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学案(31)电流的热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物理电流热效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发热,电能转化为内能。
2. 掌握焦耳定律,能够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3. 能够分析生活中利用电流热效应的实例,并了解电热器的原理。
教学重点:1. 电流的热效应及其应用。
2. 焦耳定律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焦耳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电热器的原理和制作。
教学准备:1. 电源、导线、电阻丝、温度计等实验器材。
2. 电热器实例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除了可以产生光、磁等效应,还有没有其他效应呢?2. 学生回答: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发热。
3. 教师总结: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
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电流通过电阻丝,观察电阻丝的发热情况。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提问: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4. 学生回答: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
5. 教师总结:这就是焦耳定律。
三、学习焦耳定律(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
2. 学生记忆焦耳定律的公式:Q=I^2Rt。
3. 教师提问:如何应用焦耳定律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4. 学生回答:根据公式Q=I^2Rt,代入已知数值进行计算。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电热器实例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电热器的原理和应用。
2. 学生分析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3. 教师提问:电热器中的电阻丝为什么要用熔点较高的材料制作?4. 学生回答:防止电阻丝因温度过高而熔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电热器的原理。
2. 学生提问:电热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教师回答:电热器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加热设备,如电热水器、电饭煲、电热毯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实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电流的热效应和焦耳定律,能够应用公式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教案:电流的热效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掌握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b.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和特点;c.理解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和融化等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科学探究方法;b.讨论、实验、归纳法等。
二、教学内容:1.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2.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和特点;3.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和融化等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1.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和特点;2.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和融化等现象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相关实验仪器和材料:电源、导线、铅笔芯、电炉、热敏电阻、温度计、容器等;2.教学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a.利用教学多媒体或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的兴趣;b.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原理。
2.知识讲解(25分钟):a.通过教学多媒体和实验现象,介绍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引导学生归纳电流的热效应的特点。
3.实验探究(30分钟):a.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电流、导线、铅笔芯等材料,观察导体加热的现象;b.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实验结果;c.利用实验结果,讨论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原因。
4.拓展延伸(15分钟):a.利用教学多媒体,介绍电流对导体融化、熔化等现象;b.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对导体加热和融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5.总结归纳(15分钟):a.回顾和总结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b.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c.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1.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做好笔记梳理;2.思考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电流对导体的加热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然后通过讲解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的理解。
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和拓展延伸,拓宽了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的认识。
13.4 电流的热效应1.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焦耳定律.2.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3.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知道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重点难点】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难点:理解焦耳定律.【新课导入】导入1: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用电器.师:这些用电器通电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想一想是什么?生:发热.师:对!这些热量都是通过电能得来的,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内能,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本节我们来学习有关电热的知识.导入2:实验导入演示实验:将如图所示三个用电器同时接入电路中,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感觉体验:电炉丝已经发烫,灯泡有些热,电风扇只是微微有热感.师:为什么都是用电器,它们产生的热量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学习了本节内容,你们就明白了.导入3:设疑导入师:我们家里都有电饭锅、电熨斗,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连接它们的电线与它们是串联的,也就是说,通电时,通过导线和用电器的电流是相同的,那为什么当电饭锅、电熨斗发热、发烫时,而这些电线却不怎么热呢?学生产生疑问.师: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课堂探究】一、电流的热效应1.电流热效应的定义实验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想想为什么.实验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想想为什么.结论:以上实验表明: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2.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接通电炉丝,让学生用手摸跟电炉丝连接的导线,感觉温度的高低.(1)提出问题:电炉丝和导线是串联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非常热而导线几乎不热呢?(2)猜想: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的多少可能跟电阻有关.(3)设计方案注意事项:(1)实验方法:(2)实验器材:如图(3)怎样做到:a.