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女子离婚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引言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女性的地位虽然相较于唐代有所下降,但相较于后世,女性的权益有所提升。
其中,离婚法律的规定对女性权益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将从宋代离婚法律规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宋代离婚法律规定的历史背景1. 唐代离婚制度的演变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离婚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律规定,夫妻双方均可提出离婚,但离婚的条件较为严格。
随着唐代社会的变迁,离婚制度逐渐放宽,为宋代离婚法律的规定奠定了基础。
2. 宋代社会风气的变化宋代社会风气相较于唐代更加开放,人们对婚姻观念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离婚现象逐渐增多,离婚法律的规定应运而生。
三、宋代离婚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1. 离婚的条件宋代离婚法律规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夫妻双方自愿离婚:夫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离婚协议,经官府批准后,即可离婚。
(2)夫妻一方有重大过错:如夫妻一方犯有奸淫、通奸、重婚等行为,另一方有权提出离婚。
(3)夫妻一方无法履行家庭责任:如夫妻一方因疾病、残疾等原因无法履行家庭责任,另一方有权提出离婚。
(4)夫妻双方分居两年:夫妻双方分居满两年,经官府调解无效,可准予离婚。
2. 离婚的程序宋代离婚的程序较为严格,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提出离婚申请:离婚的一方需向官府提出离婚申请,说明离婚的原因。
(2)官府调查核实:官府对离婚申请进行调查核实,了解双方情况。
(3)调解:官府对离婚案件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4)判决:若调解无效,官府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3. 离婚后的财产处理宋代离婚法律对离婚后的财产处理也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应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分割。
(2)夫妻个人财产:离婚时,夫妻个人财产归各自所有。
(3)子女抚养: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权归有抚养能力的一方,另一方需支付抚养费。
古代离婚杂谈自打人类开始通婚姻、组家庭,就有了离婚一说。
最早卷进离婚事件的中国名人,当推孔门祖孙。
不过那时不叫“离婚”,而称“去妻”或“出妻”;因为夫妻离异的主动权,是在丈夫这一边,妻子只有被休弃的份儿,是做不得主的。
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曾休过妻;孔子是“野合”而生,他的生身母亲,并没有跟叔梁纥正式结过婚。
至于叔梁纥出妻,是不是出于跟孔子生母结合的目的,可就无从考证了。
总之,孔子的父亲又是离婚,又是野合,看来并不是什么“规矩人”呢。
到了孔子的儿子孔鲤这儿,也曾休过妻。
有了曾祖和父亲做样子,孔鲤的儿子子思,也同样休过一回妻。
所谓“孔氏三世出妻”,典故就出在这儿。
我们的孔夫子,到底是有修养的圣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竟不为所动,坚持既定的婚姻,白头到老。
不过他对家庭生活,却时有微词。
曾感叹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翻成白话,就是:世上最难对付的,就是女子和小人啊!听听,这一定是跟老伴闹憋扭后发出的感慨!孟子也休过妻!荀子就透露过这样的消息,说是“孟子恶败而出妻”,意思是说:孟子厌恶他那败坏了道德的妻子,于是休了她。
孟太太的道德究竟怎样败坏,他可是没说。
在孔、孟两位圣人家里,离婚的频率如此之高,难怪后世的孔、孟门徒,把妇女踩在了脚底下,想怎么作践就怎么作践!为了压制、奴役妇女,孔门祖师还定下极为苛刻的清规戒律。
即如《孔子家语》中提到的“七出之条”,据说就是孔子亲手制定的。
那是女子被休的七条标准:凡女子不孝顺公婆的、不会生儿子的、品格不端的、怀有嫉妒之心的、有严重疾病的、爱多嘴多舌的、手脚不干净的,都在被休之列。
孝顺不孝顺公婆,品格是否端正,以及舌头长不长,本来没有一定标准,全凭公婆和丈夫说了算。
能不能生儿子,现在我们都知道,并不关妻子一个人的事。
所谓不能怀嫉妒之心,就是说只准丈夫嫖娼纳妾、胡作非为,却不准妻子维护自己的尊严、权利。
至于妻子患病便要赶出家门,这样的话即便说说也是罪过……不过我还是愿意拿好意去揣测我们的至圣先师,宁愿相信这“七出”之条,是后来的道学家编排出来,借孔子的大名招摇的。
第1篇一、引言在中国古代,夫妻离婚的现象虽然不如现代普遍,但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古代的离婚法律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家庭观念和法律制度。
