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住宅形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4.21 KB
- 文档页数:2
范斯沃斯住宅分析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大师介绍密斯,现代建筑大师,他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1928年他提出“少即是多"的建筑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
他深信结构本身能够成为一种建筑艺术的手段。
他创造了一种建立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的有目的的建筑艺术,这种工程技术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深刻的影响。
他设计的建筑,包括室内装饰与家具布置,都要精炼到不能改动的地步,于是创造了一种以精确简洁为特征的建筑艺术,并富有结构的逻辑性.建筑尺寸住宅平面是以标示着石灰岩地板分格的水平网格来设计的,每个格子的尺寸是0.61m*0。
76m,整个房子的长度是23.5m。
住宅室内地面高出室外地面1。
5m,平台地面高出室外地面0。
61m,住宅净高是2.9m。
在两个长边上的4根支柱柱距为6。
7m,地板和屋面在最后两根支柱两端各挑出1.7m。
后面这个尺寸也表示了每跨4根次梁的间距。
地面和屋面骨架中持有13根次梁,平台骨架中有9根。
两种骨架的圈梁宽0。
38m。
整幢住宅由6mm厚的平板玻璃围合而成,柱子之间玻璃板幅为3.2m.2.1m宽的入口从中心偏南0。
3m,这一方面增加了就餐部分的空间宽度,同时可以更直接的通向客厅。
核心单元用木材围成,长7.5m,宽3.7m。
在其南边留了一个3。
7m宽的空间,北边则留出1.2m宽作为厨房过道空间;在长轴方向留有一个5.4m的空间作为就餐处,另一侧一个3。
7m的空间则作为就寝的地方.另外有一个高1.8m,宽3.7m,深0。
66m的橱柜,起着床的靠背作用,内藏抽屉和一个点唱机。
建筑赏析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在1845年为单身女医生范斯沃斯设计的度假别墅,1950年落成。
住宅坐落在美国帕拉诺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夹杂着丛生茂密的树林.在这幢建筑整体的设计中,它最大程度的减少了空间中的实体,完全是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盒子,内部仅设计了一个小小封闭的服务中心,把浴室、厕所这些设施放在里面,其他地方全部是敞开空洞的,白色钢铁构架,一共用8根钢柱支持整个建筑.巨大的玻璃幕墙,使外面看建筑时完全可以一览无余,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33卷 第5期2007年10月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 i chuan Bu il d i ng Sc ience/结构主义0建筑探析王 侃(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摘 要:通过区分/结构主义0在语言学、哲学思潮、建筑学等几个不同层面的含义,简单清晰地梳理出/结构主义建筑0的几个脉络,并明确/结构主义建筑0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思潮;结构主义建筑中图分类号:TU -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07)05-0167-040 引 言查阅资料,发现我们对/结构主义0一词的理解有很多误区,有关结构主义对建筑的影响有更多的模糊认识。
在建筑中的/结构主义0有不少意义混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苏俄的/构成主义0;(2)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哲学思潮0影响下的/结构主义建筑0;(3)直接受乔姆斯基的/结构主义语言学0影响的/结构主义建筑0等。
其中,后两点更是有着交错的理论背景和不同的影响范畴。
1 构成主义构成主义(Constr uction ,又译为建构主义、结构主义),出自1920年由前苏联塔特林等人起草的/现实主义宣言0。
构成主义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构成部分。
追求独立于自然、社会之外的机器美学,追求几何形体、空间、色彩、材料的构图和运动效果。
宣称对空间中的结构感兴趣;空间只能由内外塑造;要把其有形体的材料用作绘画性因素;不满足于造型艺术中静态的形式因素,要把时间当作新因素引进来等等。
构成主义的作品多为绘画、雕塑和纸上建筑,虽然建起来的建筑物不多,但它帮助许多建筑师排除了阻碍去探索现代结构美学价值的心理障碍,详见图1,2。
当/构成主义0在前苏联国内受到批判时,在我国也引发了一场对/结构主义建筑0的批判。
其实质演变成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并由此而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复古折中的风格。
在建筑造型的层面上,苏俄的/构成主义0与/解构主义建筑0有某种关联。
