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99 MB
- 文档页数:53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能本章所选择的金属元素钠、铝、铁、铜颇具代表性:两种主族,两种副族;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两种比较活泼的金属,一种不活泼金属;除钠外其余三种均为常见金属。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以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例,已对它们有所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利用已有的经验对将要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够把刚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结合起来。
从知识编排上,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先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然后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要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需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着手。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学习《化学2》中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深刻体认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构体系[1]如图1所示。
从图1所示的知识结构可以看出,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路线,即“结构——性质——用途”的教学路线,它没有利用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知识来研究元素化合物,而是强化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理论对物质性质研究的指导作用。
这使得新课程的内容呈现出与原有教材不同的特点。
1. 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的变化原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上,金属知识呈现的内容比较分散,涉及碱金属(高一)和几种重要的金属(高二)两章,耗时长。
而新课程将原人教版高中化学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融为一章,根据物质分类思想进行内容呈现。
新课程标准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规定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2]。
化学必修2模块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2有三个一级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四章,分别是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
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重要性。
化学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化学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元素知识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理论:化学反应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社会等。
化学2在整个化学教材中起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化学1所学的元素知识在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在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遇到,化学2的学习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复习和拓展。
如在化学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Na、Al、Mg、Cu的性质,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Cl等元素。
在化学2的物质结构周期律中有碱金属当然主要是Na,有卤素,主要有Cl,而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Na、Al、Mg、Cu、Fe、Cl、Br、I等都有。
而启后是指通过对化学2的学习,为学习后面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化学2所学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都要继续学习。
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对应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对应了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对应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下面分章讨论。
1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1 地位和功能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认识、理解。
同时,也作为理论指导,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基础。
这部分知识作为化学2(必修)的内容,既是必修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高中新版化学教材分析教案目的:通过分析高中新版化学教材,了解其特点和优势,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教材整体结构分析:1. 教材编写的背景和宗旨。
2. 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3. 教材的章节设置和融合性。
二、教材知识点分析:1. 教材中涵盖的化学知识点和概念。
2. 教材中对化学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覆盖情况。
3. 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否符合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需求。
三、教材示例分析:1. 教材中的案例和实例是否丰富多样。
2.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是否实用和具有启发性。
3. 教材中的练习题和案例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
四、教材书写风格分析:1. 教材的文字表达是否简洁易懂。
2. 教材的插图和示意图是否清晰生动。
3. 教材的语言风格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应用场景。
五、教材配套资源分析:1. 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是否丰富多样。
2. 教材配套的课件和视频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3. 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和实践活动是否便于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操作。
活动设计:1. 分组讨论:围绕教材整体结构、知识点、示例、书写风格和配套资源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教材分析:各组分别就教材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3. 资源分享:各组就各自分析的部分进行分享,交流观点和看法。
4. 总结评价:整合各组观点和意见,对教材的优劣势进行总结和评价。
总结反思:通过对高中新版化学教材的分析,了解其优势和特点,对教师如何利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
同时,也能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反思和提高。
化学必修一教材分析《化学1》教材的内容分析本册书共四个专题,十个单元。
一.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是《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起到了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编写以学生在初中化学中接触过的内容为素材,复习巩固,整理有关知识,如原子结构、物质分类和转化、分散系等,同时引出若干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如胶体、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同时穿插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方法,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方法,体验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化学学习和学科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而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电解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和乐趣。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了解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情感学习目标:3、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认识原子组成的符号,知道同位数的概念。
4、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行简单计算。
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基本概念。
3、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物质的量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 ,单位为摩尔(mol)2、 1 mol 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 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单位mol -1。
4、 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数学表达式 : AN Nn 摩尔质量1、定义: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新大百科全书关于“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相伴随的能量变化的科学。
化学变化及其能量变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1. 本章在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2. 化学反应中物质释放的化学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控制反应条件,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这一章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将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3. 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结构主线:本章内容渐进、交叉和重叠、螺旋上升,将化学原理同生活经验、实例和实验探究的结合,使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能量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内容按其知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节和第二节,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或电能的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化学键的变化和反应体系中能量的变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电池)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和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