,对动画创作创新性思维和动画剧本创新性方向具影视动画创作具有最动人、最传神、最有生命力的艺术。
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艺术家通过影视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立足于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乃至民族文化的探讨,因为这是来自于创作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根植于血液中的原动力,创作观念是艺术创作的土壤,没有创作观念的作品就没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以中西方影视动画动画创作观念为切入点,通过论述进而总结出动画创作的思维,使得动画作品的创作具有中国的鲜明民族特色,因此对中国动画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中西方文化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的影响影视动画创作观念主要来源于思维观念,动画艺术家思维来自本土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本土文化的影响对动画创作者影响深远。
中国含蓄思维,强调儒家思想、中规中矩。
西方开放思维,表情夸张。
这种思维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动画创作者。
2 中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中国影视动画的题材来源于神话和民间传说、成语谚语故事、童话故事和反映现实方面的故事。
例如《哪吒闹海》来自中国神话《封神演义》,《鹬蚌相争》来源于中国成语。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利用中国元素动画表现动画的意境美。
中国动画艺术家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忽略了动画本质。
由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儒家思想深度影响中国创作观念,因此,在动画的创作中更加注重的是寓教于乐。
相反,对创新性、文化及受众群体考虑过少。
3 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以美国动画为例美国动画创作观念以经典童话为主,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阿拉丁》的形象夸张,手大脚大的特点,人物形象幽默风趣。
探究其创作观念思维方式主要是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进取性和创新性特征影响着美国动画的文化取向;同时,作为美国文化价值核心的个人主义精神,同样存在于美国动画中,并促进着美国动画的发展;此外,美国人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也同时推动了动画产业。
审美的差异性——中西方动漫产业的比较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首先就具有审美价值。
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思维美学形态和视听美学形态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动漫艺术美学的基本形态。
人们通过不同的动漫艺术类别,分别传达的不同的视觉享受,赋予作品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并产生审美的快感。
一、动漫产业及现状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许多发达国家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重。
一部《狮子王》投资4500万美元,其获得收益是8000多万美元,己经大大超过一般影视电影所带来的收益。
可在当今世界上,真正称得上的动漫大国的又屈指可数了,而美国和日本又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东西方动画产业的代表。
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是动漫产业的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生产的动漫产品的数量之多,还因为动漫产业在它们的社会中得到的高度认可,动漫文化已经成为这两个国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观看动画片的人群在不断扩大,由开始的父母孩子去观看,变成了从儿童到青年,甚至到中老年的庞大观众群。
每一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动画片成为参与角逐的重头戏。
美国的迪斯尼动画公司,已获得了30几座奥斯卡奖。
这是美国动画繁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美国,除了迪斯尼,还有梦工厂、华纳、福克斯兄弟等公司积极研发制作动画片,每个公司都有庞大的工作团队,他们在一起办公,使用先进的3D软件和高科技手段进行制作。
每个公司都能在短期内制作出一部高质量的动画片。
日本的动漫产业也是非常发达,已成为其第三大产业。
总之,日美两国的动画产业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二、以迪斯尼为代表的西方动漫迪斯尼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取得成就最大的动画公司了,小时候,那个可爱的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轻快的音乐、幽默而夸张的语言,至今使人难以忘怀。
纵观迪斯尼动画的发展历程,似乎可以看到它的动画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模式,利用周围的文化,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经过加工再创作,创造出不同效果的具有强烈美国味的动画影片。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动画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通过绘画、音乐和故事情节,它可以让观众沉浸于一个虚构的世界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动画角色的塑造是动画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形象和性格往往反映出了创作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
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从动画角色的塑造上可以看出中美价值观上的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外貌上可以看出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在美国的动画中,人物角色往往被塑造得更加夸张和夸张,他们有着五官明显、身材高大、肌肉发达的特征,而在中国的动画中,人物角色往往会被塑造得更加柔和和纤细,他们的五官会显得更加柔和、融洽。
