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华图刑法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18.50 KB
- 文档页数:56
刑法部分刑法总则部分的常见考点包括刑法的适用范围、犯罪与刑事责任包括、犯罪的形态、共同犯罪、刑罚的种类和刑罚的具体运用等。
分则部分的常见考点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
该部分内容在2004年的江苏省考真题中出现过,2005—2007年考纲未作要求,2008年起又初纳入考察范围,分值1至2分左右,考察的都是常识性的内容。
【重点法条】第六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快捷记忆】外犯三下可不究,工作军人无要求。
【意思分解】关于刑法适用的空间效力,我国刑法规定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与普遍管辖原则。
第七本条规定是刑法效力适用的“属人原则”。
【重点法条】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意思分解】本条规定的是刑法适用溯及力问题——“从旧兼从轻”原则,首先要考虑的是适用旧法即行为时的法律规定。
刑法溯及力适用的对象只能是未决犯,对于已决犯则不适用。
【真题回顾】(2008年江苏真题C类)10、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是( C )A 从旧原则B 从新原则C 从旧兼从轻原则D 从新兼从轻原则【重点法条】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2011年系统强化刑法二卷(I)单选题:共( 20 )道题目:第1 题(ID: 21603 ) 洪某教唆周某从窗外开枪射击杀死屋内的黄某,但是周某把黄某花了10多万买来的蜡像当成黄某,开了十几枪,导致蜡像完全毁损。
关于二人的行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选项: A. 洪某和周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共同犯罪B. 洪某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C. 周某另外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D. 洪某对毁坏黄某家财物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正确答案: C参考解析:洪某、周某都具有杀人的故意,分别实施了杀人的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故二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由于周某对毁坏蜡像没有故意,所以不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查看评论(0)题目:第2 题(ID: 21621 ) 甲、乙二人预谋,由甲驾驶摩托车载乙沿自行车道尾随骑自行车的的女青年丙,在车速较快的情况下,乙用力抢夺丙的右肩挎包,并加速逃离现场。
其夺包行为致丙当场摔倒,因重度脑损伤死亡。
甲、乙构成:选项: A. 抢劫罪B. 抢夺罪C. 抢夺罪和过先致人死亡罪D. 抢夺罪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正确答案: A参考解析:关于A选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条的规定,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夺取他人财物行为的定性,对于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以下简称“驾驶车辆”)夺取他人财物的,一般以抢夺罪从重处罚。
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1)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倒他人以排除他人反抗,乘机夺取财物的;(2)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3)行为人明知其驾驶车辆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会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
所以甲、乙二人驾驶摩托车夺包行为致丙当场摔倒,因重度脑损伤死亡的行为,成立抢劫罪。
因此,A选项正确。
关于B选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条的规定,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夺取他人财物行为的定性,对于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以下简称“驾驶车辆”)夺取他人财物的,一般以抢夺罪从重处罚。
公考辅导刑法(总论)ppt一、刑法的概念和特性刑法的概念: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标准的总和。
;法律特性1、规制内容的特定性:只规定犯罪与刑罚;2、权益保护的广泛性:保护权益涉及个人权益、社会权益与国家权益;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与其他法律后果相比,刑法具有最高严厉性。
;;第二章刑法的根本原那么刑法根本原那么: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对刑事立法和司法均具有指导和制约意义,并表达我国刑事法制的根本精神的根本性准那么。
;即使世界消灭,正义也要伸张!——英国高等法院门口铭文;罪刑法定原那么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分”;“无法无罪、无法无刑”。
;罪刑法定原那么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1〕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那么〔2〕废除司法类推制度,排除了习惯法等〔3〕进一步明确了从旧兼从轻的效力原那么〔4〕进一步明确罪名、罪状和法定刑;罪刑法定原那么在我国刑法中的立法意义〔1〕实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刑法领域的集中表达。
〔2〕保障人权的有效措施思考:“罪刑法定”导致一些严重的刑事犯罪得不到惩罚是否值得;刑法适用人人平等原那么指对任何公民,在认定犯罪和裁量刑罚方面,都应当一律平等地适用刑事法律的规定,不允许任何人有法外特权。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定罪、量刑和行刑上的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那么1、定义:指对于犯罪分子判处刑罚的轻重,应当与其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根本内容:坚持以客观行为的侵害性与主观意识的罪过性相结合的犯罪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体本身对于社会的潜在威胁和再次犯罪的危害程度,作为量刑的尺度。
;犯罪;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概念刑法的效力范围,也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时间,以及刑法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一为刑法的空间效力,二为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立法解释就是由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司法解释就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学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刑法中认识错误又称刑法上的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实施的行为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发生了不正确的认识(p97)行为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不论犯罪结果是否发生都构成既遂的犯罪形态。
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并且足以造成某种严重结果的危险状态即构成既遂的犯罪行为。
结果犯是指行为人不仅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而且必须发生特定的犯罪结果,才能构成既遂的犯罪形态。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简言之,刑事责任能力就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一般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
主要客体是指复杂客体中居于主要地位,起主要作用的客体。
次要客体是指在复杂客体中居于次要地位,起次要作用的客体。
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法规竞合犯又称法条竞合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在犯罪构成上具有包容关系的法律条文的犯罪形态。
举动犯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结合犯是指法律特别规定的,将两个以上不同的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另一个独立的犯罪的形态。
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刑法学课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对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以()作为被申请人。
A.委托的组织B.委托的行政机关C.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D.由申请人选择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或由被委托的组织2、某公司效益很好,许多外单位职工都想调入,纷纷找市劳动局说情。
市劳动局未征得该公司的同意,强行将20名外单位职工调入该公司。