以住宅为例谈建筑设计的可变形态及其实现张 忆摘 要:从应用价值的角度对建筑的可变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住宅建筑可变性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理念,同时提出了可变性设计的实现途径,指出可变住宅不单实现了建成前的灵活可变性,建成后还可结合实际需求,在不影响原有结构的前提下灵活变动,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居住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住宅,可变性,支撑体住宅中图分类号:T U241文献标识码:A建筑形态的设计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的静态、惰性和自闭的状态,而转向追求一种动态的、可变的建筑形态,建筑的运动美必然是建筑美学的重要倾向,建筑艺术也应当体现出时空一体性,建筑不应只是凝固的音乐,而应当体现出建筑的运动美。
虽然可变建筑有诸多优势,然而长久以来,对可变建筑的质疑与对可变技术的陌生使大部分建筑师不愿涉足此类建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混沌理论以及接受美学等各种相关理论的成熟,以及建筑本身功能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建筑师相信建筑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静态的、仅仅为人类提供栖息场所的物体,一个一旦完成就固定不变的作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结构,具有不断变化的属性。
于是许多新老建筑师都开始关注这一非传统的建筑形态。
1 建筑的可变性分析及应用价值可变建筑的可变性是建筑本身固有的特殊属性,是建筑对于所处条件及所对应需求的改变做出的积极回应,是其良好适应性的体现。
从一个方面来说,可变建筑实现其可变性的手段是通过建筑本身固有的技术措施实现的,是自建成之日起便被设定好的,不同于建筑的改建或改造。
建筑的改建或改造通常需要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或布局,是永久性的和不可逆的,而可变建筑对建筑形态或布局的改变则是阶段性的和可逆的。
另一方面,可变建筑通常是由固定结构与一个或多个可变构件共同构成完整的可变体系,因此可变构件有别于临时构件,可变建筑有别于临时建筑。
首先,可变构件是可变建筑的一部分,是可变体系实现状态转变的重要环节,可用于长期的重复性使用;临时构件则是建筑的附加部分,仅用于短期的一次性使用。
以住宅为例谈建筑设计的可变形态及其实现只有运动才是活力的源泉,追求运动之美是人类的本能,而建筑形态变化也应当符合这种运动特性要求。
本文探讨了建筑设计可变形态的应用价值及其实现方案,并在结构重建角度略谈其对建筑设计可变形态的支持。
标签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可变形态;实现方法建筑所展现的设计形态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既有的静态自闭形式,继而转化到追求动态的建筑美学领域。
建筑美学的一个基本倾向是表达出建筑的时间空间一体性,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只是建筑美学理念的一部分,建筑更应当体现出一种运动之美。
近一段时间以来,科技进步、可持续理论及混沌理论发展,再加上建筑自身功能渐趋复杂,已经有更多的建筑设计从业者不再相信建筑的静态性与纯粹性,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结构,拥有持续变化属性,这种信念让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开始注意新型可变建筑形态。
一、建筑设计可变形态的应用价值建筑的可变形态是建筑自身所固有的一项属性,更是建筑针对所处条件产生的积极回应,其所表达出的观点是建筑的良好适应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建筑可变形态本身就是以建筑自身所具有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是在建筑设计完成初始阶段就被决定了的,这就和建筑的改建及改造产生明显区别。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建筑设计可变形态一般是由结构固定的可变构件所统一构造形成的可变体系,因此这种可变构件同临时构件存在很大区别,可变建筑同临时建筑是完全不同的。
可变建筑具有多项实用性优点,譬如适应性良好、建筑空间丰富、材料节约、能够可持续发展等,其中最突出的优点是建筑自身独有的适应性优势。
(一)良好的气候适应功能自然环境中的季节气候、晨昏交替是普遍规律,固定的建筑形式虽然能够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但难免显得生硬呆板、隔断了建筑同环境间的关联,而建筑设计的可变形态却可以从容应对室内室外空间转变,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机融合。
(二)良好的个性适应功能所有的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习惯,也对改善生活环境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意愿,建筑师不管考虑得怎样细致也终究难以满足全部使用者需求。
结构主义特性空间与中国传统民居作者:张燕来朱星哲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7年第12期摘要:结构主义建筑师在其人性化方法论的指导下,设计出不同性质的建筑空间。
其空间划分手法同样可以借鉴于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
按照不同的性质类型对结构主义建筑与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相似空间进行对比研究与归纳总结,旨在为时下热门的乡建等营造项目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结构主义,建筑空间,中国传统民居,特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7)12-0069-74 收稿日期:2017-12-01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雏形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运用于人文科学领域。