探究电热跟电阻的关系;b.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c.探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电流和电阻相同时,通电时间越长,液体温度升高得越高,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液体温度升高得越高,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在通电时间和电阻相同时,电流越大,液体温度升高得越高,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二、焦耳定律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可用焦耳定律描述.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2.表达式为:Q=I2Rt.要求学生说出: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和国际单位分别是什么?变形公式有哪些?3.例题:一台额定电压为220 V的电炉,电炉丝电阻为55 Ω,正常工作5 min,电炉丝产生的热量是多少?三、电热的利用和防止1.观察:如图所示,(a)是一台电动机,(b)是一台电视机.电动机的外壳制成许多皱折形状,电视机的外壳后有许多孔窗.这种形状或结构对电动机和电视机有什么好处?2.观察下图,哪些电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1.下列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 B )A.电视机B.电热毯C.电风扇D.电脑2.如图所示,把电阻丝和刮去绝缘皮的铜导线串联在由学生电源供电的低压电路中,把两片相同的纸分别绕在电阻丝和铜导线上,通电一段时间后电阻丝使纸片燃烧,而与它串联的铜导线却没有使纸片燃烧,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 C )A.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大,而通过铜导线的电流小B.铜导线是导体,导体都没有电阻C.电阻丝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大得多D.电阻丝的通电时间比铜导线长3.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这是用来探究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 B )A.导体的电阻的关系B.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关系C.导体的长度的关系D.通电时间的关系4.将阻值分别为50 Ω和30 Ω的甲、乙两电阻串联后接在电源上,相同时间内,甲、乙两电阻产生的热量之比为5∶3 ;若将甲、乙两电阻并联后接在同一电源上,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甲、乙两电阻做功之比为3∶5 .5.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采取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容器中封闭着等量的空气).(1)实验中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2)观察图(甲)中的A,B管,在通电时间相等时,发现B管液面上升得高,则表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多少与电阻有关.(3)采用图(乙)实验装置,可以得出结论: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时, 电流越大,电路产生的热量越多.(4)该实验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6.某物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制作了一台恒温箱.恒温箱采用220 V恒定电压供电,箱内装有一根电热丝,恒温箱组装好后,经测量发现该电热丝每秒供热1 210 J.(设电热丝的电阻不随温度改变)求:(1)该恒温箱的发热功率;(2)电热丝的阻值.解析:(1)电热丝每秒供热1 210 J,由电功率的公式P=可知该恒温箱的发热功率P=1 210 W.(2)由P=变形可得电热丝的阻值R===40 Ω.答案:(1)1 210 W (2)40 Ω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1.电流热效应的利生活中和许多产业中都要用到电热,例如,电炉通电后,电炉丝变得发红;白炽灯通电后,一会儿热得烫手;电饭锅通电后,可以将生米煮成熟饭.这些都是电流热效应的有利应用.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用电器还有电热水器、电烤箱、电熨斗、电取暖器等.2.电流热效应的弊当大电流通过导线而导线又不够粗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破坏导线的绝缘性能,从而导致多条导线的线路出现短路,引发电气火灾.为了避免导线过热,有关部门对各种不同截面积的导线电缆规定了最大允许电流(安全电流).短路电流的热效应是酿成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因为短路电流很大,常为工作电流的几倍至几十倍,足以引燃短路点周围的可燃物质,从而导致电气火灾的发生.现在在一些电路设计及施工中,采取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来尽量减少和控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及影响.一些大功率电子元器件在工作中要发热,电动机、变压器等在运行中会升温,这也是电流热效应引起的,温度过高会危及这些设备的安全,所以一般要想方设法采取散热措施,以便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电流的热效应》教材分析:《电流的热效应》是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它是对电能、电功率的一个应用的总结,也是对家庭用电安全部分的一个铺垫,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流的热效应;2.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电阻及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3.掌握焦耳定律的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焦耳了解,学习其可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焦耳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3.实验器材:学生电源、导线、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流表、烧瓶、不同阻值的电阻丝、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什么是电功?它的公式是什么?2.什么是电功率?如何计算?二、激发学习动机:以家庭使用电热毯不当引起火灾的案例引出电流的热效应。
学生以家庭使用电热毯不当引起火灾为例,思考问题:为什么电热毯使用不当会引起火灾?引导学生思考电热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从而引出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三、讲授新知识:(一)电流的热效应1.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将电能转化为内能,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电热毯就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作的,通电后可以供人们取暖,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用电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电饭煲、热水器、电水壶等(二)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电流产生热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通电时间。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第四章《电与磁》的第三节《电流的效应》。
内容包括: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焦耳定律、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理解焦耳定律、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
2.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能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焦耳定律的计算,电流磁效应的理解,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原理。
重点: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焦耳定律,电流的磁效应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导线、电池、磁铁、电镀实验装置等。
学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导线、电池、磁铁、电镀实验装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电热水器、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产生的效应。
2. 例题讲解:(1)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2)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知识讲解:(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