本文将探讨古代夫妻离婚的法律规定,以期了解古代社会对离婚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二、古代离婚的法律背景1. 伦理观念:古代社会重视家族观念,认为婚姻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纽带。
因此,离婚被视为一种严重的行为,对离婚者及其家族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 法律制度:古代法律对离婚的规定较为严格,离婚程序复杂,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证明。
三、古代离婚的法律规定1. 婚姻法规定(1)七出:古代婚姻法规定,有七种情况可以离婚,即“七出”。
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其中,无子被视为离婚的主要原因。
(2)三不去:在七出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不能离婚,即“三不去”。
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这些规定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保障。
2. 离婚程序(1)请示官府:古代离婚必须经过官府批准,夫妻双方需向官府提交离婚申请,并由官府进行审理。
(2)证据收集:在离婚案件中,官府要求双方提供证据,证明离婚原因。
证据包括:家谱、族谱、证人证言等。
(3)调解:在审理过程中,官府会进行调解,尽力使双方达成和解。
如果调解失败,官府将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3. 离婚后的财产处理(1)财产分割:古代离婚后,夫妻共同财产需要分割。
分割方式根据财产的种类和数量而定。
(2)子女抚养: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权归哪一方,由官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决。
一般而言,子女由母亲抚养。
4. 离婚后的社会地位(1)女子离婚后,社会地位较低。
她们需要回到娘家,重新寻找配偶。
(2)男子离婚后,虽然社会地位不受影响,但可能会受到周围人的歧视。
四、古代离婚法律的特点1. 离婚条件严格:古代离婚法律规定了严格的离婚条件,如七出、三不去等,使得离婚不易。
2. 离婚程序复杂:古代离婚程序复杂,需要经过官府审理,证据收集等环节。
古代最美离婚协议书在古代,离婚是一件不被社会认可的事情,而且女性在离婚后往往会面临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然而,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离婚协议书以其文辞优美、情感真挚而被誉为“最美离婚协议书”。
这些协议书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一份最美离婚协议书,来自于南宋文学家陆游与王安石的女儿王琦之间的离婚协议。
陆游与王琦的婚姻并不美满,但他们在离婚时却没有产生矛盾与纷争,而是以一种令人感动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婚姻。
这份离婚协议书以“琦”字命名,文笔清新流畅,情感真挚动人。
协议书中,陆游对王琦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感激之情,感谢她在婚姻中的付出和支持。
他没有责怪王琦,而是用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态度,为两人的婚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份协议书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另一份最美离婚协议书,来自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与刘氏的离婚协议。
冯梦龙与刘氏的婚姻并不幸福,但他们在离婚时却没有产生矛盾与纷争,而是以一种令人感动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婚姻。
这份离婚协议书以“梦”字命名,文笔清新流畅,情感真挚动人。
协议书中,冯梦龙对刘氏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感激之情,感谢她在婚姻中的付出和支持。
他没有责怪刘氏,而是用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态度,为两人的婚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份协议书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这些最美离婚协议书,虽然是在古代产生的,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与智慧却是永恒的。
它们告诉我们,即使在离婚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种理性、成熟的态度来处理婚姻问题,而不是陷入争吵与纷争之中。
这些离婚协议书,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瑰宝,也为后人树立了婚姻观念的典范。
在当今社会,离婚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离婚时,我们可以借鉴古代最美离婚协议书的精神,以一种成熟、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婚姻问题,让离婚不再成为一种伤害,而是一种解脱与成全。
