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新教材知识分块探究(三)
- 格式:doc
- 大小:149.83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收集整理
主要知识点: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转化
3.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部分氧化还原)
4.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NA
5.物质的分散系
6.电解质
7.物质的分离(过滤、结晶、蒸发、萃取、蒸馏)
8.常见离子的检验与推断
9.溶液的配制与误差分析
10.原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质量数)
11.同位素
12.氯气的制法(工业、实验室)
13.氯气的性质(与铁、H2、H2O、碱)
14.氯水、液氯、次氯酸(漂白性)
15.溴、碘的性质(颜色、X-的检验)
16.金属钠的性质(与O2、H2O)
17.过氧化钠的性质
18.碳酸氢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
鼎尚图文。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汇总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 2 - 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 - 2 - 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 - 2 - 第2课时物质的转化化学反应的分类.................................................................... - 5 - 第二单元物质的化学计量.................................................................................................... - 9 - 第1课时物质的量...................................................................................................... - 9 -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 12 - 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 - 16 - 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 19 - 第一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 19 - 第1课时实验安全与基本规范物质的分离提纯................................................ - 19 - 第2课时物质的检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 26 - 第二单元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 - 31 -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核的认识.......................................................................................... - 37 - 第1课时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 - 37 -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40 - 微专题2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 43 - 专题3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 44 - 第一单元氯气及氯的化合物.............................................................................................. - 44 - 第1课时氯气的发现与制备.................................................................................... - 44 - 第2课时氯气的性质及应用.................................................................................. - 47 - 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 51 - 微专题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 55 - 第二单元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 - 56 - 第1课时钠的性质与制备........................................................................................ - 56 - 第2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 - 62 - 第3课时离子反应.................................................................................................... - 65 - 微专题4离子推断..................................................................................................... - 70 - 第三单元海洋化学的综合应用.......................................................................................... - 71 - 第1课时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 - 71 - 第2课时从海水中提取镁从海带中提取碘........................................................ - 73 - 专题4 硫及环境保护 .................................................................................................................. - 77 -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 - 77 - 第1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 - 77 - 第2课时硫酸的工业制备浓硫酸的性质.......................................................... - 82 - 第二单元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 85 - 第三单元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 89 - 微专题5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 92 - 专题5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 94 - 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 94 - 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 - 94 -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 99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 105 - 第1课时离子键...................................................................................................... - 105 - 第2课时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 109 -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 114 - 微专题6“位—构—性”在元素推断题中的应用 ............................................................ - 118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计量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1.