(2)焦耳定律: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流的磁效应:电流通过导线时,周围会产生磁场。
(4)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应用。
5. 实验演示:电镀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镀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效应① 热效应② 磁效应③ 化学效应2. 焦耳定律Q = I^2 R t3. 电流的磁效应① 磁场方向② 磁场强度4. 电镀、电解和电池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2)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解释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原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焦耳定律的计算掌握较好,但对电流的磁效应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练习。
1电流的热效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及其应用。
2.知道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定量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焦耳定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利弊两个方面认识电热现象,体验用辩证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焦耳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常常需要用电产生热来为我们效劳。
电热炼钢电热来烧水电暖器电炉实质:电能转化为热能。
它们利用的就是电流的热效应进行新课一、电流的热效应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许多用电器接通电源后,都伴有热现象发生。
〔1〕电热毯就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作的,通电后可以供人们取暖。
〔2〕电灯在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人们利用电灯来照明。
〔3〕电炉子在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人们利用电炉子来烧水。
例:以下主要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用电器是〔〕A.电烤火炉B.电风扇C.电视机D.答案:D二、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电流产生热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测与假设:电流产生热量大小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电流产生热量与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
〔2〕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与电流的大小有关。
〔3〕电流产生热量导体电阻的大小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实验原理:给电阻丝通电,电阻丝通电后放出的热量被煤油吸收,煤油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电流通过电阻丝做功放出的热量越多,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越高。
用温度计测量煤油温度上升的多少,就可以比拟电流通过电阻丝做功放出的热量的多少。
高中物理电流的热效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效应2. 掌握电流大小、导体材料和时间对热效应的影响3. 能够应用热效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效应的原理和特点难点:掌握电流大小、导体材料和时间对热效应的影响教学准备:1. 导体材料选择不同的铜线和铁丝2. 电流表、电压表、电热器3. 实验室安全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向学生展示实验装置和材料2. 提出引导性问题: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二、实验操作1. 实验1:比较不同导体(铜线和铁丝)的热效应a. 将铜线和铁丝分别接入电源,测量电流大小和时间b. 记录铜线和铁丝的升温情况c. 分析不同导体材料对热效应的影响2. 实验2:探究电流大小和时间对热效应的影响a. 调节电流大小,记录导体的升温情况b. 延长电流通入时间,观察导体的温度变化三、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电流大小、导体材料和时间对热效应的影响2. 解释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效应的原理和特点四、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正确答案:电流通过哪种导体产生的热效应更明显?A. 铁丝B. 铜线C. 相同2. 实际问题解决:某电器长时间使用导致发热较大,如何有效降低其发热量?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和应用2. 确认学生是否完成课堂练习教学后续:1. 可进行相关拓展实验,加深学生对热效应的理解2. 引导学生应用热效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反思与改进:1. 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调整实验内容和难度2.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教学目标】1.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
2.理解电流对导体的加热效应,能够解释电流导致导体温度升高的原理。
3.能够应用热效应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1.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
2.电流导致导体温度升高的原理。
【教学难点】1.充分理解电流导致导体温度升高的原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流表、电池、导线、电阻丝、温度计、绝缘杯等。
2.教具:课件、教学实验报告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两个相同电阻丝,一个加电流,另一个不加电流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电流的热效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加电流的电阻丝是否会变热,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电流的热效应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导致导体温度升高的现象。
2.电流经过导体时,导体中的电子会进行定向运动,并与导体内部原子和分子发生碰撞,导致导体内部能量增加,从而产生热量。
3.热量的大小与电流强度、导体电阻和导体所用时间有关。
三、实验操作(25分钟)1.实验1:验证电流的热效应a.将电阻丝连接到电池正负极,并将电流表接在电阻丝上,测量电流大小。
b.记录电阻丝的初始温度。
c.启动电流,使电流通过电阻丝。
d.记录电流通过电阻丝一段时间后的最终温度。
e.进行多组实验,记录数据。
2.实验2:测量导体的电阻a.用实验仪器连接电池、电流表和导线。
b.测量导体的长度、截面积,并计算出导体的电阻。
c.进行多组实验,记录数据。
3.实验3:测量导体温度和电流的关系a.在绝缘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记录初始温度。
b.将电流通过导体,使得导体温度增加。
c.记录电流通过导体一段时间后的最终温度。
d.进行多组实验,记录数据。
四、数据分析与总结(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找出规律。
2.引导学生总结电流与导体温度的关系。
3.向学生提问,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拓展应用(15分钟)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电流的热效应被广泛应用。
《电流的热效应》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2、能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焦耳定律的内容;3、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4、知道大凡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教课要点: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教课难点:用试验的方法研究焦耳定律。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引入新课演示:用“热得快”烧水,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
提出问题:是“谁”给了水“热”?学生思虑并回答:“电流”。
提出问题:第一节中电动机提高重物是将电能转变什么能?用“热得快”烧水,是电能转变为何能?经过类比第一节电动机做功是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学生会得出用“热得快”烧水是电能转变为内能。
教师指引:同学们生活中你必定见过用电器的发热现象,请列举例子。
学生举出生活中电能变为内能的例子。
提出问题:电炉丝接入电路中时,电炉丝和电线中流过同样的电流,为何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学生回答:可能导线和灯泡的电阻例外提出问题:若是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赫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惹起火灾。
