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鱼类区系现状及人为影响成因的初步探讨(英文)
- 格式:pdf
- 大小:415.98 KB
- 文档页数:4
威胁泸沽湖湿地因子分析泸沽湖位于中国云南省和四川省的交界处,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
泸沽湖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极为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泸沽湖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泸沽湖湿地生态环境,有必要对其受威胁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一、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也对泸沽湖湿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泸沽湖周边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降雨量和温度的波动性增加,自然灾害频发。
这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周边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二、人类活动泸沽湖周边地区的人口增长迅速,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泸沽湖中,导致湖水污染严重,湖泊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过度的捕捞、过度的开发和建设也对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等问题。
三、旅游开发泸沽湖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虽然旅游业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对湖泊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过度的旅游开发导致景区内垃圾增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还存在非法捕鱼、乱砍滥伐等行为,给湖泊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四、非法开采泸沽湖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这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的非法开采行为。
大规模的采石、采矿活动造成了大量的土地破坏和水质污染,直接危害了泸沽湖湿地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旅游开发和非法开采是目前对泸沽湖湿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保护泸沽湖湿地,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限制人类活动的破坏,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应对,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等行为,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泸沽湖湿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泸沽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泸沽湖湿地成为一个美丽的天然风景区,使后代子孙也能够享受到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
StudyFindsHopeinSavingSaltwaterFishCan we have our fish and eat it too? An unusual collaboration of marine ecologists and fisheries management scientists says the answer may be yes.渔业发展能否做到“鱼与熊掌”兼得?海洋生态学家与渔业管理学家之间进行的非同寻常的合作表明,二者或可兼得。
In a research paper in Friday’s issue of the journal Science, the two groups, long at odds with each other, offer a global assessment of the world’s saltwater fish and their environments.周五发行的新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一份研究报告,向来势不两立的这两大派别在报告中对咸水鱼及其生存环境作了全球性评估。
Their conclusions are at once gloomy —overfishing continues to threaten many species —and upbeat: a combination of steps can turn things around. But because antagonism between ecologists and fisheries management experts has been intense, many familiar with the study say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that it was done at all.他们得出的结论可谓喜忧参半,忧的是过度捕捞继续威胁着许多鱼类,喜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可以扭转局面。
doi︰10.16473/ki.xblykx1972.2023.04.006泸沽湖水生生物群落及水生态环境质量研究∗贺克雕1,3,马瑞君1,范莹2,杨世美2,和杰梅2,段昌群3(1.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云南 昆明650106;2.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丽江分局,云南丽江674100;3.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 昆明650901)摘要:以云南泸沽湖水位站、水质站和水生态站2021年实测数据为研究材料,采用指标体系法(水位、水质、水生生物指标),对泸沽湖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探索建立适合于泸沽湖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湖泊的水生态保护、修复与管理提供依据。
结果显示:泸沽湖日平均水位均高于最低运行水位,最低运行水位均能得到保证;总体水质为Ⅰ类,水体清洁,属贫营养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上以绿藻门、硅藻门为主,转板藻、脆杆藻、星杆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上以轮虫、原生动物为主,侠盗虫、表壳虫、砂壳虫为优势种;砂壳虫、表壳虫、螺形龟甲轮虫、长刺异尾轮虫等是泸沽湖浮游动物的常见种,指示水体清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上以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为主,优势种主要为齿斑摇蚊和多足摇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多样性一般,湖周断面多样性指数高于湖心断面,主汛期高于其他时段;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受干扰很小的最优状态。
