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下水与不良地质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8.51 MB
- 文档页数:106
1-地壳;2-地幔;3-地核;4-液态外部地核;5-固态内部地核;6-软流圈;7-岩石圈地球内部构造(a)(b)(c)(d)(a)(f)(g)(h)(i)(e)方解石钟乳状集合体(a)石盐的立方体完全解理(b)石英的贝壳状断口角砾岩片麻岩礁灰岩玄武岩浮石白云母方解石黄铜矿石英萤石自然硫沉积岩的构造层理的基本形态a-水平层理b-斜层理c-交错层理递变层理根据交错层理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层理构造岩层形态a-顶面b-底面1-板状岩层2-变厚变薄3-尖灭4-透镜体波痕与泥裂构造波痕及其印模泥裂的示意立体图地层单位表一般采用同位素地质年代测定法。
根据地壳运动和生物的演变,将地质年代划分为宙、代、纪、世,相(a) 岩层水平变动层位岩层层序律(b) 岩层倾斜正常层位岩层产状要素褶曲要素根据轴面产状划分的褶曲形态类型根据枢纽产状划分的褶曲形态类型根据平面形态划分的褶曲形态类型断层类型阶状断层地堑与地垒断层的组合形式断层三角面a-整合b-平行不整合c–角度不整合渗透实验装置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潜水等水位线图1-隔水层2-含水层3-喷水钻孔4-不自喷水钻孔5-地下水流向6-测压水位7-泉自流斜地由岩性变化形成1-地形等高线2-含水层顶板等高线3-等水压线4-地下水流向5-承压水自溢区6-钻孔7-自流井8-含水层9-隔水层10-承压水位线11-钻孔12-自流井等水压线图。
第二章岩土工程中的地下水1.根据岩土空隙的成因不同,可把地下水分为哪三类?根据岩土空隙的成因不同,可把空隙分为孔隙、裂隙和溶隙三大类。
①孔隙:松散岩土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土中孔隙的发育程度常用孔隙度来表示,指一定体积的岩土其孔隙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
②裂隙: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颗粒之间基本上不存在孔隙,仅存在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称之为裂隙(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岩石的裂隙一般呈裂缝状,其长度、宽度、数量、分布及连通性等空间上差异很大,与孔隙相比,裂隙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③溶隙:可溶的沉积岩(盐岩、硬石膏、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流长期溶蚀作用下而形成的空隙,这种地质现象称岩溶(喀斯特)。
2.根据水在空隙中的物理状态,水与岩土颗粒的相互作用特征,地下水有哪几种存在形式?哪些形式的地下水对地基的工程特性影响较大?根据水在空隙中的物理状态,水与岩石颗粒的相互作用等特征,可将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分为五种①气态水②结合水③重力水④毛细水⑤固态水毛细水和重力水对地基的工程特性影响最大3.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的渗透系数范围值分别是多少(单位为:m/年)?粘土:粉质粘土:粉土:4.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概念?根据岩石赋留地下水的相对状况分出含水层和隔水层。
含水层:在重力作用下能够给出并且通过相当数量水的饱水岩层或土层称含水层。
含水层必须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同时又必须有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地形条件,使地下水聚集和储存起来,此外,含水层必须有一定的补给水量。
隔水层:在常压条件下,由于重力作用不能给出并通过相当数量水的岩层或土层。
通常由黏土、粉质黏土和页岩、泥灰岩等透水性能差的岩石组成的岩层构成隔水层。
隔水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着阻碍作用。
5.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概念?上层滞水:地面以下通常分布有多层含水层,当包气带中局部分布有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时,隔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
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的分类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土生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
斜坡、河岸等岩土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
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
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
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
第 1 页共2 页
筑物的破坏。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
第 2 页共2 页。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与土石相互作用会使土体和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产生各种不良的自然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现象,给工程的建筑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
滑坡、岩溶、潜蚀、土体盐渍化和路基盐胀、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中冰的富集、地基沉陷、道路冻胀和翻浆等都与地下水的存在和活动有关,地下水还常常给隧道施工和运营带来困难,甚至带来灾害。
因此地下水对工程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指的是埋藏在地表下面土中孔隙、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水。
地下水的富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较多的储水空间,有充足的补给水源和有良好的汇水条件。
地下水长期在地下运动,可从岩石中获得大量可溶性的物质成分,使之成为成分复杂的溶液。
其常见成分有O、K、Na、Ca、Mg、C1等地下水中常见元素;主要离子元素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钠离子、钾离子;常见的气体有O2、N2、CO2、H2S;地下水中还含有大量的胶体物质Fe(OH)3、Al(OH)3、SiO2及以胶体形式存在的有机质。