直到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受到前人索绪尔(Ferdinandde Saus sure)的启发,将结构主义发展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同时也使之成为一种认识事物、解释现象的规则方法。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领域,结构主义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大思潮在荷兰诞生,经过凡·艾克(Aldo Van Eyck)与赫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等人的努力发展成为一种体系,开创了包含场所感意向、结构系统逻辑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都存在一种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元素及元素之间关系的总和。
结构主义研究的重点在于各元素之间关系所组成的复杂网络体系,而不对其中的各种单一元素进行过多解读。
构成整体的各元素可以不断变化,但维系整体结构的逻辑性关系并不会改变。
因此,结构系统就具有了整体性、多价性、自我调节性等特征。
结构主义建筑在功能设计及空间处理上受到这种方法论原则的影响,主张一种构成上的理性主义,注重表现严格的整体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局部进行多种形式的自主性调节,旨在营造一种整体逻辑把控下的灵活性、人性化的建筑氛围。
李子林住宅的形体分析
李子林住宅分析
妹岛和世的空间包容了事件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她的这种理念在李子林住宅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该住宅是一栋建造完成于2003 年的小房子, 坐落在东京都郊区的一个被李子树林所环绕的宁静住宅区内。
妹岛第一次参观基地时正是开满美丽李子花的季节, 所以尽管基地很小, 妹岛还是决定留出一些开放空间以保留李子树。
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两个孩子及一位祖母。
妹岛通过拜访业主的旧居, 形成了这样的第一印象,这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切入点。
建筑师心中的理想空间模式是: 同在一个屋檐下, 除去各自的房间还有许多可以停滞的所在, 可聚可合,相近相远。
所以妹岛设计了5 个卧室, 这些多余的卧室让家庭成员有时可以从他们通常住的房间里摆脱出来。
这座住宅是一个关于亲密的实验, 通过将许多小型内部空间彼此联系或分离的方式, 妹岛塑造出了区别于以往的房间形态, 形成了超长、超高、超薄的空间组合。
如大厅只有一层高,餐厅和狭长的只能摆下一张床的男孩卧室有两层高,书房有三层高。
她赋予每个空间自己的特征或比例,使之独立于其他空间,然后这个空间自己就会呈现某种特质而产生私密的感觉。
当初在看房子模型时,业主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说: 如果这里安个窗子的话,我和弟弟就可以从窗口对话了,那该多好啊。
那个小学生的话给建筑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果便是建筑师在薄薄的墙上打开好多四角窗,比如在男孩卧室和入口大厅之间、祖母卧室和起居室、女孩卧室和学习室及图书室之间,内
窗系统将空间、视线、声响、行为、情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形成了空间与功能的新关系。
结构理性与结构理性主义--从小茅屋到圣家堂摘要结构理性自有建筑以来就一直存在,而结构理性主义这一说法却是现代主义萌生阶段由理论家所定义的一个特殊时期的概念或者思潮,本文主要阐述自己对结构理性和结构理性主义的理解,并以高迪作为突破口,试图找到数字化设计方法下结构与建构以及装饰的统一。
结构理性结构理性由来已久。
吉迪翁以棚屋作为人类房屋的原型,最开始其实就是四根柱加上屋顶的结构。
这个最初的图景给后人一种印象,建筑之所以得来,最初都是由于需要,而需要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能够由最简单的形式建造起来。
也因得于这一原型被世人所接受,类型学所归纳的建筑原型分类,就是几种不同的结构。
而由这些简单的结构发展,得来现在我们所见的形形色色的建筑。
所以体现结构的建筑形态就变得理所当然了,从古希腊神庙的梁柱式结构,到古罗马的拱券穹顶结构,无一不是将结构完整的表现出来,成为建筑造型的主导因素。
时代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导致发挥材料不同特性的结构产生,而原有的材料与结构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惯性而在很长时间内得以保留。
就像古希腊的柱式在古罗马的建筑立面上得以保留,虽然有的也起着结构作用,但由于尺度不同,柱式在建筑整体的表达效果上有很大差异。
更多的柱式的使用是不起结构作用,而只是成为了建筑立面上的一种处理方式。
为人们所记住和称道的古罗马的建筑象征就不再是柱式了,而是它利用天然混凝土的拱券和穹顶支撑起来的巨大室内空间。
但这种感观的,经验的评价方式并没有上升为某种理论,而隐藏于人类感性判断的背后,真正把它作为某种“标准”却是到了近代以后的事了。
从古典到现代主义转型时期的结构理性主义表达结构的建筑被人们认为是“彻底的”、“纯粹的”、“美的”。