研究结果表明,转板藻以优势种出现在泸沽湖水体中对营养化进程是一种警示,应密切关注。
关键词:泸沽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态环境质量中图分类号:Q 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46(2023)04-0032-08Study on Aquatic Community and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Quality of Lugu LakeHE Kediao 1,3,MA Ruijun 1,FAN Ying 2,YANG Shimei 2,HE Jiemei 2,DUAN Changqun 3(1.Yunna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Bureau,Kunming Yunnan 650106,P.R.China;2.Lijiang Branch of Yunna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Bureau,Lijiang Yunnan 674100,P.R.China;3.Schoo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901,P.R.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ke Lugu,based on themeasured data of reservoir stage gauging station,water quality stations and water ecological stations in Lugu Lake of Yunnan province in 2021,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thod was used to explore a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uitable for Lugu Lake,with the emphasis on water quantity,water quality and a⁃quatic organism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daily water level of Lake Lugu was higher than the legal mini⁃mum operating water level,and the lowest ecological water level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The water quality rea⁃ches class I standard and the water is clean.It’s an oligotrophic lake.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Chlorophyta and Bacillariophyta,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are Mougeotia ,Fragilaria and Asteri⁃onella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is mainly composed of Rotifer and Protozoa,and is dominated by Strobilidium ,Arcella and Difflugia.Difflugia ,Arcella ,Keratella cochlearis and Trichocerca longiseta are the common species of zoo⁃ 第52卷 4期 2023年8月西 部 林 业 科 学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Vol.52 No.4 Aug .2023 ∗收稿日期:2023-04-19 基金项目:云南省重点科技研发专项“高原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污染协同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2203AC100002)。
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现状及评价袁军【摘要】据1982年3月、2003年8月、2008年6月对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3次动植物资源调查统计,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37科440属870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7科27属41种,种子植物有120科413属829种.植被有8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31个群系.原生脊椎动物104种,其中哺乳类29种,鸟类65种,两栖爬行类6种,鱼类4种.阐述了保护区具有生态系统完整、典型、自然、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珍稀特有,起源古老、孑遗等基本特征.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期刊名称】《陕西林业科技》【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6页(P36-41)【关键词】泸沽湖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评价;保护建议【作者】袁军【作者单位】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云南大理,6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9.9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是198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东邻四川省盐源县,保护区由泸沽湖湿地和湖周山地两部分组成,属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1)以波叶海菜花为特色的水生植物群落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2)以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代表的湖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小果垂枝柏群落;(3)以泸沽湖特有的3种裂腹鱼(小口裂腹鱼、宁蒗裂腹鱼、厚唇裂腹鱼)以及黑颈鹤、猕猴、小熊猫、云南红豆杉、松茸、海菜花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位于东经100°43′36″~100°54′20″,北纬27°36′57″~27°47′02″之间。
总面积 8 133 hm2,其中核心区的面积为3 554.6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7%,缓冲区面积为 1 279.8 hm2,占保护区面积为15.7%,实验区面积为3 298.6 hm2,占保护区面积40.6%[1-5]。