“一纸休书将你出”:古代离婚的形式按照中国古代关于离婚礼法的相关规定,离婚形式可分为休妻、弃夫、和离三类。
休妻中国古代社会离婚的主要形式就是休妻。
休妻又分为任意型休妻和强制型休妻。
任意型休妻是只需男方一方的意志表示即可成立,女方是否同意离婚在所不问。
男方要想休掉妻子,先写休书一封,表明双方已解除婚姻关系,妻子就可以再嫁。
当然,也有妻子得到休书之后返回娘家的情况。
强制型休妻就是法律明文规定了的离婚条件,由官府判定离婚,也就是“律断”。
从法律的角度看,它是强制性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它所遵循的原则却是不告不究,主动权掌握在丈夫手上。
除非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一般触犯律文的民事纠纷,司法官总是以“和”为重。
“律断”的离婚类型主要有三种,即“七出”“义绝”和“违律为婚”。
“七出”(也称“七去”“七弃”),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
在汉代,虽然在礼制中已经有了“七去”的说法,也成为一般人休妻的重要准则,文献中记载的离婚例子,大多以七去为休妻的理由,但一直未成为具有强制性的规定。
一直到唐代的《唐律》,才把“七出”列入法律规定之中。
后来被历朝沿用,尽管条文顺序各代略有调整,但是基本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具体内容如下: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多言、盗窃、妒忌、恶疾。
从上述“七出”法的各项内容来看,淫佚、不事舅姑、多言、盗窃、妒忌这五项或许妻子主观上有过错,而无子、恶疾两项则非人力能够控制,所以古人也认为因为这两种原因就出妻太不合情理,太不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仁义之道。
清朝曾有人激烈地抨击这一律文,他说谁不想身体健康、子孙满堂,恶疾和无子这种事情谁愿意摊上呀,摊上这样的事情本来就够倒霉的了,还要被休弃,太残忍了!有的人故意假托这是圣人的意思,这简直是污蔑圣人呀!古代社会为了预防世人援引“七出”之条随意出妻,特意在“七出”之外又规定了限制条件,即“三不去”。
古人是怎么离婚的?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国封建社会,丈夫休妻依据出妻制,出妻即丈夫强制休妻,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一种离婚方式。
在《大戴礼记.本命》里记载有:“不顺从父母去,无子去,多言去,妒去,淫去,恶疾去,窃盗去。
” 也就是所谓的“七去”(七弃)。
不顺从父母:即不孝顺父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女方出嫁以后,丈夫的父母比自己的父母更为重要,妻子违背孝顺道德是婚姻大忌。
无子:婚姻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家族延续香火,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如果妻子不能生育子女,也就失去了婚姻的意义。
但随一夫一妻多妾制渐趋成熟,真正以此休妻的情形并不多。
多言:妻子作为外来人员,和丈夫的家族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喜欢说闲话或者是嚼舌根,就容易离间家族的和谐关系。
善妒:在古代,官宦豪绅除了有妻外,还可纳妾,若妻子善妒,必回造成家庭不和,有害于家族的延续。
淫乱:就是指妻子与丈夫以外的男性发生关系,可能会造成所生子你来路不明,造成家族的血缘关系混乱,也就是所谓的“乱族”,并且给家族蒙羞。
恶疾:参与祖先的祭祀活动,都是每个家庭成员重要的职责,如果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这里的疾病记载里多指“麻风病”,就会给夫家带来不便。
窃盗:妻子背着丈夫存私房钱,也是符合当时的规矩。
如果妻子犯了其中一条,丈夫便可休妻。
但根据“七出”的理由,又制定了“三不去”原则。
妻子无依附,无娘家可归,不能休;夫妻共同努力换来现在的富贵生活,不能休;与丈夫共同为公婆服过三年丧,不能休。
但是对于“七岀”里的淫和恶疾,都不适应“三不去”原则。
总的看来,由于“男尊女卑”一直以来的价值观,“七出”的制定,也是站在男方整体家族利益做考虑,如果是妻子主动提出离婚,那条件就相当苛刻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唐代的女性不满意男性而主动提出离婚不去管这则史料的真伪吧,因为《齐东野语》是在宋末写成的,能有这则传闻,至少说明李娃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多少是有几分英武男儿风,且颇有管理才能的一个女人。
但是,也许正因为如此,岳飞才对李娃严加限制,后来就只许她“抚其妻、子,以恩结之,得其欢心”了。
呜呼,宋史上少了一位梁红玉般的奇女子,泪奔之……至于流放日子中的李娃,从绍兴十一年到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一年间李娃率领岳飞的子女在岭南苦度日月。
他们遭受的是对流放人最为严厉的编管刑,严格限制人身自由,需要没月到监管人处呈身。
在这样的境遇中,能够“居患难不改幽闲之操”,真是大有王光美的风采。
如果换成刘氏,还不知要怎么样泪奔呢……当然,李娃除了有这么多美好的品格外,还相当女性化,也就是很有女人味。
唐代女性穿着男装也很流行。
胡服也为唐代妇女所喜爱,胡服比较紧身,袖口比较窄,行动起来身手方便。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绢花残片中,有一初唐仕女,身着翻领胡服,面目丰腴,额描花钿,发髻高耸。
无论男装,还是胡服,都是不许“胸器”毕露的。