这一审美判断的由来可能正是由于上述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并且伴随着时代与建造经济性的原因,被大家所接受。
我们是受过现代建筑教育的研究生,这种看法是否是由于已有教育给我们的误导,由于身在其中,不得而知,本人还是对这一看法持比较肯定的态度的。
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分析一座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安全和舒适性的重要部分。
这种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几个关键因素,例如建筑物的受力分布、构件选择、材料性能、施工工艺以及预期的使用寿命。
在本文中,将对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为何必须对各种设计决策做出明智的选择。
首先,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到建筑物的受力分布。
这些力量需要合理地分配到构件和地基上,从而确保建筑物在使用期间不会发生结构问题。
例如,如果建筑需要承载大量荷载,如多层住宅或商业建筑,则必须确保地基足够牢固,以避免建筑物发生沉降或倾斜。
此外,各层结构需要基于不同的荷载情况进行设计,例如上层的荷载更小,需要使用轻型构件,而下层的荷载更重,需要使用重型构件。
其次,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构件选择。
建筑物的结构主要由柱、梁、墙和板材构成,这些构件的选择应基于建筑物的预期用途和荷载情况。
例如,住宅建筑通常使用轻型木质结构,可以满足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荷载需求。
然而,如果建筑物的荷载很高或需要更长的使用寿命,则可能需要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
第三,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
建筑物所选用的材料必须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强度和耐用性,以确保其在使用期间不会出现失效或松动问题。
例如,在户外环境中,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必须选择耐候性强的材料,以抵抗恶劣的天气条件。
其次,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施工工艺。
建筑物所选用的结构必须易于施工和安装,并能够以合理的成本实现。
例如,在使用木结构时,应采用标准化和可预制的工艺,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施工效率并减少材料浪费。
最后,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还应考虑其预期的使用寿命。
结构设计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建筑物在预期的使用寿命内不会出现问题。
此外,材料的选择和维护也对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这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并维护。
总之,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保证建筑物安全和舒适性的关键所在。
设计必须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建筑物的受力分布、构件选择、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预期的使用寿命。
现代住宅的结构设计现代住宅的结构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住宅的建筑结构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从最初简单的泥土房屋到今天的多层高楼,建筑结构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高效、环保、安全和美观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着现代住宅的结构设计展开讨论及探索。
住宅的结构设计是指建筑物承重主体及其空间形式、布局、比例、材料等因素的设计。
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功能性是结构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
现代住宅的结构设计有什么特点?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舒适性现代住宅的结构设计注重舒适性,这与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期望有关。
现代住宅的每个空间都应该有足够的采光、通风和自然气流,且应该符合人体工学原理。
因此,现代住宅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阳台设计,让自然光线和空气充分进入住宅内部。
二、安全性现代住宅的结构设计注重安全性,这与人们对于家庭安全的期望有关。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现代住宅会选择更加环保和耐用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玻璃、石材和木材等。
同时,现代住宅也会配备消防设备和安全保卫系统,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三、环保性现代住宅的结构设计注重环保性,这与人们对于环保和节能的意识有关。
