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画:中国动画与外国动画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2.53 MB
- 文档页数:33
题目:国内动画与外国动画对比电子信息工程与电气工程学院10电子信息专业学号:2010 0202 00XX姓名:听风摘要:我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很多动画大国的动画题材都是取自于我国的文化,但是国内动画起步较晚,缺乏创新型人才现在很多的方面都不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
恰恰相反欧美等动画大国,走过漫长的历史,动漫数字娱乐,自主研发的能力显得很强,原创能力实力比较雄,能够实现动画的商业化。
关键字:动画创新国内日本欧美通过上这门选修课使我对动画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具体清晰地明白了动画是怎样发展到如当今的高度的。
动漫发展的过程,无疑是从技术到艺术一层层不断进步的。
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后,是否也了解当今动画产业前景如何,中国动画所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问题呢?这对于我们这些新生代力量是个不可不思考的问题。
动画是从十九世纪创立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复合艺术形式,不论在娱乐方面、教育方面还是广告等方面,动画都展现了极强的魅力,深深的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但从现在的动画大片上映情况而反观中国动画制作的现状,发展前景的确令人担忧。
国内动画状况分析现在谈谈我们的中国动漫,国产动画产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已经初具规模,正在努力冲破幼稚的枷锁,并向商业动画前进。
目前还处于动画片起步阶段,种种创作所暴露的问题是暂时性的。
中国动画创作者也正在基于民族文化上努力寻求改变和突破,新的动画风格和形象的尝试。
《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狼》《西岳奇童》、电影版《葫芦兄弟》等动画都是中国动画在不断尝试下的新作。
我们要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充分认识创作实践中艺术之间的个性和共性,努力打造我们本国自己的动画品牌。
当然国产动画也有优秀的作品,比如我们所欣赏过的国产美术片《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部动画的脍炙人口程度已经无须多说了。
其中的人物造型在传统的唯美上有了很大突破,简单的线条勾勒令人耳目一新。
浅析迪斯尼、中国和日本动画各自的特点共同点及不同点09物管1班200903020109 林山湖【摘要】迪士尼动画、中国动画、日本动画是源于不懂的地域特征、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自的动画风格其中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却同样占据着世界动画的不提那个的市场份额。
以自己的风格吸引着全球人的眼球。
那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以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关键字】动画民族特色风格创新1、迪尼斯动画风格迪斯尼的一贯做法和特点是根据孩子们的天性和喜爱发现和挖掘孩子们生活中最有趣的故事塑造孩子们最喜爱的偶像。
宗旨是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和乐趣感受生活的美丽、祥和及温馨在尽量展示好的、美的东西的同时也让他们警惕坏的东西。
迪斯尼一向排斥任何残暴的镜头。
迪斯尼主要的动画电影大家都知道是2D类其中出了无数的经典无论是票房上还是奥斯卡上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哦。
其中经典的有《美人鱼》《小姐与流氓》《阿拉丁》《狮子王》《泰山》《星际宝贝》《石中剑》等等如果你看过以上一些电影的话会发现此类电影的主要观众还是儿童或者是学生里面的童话味道很浓重其中有很多还都是改编自童话经典.其动画风格也是比较明显的.里面的成人因素例如恶搞胡扯低级的喜剧元素还是比较少的.也因此受到学院派的亲睐.后来随着3D的逐渐间发展也有些优秀产品如《埃及王子》《怪诞节惊悚之夜》等等。
迪斯尼动画片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鲜明创作的特点它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音乐优美动听引人人胜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做到了雅俗共赏适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口味。
由于美国人自信的民族气质动画创作多以大团圆结局悲剧性的影片很少努力迎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
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大多不大变形形象优美动物形象大都作大幅度的夸张大头、大眼、大手、大脚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
到了20世纪末大量运用数字技术与电影技术结合使画面更趋逼真形象达到完美的画面效果。
美国善于塑造典型推出动画明星从1914年的恐龙葛蒂到2002年的怪物史莱克为世界动画艺术宝库推出了难以计数的具有各种造型和各种鲜明性格的为全球人稔熟和喜爱的动画明星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与之比肩的。
浅析中美动画的差异中国动画片自1940年,至2001年为止,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40~1965年是中国动画的蓬勃发展期。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多。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新的动画形式的加入,中国的动画事业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1976~1990年是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
经历了文革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这使动画片被定位给小朋友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地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的动画片的尴尬地位。
而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动画如《哪咤闹海》、《金猴降妖》等。
从整体上看,这是个比较平均的时代。
1990~2001年是中国动画的黑铁时代。
首先是90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白银时代的那种固有自封的局面停止了,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种体制制作单位的多元化发展,制作的数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便制作数量比以往也有较大提高。
其次是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采用统购统销的计划政策,把动画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
总结完中国的动画发展史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美国动画的发展情况。