分类的概念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_知识点全面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_知识点全面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_知识点全面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一、 物质的分类(1) 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2) 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3)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 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二、 物质的转化1.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1) 物质的性质(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定义物质发生状态或外形的改变,而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水结成冰,蔗糖的溶解,酒精的挥发,金属通电,活性炭的吸附漂白等化学变化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热效应、变色、气体放出、沉淀生成等现象。
如:金属的腐蚀、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变质、铵盐受热分解等类型按反应形式可分为: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按反应的本质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参与反应的离子可分为:离子反应、分子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2.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1)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Mg+Cl2MgCl2(2)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CaO+CO2=CaCO3(3)酸+碱→盐+水 2HCl+Ba(OH)2=BaCl2+H2O(4)盐+盐→两种新盐 AgNO3+NaCl=AgCl↓+NaNO3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导学【学海导航】海水是化学元素宝库,海水中溶解了大量气体物质和各种盐类。
人类在陆地上发现的l00多种元素,在海水中可找到80多种。
海水是人类获取氯、溴、碘、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资源。
一、氯、溴、碘的提取(一)氯碱工业——电解食盐水生产氯气和烧碱的化学工业我国主要以海盐为原料。
海盐中含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镁等杂质,要净化后制成饱和食盐水再电解。
2NaCl + 2H 2O == 2NaOH + H 2↑ +Cl 2↑氯碱工业面临问题:①产品对设备腐蚀严重、环境污染显著。
②电能消耗量大。
(二)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常见工艺①浓缩并酸化海水后,通入适量的氯气,使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2NaBr+Cl 2=Br 2+2NaCl②向含溴单质的水溶液中通空气和水蒸汽,将溴单质吹入盛二氧化硫溶液的吸收塔内以达到富集的目的:Br 2+SO 2+2H 2O==2HBr+H 2SO 4(也可用NaOH 或Na 2CO 3溶液吸收)③向吸收塔内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氯气:2HBr+Cl 2==2HCl+Br 2④用四氯化碳(或苯)萃取吸收塔内的溶液中的溴单质。
(三)从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主要工艺①用水浸泡海带或海藻灼烧后的灰烬②向水中通入适量的氯气,使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2NaI+Cl 2 == I 2+2NaCl③过滤,用有机溶剂萃取碘单质。
二、氯、溴、碘的性质和用途(一)氯气(chlorine gas )的性质和用途氯自1774年被舍勒发现,到1810年被戴维确认为一种元素,经历了36年。
实验室制备:①原理:MnO 2+4HCl(浓) △ MnCl 2+Cl 2↑+2H 2O ②装置:固液加热型 ③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④验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等 ⑤尾气吸收:NaOH 溶液。
1、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能溶于水,有毒。
2、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氯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新教材知识分块探究(三)―――苏教版新教材化学1第三部分: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1.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2.硫及其化合物 3.氮气及其化合物 4.硅及其化合物一、氯、溴、碘及其化合物1、氯气的制法(1)氯气的工业制法:原料:氯化钠、水。
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
装置:阳离子隔膜电解槽。
反应式:2NaCl + 2H 2O通电2NaOH + H 2 ↑+ Cl 2↑(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利用氧化剂氧化浓盐酸中的Cl -。
常用的氧化剂有:MnO 2、KMnO 4、KClO 3等。
反应式:MnO 2 + 4HCl(浓)△MnCl 2 + Cl 2↑+ 2H 2O2KMnO 4 + 16HCl(浓) =2KCl + 2MnCl 2 + 10Cl 2↑+ 8H 2O KClO 3 + 6HCl (浓) == KCl + 3Cl 2↑+ 3H 2O装置:发生装置由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双孔塞、导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等组成。
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或用排饱和食盐水或排饱和氯水的方法。
验满:看颜色或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尾气吸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除杂: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杂质; 干燥:用浓H 2SO 4 。
(3)中学实验室制H 2、O 2、Cl 2的发生装置的比较 气体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装置或主要仪器 可适用的气体 H 2 固体和液体反应 不加热 启普发生器或简易装置 H 2S 、CO 2、SO 2等 O 2固体或固体混加热大试管、铁架台、导管等NH 3、CH 4等三、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合物Cl2固体和液体或液体和液体加热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双孔塞、导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HCl、HBr、HI等2.Cl2、Br2、I2的物理性质的比较气体物理性质Cl2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1:2),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
Br2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储存时要加水,水封,以防止挥发。
I2紫黑色固体,有光泽,易升华,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3.Cl2、Br2、I2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比较水酒精苯汽油四氯化碳Cl2黄绿色(新制)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Br2黄――橙橙――橙红橙――橙红橙――橙红橙――橙红I2深黄――褐色棕――深棕浅紫――紫紫――深紫浅紫红-紫红4.Cl2、Br2、I2的化学性质的比较①与金属反应2Na + Cl2点燃2NaCl,Cu + Cl2点燃CuCl2,2Fe + 3Cl2点燃2FeCl3,2Fe + 3Br2△2FeBr3,Fe + I2△FeI2。
