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8.41 KB
- 文档页数:3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分析目的主要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
方法回顾我院于2001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头颅CT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对患者出血后90d的神经功能(MRS评分)进行了随访。
分析了相关因素与出血后30d死亡以及90d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结果在135例患者中,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后30 d死亡的患者一共有26例(19.26%),90d神经功能恢复的患者共有80例(29.63%)。
导致患者在出血后30d死亡的影响因素有血肿体积(OR=1.021,P=0.043)、破入脑室(OR=0.478,P=0.048)以及高血糖(OR=0.194,P=0.0004)。
而出血后90d恢复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为血肿部位、血肿体积(OR=4.054,P=0.0195)、破入脑室(OR=0.568,P=0.0169)、脑叶(OR=2.337,P=0.0085)、白细胞计数(WBC,OR=1.892,P=0.0063)以及谷丙氨酸转移酶(ALT,OR=2.479,P=0.0168)。
结论入院时的血肿体积、破入脑室、以及血糖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血肿部位、血肿体积、破入脑室、白细胞计数、ALT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血后90d神经功能回复的影响因素。
标签: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预后;影响因素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其发病率为(10~30)/10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较高。
虽然在近些年来,神经外科与神经介入等手术手段不断地发展,使得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预后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上,尤其是其死亡率,仍旧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以明确高血压性脑出血雨后的影响因素就极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1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1 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 1.1 血肿血肿体积是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脑出血死亡的预测因子,血肿体积与死亡呈正相关,血肿体积大小直接影响预后,血肿越大,病死率越高[1]。
血肿体积大小与预后成负相关,可认为血肿体积是脑出血独立预测因子[2] 。
而血肿破入脑室系统者,由于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后,影响了脑脊液的循环,容易导致急性颅内压升高,对脑干及其深部组织的压迫会进一步加重病情[3] 。
1.2 出血部位丘脑出血术后的植物生存率和死亡率比较高,皮质下出血术后的植物生存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4]。
张应会徐平的研究表明[5],丘脑出血除造成颅内压增高外,还形成脑室铸型,容易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血肿局限于丘脑的预后较好,侵入基底节预后欠佳,破入三、四脑室的预后不良[6]。
丘脑出血CT表现为扩展型,累及下丘脑、脑干、中线移位者,预后不良[7]。
脑干出血时,由于脑干网状激活系统严重损伤,致使巡回传导环路受损,意识障碍是其最早而突出的临床表现[8] 。
1.3 体温脑损伤的动物模型表明发热预示较差的临床预后[9]。
大脑半球内侧型较大出血或大面积梗塞,脑室出血或颅内压显著增高,特别有脑疝形成时,使丘脑下部受到压迫,进而缺血或继发性出血,这是脑出血病人“中线症状”的一种表现,常为病情危重的征象之一,如丘脑下部的散热中枢受损则表现为高体温(>39℃),即中枢性高热,如丘脑下部产热和保热中枢受损,则表现为低体温(<36℃),即体温不升[10],脑室出血或严重的脑出血引起的24小时内出现的高热抢救成功率较低,有时再出血会合并发热,过度脱水导致脱水热,需要引起重视[11]。
亚低温能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维持正常细胞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减轻乳酸堆积和降低颅内压力[12]。
有研究表明,局部亚低温可以减轻脑出血急性期的炎症反应,抑制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继而减轻脑组织的损害,发挥保护脑细胞的作用[13]。
1.4 高血糖脑出血后血糖增高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14]。
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赵玉琴;文安娟;田素革【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09(12)24【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将脑出血患者按生存与否分为2组,按统一标准分别整理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最终入选变量是出血部位(χ2=11.565,P=0.001)、入院时意识状态(χ2=7.780,P=0.005)、出血病灶大小(χ2=7.706,P=0.007)、肺部感染(χ2=6.110,P=0.010)、发病至入院时间(χ2=6.296,P=0.012)、年龄(χ2=5.780,P=0.01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χ2=5.503,P=0.019).结论经统计学分析,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出血部位、入院时意识状态、出血病灶大小、肺部感染、发病至入院时间、年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除年龄和出血部位为不可逆因素外,其他预后影响因素经人为干预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总页数】3页(P47-49)【作者】赵玉琴;文安娟;田素革【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临床医学部,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临床医学部,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临床医学部,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相关文献】1.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J], 袁秀芹2.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J], 王贤;邱伟;陆叶3.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张小峰;于光银4.动静脉畸形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预后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夏斌;李晓磊;王敏娟;孙超;任天顺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额颞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后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孙宇;王海伟;王经发;惠晓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分析作者:毛宏志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6期摘要:目的主要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