多数地下水的PH在6.5到8.5之间。
地下水是自然界水的一部分。
据估算,埋藏在地下17Km以内的地下水总量约为8.4×1015m3,其中有一半埋藏在地面以下1Km的范围内。
地下水能在岩石中储存和运动是因为岩石具孔隙度和渗透性,地下水能否在岩石中运动取决于岩石的渗透性。
地下水据其在孔隙中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吸附水、薄膜水、毛细水和重力水。
吸附水是受静电引力作用以分子状态吸附于岩石表面的水。
吸附水厚度大于几个到几百个水分子直径时,便形成薄膜状即薄膜水。
当孔径小,水量增多时,水受表面张力作用逆重力方向运动,称毛细水。
若孔径较大,水的重力大于表面张力和静电引力时,水受重力影响垂直渗流即重力水。
根据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分为包气带地下水和饱气带地下水。
包气带地下水是呈垂直方向运动的水。
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主要以吸附水、薄膜水和毛细水形成存在。
在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它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包气带岩土层中的水,它在距地表很近的包气带内,局部的隔水层上。
不良地质现象崩塌:崩塌是指陡峻斜坡或悬崖上得岩、土体,由于裂隙发育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急剧向下崩落、翻滚,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堆的现象,称为崩塌。
以防为主的整治原则,一般措施①清除坡面危岩②坡面加固。
如坡面喷浆,抹面等防止软弱岩层进一步风化,灌浆、勾缝、锚栓等恢复和加强岩体的完整性③危岩支顶防护。
修筑支柱、支墙、护壁等增加斜坡的稳定性。
④拦截防御。
如修落石平台、拦石堤、明洞等防护措施。
⑤调整水流。
修筑排水沟,截水沟、堵塞裂隙等防止地表水渗入岩体,改变土和岩石的性质而破坏岩体的稳定性。
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水,泥沙、石块混合在一起流动的特殊洪流。
它具有爆发突然、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重大和破坏力强的特点。
泥石流整治:以防御为主的原则。
在上游区主要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调整地表径流,减少汇水量,加固岸坡,防止岩土垮塌,尽量减少固体物质的来源。
在中游区,可设置一系列的拦截坝、拦珊等构筑物,以阻挡泥石流挟带的物质,减少其破坏力。
在下游区,贯彻“宜排不宜堵”的原则,设置排导措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
如修筑排洪道,导流坝等,约束水流,保护公路路基或农田不受危害。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物理地质现象。
野外滑坡识别:山体变形,后壁陡崖因拉破呈圈椅状,滑坡舌向河心凸出呈河谷不协调现象,滑体两侧出现双沟同源现象,滑坡体下部因滑动速度差异而呈鼓丘及滑坡裂缝,滑体表面的树木东倒西歪成“醉林”状,甚而出现马刀树等。
防治措施:排。
排除地表水和疏干地下水,增强抗滑力。
如修建截水沟、树枝状排水沟、盲沟、盲洞等。
档。
修建支挡建筑物,提高滑体的抗滑阻力。
减。
减小滑体上方“滑动部分”的重量,降低下滑力。
固。
使滑体在滑床上,以增大抗滑阻力。
河谷阶地:它一方面缓和了山谷坡脚地形的平面曲折和纵向起伏,有利路线平纵面设计和减少工程量,另一方面不易遭受山坡变形和洪水淹没的威胁,易保证路基稳定。
第一章习题答案一、基本概念1、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理解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2、工程地质问题指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可由工程地质条件具体表征)相互作用、相互矛盾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和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二、填空题1、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理解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其中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是最基本的要素。
2、工程地质勘察阶段按工民建可分为:(1)选址和可行性研究,(2)初步勘查阶段(3)详细勘察(4)施工勘察三、选择题1、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理解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它包括六个要素。
其中最基本的要素为以下哪个方面( B )A、地形地貌条件B、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C、地质结构D、水文地质条件E、物理地质现象F、天然建筑材料2、以下各勘察方法中是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最基本的勘察方法的是( A )A、工程地质测绘B、工程地质物探及勘探C、工程地质试验(室内、室外)D、工程地质长期观测3、砾砂的颗粒级配应为以下哪种( A )A、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B、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C、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D、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4、卵石的颗粒级配应为以下哪种( B )A、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B、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C、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D、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5、中砂的颗粒级配应为以下哪种( C )A、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B、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C、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D、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四、问答题1、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任务具体有哪些?答: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运用地质和力学知识回答工程上的地质问题,以便使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适应,从地质方面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安全、经济合理、运行正常、使用方便。