②与氢气反应反应物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反应现象H2与F2H2 + F2 == 2HF冷、暗爆炸H2与Cl2H2 + Cl2== 2HCl 光照爆炸H2与Br2H2 + Br2== 2 HBr 加热反应H2与I2H2 + I2 2HI持续加热可逆反应③与水的反应:2F2 + 2H2O == 4HF + O2 X2 + H2O HX + HXO (X:Cl、Br、I)④与碱反应:Cl2、Br2、I2都容易与碱液反应,常用于除尾气、除杂质等。
工业上利用这反应来制漂白粉,反应式是: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漂白粉主要成分漂白粉有效成分:Ca(ClO)2⑤Cl2、Br2、I2相互置换:氧化性Cl2>Br2>I2,所以Cl2可以将Br2、I2置换出,Br2可以将I2置换出。
如:Cl2 +2NaBr == 2NaCl + Br2.5.Cl-、Br-、I-的检验:(1)AgNO3─HNO3法离子选用试剂实验现象及离子方程式Cl-AgNO3的稀HNO3溶液Ag+ + Cl- == AgCl↓白色沉淀Br-AgNO3的稀HNO3溶液Ag+ + Br- == AgBr↓浅黄色沉淀I-AgNO3的稀HNO3溶液Ag+ + I- == AgI↓黄色沉淀(2)Br-、I-可以用氯水反应后加CCl4萃取的方法。
6.AgBr、AgI的感光性:它们都见光分解,AgBr用于感光底片的感光材料;AgI用于人工降雨。
二、硫及其化合物1.硫的性质(1)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单质硫是黄色固体,俗称硫磺,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CS2),熔点112.8℃,沸点444.6℃。
自然界中的火山喷口和岩石夹缝中有游离态的硫;自然界中也存在许多化合态的硫。
硫粉对某些疾病有防治作用。
(2)硫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S + O2△SO2②与氢气反应:H2 + S△H2S ;③与金属反应:2Na + S == Na2S, Fe + S △FeS, 2Cu + S△Cu2S;④与碱溶液反应:3S + 6NaOH(热)== 2Na2S + Na2SO3 + 3H2O(用于实验室中清洗有S残留的仪器);⑤与浓硫酸反应:S + 2H2SO4(浓) △3SO2 + 2H2O。
(3)硫的用途:三药一柴即是制医药、火药、农药和火柴的原料;在化工工业中是生产硫酸等的原料。
2.硫化氢的性质(1)硫化氢的物理性质:硫化氢是有臭鸡蛋味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常温常压1:2.6溶于水。
(2)硫化氢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O2不足 2H2S + O2点燃2S + 2H2O, O2足量 2H2S + 3O2点燃2SO2 + 2H2O .②热分解:H2S △H2 + S.③和碱反应:H2S + 2NaOH == Na2S + H2O ,H2S + NaOH == NaHS + H2O.Na2S + H2S == 2NaHS. H2S溶于水得氢硫酸溶液,是二元弱酸,易挥发,具有强还原性。
④强还原性:如:2H2S + SO2 == 3S + 2H2O,H2S + Cl2 == S + 2HCl(Br2、I2也同样发生类似得反应),H2S + 2FeCl3 == 2FeCl2 + S + 2HCl,H2S + H2SO4(浓) == S + SO2 + 2H2O等反应。
⑤和一些盐溶液反应生成既难溶于水有难溶于酸沉淀:H2S + CuSO4 == CuS(黑) ↓+ H2SO4;H2S + 2AgNO3 == 2HNO3 + Ag2S(黑)↓;H2S + Pb(NO3)2 == PbS(黑)↓ + 2HNO3.(3)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式:FeS + 2HCl == FeCl2 + H2S↑, 装置:与制氢气的装置相同。
验满:用湿润的硝酸铅或醋酸铅试纸,变黑即是.注意:酸的选用只能是非强氧化性酸;尾气用碱液吸收。
3.二氧化硫的性质(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有毒气体,易溶于水(1:40),易液化。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H2O + SO2 H2SO3(亚硫酸是二元弱酸,不稳定,易分解,易被氧化),SO2 + 2NaOH == Na2SO3 + H2O,SO2 + NaOH == NaHSO3,SO2 + Na2SO3+ H2O == 2NaHSO3.SO2 + CaO == CaSO3.②氧化性:SO2 + 2H2S == 3S + 2H2O;③还原性:2SO2 + O2催化剂加热2SO3,SO2 + Cl2 + H2O ==H2SO4 + 2HCl(Br2、I2也同样有类似的反应),5SO2 + 2KMnO4 + 2H2O == K2SO4 + 2MnSO4 + 2H2SO4等反应。
④漂白性:SO2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但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3)SO2的实验室制法:Na2SO3 + H2SO4 == Na2SO4 + SO2↑+ H2O.(4)SO2的危害:SO2是硫酸型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它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尾气,汽车的尾气,硫酸工业生产的尾气的排放等方面。
SO2进入大气后在大气中的某些灰尘的催化下被O2氧化成SO3,SO3易溶于水,形成H2SO4,同时,SO2溶于水形成H2SO3,也易被氧化为H2SO4,当大气中的这些酸达到一定值时,下降的雨水的pH就会小于5.6,即形成了酸雨。
酸雨的危害非常严重。
如:直接危害的首先是植物,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伤后光合作用降低,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其次,酸雨可破坏水土环境,危及生态平衡。
当PH降至5.0以下,鱼类一般不能正常生长,加之水底淤泥中的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加速水生生物的死亡。
同样,酸雨也使土壤酸化,影响和破坏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锌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导致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逐渐退化。
因此酸雨被冠之“空中杀手”、“空中恶魔”“空中死神”的诅咒名。
另外,酸雨对文物古迹、建筑物、工业设备和通讯电缆等的腐蚀也令人心痛。
酸雨还危及人体的健康。
含酸性物质的空气能使认得呼吸道疾病加重。
酸雨中含有甲醛、丙烯酸等对人的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要高10倍,其微粒可侵入人体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而导致死亡。
当空气中含0.8mg·L-1的硫酸雾时,就会使人难受致病。
还有人们饮用酸化的水或酸化的鱼类等,使一些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逐渐在人体内积累而导致危害。
(5)酸雨的防治:1)最主要是控制污染源。
主要途径有:①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如开发氢能、太阳能、核能等。
②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含硫燃料预先进行脱硫处理,降低SO2的排放量。
如在含硫燃煤中加氧化钙,在燃烧时有以下反应:CaO + SO2== CaSO3,CaO + H2O == Ca(OH)2,SO2+ Ca(OH)2==CaSO3 +H2O,2CaSO3 + O2 == 2CaSO4.将硫元素转化成固体盐而减少排放。
③加强技术研究,提高对燃煤、工业生产中释放的SO2废气的处理和回收。
如用氨水对燃煤烟气的脱硫处理是:SO2 + 2NH3 + H2O == (NH4)2SO3, SO2 + NH3 + H2O== NH4HSO3, 2(NH4)2SO3 + O2 == 2(NH4)2SO4, 2NH4HSO3 + O2 == 2NH4HSO4.(它们是氮肥)④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对煤炭进行综合处理,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
如对煤炭进行液化或气化处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SO2的排放。
2)运用化学方法减轻酸雨对土壤和树木的危害。
如对降酸雨地带喷洒石灰等手段。
3)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减少硫酸型酸雨的产生。
4.SO3的性质:SO3是无色的晶体,熔点12.8℃,极易于水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