该公司不服,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此案应如何处理?()A.不予受理,因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B.应当受理,因属于行政复议范围C.告之属于劳动争议,应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D.不予受理,因为是劳动争议3、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发送的申请书副本或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A.5日内B.7日内C.10日内D.15日内4、当事人对县土地管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提出申请?A.《土地管理法》B.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文件C.国务院有关土地管理的行政法规D.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5、对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是否可以向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再复议?()A.不能申请再复议,因为我国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B.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法律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议C.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议D.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规章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6、某市某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区建材工业局管理的国有小砖厂出售,小砖厂的承包人以侵犯其经营自主权为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本案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是()。
A.市国有资产管理局B.市经济贸易局C.市人民政府D.区人民政府7、恒生公司进口的一批货物被某海关作出扣押的决定,该公司不服,应向()申请复议。
A.该海关B.该海关所在市的人民政府C.该海关所属省的人民政府D.该海关的上级主管部门8、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发送被申请人。
2011年系统强化刑法一卷(M)单选题:共( 20 )道题目:第1 题(ID: 21849 ) 贾某骑摩托车违章撞伤田某,造成田某腿部表皮破裂。
贾某送田某到医院治疗,护士未作皮试,即给田某注射破伤风针,田某因药物过敏而死。
贾某的行为对田某死亡而言属于:选项: A. 过失致人死亡罪B. 过失致人重伤罪C. 交通肇事罪D. 意外事件第2 题(ID: 22039 ) 黎某是我国国家工作人员,2004年,他在法国因酒后开车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据此,法国已对他进行了刑事处罚。
若根据我国刑法,他可能因交通肇事罪被判2年有期徒刑。
请问,我国司法机关还应追究他的刑事责任吗?选项: A. 不应追究,此案应由法国管辖B. 应该追究,因为他是我国国家工作人员C. 应该追究,因为他是我国公民D. 不应追究,因为按我国刑法,他所犯罪的法定最高刑在3年以下题目:第3 题(ID: 22086 ) 甲以杀人的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休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隐匿罪迹,将乙藏在附近的水沟里,离开现场。
后经鉴定,乙是溺水死亡。
甲的行为构成:选项: A. 故意杀人罪B. 过失致人死亡罪C. 故意伤害罪D. 意外事件题目:第4 题(ID: 27376 ) 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
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
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选项: A. 直接故意B. 间接故意C. 疏忽大意过失D. 过于自信过失题目:第5 题(ID: 27679 ) 下列属于单位犯罪的有:选项: A. 为犯罪而设立单位,设立后实施的犯罪行为B. 单位合法成立后,但以犯罪为主要业务的C. 假借单位名义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的D. 票据诈骗罪题目:第6 题(ID: 28639 ) 谢某犯贪污罪,被判无期徒刑。
服刑12年后,因表现良好而获假释。
在假释考验期内的第6年,谢某故意致人重伤,被判刑9年。
模块一新法专讲专题一选举法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国库开支。
2、乡、民族乡、镇的代表名额基数为四十名,每一千五百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但是,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百六十名;人口不足二千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四十名。
3、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选民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
选举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应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4、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5、由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6、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
每一位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
7、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
专题二刑法修正案(八)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
2、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3、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
4、境外的黑社会组织的人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5、对实施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的,也都以累犯论处。
6、对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作为累犯;对于不满十八周岁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犯罪的,只要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予以缓刑;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对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期的,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
《刑法学下编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刑法概述1.1 刑法的定义解释刑法是规范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1.2 刑法的特征说明刑法具有普遍性、强制性、明确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1.3 刑法的功能阐述刑法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公民权益、保障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犯罪论2.1 犯罪的概念介绍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
2.2 犯罪构成要件解释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2.3 犯罪的种类列举犯罪的种类,如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等。
第三章:刑罚论3.1 刑罚的概念解释刑罚是国家对犯罪行为所给予的法律制裁。
3.2 刑罚的种类列举刑罚的种类,如主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3.3 刑罚的适用阐述刑罚的适用原则,如合法性、公正性、功利性和人道性等。
第四章:刑法的适用范围4.1 刑法适用的一般原则解释刑法适用的一般原则,如属人原则、属地原则和保护原则等。
4.2 刑法的空间效力阐述刑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4.3 刑法的对人效力解释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如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等。
第五章:刑法的基本原则5.1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阐述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即任何人在犯罪时都应受到同等的法律制裁。
5.2 罪刑法定原则解释罪刑法定原则,即刑法规定是犯罪和刑罚的唯一依据。
5.3 罪刑相当原则阐述罪刑相当原则,即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应与刑罚的严重程度相当。
第六章:犯罪停止形态6.1 犯罪预备解释犯罪预备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6.2 犯罪未遂阐述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行为。
6.3 犯罪中止说明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第七章:共同犯罪7.1 共同犯罪的概念7.2 共同犯罪的形式列举共同犯罪的形式,如共同直接正犯、教唆犯、帮助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