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高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秋兴八首》(其一)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8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张玉亚文院免师班57一、教学设想《秋兴八首(其一)》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其基本格调是悲秋,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这也是杜甫诗中的特色。
教学时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作的深刻含义。
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参照课下注释及课后题,疏通文意。
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诵读、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力,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联系,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悲秋,当然也出现了颂秋的作品。
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关于秋天的诗句,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学生会结合已学的知识和课外阅读的知识回答问题)我们今天再欣赏一首关于秋天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诗人简介1、生平(根据课下注释及学过的知识请学生来介绍杜甫,教师补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
“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1 教材背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感人的季节。
《秋兴八首》是唐代咏秋诗的经典之一,作者呈现了秋季的多重景色和人们对秋的多种情感。
此篇诗文恰当地表现了唐代文人的秋日情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深刻与洒脱。
1.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及意义;2.理解秋兴的意象与描写手法;3.发现秋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4.学习审美鉴赏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2.分析作者的情感;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2.1 教学内容2.1.1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
2.1.2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了解和阅读,准备相关资料;3.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说,自由评论。
2.2 教学过程2.2.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2.2.2 讲解诗歌内容教师讲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本文共八首,旨在歌咏秋日的美景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描写手法:以多个比喻、隐喻和对比的手法来描绘秋的美好,如“清露滴初秋,丹枫落叶满”、“发愁最是关东,潇洒须看山西”,且用虚词烘托秋天的寂静和深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感情色彩:诗人善于用咏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慨和想象,如“人情好似秋天蓝,慰寂寥心泪点鲜”,“幽独兰峰秋水澄,卧看红杏枝头舞”,准确而深刻地描绘了秋天的寂静和深沉;3.深刻主题:咏秋的诗篇常常是一种反思与思考,通过对秋天风景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如“有客无人寂寥处,寒山转色木叶落”,“忧愁别国出天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
【教材解读】
一、诗歌有其特定的风格、思想及意境:《秋兴八首》中写实描绘与美好家园有关的诗歌,其中包括当下季节的特点、清新空气、明朗环境、水乡地貌、岁末希望等,能够给孩子更深入的体验和感受,鼓励他们关心周围的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园。
二、表达方式:七绝的表达方式,拆绝和重绝的技巧,以及词语的丰富多样,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表达上,不仅运用了大量象征性语言(像“烟柳红烛”),而且突出了家园至上的主题思想,用优美的句式和精致的画面尽情展现出了时间的流逝和故乡的美好。
三、语言结构:根据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秋兴八首》特别注重语言的铺陈和情感的表达。
每首诗的开头抒发情感的强烈,表白诗人深厚的感情,同时引出文章的主题 su话题;正文部分实现通过把具体的细节和思想意蕴结合起来,表达出对家乡的珍爱、对未来的向往。
【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分享绘画、影像和语音,唤起同学们对家乡美景的记忆,引发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家乡非物质文化、新生活经验等内容,更好地结合语境阅读诗歌。
二、联系生活激发想象:让学生穿梭在课文的知识世界,试图思考诗
歌的含义,生活体验和语境特质联系手,以观察、思考和发现的方式,更充分地感受诗歌的一切。
三、分组研讨让学生深度思考:发挥讨论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小组中
辩论,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会学生怎样丰富自身的思维
与经验,从而将诗歌中抽象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在一起。
四、激发学生发散思考:把诗句或诗意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激发灵感,依靠激情穿越时日,讲述诗歌中的美好,大胆发散思考,结合实际情
境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诗歌,帮助他们更加深入思考诗歌中的内涵。
麒麟高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教学设计课题:秋兴八首(其一)任教学科高中语文授课班级高一(3)班授课教师尹洪华课题:秋兴八首(其一)一、教材分析: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秋兴八首》(其一)是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也是杜甫暂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写的一组七言律诗的第一首。
它是杜甫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凝聚了杜甫一生的人生体验和心血,是集大成的作品。
在初中已经介绍过唐诗的相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简单方法。
本课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本诗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相对来讲,高一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背诵的初级阶段,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
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诗歌,必须在加强诗歌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筛选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从而引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旨在以这首诗歌为例,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诗歌鉴赏的思维意识。
鉴赏古代诗歌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知人论世;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艺术特色。
具体说来,诗歌鉴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注重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②、解析诗歌题目,基本把握诗歌内容。
③、找出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
④体会诗歌表现手法。
四、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受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人情感的密切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感受杜甫诗歌的深沉情感,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本诗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
今天我试讲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同学们,中外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今朝”表达了昂扬激发之情,“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表达了相思怀远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漂泊凄苦。
不同的诗人面对不同的秋景,表达不同的情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些情语皆心语,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兴八首(其一),体会诗人的悲秋情怀。
(板书题目作者)二、初读现在就让走进我们今天的朗读者,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有请你来。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呢?你来。
你发现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系x i读成“j i”了,看来你听得很认真。
是的,同学们,这个读作x i,意思是牵挂,读错的同学在书上把读音标上。
现在全班一起齐读一遍。
三、析读1、分析首联同学们,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拿起你们的笔,带上你们的思想,和你们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下来了,哪一小组先来说呢?好,第五小组。
