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鲁教版地理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6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2、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自主学习:一、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2、规律:①从纬度看:集中于 纬度 ②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 地区③从地形上看:集中于 地区3、人口密集地区及形成原因:①密集区:亚洲的 、西欧、②形成原因:二、我国人口的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2、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自 至 ,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 因素,影响逐渐减少。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生产活动方式、 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中 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文化习俗、 、 四、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①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 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它是一个 值。
②影响因素: 、科技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等,此外还与 、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③特点: 和2、人口合理容量:①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谋求途径:A 、实施“ ”的基本国策。
B 、提高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 、环境保护相协调。
小结:课堂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08年江苏学业)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
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
据此完成第1题。
1、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 A .人口合理容量 B .环境承载力C .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D .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09年江苏学业)下表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资料”。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从容说课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是学习的重点。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实际上就是“地球上最多能够供养多少人”以及“供养多少人合适”的问题。
本节还用世界人口分布和我国人口分布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这些内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
本节可以利用分析前两节学过的内容,说明人口增长影响人口数量,同时与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一同改变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图表,师生对话,概括出世界人口主要的分布规律。
这一部分要详细地分析图表,让学生从图表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关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采用学生阅读教材,师生互答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1.环境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4.认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理解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世界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海陆位置和垂直高度变化人口的分布规律。
说明世界人口分布形成原因。
2.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了解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
4.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辨析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说出二者的区别。
学会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5.讨论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观点,分析与判断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和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认识人口的分布规律。
通过图表的分析,掌握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
2.用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的方法研究和探讨合理的环境容量。
3.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本节“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能够正确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对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总结。
教材通过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旨在让学生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铺垫。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解读“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且以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为落脚点,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教学目标】(1)通过图表资料,归纳世界及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说明形成原因;(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内涵,并能说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4)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重难疑点】〖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疑点〗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和相对确定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通过学案导学、微课教学、情景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方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知识只有通过自我体验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尝试着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去经历、去体验。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节内容中的“人口分布”部分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未体现,在初中地理课本上讲述了人口分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只是解读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辩这两个概念,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了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体会其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等方面。
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2、教学内容分析: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分析人地关系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四部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前三部分知识都是为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做铺垫,让学生学会分析人口数量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
3、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人口数量的多少所引发的问题以及某地区人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构思】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中有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