常见不良地质现象浅析能源环境常见不良地质现象浅析佳木斯市郊区水务局杨延臣【摘要】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较多,~,-J-].,417的健康和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地壳上部的岩土层受到了内外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的影响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引起的.这一系列变化又在不断地影响着原有的宏观地质,地貌和地形条件,造成更多的不良地质现象,最为常见的就是泥石流,崩塌,滑坡,岩堆移动,岩溶等.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文就对这些不良地质现象进行探讨.【关键词l地质现象地壳运动不良影响1前言从不良地质现象引起的危害我们不难发现,其对工程建筑的质量是一个极大地威胁,对其稳定性和正常的运转是一个挑战,不良地质现象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都具有一定的威胁,尤其是灾害性较强的泥石流或者大型高速滑坡现象造成的危害更大,相对而言,其规模较大,突发性强,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属重大的地质灾害.因此,近年来,对不良地质现象的研究逐渐增多,为了便于及时采取措施以及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相关邯门对其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进千『了详细的分析,目的是达到保障工程建筑和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2坍塌与岩堆2.1发生条件发生崩塌不是由单纯的一个条件所形成的,而是由多个条件共同作用才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坡面条件形成根本,当坡面的临空面高度大干30米同时坡度大于50.的时候,就是高陡斜坡,这是崩塌较为容易发生的地形,除此之外,还有孤立山嘴或凸形陡坡及阶梯形山坡都极易发生崩塌.(2)岩土类型影响规模,岩土类型不是崩塌发生绝对条件,别在与岩土类型的不同所造成的崩塌危害性不同,规模不同. (3)地质构造基本条件,从发生崩塌的地形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各种构造面都可能发生崩塌.以上三种条件的被称为崩塌发生的地质条件,也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这是内在的因素,还有外在因素的影响.(4)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自然界的现象都可能引起地壳的活动而引发崩塌,最为常见的当属地震风化作用,降雨,地表水冲刷等,还有人为因素的作用.(5)预防,在工程建设的时候,对地质条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对可能发生的大中型崩塌的地段进行避开,并结合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分析,做好充分的张建军呗方可开工.(6)防治手段,保证易于发生崩塌地没有存水,做好排水工程的建设,做好相关地区的防护和加固工程,相关的拦截,遮挡,2≮-l0≮ll-工程都极为重要,而且要做好综合防治的工作.(7)岩堆概述,所谓的岩堆就是由碎落,崩塌和落石在山坡的低凹处或坡脚处形成的疏松堆积体.从I+1前我国形成的岩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岩堆一般位于岩石的斜坡表面上,多为近期堆积,有向外倾斜的层理.3,滑坡现象滑坡是由于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而沿着斜坡内部的软弱结构面整体地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其危害是地质不良现象较为严重的一种.3.1滑坡的形成(1)酝酿阶段,在滑坡尚未造成威胁时,细心观察是可以发现其有一定的预告,在山坡的一些地点会出现裂缝,然后,慢慢的裂缝下侧的土体发生缓的位移现象,不会特别快,每月仅移动数厘米.而这一阶段历时较长,有的甚至高达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同时伴随会出现各种异常得现象,最为常见的就是地下水增多,山坡坡脚土体变形,以及出现震感和响声等.(2)突变阶段,一旦软弱岩层被完全的剪断,会形成滑动面或滑动带,一旦形成,土体位移的速度加快,一般每小时就可高达数米甚至数百米,有时可达数千米,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急剧快速的滑动.在突变之前,常见泉水变浊,坡脚局部坍塌或掉落土块.(3)残余变形期,在滑坡突变阶段后,岩士位移的速度减缓,各地块之问的变形也将逐步停止,滑带在压密下排水而固结,地表无裂缝,沉陷发生,最后完全稳定.(4)防治措施,从滑坡形成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滑坡的防治要以防为主,治为辅,实行绕,减,排,挡,固的措施.绕是绕开滑坡频发区,减是降低和减轻危害,排是排水,挡是防治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固是对工程加固.4,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水,泥,石的混合物,泥石流中所含固体体积一般超过l5%,最高可达80%,其容重可达l8KN/m3次方.相对而言,泥石流的危害较大,其突发性较强,爆发能量巨大,来势凶猛,复发频率较高.4.1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形地貌的特点所决定的,在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的地区都较容易形成,同时由于水文气象条件,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都会造成一定的潜在影响.4.2类型(>下转第154页)能源环境土的约束,不能自由收缩,而产生拉应力.温差越大,约束程度越高,结构长度越长,则拉应力越大.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产生裂缝,裂缝从基底向上发展,甚至贯穿整个基础.混凝土内外温差应控制在25~C以内,基面温差和基底面温差均控制在20~C以内,并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降低和湿度不致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必要时,取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可分块浇筑,块与块间留1m宽后浇带,待各分块混凝土干缩后,再浇筑后浇带.2.3混凝土的浇筑控制(1)严格控制坍落度:在搅拌混凝土时严格按配合比配制,并根据现场砂,石含水率的不同及时进行调整.