你们分享的诗句是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句诗写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四种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你们能具体说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吗?“凋伤”,这个伤让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悲伤。
是的,同学们,如果我把“凋伤”换成“凋落”好吗?不好,你说,因为伤可以表示伤感、伤心,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文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诗人感到悲伤,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有同感。
嗯,你的体会很深刻。
是的,这一句诗通过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写出了杜甫老大伤悲、壮志难酬的情怀。
(板书)2、分析颔联那么颔联呢,哪一组的同学再来分析一下?第一小组。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句诗写了波浪、风云两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乌云密布,仿佛和地面接近的画面。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秋兴八首之一的诗歌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学习此诗,学生将了解到唐代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并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秋兴八首之一的诗歌。
2. 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
3. 理解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其意义和美感。
4. 提升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写作能力。
5. 通过诗歌的学习,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秋兴八首之一的诗歌文本。
2. 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收集唐代文化背景的资料。
3. 投影仪或电视机,播放相关的音视频材料。
4. 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用一首秋天的诗歌或相关图片引出秋季的美丽景色,并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和联想。
导入:教师出示秋兴八首之一的诗歌文本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 诗歌的题目是什么?诗人是谁?2.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3.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呈现:教师在投影仪或电视机上播放相关音视频材料,介绍唐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例如唐朝的盛世、文人雅士的风采以及诗词在社会中的地位。
讲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诗人使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教师可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 这首诗由多少句组成?各句之间有何联系?2. 诗歌中是否有重复的字句?有何作用?3. 诗人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为什么使用这些修辞手法?4. 你如何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拓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其他与秋季相关的古代诗歌,比如《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分析。
实践:学生根据对秋季的感悟和诗歌的启发,进行创作练习。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进行写作,如诗歌、散文等。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化的探索。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体味杜甫律诗的音韵美。
2.感悟杜甫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
3.赏析杜甫律诗中“情”“景”“事”自然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人的人生经历有过耳闻,但缺少整体了解,对杜甫诗歌创作也是如此。
许多学生对诗人的理解,会局限在忧国忧民的定式上,只是机械贴标签,缺少真正的感知和触动。
学生对杜甫七律创作成就没有相应的学习经验,对其诗歌写法的理解,多限于借景抒情,不太注意借事抒怀。
重点难点:重点:悟杜甫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
难点:析杜甫七律诗中“情”“景”“事”自然融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环节一:导入回顾《你好,杜甫》四个阶段的专题学习概况。
引出对“诗圣”的理解。
活动2【活动】环节二:品读诗歌,揣摩情感评论设问:请同学朗读,熟悉三首七律的内容,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设问: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活动3【活动】环节三:品读鉴赏,借景抒情讨论:三首七律诗歌如何借景抒情?设问:引导学生联系杜甫以前的七律写景诗歌,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曲江二首》等比较,分析景致不同预示着心境会有什么变化。
杜甫夔州诗描写的自然景观在写作手法和意蕴底气上与以前比已发生巨大变化,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心中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
活动4【活动】环节四:深入体会,借事抒情讨论:三首七律诗歌如何借事抒情?设问:与《羌村三首》《石壕吏》,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句子比较。
看看同样的事这时期的杜甫用七律怎么写出来的?活动5【讲授】环节五:小结杜诗开阔博大与众不同,别人的诗能写出自己的悲哀就很好了,而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
……可杜甫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那种对时世的关怀并不是有心安排的,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叶嘉莹《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活动6【作业】环节六:巩固训练,能力拓展1.鉴赏《曲江二首(其一)》,由情景事三者关系入手看杜甫七律之成就。
秋兴八首 (其一) - 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介绍;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感悟和审美能力;3.掌握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喜欢、欣赏和创造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简介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的诗歌篇目,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撰写的八首长篇诗歌的第一首。
本课重点讲解兴赋、七绝、夹句等修辞手法,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内容来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导入 (5分钟)1.观看一段介绍欧阳修的短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入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环境和情境;3.引导学生感受初秋的气息,配合八首诗歌的主题进行情感引入。
学习 (30分钟)1.按照兴趣和能力分组,让学生分别对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解读诗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讲解兴趣、七绝、夹句等诗歌常用手法;3.配合课本文本给学生进行解读练习,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情感;4.分组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进行组内探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拓展 (15分钟)1.读一些与秋季有关的古诗词和现代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体验;2.在黑板上呈现几个修辞手法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涂画;3.分组搜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资料,进行理解和讨论。
总结 (5分钟)1.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想和思考;2.小组演讲,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和收获分享;3.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互动、课堂演讲和小组交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检测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课堂表现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能力;2.作业评分,针对课堂讲授的主题方案进行核查;3.辅导答疑,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课后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程进度和教学质量,要清晰地定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旨在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教学设计。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课堂教学情境,提出几个教学方案。