我们同样也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1907~1937年是开创阶段。
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
这一时期的动画影片只有短短的5分钟左右,用于正式电影前的加演,制作比较简单粗糙。
1937~1949年是美国动画片的初步发展时期。
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长达74分钟,这在美国动画片史上是个史无前例的创举,继而推出《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动1950—1966年是美国动画片第一次繁荣时期。
中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的比较与启示【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中西方影视动画动画创作观念的比较,得到中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异同。
中西方影视观念来源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延展,因此才会产生中西方不同的观念和相应的影视作品。
通过这方面的阐述,对动画创作创新性思维和动画剧本创新性方向具影视动画创作具有最动人、最传神、最有生命力的艺术。
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艺术家通过影视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立足于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乃至民族文化的探讨,因为这是来自于创作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根植于血液中的原动力,创作观念是艺术创作的土壤,没有创作观念的作品就没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以中西方影视动画动画创作观念为切入点,通过论述进而总结出动画创作的思维,使得动画作品的创作具有中国的鲜明民族特色,因此对中国动画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中西方文化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的影响影视动画创作观念主要来源于思维观念,动画艺术家思维来自本土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本土文化的影响对动画创作者影响深远。
中国含蓄思维,强调儒家思想、中规中矩。
西方开放思维,表情夸张。
这种思维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动画创作者。
2 中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中国影视动画的题材来源于神话和民间传说、成语谚语故事、童话故事和反映现实方面的故事。
例如《哪吒闹海》来自中国神话《封神演义》,《鹬蚌相争》来源于中国成语。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利用中国元素动画表现动画的意境美。
中国动画艺术家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忽略了动画本质。
由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儒家思想深度影响中国创作观念,因此,在动画的创作中更加注重的是寓教于乐。
相反,对创新性、文化及受众群体考虑过少。
3 西方影视动画创作观念,以美国动画为例美国动画创作观念以经典童话为主,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阿拉丁》的形象夸张,手大脚大的特点,人物形象幽默风趣。
探究其创作观念思维方式主要是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进取性和创新性特征影响着美国动画的文化取向;同时,作为美国文化价值核心的个人主义精神,同样存在于美国动画中,并促进着美国动画的发展;此外,美国人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也同时推动了动画产业。
审美的差异性——中西方动漫产业的比较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首先就具有审美价值。
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思维美学形态和视听美学形态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动漫艺术美学的基本形态。
人们通过不同的动漫艺术类别,分别传达的不同的视觉享受,赋予作品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并产生审美的快感。
一、动漫产业及现状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许多发达国家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重。
一部《狮子王》投资4500万美元,其获得收益是8000多万美元,己经大大超过一般影视电影所带来的收益。
可在当今世界上,真正称得上的动漫大国的又屈指可数了,而美国和日本又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东西方动画产业的代表。
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是动漫产业的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生产的动漫产品的数量之多,还因为动漫产业在它们的社会中得到的高度认可,动漫文化已经成为这两个国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观看动画片的人群在不断扩大,由开始的父母孩子去观看,变成了从儿童到青年,甚至到中老年的庞大观众群。
每一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动画片成为参与角逐的重头戏。
美国的迪斯尼动画公司,已获得了30几座奥斯卡奖。
这是美国动画繁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美国,除了迪斯尼,还有梦工厂、华纳、福克斯兄弟等公司积极研发制作动画片,每个公司都有庞大的工作团队,他们在一起办公,使用先进的3D软件和高科技手段进行制作。
每个公司都能在短期内制作出一部高质量的动画片。
日本的动漫产业也是非常发达,已成为其第三大产业。
总之,日美两国的动画产业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二、以迪斯尼为代表的西方动漫迪斯尼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取得成就最大的动画公司了,小时候,那个可爱的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轻快的音乐、幽默而夸张的语言,至今使人难以忘怀。
纵观迪斯尼动画的发展历程,似乎可以看到它的动画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模式,利用周围的文化,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经过加工再创作,创造出不同效果的具有强烈美国味的动画影片。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动画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通过绘画、音乐和故事情节,它可以让观众沉浸于一个虚构的世界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动画角色的塑造是动画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形象和性格往往反映出了创作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