獐子岛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鱼类资源养护效果的初步研究英语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effect of fish resources in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of Zhangzi IslandMarine RanchZhangzi Island Marine Ranch, as one of the largest sea ranch enterprises in China,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breeding and breeding of high-quality seafood for a long tim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ranching industry,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ish resources in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has attractedincreasing attention. This paper aims to conduct a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effect of fishresources in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of Zhangzi IslandMarine Ranch.To begi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reef in Zhangzi Island Marine Ranch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improving the local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artificial reef is made of non-toxic and harmlesspolyethylene materials, which is light, durable andcorrosion-resistant. It provides suitable habitats forvarious marine organisms such as corals, seaweeds, mollusks and fish, and effectively increases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marine life. The artificial reef also promotesthe formation of local marine ecological chai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nutrient element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health of the region.In addition,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of Zhangzi Island Marine Ranch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erms of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of fish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data of the fishery department,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reef, the survival rate of juvenile fish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growth rate of adult fish has also been improved. The artificial reef provides anatural shelter for fish, which not only reduces themortality rate caused by predators and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 but also creates a stable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fish, which promotes the rapi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fish.Furthermore,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eafood products. The breeding environment of fish in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is relatively stable, clean and free from pollution, which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and parasites, and ensures the safety and hygiene of seafood products. In addition,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also creates a natural food chain, which enables fish to feed on natural foods such as plankton and seaweed, thus improving the taste and nutritional value of seafood products.In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reef area in Zhangzi Island Marine Ranch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ish resources. By creating a suitable habitat for marine life,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local marine ecological chain and improving the breeding and growth conditions of fish, the artificial reef area has effectively increased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marine life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seafood products.。
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本土动物调查研究XU Mingwang;HUANG Lichun;LI Xu【摘要】2016年3月、6月、7月采用样线法和访谈调查法对泸沽湖及周边区域本土动物资源现状、特点、分布格局进行调查.共调查记录到两栖类物种1目4科5属8种;爬行类物种1目4科8属8种;鱼类物种1目2科另2亚科2属4种;哺乳类物种6目16科26属29种;鸟类物种14目24科56属65种.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中两栖爬行类物种组成中单属单种的现象较为突出,表现出物种分布面积广,种群数量较大等特点.资源分析与评价结果认为,泸沽湖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相对丰富,物种区系组成典型性良好,物种群落脆弱性高,物种组成自然性高.提出加强科学研究和环境质量控制,扶持社区经济发展等保护建议.【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年(卷),期】2018(043)006【总页数】6页(P47-51,83)【关键词】本土动物调查;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群落脆弱性;环境质量;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作者】XU Mingwang;HUANG Lichun;LI X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9.9;S757.3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