同一组混凝土拌合物到达现场后,必须会同旁站人员,搅拌站技术人员进行混凝士取样,取样量应多于试验所需量的1.5倍,且不小于20L.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宜采用多次取样的方法.一般在同一盘混凝土或同一车混凝土中的约1/4处,1/2处~H3/4处之间分别取样,从第一次取样到最后一次取样不宜超过]5rain,然后人工搅拌均匀.做好混凝土坍落度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并及时报告项目负责人,迅速调整方案与处理,确保混凝上本身的质量.(2)浇筑方法: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斜面分层或施工段浇筑,施工层一般按结构层划分,施工段应根据工序数量,技术要求,结构特点来划分;施工层与施工段确定后,就可根据每班应完成的工作量,正确选择施工机具和设备并计算其数量.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衔接时间,在初凝前完成.同时在上层混凝土振捣时,将振动棒插入下层表面下5cm左右使虾层连成一体.(3)浇捣一般要求: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2米,否则应在柱子模板侧面开孔用斜溜槽分段浇筑,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密实时振动棒快插慢拔.插点的分布有行列式和交错式两种,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应遗漏,移动问距一般不宜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振动器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干振动器作用半径的I/2,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等.浇筑混凝七时,应经常检查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和预埋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结语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很多,混凝七结构需要经过合理设计,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及规范严格进行施工,方可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发展,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参考文献[1]戴烽滔.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析与对策f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01).【2】李进,现浇钢筋混凝上楼面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J.山西建筑,2009,(04)【5】陈福广.现浇混凝土裂缝分析及预JJ.内江科技,zoo5(o5).,54穗00蠹(>>上接第152页)(1)按物质成分区分,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由粘性土为主,含有少量沙粒,石块,粒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沙粒,石块组成的称之为水石流.(2)按泥石流的物质状态区分,黏性泥石流:含大量黏性土的泥石流和泥流稀行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风,黏土,粉土的含量小于5%,固体物质站l0%-40%,具有很大的分散性.4.3防治措施泥石流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以以避为宜,以治为辅,泥石流的治理面临许多困境,因此要做好避的工作,工程尽量避开其危害,实行跨越,防护,排导,拦挡,穿过工程相结合防治方针.5岩溶与土洞被称喀斯特的岩溶是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可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地质现象.土洞则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土层的溶蚀和冲刷而产生的空洞,空洞的扩展导致地表陷落的不良地质现象.5.1岩溶主要形态岩溶形态是可溶岩被溶蚀过程中的地质表现.主要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地表岩溶的形态主要是:溶沟(槽),漏斗,石芽,坡立谷,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而地下岩溶的形态则是暗河,溶洞,落水洞等.5.2岩溶形成条件岩溶是由于水对岩石的溶蚀结果.其形成条件自然不能离开水,主要是可溶性水对透水岩石的作用,具有流动性的水是具有高腐蚀性的.5.3上洞形成条件土洞的形成主要是潜蚀作用而导致的.潜蚀是指地下水流在土体中进行溶蚀和冲刷的作用.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土层的性质以及其底部存在着土流排泄和土粒的良好通道,同时地表水流能直接深入到土层中.5.4上洞类型从目前我国土洞的形态分析,我们发现土洞的类型可分为由地表水下渗发生机械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和岩溶水流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6结语本文对一些不良的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一些不良的地质现象的防治进行了探讨,致力于改变由于现在由不良地质现象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成胁状况.参考文献【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SO011—2001问答(5)至(8)索引[J】] 程抗震,2004,(01).【2】现行公路工程标准.规范一览表【J】公路,2004,(05)。