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从动画角色的塑造上可以看出中美价值观上的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外貌上可以看出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在美国的动画中,人物角色往往被塑造得更加夸张和夸张,他们有着五官明显、身材高大、肌肉发达的特征,而在中国的动画中,人物角色往往会被塑造得更加柔和和纤细,他们的五官会显得更加柔和、融洽。
这个差异反映了两国文化中对于外貌美的不同追求:在美国,外貌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自信和力量的象征,而在中国,外貌往往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种文雅和含蓄的表现。
这种差异也体现出了中美文化中对于个人形象的不同看法。
从动画角色的故事情节上可以看出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在美国的动画中,故事情节往往更加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成长的表达,他们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激烈的冲突和战斗,如《美国队长》和《蜘蛛侠》等,而在中国的动画中,故事情节往往更加注重家庭和情感的表达,他们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温馨和感人的氛围,如《大圣归来》和《小王子》等。
这个差异反映了两国文化中对于成长与家庭的不同追求:在美国,独立和成长往往被看作是一种需要追求的品质,而在中国,家庭和情感的表达往往更被看作是一种需要追求的品质。
中美文化在动画角色的塑造中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通过动画角色的外貌、性格和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中美文化对于自信和力量、冒险精神和善良、个人成长和家庭的不同追求,这也使得中美文化在动画领域中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中美合作动画作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与价值观。
浅析中美动画中的文化差异作者:沈碧萍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0期摘要: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动画作品,而每一个动画作品都呈现出与之文化相关的独具特色的特点。
中美动画在文化传统、创作方式和传播文化理念上都存在着诸多显著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中美动画的差异,并剖析了产生中美动画差异的原因。
引言动画这一奇特的艺术,追溯源头,其实它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动画作为一个独特的影片种类,以其卡通的影像元素、童心童趣的情感展现、恣意丰富的想像空间。
它作为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诠释各国文化的不同层面。
本文从动画片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两国动画片在文化传统、创作方式、传播理念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其中就折射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动画的差异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中美动画的差异(一)中美动画中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中庸思想影响中国人至深,中国的动画中没有利益的驱使,自然也只对动画艺术用情专一,对动画事业执著追求。
中国人心中经典的任何一个形象,通过中国动画有的只是无穷的赞美和不断的改写改变。
正是因为中国人的中庸对祖辈文化思想的无限崇拜和景仰,使得中国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一直保持着一种传奇的色彩。
中国的动画多为传统的神仙人物,来塑造中国式的动画,总是逃不出条条框框的束缚。
美国的文化传统则为在动态思维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的美国人不喜欢正规的约束,喜欢跳跃性的思维模式。
他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经验,把新的创作理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一切为了实现思维上的突破而成功。
因此他们的动画产业也反映了本民族的性格特点,突破思维的束缚,各题材的动画片,各种动画角色(二)中美动画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具有含蓄深沉的品质,性格的含蓄成为中国人区别于西方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并成为中华文化美学中的一个审美范畴。
水墨画线条简单、虚虚实实,大片的空白可以是云、也可以是水和天空。
中美动画之差异[摘要] 自十九世纪动画诞生以来,各个国家对于动画的创造与研究就不曾间断过,创造是动画艺术魅力之所在。
动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它全面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风情和不同的经济形态,纵观世界一百多年来动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发展的历史,它们所经历过的兴与衰,以及其所呈现的艺术特色,也就各不相同。
也正因如此,世界动画才得以具有如此斑斓多姿的绵延景观。
本文以中国与美国为例,在题材内容、动画形象、音乐、艺术性上介绍有关两个国家的动画差异。
[关键词] 动画差异中美引言动画片早已有之,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很长的时间,2006年恰好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诞生80年,当时是由万氏兄弟在上海制作了一部叫《大闹画室》的短片。
上世纪40年代,他们又制作了亚洲历史上第一部动画影院长片叫《铁扇公主》。
这些说明中国在动画产业方面的起步还是相当早的。
但是就中国动漫的发展状况来说,一直到文革结束之前甚至可以说到90年代中以前,中国的动画产业都是和市场脱节的,完全是计划经济模式:全国只有一家专业的动画片制作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影厂)。
当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片如《大闹天宫》等等,还有一种就是短片如《小蝌蚪找妈妈》,但都是胶片拍摄,产量不高。
所以对于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我们看过的最早的国产动画片应该是《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大闹天宫》《九色鹿》之类。
但是这些优秀动画片只是昙花一现,和八十年代开始引进来的进口动画片比较,无论从影响力、影响范围还是影像时间来说都远远的落后了。
为什么中国动画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文从中国与美国动画之间的差异为例,浅析了中国动画的历史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句话,给你一张白纸,不论什么样的梦想和奇迹都可以实现。
自十九世纪动画诞生以来,各个国家对于动画的创造与研究就不曾间断过,创造是动画艺术魅力之所在。
动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它全面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