湖东为盐源县泸沽湖镇(原左所区),湖西为宁蒗县永宁乡,当地俗称左所海,古名勒得海、鲁枯湖。
湖面海拔 2 685 m,湖泊长9.5 km,宽7.5 km,最大水深70 m,平均水深40 m,面积49.5 km2,蓄水9.5亿 m3。
泸沽湖属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由1个西北东南向的断层和2个东西向的断层共同构成。
泸沽湖属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支流理塘河水系,入湖河流共18条(云南部分11条,四川部分7条),湖水经东侧的大草海注入盐源县境内前所河,再注入盖祖河(下游称永宁河),再注入卧龙河(又名卧落河、盐源河),入流理塘河,最后排入长江上游干流段金沙江的支流雅砻江。
探讨泸沽湖旅游开发导致的生态问题及对策措施作者:曹寿清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19期摘要:本文探讨了泸沽湖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了主要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泸沽湖;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及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交界处,美丽而神奇的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摩梭文化招来了世界各地游客,是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
旅游业的兴起一方面给沿湖人民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给泸沽湖的生态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云南省建设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和丽江市建设以摩梭文化、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东部精品旅游区旅游政策的规划下,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但由于自身自然人文资源、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限制性因素,泸沽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基于对泸沽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泸沽湖发展的战略框架得以提出。
1 泸沽湖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旅游过度开发给泸沽湖带来了森林植被退化、水生态系统破坏、泸沽湖湖泊淤泥淤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能源等方面的问题。
旅游开发对湖区自然生态、森林植被造成了负面影响。
摩梭人典型的“木楞房”是由木料垒筑而成的四合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向更多的游客提供住宿条件,目前大多所修建的新房不再是摩梭人传统的住宅,而是高达三层或四层用于发展旅游业的“木楞房”。
宾馆的建设再加上每年的烧柴、篝火等的木材需要,现在泸沽湖特别是四川省境内的树木大量减少,一些小山已成了秃顶,失去了泸沽湖神秘的自然景色。
森林的过度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又造成湖泊严重淤积。
为发展旅游业而修通的环湖公路,加速了对原有森林植被的破坏。
据查阅有关资料,泸沽湖流域流失的泥沙量每年达200-300吨,严重威胁着泸沽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垃圾处理方面,由于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日常垃圾剧增,在沿湖较大的村落尤其明显。
污水处理方面,云南省境内已经建立了污水处理站,而四川省境内至今还未建立污水设施,日常污水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根治,仍然存在隐患。
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鱼类区系和资源状况初步调查杨汉运;黄道明【摘要】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4 fish investigation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Yalu Tsangpo River during 2006-2007, 25 fish species was recorded, among which 16 was endemic species from 3 families; Schizothoracinae, Nemacheilinae and Sisoridae and fish fauna was typical plateau fish fauna. Gymnocypris waddelli, Gymnocypris chui and Pseudecheneis sulcatoides was the new recorded specie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Yalu Tsangpo River. 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 Regan, 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 Schizothoraxo'connori (Lloyd), 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 and Schizothorax macropogon (Regan) were the main catch species, which composed more than 90% of the fish captures. Fish resources was protected well in the upper reach, but in the middle reach,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fish overexploration , fish resources decrease, size miniaturization, exotic fish introduction and habitats degradation may cause the function loss of the economic fish germplasm bank.%根据2006年~2007年4次调查结果,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共分布25种鱼类.其中土著鱼类16种,由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及鮡科3个类群组成,属典型的高原鱼类区系.高原裸鲤、兰格湖裸鲤和黄斑褶鮡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支流新纪录种.渔获物主要是由拉萨裸裂尻鱼、双须叶须鱼、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等组成,构成鱼类产量的90%以上.