这个差异反映了两国文化中对于外貌美的不同追求:在美国,外貌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自信和力量的象征,而在中国,外貌往往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种文雅和含蓄的表现。
这种差异也体现出了中美文化中对于个人形象的不同看法。
从动画角色的故事情节上可以看出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在美国的动画中,故事情节往往更加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成长的表达,他们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激烈的冲突和战斗,如《美国队长》和《蜘蛛侠》等,而在中国的动画中,故事情节往往更加注重家庭和情感的表达,他们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温馨和感人的氛围,如《大圣归来》和《小王子》等。
这个差异反映了两国文化中对于成长与家庭的不同追求:在美国,独立和成长往往被看作是一种需要追求的品质,而在中国,家庭和情感的表达往往更被看作是一种需要追求的品质。
中美文化在动画角色的塑造中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通过动画角色的外貌、性格和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中美文化对于自信和力量、冒险精神和善良、个人成长和家庭的不同追求,这也使得中美文化在动画领域中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中美合作动画作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与价值观。
浅析中美动画中的文化差异作者:沈碧萍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0期摘要: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动画作品,而每一个动画作品都呈现出与之文化相关的独具特色的特点。
中美动画在文化传统、创作方式和传播文化理念上都存在着诸多显著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中美动画的差异,并剖析了产生中美动画差异的原因。
引言动画这一奇特的艺术,追溯源头,其实它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动画作为一个独特的影片种类,以其卡通的影像元素、童心童趣的情感展现、恣意丰富的想像空间。
它作为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诠释各国文化的不同层面。
本文从动画片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两国动画片在文化传统、创作方式、传播理念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其中就折射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动画的差异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中美动画的差异(一)中美动画中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中庸思想影响中国人至深,中国的动画中没有利益的驱使,自然也只对动画艺术用情专一,对动画事业执著追求。
中国人心中经典的任何一个形象,通过中国动画有的只是无穷的赞美和不断的改写改变。
正是因为中国人的中庸对祖辈文化思想的无限崇拜和景仰,使得中国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一直保持着一种传奇的色彩。
中国的动画多为传统的神仙人物,来塑造中国式的动画,总是逃不出条条框框的束缚。
美国的文化传统则为在动态思维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的美国人不喜欢正规的约束,喜欢跳跃性的思维模式。
他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经验,把新的创作理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一切为了实现思维上的突破而成功。
因此他们的动画产业也反映了本民族的性格特点,突破思维的束缚,各题材的动画片,各种动画角色(二)中美动画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具有含蓄深沉的品质,性格的含蓄成为中国人区别于西方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并成为中华文化美学中的一个审美范畴。
水墨画线条简单、虚虚实实,大片的空白可以是云、也可以是水和天空。
中美动画之差异[摘要] 自十九世纪动画诞生以来,各个国家对于动画的创造与研究就不曾间断过,创造是动画艺术魅力之所在。
动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它全面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风情和不同的经济形态,纵观世界一百多年来动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发展的历史,它们所经历过的兴与衰,以及其所呈现的艺术特色,也就各不相同。
也正因如此,世界动画才得以具有如此斑斓多姿的绵延景观。
本文以中国与美国为例,在题材内容、动画形象、音乐、艺术性上介绍有关两个国家的动画差异。
[关键词] 动画差异中美引言动画片早已有之,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很长的时间,2006年恰好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诞生80年,当时是由万氏兄弟在上海制作了一部叫《大闹画室》的短片。
上世纪40年代,他们又制作了亚洲历史上第一部动画影院长片叫《铁扇公主》。
这些说明中国在动画产业方面的起步还是相当早的。
但是就中国动漫的发展状况来说,一直到文革结束之前甚至可以说到90年代中以前,中国的动画产业都是和市场脱节的,完全是计划经济模式:全国只有一家专业的动画片制作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影厂)。
当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片如《大闹天宫》等等,还有一种就是短片如《小蝌蚪找妈妈》,但都是胶片拍摄,产量不高。
所以对于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我们看过的最早的国产动画片应该是《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大闹天宫》《九色鹿》之类。
但是这些优秀动画片只是昙花一现,和八十年代开始引进来的进口动画片比较,无论从影响力、影响范围还是影像时间来说都远远的落后了。