方法回顾我院于2001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头颅CT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对患者出血后90d的神经功能(MRS评分)进行了随访。
分析了相关因素与出血后30d死亡以及90d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结果在135例患者中,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后30 d死亡的患者一共有26例(19.26%),90d神经功能恢复的患者共有80例(29.63%)。
导致患者在出血后30d死亡的影响因素有血肿体积(OR=1.021,P=0.043)、破入脑室(OR=0.478,P=0.048)以及高血糖(OR=0.194,P=0.0004)。
而出血后90d恢复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为血肿部位、血肿体积(OR=4.054,P=0.0195)、破入脑室(OR=0.568,P=0.0169)、脑叶(OR=2.337,P=0.0085)、白细胞计数(WBC,OR=1.892,P=0.0063)以及谷丙氨酸转移酶(ALT,OR=2.479,P=0.0168)。
结论入院时的血肿体积、破入脑室、以及血糖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血肿部位、血肿体积、破入脑室、白细胞计数、ALT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血后90d神经功能回复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预后;影响因素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其发病率为(10~30)/10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较高。
虽然在近些年来,神经外科与神经介入等手术手段不断地发展,使得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预后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上,尤其是其死亡率,仍旧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以明确高血压性脑出血雨后的影响因素就极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1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计划课题(z2009236)【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影响因素;治疗效果【中国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86-02高血压脑出血是三高疾病之一,随着ct诊断的应用,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率明显得到提高, 并能准确的定位及定量,确定手术指征,因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日益增多,但术后预后仍不理想。
自2008年2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并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80例,死亡12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0例男51例,女29例。
年龄60~69岁58例,死亡8例。
70~79岁19例,死亡3例。
80~84岁3例,死亡1例。
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血压升高者73例。
有糖尿病史10例。
入院时心电图检查示:st段、t波改变或心室肥厚36例,死亡6例。
有脑梗塞9例,死亡2例。
gcs计分:发病6hgcs3分5例,全部死亡。
发病24h内gcs4~6分9例,死亡6例。
gcs7~12分48例,死亡1例。
gcs13~15分18例,死亡1例。
生命体征:血压:30.6/16kpa,术后血压仍高8例,死亡5例。
呼吸>30次/分10例,死亡4例。
脉搏60ml,22例。
破入脑室18例,死亡8例。
③ct主要改变与预后:中线结构移位1.0cm,26例,死亡8例。
脑干周围脑池(主要为环池,四叠体池)有无受压消失,消失3例,死亡3例。
④死亡时间与死因:一周内死亡9例,主要为脑疝形成(再出血及脑水肿致),一周后多为并发症,肺部感染20例,肾衰电解质紊乱4例,8例合并脑积水。
1.3 手术方式 6例小脑出血行后颅窝开颅减压。
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53例,小骨窗开颅21例。
破入脑室者同时行单侧或双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
单纯行脑室外引流5例。
2 结果80例中死亡12例,术后恢复社会活动5例,生活自理者8例,部分自理36例,重残16例,植物状态3例。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疗效的因素分析刘利君张东王根兆(汾西矿务局总医院,山西介休032000)【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疗效的因素。
方法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7例,对不同部位的出血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结果钻颅血肿碎吸5例,死亡3例;血肿钻孔引流44例,死亡11例;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11例,死亡2例。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及预后不仅受手术时间的影响,而且受入院时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因素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7例,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7例,女20例,年龄33岁~83岁,平均年龄52.8岁,其中33岁~45岁8例,死亡1例;45岁~ 60岁35例,死亡9例;60岁~70岁18例;死亡6例;70岁以上16例,死亡4例。
全部病例均有原发性高血压。
1.2病史有糖尿病史或入院时血糖升高者24例,心电图检查有S T段、T波改变或左心室肥厚23例,入院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2例,脑梗死27例。
1.3临床表现发病后头痛38例,呕吐14例,小便失禁21例,偏瘫59例,一侧瞳孔散大29例。
意识状况:清醒或嗜睡27例,浅昏迷7例,中度昏迷31例,深昏迷12例。
格拉斯哥评分法(GLS):≤7分51例,死亡16例;>7分26例,死亡4例。
1.4出血量及血肿部位CT检查结果:<30ml11例; 30~50ml47例,死亡7例;50~70ml10例,死亡3例;>70ml 9例,死亡6例。
其中基底节区、内囊出血54例;皮质(壳核、外囊及皮质下出血)10例;脑室内出血13例。
1.5手术时机发病后12h内手术37例,死亡9例; 12h~48h手术6例,死亡5例,占80%;超过48h手术6例,死亡2例。
1.6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钻颅血肿碎吸5例,死亡3例;血肿钻孔引流44例,死亡11例;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11例,死亡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