上游鱼类资源保存相对完好,中游资源面临过度捕捞、资源量下降、个体小型化、外来物种入侵及栖息生境恶化等生态问题,有可能导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特有高原经济鱼类种质资源库功能的丧失,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和保护.【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45)004【总页数】5页(P629-633)【关键词】雅鲁藏布江;鱼类区系;鱼类资源【作者】杨汉运;黄道明【作者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武汉430079;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发源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从杰马央宗冰川的末端至里孜为上游段,上游段河长268km,自然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从里孜至派镇为中游段,中游段河长约1 360km,自然植被为灌丛草原和高山草原[1].作者于2006年~2007年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流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曲等主要支流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获得了大量鱼类标本.本研究主要依据实地调查结果,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鱼类区系组成及其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2006年3~4月、6~7月、9月及2007年4~5月,采用三层流刺网、定置刺网、抄网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鱼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使用刺网网目3~10cm,高1.2m,长20~30m;抄网开口30×40cm.调查江段主要有帕羊、里孜、拉孜、荣玛、曲水、桑日、加查、米林、派镇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曲等主要支流.同时还走访了涉及该流域渔业管理的日喀则市、拉萨市、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畜牧水产管理部门及部分当地渔业捕捞人员.渔获物测量体长(精确到0.5mm)和体重(精确到0.1g),然后用8%的福尔马林溶液保存带回,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保存.2 结果2.1 鱼类区系2.1.1 种类组成根据作者的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记载,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鱼类共计25种,隶属于3目、5科、17属(表1).其中高原鱼类区系的种类16种,占鱼类种类总数的64%;外来种9种,即鲤、鲫、鳙、鲢、草鱼、麦穗鱼、棒花鱼、鲇及小黄等,均采自雅鲁藏布江干流,且主要分布于谢通门以下干支流;高原裸鲤、兰格湖裸鲤和黄斑褶鮡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首次被采集到.以往调查认为高原裸鲤仅分布在羊卓雍错等湖泊中,兰格湖裸鲤分布于公珠错、玛法木湖和兰嘎错等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毗邻水系,黄斑褶鮡仅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察隅等江段干支流,这3种鱼类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支流一直没有采集记录[2],为新记录种.而以往文献记述的东方高原鳅、小眼高原鳅本次调查中没有采到.2.1.2 鱼类区系组成及特征裂腹鱼亚科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出现,并随着高原的急剧抬升而特化的类群[3].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及其支流的裂腹鱼类共有8种,占土著鱼类种数的50%,为优势类群.依据曹文宣等提出的裂腹鱼类3种特化等级划分[4],这8种裂腹鱼可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为原始类群,鱼体鳞被覆于全身或局部退化,须2对,此类群有裂腹鱼属的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异齿裂腹鱼3种;第二类群为特化类群(中间类群),体鳞局部退化或全部退化,须1对,此类群有叶须鱼属的双须叶须鱼1种;第三类群为高度特化类群,体鳞全部退化,无须,此类群有裸裂尻鱼属的拉萨裸裂尻鱼、尖裸鲤属的尖裸鲤及裸鲤属的高原裸鲤和兰格湖裸鲤共4种.表1 雅鲁藏布江中上游中上游江段鱼类种类组成Tab.1 Fish species of the upper and middle Yalu Tsangpo River鱼类种名种类调查采到种类历史资料记载种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 Heckel 1.拉萨裂腹鱼S.waltoni (Regan)+++2.巨须裂腹鱼S.macropogon Regan +++3.异齿裂腹鱼S.o`connori(Lloyd)+++叶须鱼属Ptychobarbus Steidachner 4.双须叶须鱼P.dipogon(Regan)+++裸鲤属Gymnocypris Günther 5.高原裸鲤G.waddellii Regan++6.兰格湖裸鲤G.chui Tchang et al. ++尖裸鲤属Oxygymnocypris Tsao 7.尖裸鲤O.stewartii(Lloyd)+++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 Steindachner 8.拉萨裸裂尻鱼S.younghusbandi Regan +++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yinae鳙属Aristichthys Oshima 9.鳙 A.nobilis (Richardson)++鲢属Hypophthalmichthys Bleeker 10.鲢 H.Molitrix(C.et V.)++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 Stiendachner 11.草鱼C.Idellus(C.et V.)++鮈亚科Gobioninae麦穗鱼属Pseudorasbora Bleeker 12.麦穗鱼P.parava(Temminck et Schlegel)++棒花鱼属AbbottinaJordan et Fowler 13.棒花鱼A.rivularis(Basilewsky)++鲤亚科Cyprininae鲤属Cyprinus Linnaeus 14.鲤C.carpio Linnaeus++鲫属Carassius Jarocki 15.鲫C.auratus(Linnaeus)++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 Rendahl 16.细尾高原鳅T.stenura (Herzenstein)+++17.西藏高原鳅T.tibetana Regan +++18.东方高原鳅T.orientalis(Herzenstein)++19.短尾高原鳅T.brevicauda (Herzenstein)+++20.异尾高原鳅T.stewartii(Hora)+++21.小眼高原鳅T.microps(Steindachner)++鲇形目Siluriformes鲇科Siluridae 鲇属Silurus Linnaeus 22.鲇S.asotus Linnaeu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 McClelland续表1鱼类种名种类调查采到种类历史资料记载种类23.黑斑原鮡G.maculatum(Regan)+++褶鮡属Pseudecheneis Blyth 24.