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御对策发布时间:2023-02-20T05:47:45.257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0月19期作者:艾洪键[导读] 在国家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中水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艾洪键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日照市 276800摘要:在国家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中水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中地下水都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对地下水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会出现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对群众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开发利用地下水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效解决。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环境地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关键词:地下水;开发利用;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人们对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以及能源问题等都是非常关注的,这些问题与水资源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地下水是人们得以正常生活的基础保障,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有力支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要加强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重视,做好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尽可能的减少地下水开发利用中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当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防御。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总量是较为丰富的,但是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辽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是非常大的,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的量要少很多,同时一些城市中的人口数量比较多,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存在群众的用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而且,近几年我国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城市在对地下水进行开采的时候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导致出现地面下沉、水质较差等环境地质问题,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不良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课本习题与答案第一章绪言1.何谓工程地质学?答: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2.何谓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答:①阐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其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
②论证建筑场地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给出确切的结论。
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地,并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④根据建筑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化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⑤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⑥为拟订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3.何谓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答:①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
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
③工程地质勘查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
④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
4.何谓工程地质条件?答: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①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②地质构造。
③水文地质条件。
④动力地质作用。
⑤地形地貌条件。
⑥天然建筑材料。
5.何谓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题目指已有的工程地质前提在工程修建和运行期间产生的一些新的变革和开展,组成威胁影响工程修建的安全。
主要的工程地质题目包括①地基不乱性题目。
②斜坡不乱性题目。
③洞室围岩不乱性题目。
④地区不乱性题目。
6.简述工程地质学与岩土工程的干系。
答: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
7.简述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答:17世纪以后开始出现地质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文献资料,工程地质学产生了萌芽。
20世纪初工程地质研究已经由欧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并稳定发展。
未来工程地质学会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相连,与各相关学科更好地交叉和结合,促进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等各方面不断更新和前进,进而使工程地质学的内涵不断变化、外延扩展。
8.简述本课程的研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