为什么中国动画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文从中国与美国动画之间的差异为例,浅析了中国动画的历史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句话,给你一张白纸,不论什么样的梦想和奇迹都可以实现。
自十九世纪动画诞生以来,各个国家对于动画的创造与研究就不曾间断过,创造是动画艺术魅力之所在。
动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它全面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点。
浅议当今中国动画与欧美动画中角色设计的区别动画角色就是指动画片中的主角人物,也就是类似普通电影中的电影演员动画角色,是通过动画设计人员制作出来的,如同电影中的角色是由剧本编剧和作家刻画出来的一样,动画角色的创作在整个动画影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部出色的动画作品不仅要有题材十分丰富的动画故事还需要有打动人心个性独特的动画角色来衬托,这样才能创作出色的动画作品吸引观众的眼球,获得不错的口碑。
标签:中国动画;欧美动画;角色设计;区别;借鉴动画角色的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动画造型不仅可以使角色形象跃然于荧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在表现思想内涵上有着极大的发展,积累了内在的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加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而中国动画角色设计与欧美国家的动画角色设计也有着较大的不同,中国动画起步虽然较快,但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当今中国动画中角色设计的特点长期的民族文化差异和国情差异导致了我国在动画角色上的设计理念与西方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中国动画角色设计中强调的是永恒,恪守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的沉淀下形成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深深地体现在动画角色设计方面,我国每一部动画作品中都表现着独特的中华文化,以及丰富的情感。
1961年,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部动画片,讲述了小蝌蚪经历种种困难,最后在他的坚持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传递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动画片也是我国第一部以水墨画为题材动画片,创造性地将水墨画与动画技术相结合,称得上我国民族文化对世界艺术上的无私贡献,而这部作品也受到了世界瞩目。
中国动画作品中的角色设计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非《宝莲灯》莫属了,《宝莲灯》中国传统动画作品的典范。
该动画作品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宝莲灯》讲述了沉香劈山救母的感人故事,从《宝莲灯》中看出中国动画片更注重的是动画片中含有的教育意义,在角色的塑造上墨守成规,人物角色一般都表现出独特的东方特色。
中国动漫弱势说到动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经典形象就是米老鼠、加菲猫、机器猫┉┉中国有自己的经典动漫形象吗?从大量借鉴京剧手法制作的《大闹天宫》、齐白石的《小蝌蚪找妈妈》、国画色彩鲜明的《鹿铃》、没有旁白的《兰花花》等,1980年之前制作的动画片数量虽少,但其画面的精美、富有特色的个性、故事情节的不落俗套、艺术含量之高绝对在世界动画中处于第一流的水平。
《大闹天宫》、《天书奇谭》、《哪吒》等几乎是让人百看不厌。
这些片子的质量足以让美国的动画大片逊色三分。
在当时电视动画片的制作也很不错,如《火童》、《九色鹿》、《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
水墨动画、蜡染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品种的丰富更是让人赞叹,每一种类型的动画都有精品,而且题材也非常多样。
但是从七十年代末之后,中国动漫开始没落。
改革开放后,众多的国外动漫乘虚而入。
很多70年代的人印象深刻的《铁臂阿童木》,当初是免费赠送给中国放映的;到了1992年前后,《七龙珠》、《圣斗士星矢》等日本漫画铺天盖地席卷中国,我们自己的漫画就基本没有声音了。
从《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花仙子》,到卡通《机器猫》,到后来的《同班同学》、《爱情白皮书》、《东京爱情故事》等,再加上台湾朱德庸的《涩女郎》等,放眼望去,几乎叫得响的动画片中没有一部是中国内地创作的。
目前内地漫画市场的99%以上被日本漫画占据。
据统计,现在全国动画从业者不足1万人,只及韩国1/3。
国产动画年产量不足1万分钟,仅及日本的1%。
国内的动画播映市场,积弱经年,更遑论其衍生产品。
超过80%的青少年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画。
现在中国当代动漫确实是没落了,中国动画业在运作上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提到中国当代动漫,就不能不提《画书大王》。
1993年,中国第一家漫画公司“金虹制作组”在四川成立,随后在深圳扎根。
隔年,国内第一本漫画杂志《画书大王》出版发行,这标志着国内漫画的新开始。
中国漫画的真正发展,应说是在1996年之后。
从动画片看中xx文化差异动画片作为一个独特的影片种类,以其卡通的影像元素、童心童趣的情感展现、恣意丰富的想像空间,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依然在全世界备受欢迎。
最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诠释各国文化的不同层面。
从动画片看中美文化差异,是一个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话题,能充分体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一、动画片元素所折射的xx文化的差异11主题美国动画片取材广泛,有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德国童话《白雪公主》,中国历史故事《花木兰》;有动物世界的《狮子王》,自然界的《海底总动员》、《蔬菜宝贝》,人与自然关系的《小泰山》系列,科幻世界的《变形金刚》;既有像《猫和老鼠》这样老少皆宜的画,也有像《美女与野兽》、《风中奇缘》这样更宜于成人观看的爱情故事片。
可以说各种题材在美国动画片中都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因此我们总能看到美国动画片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世界动画潮流。
不断变化的主题和跳跃的故事情节把不属于本国文化的故事重新包装,美国文化彻底篡改了源于本土的文化。