黄斑褶鮡P.sulcatus(McClelland)++鲈形目Perciformes塘鳢科Eleotridae小黄M.swinhonis(Güther)++水系有属级类元素 17 17 7水系有种级类元素属Micropercops 25.小黄25 23 13高原鳅属隶属于鳅科条鳅亚科,也是适应于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特殊类群,它与鲤科裂腹鱼亚科鱼类一起构成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主体[3].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有高原鳅6种,占土著鱼类总数的37.5%.鮡科鱼类是逐步适应高原隆起过程,在高原边缘形成的急流环境生活的一些特化的类群.它们具有较强的攀附能力,能适应低温环境,也成为高原区系组成的一部分[3].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及其支流鮡科鱼类共2种,仅占土著鱼类总数的12.5%.黄斑褶鮡主要分布于桑日以下雅鲁藏布江干支流,分布海拔在3 500m以下;黑斑原鮡是目前已知分布海拔最高的鮡科鱼类,有资料记载黑斑原鮡在雅江的最高分布到谢通门一带,但根据我们这次调查结果,黑斑原鮡在海拔高度近4 200m萨嘎县一带还可以发现,是鮡科鱼类分布海拔最高的纪录.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土著鱼类区系组成较单纯,由鲤形目鲤科的裂腹鱼亚科、鳅科的条鳅亚科及鲇形目的鮡科3大类群组成[5-6].这与整个青藏高原的鱼类组成特点相一致,属典型的高原鱼类区系.雅鲁藏布江流域特殊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条件,鲁藏布江中游采集到鲤、鲫、鳙、鲢、草鱼、麦穗鱼、棒花鱼、鲇及小黄等外来鱼类9种,特别是米林以下中游宽谷江段,外来种类多,数量较大.夏季高温季节在渔获物中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个别情况下外来鱼类占渔获量的比例高达20~30%,并发现有这些鱼类繁育的幼鱼,显然,这些外来鱼类多已在雅鲁藏布江形成一定的自然种群.外来种主要是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鱼类,产漂流性鱼卵或粘性卵,许多种类食性单纯,有洄游习性,对水位变动敏感,并能适应较高的温度.2.2 鱼类资源现状雅鲁藏布江鱼类区系相对较为简单,不同江段经济鱼类种类差别不大,但因生态环境的差异,渔获物组成比例存在一定差别.它们当中,除黑斑原鮡仅分布在萨嘎以下雅鲁藏布江中游、黄斑褶鮡分布于桑日以下中下游干支流外,其余种类在雅鲁藏布江的中上游干支流分布较为广泛.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渔业捕捞情况看,主要捕捞区域集中在中游林芝、拉萨和日喀则附近的3大宽谷水域.据2006年~2007年对渔获物的统计结果,林芝附近水域日均单船产量约100kg·船-1·日-1,拉萨附近水域日均单船产量75kg·船-1·日-1,日喀则附近水域日均单船产量110kg·船-1·日-1,谢通门以上尤其是雅鲁藏布江上游江段,由于人口密度低,当地市场消费水平不高,加上鲜鱼运输不便,商业捕捞产量较为有限,鱼类资源保存相对完好.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渔获物主要是由拉萨裂腹造就了鱼类分布的特异性.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支流分布的16种土著鱼类中,除6种高原鳅和黄斑褶鮡分布较为广泛外,其余9种均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水系特有鱼类,占土著鱼类总数的56.25%.调查发现雅鲁藏布江的外来鱼类日益增多.雅鱼、巨须裂腹鱼、异齿裂腹鱼、双须叶须鱼、拉萨裸裂尻鱼等组成,他们构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鱼类产量的90%以上.其中,异齿裂腹鱼、拉萨裸裂尻鱼比重最大,分别占27.71%、26.42%,其次是双须叶须鱼占17.73%,巨须裂腹鱼占14.34%,拉萨裂腹鱼占7.66%.尖裸鲤、裸鲤(高原裸鲤和兰格湖裸鲤)、黑斑原鮡合计占6.02%.渔获物尾数百分比以拉萨裸裂尻鱼最高,占38.4%,其次是双须叶须鱼、异齿裂腹鱼,分别占16.93%、15.28%,巨须裂腹鱼占11.14%,具体见表2.表2 鲁藏布江中上游江段渔获物组成分析Tab.2 Analyse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fish catche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Yalu Tsangpo River种类总重量/g 重量百分比/% 尾数尾数百分比/% 体长范围/mm 体重范围/g 尾均重/g异齿裂腹鱼 237 349 27.71 325 15.28 155~540 35~2 378 730.30拉萨裸裂尻 226 353 26.42 811 38.13 195~420 50~890 279.10双须叶须鱼 151 874 17.73 360 16.93 210~450 100~1 050421.87巨须裂腹鱼 122 840 14.34 237 11.14 195~600 100~3 000518.31拉萨裂腹鱼 65 597 7.66 107 5.03 185~540 100~1 750 613.06尖裸鲤 31 532 3.68 67 3.15 230~640 175~3 350 470.63裸鲤 18 375 2.14 8 0.38 220~290 150~275 211.13黑斑原鮡 1 689 0.20 193 9.07 85~230 9~232 95.21其他 1 012 0.12 19 0.89 53.26合计856 621 100 2127 100402.743 分析讨论3.1 鱼类资源演变分析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日益加剧,鱼类资源必将受到影响.以日喀则、拉萨、林芝等城市所在的宽谷江段所受影响最为严重,表现出以下特点.3.1.1 鱼类捕捞产量下降,个体小型化雅鲁藏布江海拔高,温度低,鱼类生长发育缓慢,一般500g左右的个体需要8~10年生长,其资源量增长缓慢,极易由于过渡捕捞遭到破坏,而且资源的恢复非常困难.尖裸鲤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4200m的干流急流深谭或支流下游的深水河段,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唯一的凶猛性肉食性鱼类.近年由于过渡捕捞,资源量急剧下降.2006年被西藏自治区列为一级保护动物.黑斑原鮡,在高达200元/kg市场售价刺激下,资源量迅速下降.原来在林芝、日喀则等地产量很高的干支流江段,目前已很难捕到.调查发现,中游主要捕捞区域近五年单船渔产量下降了50%左右,渔获物平均体重由开发初期(70年代)500~1 000g/尾,下降到现在的300~500g/尾.捕捞强度最大的林芝、拉萨江段渔获物平均体重已不足400g/尾.3.1.2 鱼类栖息生境出现恶化趋势拉萨河直孔电站已建成蓄水,年楚河支流上建有满拉水库和强旺电站,沃卡河支流已建有三级引水式电站,就连小型支流斯巴荣曲、晒嘎绒曲也建有小型引水式电站,电站的建设阻隔了干支流鱼类的交流,部分引水式电站形成了较长的减脱水河段,鱼类栖息生境萎缩,对鱼类资源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随着干流中游水电站的开发建设,雅鲁藏布江高原鱼类栖息生境恶化趋势将有加速的可能.3.1.3外来物种入侵加速调查中有鲤、鲫、鳙、鲢、草鱼、麦穗鱼、棒花鱼、鲇及小黄等9种外来鱼,占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鱼类种类的36%.而且,调查发现这些外来鱼类有不同规格的个体存在,显然已在雅鲁藏布江形成了种群,以下游米林宽谷外来鱼类种类和种群数量最大.据2007年9月对一渔民渔获物进行调查,10kg渔获物中,鲤、红鲤、鲫、鲇竟然占到30%,虽然本次调查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说明雅鲁藏布江外来种入侵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3.2 关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鱼类资源保护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包括泥洋曲、拉萨河、年楚河和多雄藏布等大支流,是西藏高原的一个“低槽”,属于典型的高原鱼类区系,其土著鱼类大多都是当地特有的鱼类,目前,谢通门以上尤其是雅鲁藏布江上游江段,鱼类资源保存尚相对完好.