现代住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会更多地选择环保材料,如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节水设备和智能化系统等。
同样地,现代住宅也会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力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四、美观性现代住宅的结构设计注重美观性,这与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期望有关。
现代住宅在设计上更加关注细节,例如窗户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等,以及外墙的材质和颜色等。
现代住宅的外观设计更加时尚、现代和个性化,让居民感到自豪和舒适。
总之,现代住宅的结构设计是基于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和期望而展开的。
在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和美观性等方面,现代住宅都有了更加全面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未来的住宅结构设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期待更加环保、智能和舒适的现代住宅的问世。
【城市建筑研究】一、背景20世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著《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问世,象征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结构主义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美学和政治理论方面,都有举世闻名的提倡者为之宣传。
结构主义简单理解来说是一种方式,它依据各种孤立的事件或是在事件的内涵定义之根基的结构性常态来对它们实行解剖。
它试图通过结合内在联系的总体来理解事物。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在语言学术范畴内与传统语言学相对抗的一个学术归纳派别,并且以《普通语言学教程》所阐明的语言学理论思想为象征符号,其中还包括被这些学说影响而实施的语言学说研究。
由语言学说转变成一股社会潮流的结构主义风靡全球,人文社会学科各科因为这个新的思潮继而钻研,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
二、定义和基本特征结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捷克结构主义”是在20年代前后,由于雅各布森等人在二战时期的移居从而传播于美国;在40年代末期,因为列维-斯特劳斯的全力传播,结构主义的思潮在欧洲大陆上得到了回归,其巅峰时期正是出现在法国;在60年代初期,人文学科的思想浪潮在法国的哲学界涌现,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者同在二战后统领了法国哲学界接近20年之长的符号学和真实存在主义等所谓的“意识”哲学思潮针锋相对。
之所以称之为结构主义,是因为各个思想学家们虽然是不同的思潮但却共同使用着“结构”或者是与之类似的观点来进行阐述探讨。
结构主义的生长过程有着它特殊的路径,其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都来自于语言学。
闻名于世界的语言学家索绪尔、雅各布森等人在语言研究中强调了“结构”的核心理论,而法国的拉康在心理学方面对其进行了运用,结构主义的心理学从此应运而生。
结构主义哲学是一些具体的人文学科及其研究方法所普遍反映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结,学科的分散和广泛给总结结构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带来了很大困难。
总的来说结构主义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
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Background note项目区位及现状项目规划特征对总体规划的调整项目区位及现状基地概况中天鸿源清江景泓小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西接文化路东南临江夏区内风景优美的汤逊湖北靠规划中的武汉绕城快速通道四环线。
景观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距武汉的主要城区中心仅十几分钟车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197961平方米其中代征绿地面积38672平方米代征道路面积31626平方米净用地面积127663平方米项目实施后将成江夏区的标志性住宅小区。
外部条件 1、位于江夏区基地较偏僻2、目前功能配套上的不足3、四环线的对发展影响积极4、汤逊湖景资源景观主轴商业景观湿地公园汤逊湖图例:内部条件1、分期开发2、展示区——湿地公园和明确的轴线景观3、现代构成主义建筑风格4、开阔的楼间距及大量的地上停车前期项目分析八合院别墅11层板式30层板式18层板式32层点式商业临街18层板式图例:资源配比大户型八合院别墅200~300平米11层板式134.1平米18层板式138.4平米32层点式86.6~117.5平米小户型30层板式77~100平米临街18层板式76.3~87.7平米大户型的景观在设计中占主要资源小户型的则次之。
户型分析结构主义冷抽象原形运用建筑风格解读场地建筑客户稀确资源临湖升值空间价格中高收入人群项目定位现代风格结构主义区域内的差异化现代艺术风格结构主义临湖生态水岸生活增加配套生活方式ART CITY现代主义艺术景观大城概念形成艺术之城将现代主义艺术融入到小区的整体布局及生活的各个细节中。