从这一个层面看美国动画的主题体现了美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无论是中国故事的取材还是阿拉伯的题材,都只是借助一个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动画主题时刻影射着美国的意识形态。
中国动画的主题比较单一,“寓教于乐”应用于中国动画文化精神之首。
中国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寓教于乐”作为中国动画的传统精神自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中国传统素来“文以载道”,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审美期待,都隐含对“寓教于乐”的强烈需求。
无论早期的《铁扇公主》、《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还是后来的《阿凡提的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
无论是憨态可掬的动画人物还是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中国动画__中国动画的主题无不体现着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动画片也为这一目的而单一的存在,缺少娱乐性。
2人物中国的动画带有传统思想,许多经典的动画形象不是为动画而专门创作的,而是中国古典神话的另一种诠释,大多数为动画而创造的纯粹的人物并没有留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论中外动画的差异▬▬▬▬中美日动画的差异摘要随着制作技术的进步和艺术潮流的演进,世界各国的动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样风格。
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国家创作的影视动画,有着明显的差异。
动画的差异源于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一、前言从中日美三国动画的各自的特征以及各国文化对动画的影响等方面对三国的动漫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主要从其艺术特征、审美创作风格、音效风格,视觉与听觉方面分析,也与其每个国家特有的特色文化进行分析。
二、中美日主要艺术特征(1)中国主要艺术特征中国动画的艺术特征来自于中国的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深受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影响。
中国动画最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就是“写意”。
一是情节的写意。
与别的国家相比较,中国动画片在情节设计上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例如打斗动作中不是在于你死我活的结果,而是将打斗动作想舞蹈一样来表演。
而这种以舞蹈形式来演绎战斗场面的美术特征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京剧将具体化的情节转化为象征性动作的表达方式。
二是动作的写意。
中国动画片中的动画设计注重“功能性”而不是“合理性”。
常常把现实的动作加以线条意象化,将日常动作转化为写意的表演。
三是主题的写意。
中国动画片赋予寓教于乐的使命,往往通过幻想的故事表现深刻的主题。
主题往往含蓄、隐晦不像西方善恶二元独立。
(2)美国主要艺术特征迪斯尼风格的美国动画。
迪斯尼对于动画的理解,决定了美国动画片作为大众娱乐工具的发展方向,建立了鲜明风格。
迪斯尼动画的特点包括: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动作生动夸张,音乐优美动听,适合绝大数观众的审美口味。
2)日本主要艺术特征手冢治虫首创借用电影镜头语言来绘制漫画,在有限经费的情况下,一有限的资源,制造出无限的效果。
手冢治虫作品强调“人性”,成为日本动画的奠基精神。
作品中的角色多半具备复杂多面的性格,好人也有利欲熏心的时候,坏人也有动恻隐之心的时候。
即使不用煽情的手法美化人性,故事也会表现了他对人性的信心与期待。
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动画的特点摘要:中国、日本、美国的动画的特点,他们以不同的风格形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关键字:动画、特点、技术、内容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格和视角,在世界动画舞台上有着特殊的一席之地。
下面谈谈中国动画的独特之处:第一:强调内容的健康性。
中国动画片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里没有血腥,更没有色情。
第二,形式不拘一格。
上下五千年、悠悠文明史,造就了中国动画片百花齐放的格局。
同是水墨动画片,就可以运用多种风格的画意。
齐白石、贾又福、李可染的笔法在不同的动画当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
第三:坚持民族绘画传统。
中国的动画片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绘画到雕塑,从剪纸到皮影,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好材料。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
例如:《三个和尚》借鉴了中国戏曲风格;《骄傲的将军》表现的是京剧风格;《渔童》、《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
再例如,《大闹天宫》成功运用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鹿铃》、《山水情》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而《南郭先生》、《火童》则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
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等国的魔鬼、魔法、巫术不同,中国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本土化,像手持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爱管闲事的土地爷,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都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风”,即使绘写现代生活的动画片,也都纯然是一派中国气概。
我们不仅看到了《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优秀的动画片,我们同样看到了迪斯尼乐园这样享誉世界的娱乐场所。
这就是现代卡通艺术的发展之路:不仅要有一个系统的文化产业,更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卡通产业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