671年(时武则天48岁),唐高宗下诏批评官员家属,在街道行走时,不坐车轿,头上怎么能全无障蔽?可见武媚娘时代,女子外出时,亦需要遮身蔽颈。
朝廷连抛头露面的女装都加以指责,怎么能想象宫廷宴飨,会允许“袒胸露乳”呢?传世的或者壁画中的唐代仕女,其装束很类似今日韩国或者日本传统服饰的装束,因为韩日的女装深受唐风影响。
当然,在风月场上,可另当别论了。
即使是传世的五代《韩熙载夜宴图》,表现的男女接触都比较随便,韩熙载本人甚至袒腹而坐,但是女性的装束则依然合规正常。
唐朝人描述女性之美,大多沿袭诗经以来的传统,典型的如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或者赞美眼睛,或者赞美皮肤,或者赞美头发,很少露骨地描写胸部的。
有之,亦属另类状况。
那么,唐朝女性的开放体现在什么地方?如果与宋代以后的社会相比,唐代女性的开放,主要是体现在婚姻关系和男女性关系上。
[转载]宋朝妇女课自由改嫁、主动离婚奁产:女性拥有财产继承权许多人都以为宋朝是女性社会地位开始下降的时代,但考察历史,宋代女性的地位绝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低,甚至可能在历代王朝中,宋朝女性的地位是最高的。
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些指标来衡量、评判,比如女性的财产权、离婚的权利、改嫁的权利等等。
宋代女性有没有财产继承权与财产处分权?可以非常明确地说,有的。
宋代家庭分家,按照当时的风俗与法律的规定,要分给女儿一部分财产,“在法:父母已亡,儿女分产,女合得男之半”[《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
这部分财产,通常叫作“奁产”,即以办嫁妆名义给予的财产。
女儿所得的奁产,一般为兄弟所得的一半。
因为法律与习惯法明确了女性的财产继承权,甚至出现了女子为争家产将兄弟告上法庭的事情,“处女亦蒙首执牒,自讦于府庭,以争嫁资”[(宋)刘清之编纂:《戒子通录》卷五)]。
宋代有这样的风俗:两个家庭结成姻亲,在议婚、定亲的阶段,女方要给男方送“定帖”,除了写明出嫁的是第几个女儿,以及她的生辰年月日,还要“具列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此处具列的就是随嫁的奁产。
富贵人家的奁产是非常惊人的,如理宗朝时,一位姓郑的太师给女儿的奁产是“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缔姻五千贯”[(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八];有个叫作虞艾的人,“娶陈氏,得妻家标拨田一百二十种,与之随嫁”[《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比较常见的奁产应该是十亩田上下。
奁产随出嫁的女子带入夫家,“在法: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又法: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五],即法律规定,女子随嫁的奁产,名义上为夫妻双方共同财产,但其实并不归夫家所有,夫家分家析产时,奁产不可分。
实际上,奁产的所有权与处分权,都归女方掌握,女方可以拿出来奉献给夫家,也可以自己保管。
丈夫如果索要妻子的奁产,往往会被当时的风俗所鄙视。
以后假如夫妻离婚,或者妻子改嫁,女方有权带走她的全部奁产。
中国古代男女如何“离婚”离婚一词,是现代各国法律统一的用语。
离婚制度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婚姻制度同时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婚姻结构还未严密时,离婚相当自由,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
自周朝开始,夫权制婚姻家庭制度建立起来。
不过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夫权制家庭的基础并不稳固,如《周易》记载妻子离家出走,秦始皇巡游时发现男子招赘、寄宿女家和死了丈夫的妻子抛弃孩子改嫁的现象,于是才刻石颁令天下维护家庭稳定。
中国古代的婚姻的意义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目的在于宗族的延续及保障对祖先的祭祀。
古代离婚旨在“绝二姓之好”,即重在两个家庭的决裂而非夫妇感情的破裂,社会“伦理”关系为重。
由此可见,婚姻关系刚开始是作为一种社会风气习俗以及道德观念而存在,直至唐朝才以法律的形式完整而全面的确认了这种封建伦常关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即《唐律?户婚律》。
《唐律?户婚律》是关于户籍、土地、赋税以及婚姻家庭制度等方面的法律。
其中的婚姻家庭制度包括了婚姻关系的缔结、保持以及解除。
在此本文仅从婚姻家庭制度中婚姻关系的解除方面来看唐朝伦理道德思想渗入社会生活乃至婚姻关系的状况。
《唐律?户婚律》对离婚有二种规定。
第一,强制离婚。
它包括官府强制离婚和丈夫强制离婚。
官府强制离婚,是指夫妻凡发现有“违律为婚”、“嫁娶违律”、“义绝”者,实施强制离婚。
丈夫强制离婚,是指妻子犯了“七出”之条,丈夫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的“出妻”、“休妻”;第二,协议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异,即所谓“和离”。
具体解释一下古代离婚的几种形式:(一)七出我国古代的理和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这就是所谓的“七出”,这些规定,细看大多都与家族有关。