差异化作为未来销售的主要说辞。
生态之城我们将项目地块作为城市肌理的延伸强调与湿地公园的联系生态自然重塑自然回归自然并非一味的重现自然而是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将子让带给人们的放松感受融入到景观空间中去。
活力之城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我们将项目打造为一个在公园里生活在树林下运动的精神场所。
构成主义构筑物小品雕塑水景高绿化率临湖湿地公园自然地势运动方式多样性就近运动运动公园生态艺术活力ART CITY现代主义艺术景观大城概念分析艺术之城现代构成主义景观Constructivism Landscape从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获得灵感构成主义演化为景观矩阵点线面的结合呼应了建筑风格、现代主义艺术美感。
基于结构形态的建筑造型研究摘要:目前,我国加入全球合作组织,同时大量建筑理念融入中国,因而在现代建筑造型方面,逐渐多样化。
与此同时,在建筑物结构形态设计方面,改变了传统方法,因而目前建筑造型设计方面,作为一名建筑师,需要慎重考虑结构形态所起到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探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造型以及结构方面相互影响。
关键词:结构形态;建筑造型;研究无论是结构形态方面,还是建筑造型方面,长期处于设计的热点。
然而,对于国内外建筑界,开展二者的研究,区区几十年而已。
而中国建筑界,还处于初级状态,然而受到多元化思想作用,只要加以努力,对于当代建筑造型,势必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
一、基于结构形态方面建筑造型理论(一)形态学理论所谓结构形态,属于结构的外在形式,将较为客观的结构规律,予以形象化表现。
为实现良好的力学分析,应基于形态方面,把它抽象成结构模型等,这样进行的理论分析,才可以充分凸显实际的结构内容[1]。
关于形态学,涵盖领域广泛,充分涉及形状材料,还有荷载以及结构体系方面的内容。
而在分析结构问题的实际过程中,身为一名建筑师,应该站在力学意识的角度,进行克服结构形态存在的不足。
为促进结构以及建筑之间予以有效衔接,尤其针对建筑构思而言,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具备力学意识方面共性,掌握最基础的构件,还有结构单元等。
与此同时,应该不断升级结构体系。
除此之外,应该充分掌握结构受力特点,合理运用于空间构建。
还应该善于结构体系搭配,这样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注重加强关于结构规律的了解。
(二)建筑造型理论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通过相应的物质技术措施,一方面能够符合建筑功能目的,另一方面在开展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建筑构图规律,予以有意识的组织,从而能够有效体现环境布局,以及空间布置的外在形式,也就是建筑造型。
而对于建筑造型来说,应该满足特有的规律要求,力求和大众审美要求,以及组织方法有效结合。
而关于建筑造型,涵盖了多学科内容,建筑造型方面要求,应该基于虚实两方面予以研究[2]。
结构主义建筑形式分类研究摘要流行于20世纪50s-70s的结构主义建筑并不为国内理论界所熟知。
结构主义建筑以其充满几何感的建筑形式而引人注目,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以结构主义建筑形式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分析归纳出其表现出的不同形式。
关键词结构主义建筑;形式;几何感1 建筑形式建筑形式,总是建筑中最先引起我们注意方面。
我们对于建筑形式的感知是建立在视觉和精神感知两个层面上的。
前者,来源于身体的感官体验,是快速的、明显的,在这里我称之为建筑的显性形式;后者,来源于使用的切身体会,是缓慢的、隐晦的,在这里我称之为建筑的隐性形式。
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最终呈现出了建筑的终极面貌,也是我们对建筑感知的全部[1]。
2 结构主义建筑中的显性形式结构主义建筑的显性形式,无疑是引人注目的。
结构主义建筑的显性形式主要表现出了元素重复、网格化的构图和“支持与填充”这三种特点。
2.1 元素的重复单元重复表现在结构主义建筑中的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上,当然,也有一些建筑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属性。
水平向的单元重复,则主要表现在结构主义建筑中的毯式建筑中,这种建筑的立面高度远远小于立面长度,而使得建筑如同铺在大地上的毛毯一样。
在这种建筑形式中,元素的重复大量出现,其中著名的建筑案例为柏林自由大学。
体现垂直向的元素重复的建筑,最著名的就是中银仓体大楼。
这一建筑通过两个混凝筒核心,将140个单元胶囊布置在了8层高的建筑上。
兼具有水平和垂直单元重复的建筑则表现出了水平和垂直双方向单元重复的特点。
其中著名的案例为Habitate67,这座建筑包含354个预制居住单元,使建筑的整体呈现出如山一样的建筑造型。
2.2 网格化构图结构主义建筑形式中,元素的重复导致了建筑形式的复杂化,而这种复杂中却没有导致建筑形式的杂乱。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则来源于结构主义建筑形式中大量存在的网格化构图。
网格化的构图,使建筑的形式趋于均质,并便于理解。
这种网格化的秩序,与结构主义建筑中的模数化和对城市肌理的引用有着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