但谢通门以下的中游江段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人为干扰迅速增加,出现了资源下降加速、鱼类个体小型化、外来物种入侵日趋严重、栖息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雅鲁藏布江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并尽快采取强化渔政管理、控制捕捞强度、加强栖息地保护等措施,有效保护雅鲁藏布江鱼类资源.致谢鱼类标本鉴定得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乐佩琦、陈毅峰两位研究员指教,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河流与湖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西藏自治区水产局.西藏鱼类及其资源[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10-12.[3]陈宜瑜,陈毅峰,刘焕章.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的地位和东部界线问题[J].水生生物学报,1996,20(2):97-103.[4]曹文宣,陈宜瑜,武云飞,等.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关系.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5]张春光.西藏的鱼类资源[J].自然与资源,1997(5):53-55.[6]武云飞,吴翠珍.青藏高原鱼类[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1991:1-599.。
泸沽湖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现状及变化赵海光;孔德平;范亦农;谭志卫【摘要】2013年7月和2014年4月对泸沽湖湖滨带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水生植物39种.大型水生植物在泸沽湖沿岸浅水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岸、南岸、河口以及湖湾.优势种为波叶海菜花、轮藻类植物、浮叶眼子菜和穗状狐尾藻;根据优势种及组成特征,可将大型水生植物群落分为14个类型.2013年7月全湖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区面积约为824.47 hm2.若扣除草海部分,其分布面积约为263.26 hm2,资源量约为0.81万t·FW,平均生物量3046.6g/m2·FW.2013年与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泸沽湖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范围显著减少.【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7页(P48-53,94)【关键词】大型水生植物;现状调查;变化;泸沽湖【作者】赵海光;孔德平;范亦农;谭志卫【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34;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34;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34;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泸沽湖是丽江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美丽的高原湖泊自然山水风光、神奇的摩梭母系氏族文化而蜚声于国内外。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宁蒗县和四川省西南部盐源县的交界处,东经100°44′~100°51′,北纬27°39′~27°45′,为两省共辖。
东部为四川盐源彝族自治县,西部为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距宁蒗县城73km。
泸沽湖是一外流高原淡水湖,湖面海拔2692.2m。
城市湖泊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主要环境因素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湖泊作为城市绿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关城市湖泊生态环境的研究较为广泛,但针对城市湖泊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主要环境因素的研究却比较缺乏。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城市湖泊鱼类群落结构分析1.1 鱼类多样性城市湖泊鱼类的多样性较为丰富,根据研究表明,常见的鱼类有青鱼、草鱼、鲤鱼等。
而湖泊的生态系统中距离最远的鱼类是鲑科鱼类,因为这些鱼类需要到大海产卵。
1.2 鱼类数量城市湖泊中鱼类数量的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比如,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城市湖泊周边区域的建设,这些建设所需的土地往往是从湖泊周围挖掘出来的。
这就会使得原本居住湖泊周围区域的鱼类失去生存环境。
1.3 鱼类种类的变化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城市湖泊的还原已经成为城市环保的重要问题。
研究发现,城市湖泊中的鱼类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种类的变化也比较显著。
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导致城市湖泊中生态环境的变化,环境变化进而影响到鱼类的生存环境。
二、城市湖泊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城市湖泊鱼类群落受到的环境影响愈加复杂。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下面主要列举5项重要因素。
2.1 养殖城市湖泊中常有人们进行养殖活动,这会导致城市湖泊中鱼类数量的增加。
2.2 污染城市湖泊中常受到污染物的影响,污染物一旦进入湖泊,会对其中的鱼类造成损害。
其中,化学污染对鱼类的影响较为显著。
2.3 建设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建设活动对城市湖泊的周边环境有很大影响,一旦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系统,就会导致其中鱼类数量的下降。
2.4 土地利用城市化的结果之一是土地利用的变化,若湖泊周围的土地利用为耕地和居住区等,长时间进行大量施肥会使周围的湖泊水面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进而也会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影响。
2.5 水质城市湖泊的水质必然受到城市化的影响。
比如一些重金属物质会进入到前污水处理站,这些物质会对其中的鱼类造成一定的害处。