诗歌主题《秋兴八首》系苏轼晚年所作,共八首,此处的《秋兴八首》指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秋游山水的心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首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现出深秋夜景色的静谧感和清幽,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则将诗歌情景转移到了户外,表现出作者随性自由的秋游心境。
整首诗通过抒发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语言特点苏轼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秋兴八首》第一首也不例外,在词汇、修辞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语言特点:1. 以景入诗、以物寄情诗中景色美妙,清淡自然,阔达舒展。
作者把灯光、夏日的风、村中远屋,乃至点心和茶叶等微小事物纳入景色,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作品则又为这些景色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2. 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秋兴八首》主要运用了对仗、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银烛秋光”和“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是平仄相对,配合各自的意象,使句子更加清新而亮丽。
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秋兴八首》第一首为七言古诗,分四句。
头尾各成一对,单句对仗。
本诗采用仄平相间的韵律。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和“轻罗小扇扑流萤”为平仄相对的第一、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牛郎织女星”也是平仄相对的第二、四句。
教学方案1.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后,独立思考全诗的主旨和作者决定采用七言古诗来表达这种主旨的原因。
然后,让每个学生加入一个小组,讨论其独特的见解和学习成果。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探究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 解读诗歌中的意义和主题。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2. 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复印件;3. 教师准备足够的参考资料。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此诗的作者、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古代文化背景。
Step 2 理解诗歌(15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前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感受,例如冷冽的秋夜、宁静的画屏、轻柔的罗裙等。
Step 3 分析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例如借景抒情、拟人等。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塑造作用。
Step 4 解读诗歌意义(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诗人通过描写秋夜和女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状态?Step 5 拓展学习(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表现手法,例如五言绝句的韵律和押韵规律等。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秋天相关的诗歌,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Step 6 总结与展示(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Step 7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创作一首与秋天相关的诗歌。
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点;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同时,意识到内心世界也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着某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荣〞。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荣〞——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寓居xx,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xx,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吟诵感知〔1〕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
首先,由我来朗诵,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
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
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
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秋霜伤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
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孤舟永远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
麒麟高中教育教学技能比
赛——教学设计
课题:秋兴八首(其一)
任教学科高中语文
授课班级高一(3)班
授课教师尹洪华
课题:秋兴八首(其一)
一、教材分析: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秋兴八首》(其一)是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也是杜甫暂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写的一组七言律诗的第一首。
它是杜甫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凝聚了杜甫一生的人生体验和心血,是集大成的作品。
在初中已经介绍过唐诗的相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简单方法。
本课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本诗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相对来讲,高一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背诵的初级阶段,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
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诗歌,必须在加强诗歌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筛选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从而引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旨在以这首诗歌为例,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诗歌鉴赏的思维意识。
鉴赏古代诗歌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知人论世;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艺术特色。
具体说来,诗歌鉴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注重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②、解析诗歌题目,基本把握诗歌内容。
③、找出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
④体会诗歌表现手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受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人情感的密切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感受杜甫诗歌的深沉情感,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本诗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本诗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简单回顾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时3 分钟)
环节二:背景介绍(用时4分钟)
环节三:诵读感知(用时5分钟)
环节四:合作赏析(用时24分钟)
环节五:课堂小结(用时3分钟)
环节六:作业设计(用时1分钟)
八、板书设计:
玉露降枫树调秋气萧森
景凄凉愁苦Array波浪涌风云卷接连天地
丛菊开花开
泪开他日泪
情系舟悲情
孤舟系系心故园心
九、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旨在以这首诗歌为例,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诗歌鉴赏的思维意
识。
高一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背诵的初级阶段,对
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
鉴赏古代诗歌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从诗歌的创
作背景入手,知人论世;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艺术特色。
具体说来,诗歌鉴赏应该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注重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②、解析诗歌题目,基本把握诗歌内容。
③、
找出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
④体会诗歌表现手法。
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和诗人情感的密切联系,
品味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作为培养提升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要手段,这
些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