这是为何呢?学生回答:可能是经过导线的电流较大的原由。
提出问题:点亮的灯泡过一会儿烫手,说了然什么?学生回答:可能是时间变长的原由。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电流经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要素相关呢?学生经过上述问题的剖析,从而猜想到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相关。
(二)拟订计划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产生电热的多少?由用“热得快”烧水的实验获得了什么启迪?学生议论得出:能够用液体温度高升的多少来反应产生电热的多少。
提出问题:要想比较例外的电热使液体温度高升的例外,液体应当做如何的限制?学生得出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液体的种类、质量都同样。
指引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的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提示:要研究导体产生电流的多少与电阻的关系,应控制哪些物理量不变?打算选择哪些器械?画出你的实验电路图。
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经过议论沟通,画出电路图,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电流的热效应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一让学生说出家用电热器,能回答电流的热效应。
自学指导一1、自学内容:129页前两自然段。
2、自学时间:2分钟3、自学方法:学生自学课本。
4、自学要求:自学后能完成检测题。
自学检测题一1.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_________。
2.请举出电流的热效应的几个实例:3.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时,产生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学生能说出电流热效应的定义及电热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时,产生的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学习目标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说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
自学指导二1.自学内容:学生自学129——132页内容并观察实验探究视频,讨论在实验过程中要测量那些物理量,试验中应该注意什么?并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电流的热效应通过什么反映出来?)2.自学时间:12分钟3.自学方法:学生自学并能独立回答问题4.自学要求:自学后能独立完成检测题。
自学检测二①在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容器内电热丝的阻值越大,液体温度升高得越,电流的热效应越;②在电阻阻值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容器内电热丝的电流越大,液体温度升高得越,电流的热效应越;③在电阻阻值和电流大小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容器内的液体温度升高得越,电流的热效应越。
学生自学后能回答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实验归纳: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导体本身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以及通电时间有关。
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通电的时间越长,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九年级物理教学案(31)课题:电流的热效应主备:张继维审定:时间:学习目标知道电流的热效应核心板书设计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重点难点运用焦耳定律;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教学模式教学案合一,学议讲归练教学方法“学议讲练”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流程先学先议,以学议定教;互讲互议,以讲议促练。
流程一自学:整体感知发现疑难——我的课堂我做主,教材感知我能行1、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
2、热量的符号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
3、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电热的防止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流程二互议:确定疑难合作探究——我行,我们一定能行1、用手靠近点亮的白炽灯,就会感到热气。
电动机长时间工作后,外壳就会烫手。
这是一种什么现象?2、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发热,由于导体有电阻,所以电流的热效应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有关,与通过导体通过的电流有关;由于刚刚点亮的灯泡并不热,而一会儿会烫手,所以,电流的热效应应该与通电时间长短有关,通电时间越长发热越多。
下面我们探究一下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1)在时间、电流相同时,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2)在时间、电阻相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3)在电阻、电流相同时,时间(),产生的热量越多;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导体的电阻________,通过导体的电流________,通电时间_________,电流的热效应就越显著。
3、焦耳定律的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使产生的热量跟电流_________,跟电阻______,跟通电时间_________,这就是焦耳定律。
4、焦耳定律的公式为____________。
四、电流的热效应一、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流和电阻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于电流热效应的学习,进而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简单应用,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为人类服务,了解电流热效应带来的危害及防止的措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责任。
二、教学设计思路1.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理念(1)本节课从一个简单的用“热得快”烧水的生活现象,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用电器的发热现象,让学生体会电流的热效应,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2)本节课设计成体现物理新课标理念的以学生为主体,经历科学探究的探究课,探究的课题是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其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事实,归纳、概括出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使学生得到创造、探索的训练。
2.本节课体现了高效型课堂教学理念——优化的教学设计本节课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思维动机的激发,通过引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教学,主动的探究和建构知识。
传统的教学常把这节课上成实验验证焦耳定律的规律课,忽视了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而我力图将本课题的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启发问题探究课,在实验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将课堂教学组织起来,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3.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随着探究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分别观察比较:1、电炉丝接入电路中时,电炉丝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
2、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
并分析它们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作出合理的猜想:电流的热效应可能与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及通电时间有关。
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体会自然规律的探究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