conservation biology渔业资源文章-回复渔业资源保护是保护和管理水域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资源的一种关键方法,以确保其永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在近几十年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过度捕捞、污染和栖息地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保护生物学家和渔业管理者们不断努力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渔业资源保护的挑战、策略以及取得的成就。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渔业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
过度捕捞是最大的问题之一,这导致了许多鱼类种群的衰退。
过度捕捞不仅仅是捕获过多的鱼类,还包括捕捞未成熟的种群和捕捞破坏底栖生物栖息地的方式。
此外,渔业资源还面临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威胁。
工业污染和农业排放物进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健康和繁殖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河流和湿地的填埋和开发导致栖息地破坏,进而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渔业资源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建立合理且可持续的捕捞配额是关键,以确保不过度捕捞。
科学家和渔业管理者利用种群动态模型和渔业数据,制定出基于资源状况和可持续性的捕捞限额。
这样一来,渔民只能捕捞一定数量的鱼类,以保证种群得以恢复和发展。
此外,还可以采取减少捕获数量和改进捕捞技术的措施,以减少渔获量和损失。
其次,加强栖息地保护也是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策略。
保护和恢复湿地、河流和海洋栖息地,为鱼类提供合适的繁殖和滋养环境,有助于种群的增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恢复河流的自然流动和减少堤坝建设,可以重建鱼类洄游路线,促进鱼类种群的迁徙和繁衍。
此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可以保障水生生物的健康和繁殖能力。
同时,提高公众意识也是渔业资源保护不可或缺的一环。
公众的意识提高可以促使个体和企业改变消费行为和经营方式。
例如,选择购买可持续捕捞的鱼类和海鲜产品,限制对濒危鱼类的开发,以及参与志愿者活动和教育计划等。
通过宣传教育,人们将更加深入了解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能够对此做出贡献。
泸沽湖水生植被现状谭志卫;董云仙【摘要】通过2010年1a的调查,得出泸沽胡水生维管束植物42种,水生植被分布面积(除草海外)355hm^2,占湖泊总面积的7.09%;资源量1.48万t,其中,春季1.23万t,夏季2.43万t,秋季2.16万t,冬季0.11万t。
%There are 42 species of aquatic vascular plants in Lugu lake by one whole year investigation in 2010. The distribution area is 355ha excluding Caohai, which is account for 7. 09%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lake. The resource amount is 14, 800 tons, which is 12, 300 tons in spring, 24, 300 tons in summer, 21, 600 tons in autumn, and 1, 100 tons in winter.【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1(030)006【总页数】7页(P26-32)【关键词】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量;现状;泸沽湖【作者】谭志卫;董云仙【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泸沽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宁蒗县和四川省西南部盐源县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100°51',北纬27°41'~27°45'。
湖面海拔2689.8~2690.8m,湖面面积51.1 km2。
泸沽湖属横断山系切割山地峡谷区,横断山北段高山峡谷和滇东盆地山原区-滇西中山山原亚区交界地带。
威胁泸沽湖湿地因子分析泸沽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氢砜文化聚居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泸沽湖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保护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泸沽湖湿地正面临着多种威胁和挑战。
本文将对泸沽湖湿地威胁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威胁泸沽湖水资源非常丰富,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也为灌溉、渔业和旅游业等行业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以及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泸沽湖水资源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威胁。
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导致湖水日益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这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第二、过度捕捞威胁泸沽湖是著名的渔业资源区,以莫高鱼为代表的淡水鱼类种类繁多。
但是,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和乱捞等问题日益严重,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规模的渔业捕捞不仅导致鱼类资源的枯竭,还会损害湖泊生态系统,影响湖泊的生态平衡。
第三、破坏和污染威胁泸沽湖湿地有着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但是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泸沽湖地区的景观生态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和污染。
无序的旅游开发和建设,以及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都会对湖泊生态体系的平衡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污染。
第四、氢砜文化的破坏威胁泸沽湖湿地是氢砜族的发源地和传统聚居区,拥有独特的氢砜族文化。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氢砜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和冲击,这对保护湿地生态和文化具有很大的威胁。
综上所述,泸沽湖湿地面临着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捕捞、破坏和污染以及氢砜文化的破坏等多种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泸沽湖湿地生态系统,并保障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泸沽湖湿地生态环境和氢砜族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