《大戴礼记本命》:“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像汉代的鲍永妻,因为在婆婆面前叱狗就被“出”了);无子,为其绝世也(民间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但照唐律规定,必须年50岁以上,才能构成理由,到了50岁还想离婚的很少,何况还可用立妾及庶子的方式解决问题);淫,为其乱族也;诟,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中国古代的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处理权,因此只要擅自动用了家庭财产就是盗窃)。
【历史典故】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原来离婚可以这样子中国古代的婚姻的意义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宗族的延续及保障对祖先的祭祀是婚姻的重要目的。
古代离婚旨在绝二姓之好,即重在两个家庭的决裂而非夫妇感情的破裂。
中国古代法律上不用离婚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绝婚、离弃、休妻、出妻等用语。
中国古代的主要离婚形式包括:(一)七出我国古代的理和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这就是所谓的七出。
具体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窃盗(中国古代的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处理权,因此只要擅自动用了家庭财产就是盗窃。
)法律规定的七出就是丈夫无须经官府同意即可休妻的法定理由。
同时为了保护封建道德,古代婚姻制度又规定了三种丈夫严禁休妻的法定事由,客观上保护了女性权利,即为所谓的三不回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富贵后风流。
即为:妻子并无娘家若非、并无所依附于的无法休;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兵役三年丧的,无法休;成婚时夫家富贵,曾与丈夫同甘共苦,后来风流了无法休。
但对于七出的奸、恶疾,不适用于三不回去原则。
(二)义绝义绝就是一种刑事附带民事的法律后果。
如果夫妻之间,一方与他方的亲属间,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出现了法律所指的相互侵犯例如斗殴、枪杀、奸情等犯罪案件,在追责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不论夫和妻与否愿,必须再婚,违者必须受刑事重罚。
(三)和离和距就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容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再婚的法律制度。
但是由于男尊女卑的思想的束缚,所谓和距,大多就是一种协议休妻或者放妻,往往沦为男方为掩饰出来妻原因,以防止家丑置之不理而实行的一种变通方式。
(四)呈诉离婚制度所谓毛序再婚,即为出现特定事由时由官司隆盖的再婚。
依封建制度法律规定,如果妻背夫在逃亡、夫逃三年、夫逼迫妻为娼、翁欺奸男妇等,男女双方都可以毛序建议中止婚姻关系。
冷知识丨古人是如何“闹离婚”的?说到离婚,它并不是现代婚姻制度的什么新奇产物。
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有了结婚这回事儿,就有了离婚。
那么离婚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离婚一事何时有?原始社会早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前婚姻时代,那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结成规模不大的群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在群体内部,男女成员在两性方面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处于杂乱无序的群婚状态之中。
目前出土的一些考古资料反映了原始群婚上下无序的特征。
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加之人类智力的提高和情感的丰富,两性关系开始出现了限制,也就是性禁忌,有了禁忌,也就开始有了婚姻的源头。
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父系社会历史时期。
这时候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开始有了剩余。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父亲一方急需建立稳固的家庭,来确保后代是自己的亲生血缘,以便继承家业。
一夫一妻制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围绕着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形态,逐渐产生了婚姻的礼俗和制度。
自从有了结婚,也就开始有了离婚,并且在国家、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合力影响之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离婚制度。
有史记载的中国离婚制度大约是在西周出现的。
离婚二字从何而来?今人提到“离婚”二字,立刻就会明白这是指夫妻双方的婚姻关系的合法解除。
说的俗点儿就是“离啦”“散伙啦”。
然而离婚这种说法并不是自古就有。
最远是在晋朝才有离婚这样的说法。
但是古人很少采用这一说法。
最早称夫妻离婚为“仳离”,“仳”,就是别的意思。
在《诗经·王风·中古》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寥寥数语,道出了由于干旱饥荒,家道贫困,夫妻被迫离婚,妻子嘅然长叹的凄凉景象。
由于中国古代离婚的主动权主要在于丈夫,所有离婚又有“绝婚”“决”“决绝”“去”“弃”“出”等等说法。
早在周代,就有“七去,三不去”。
春秋时期,称离婚为“绝婚”,《左传·文公十二年》有杞桓公请绝叔姬的记载。
古代离婚程序古代离婚程序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夫妻双方协商或经过法律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系列手续和程序。
古代离婚程序的具体形式和程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离婚原因在古代,离婚并不像现代社会那样自由,夫妻离婚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
一般来说,古代离婚原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感情不和;二是夫妻之间存在严重的家庭纠纷;三是婚姻无法维持,例如因为双方无法生育、重婚等问题。
二、申请离婚在古代,申请离婚一般由妻子提出,而且需要向丈夫或丈夫的家族提交书面申请。
这份申请需要详细说明离婚原因,并由当地的长者或官员作为见证人签字确认。
有时候,妻子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赔偿金或提供一些补偿措施。
三、审理离婚案件一旦妻子提出离婚申请,当地的法院或官员会对此进行审理。
审理过程中,会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证人的证词,以及调取相关的证据材料。
根据当时的法律和司法实践,法院或官员会对离婚案件进行评估和判断,最终决定是否准许离婚。
四、财产分割在古代离婚程序中,财产分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根据古代法律和习俗,夫妻共同财产需要进行公平分割。
这包括房产、土地、财物等。
一般来说,财产分割的原则是男方退还妻子所带嫁妆,并支付一定的赡养费或抚养费。
五、离婚生效一旦离婚案件经过审理并达成协议,离婚生效的手续就会进行。
这可能包括领取离婚证书、办理户口迁移、财产过户等。
离婚生效后,双方就正式解除婚姻关系,可以自由重新嫁娶或嫁娶。
总结起来,古代离婚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法律观念。
相比现代社会,古代离婚程序更加繁琐、局限和受限。
夫妻双方需要通过书面申请、审理、财产分割等一系列程序来解除婚姻关系。
虽然形式不同,但古代离婚程序中的一些原则和程序仍然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龙源期刊网 古人的离婚条件作者:羊女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第02期现代人离婚越来越方便,如果双方都同意,只需协议离婚,走个程序就可以了;如果有一方不同意,只要双方感情确属破裂,法院调解无效就可以准予离婚。
现代人的离婚条件并不复杂,那么我国古代人的离婚条件是什么呢?古代人的离婚条件可以概括为“七出”。
所谓“七出”或“七弃”,即只要妻子符合这七出中的一条,丈夫就可以休妻。
七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不顺父母”,也就是说妻子不孝顺自己丈夫的父母。
在古代,女子出嫁,丈夫的父母比自己的父母重要,不孝顺丈夫的父母是很严重的事情。
(2)“无子”,也就是说妻子生不出儿子来。
在古代,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种接代,如果生不出儿子来,家族就断了香火,生许多女儿是不行的。
(3)“淫”,也就是说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
古代人认为,女子淫乱会导致她所生的孩子搞不清父亲是谁,从而导致家族血统和家族辈分的混乱。
(4)“妒”,也就是说妻子好妒忌。
古代人为,妻子好妒忌容易导致家庭不和,特别是在一夫一妻多妾家庭中,更是如此。
(5)“有恶疾”,也就是说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
古代人认为,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就不能和丈夫一起参与祭祀祖先,而古人是非常重视祭祀祖先的。
(6)“口多言”,也就是说妻子说话太多或者说别人闲话。
古代人认为,女子地位较低,尽量少说话,多说话会导致家族不睦。
(7)“窃盗”,也就是说妻子拥有自己的个人财产或者私房钱。
古代人认为,女人拥有她自己的私房钱是不符合她应该遵守的妇道的。
我们仔细分析这七个离婚条件,“不顺父母”被排在第一位,这就点了题,维护父家长制是其核心。
“无子”和“淫”这两个条件是维护父权制家庭系统的稳定。
后面四个条件都说明古代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极其低下。
总之,女子是否被休主要掌握在丈夫的父母手里,也就是说它维护的核心就是父权家长制。
论述中国古代离婚的理由类型和限制离婚,是指夫妻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
然而,在中国古代,离婚的概念与现代有所不同,更多地涉及到夫妻关系的解除和再嫁再娶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离婚的理由类型和限制。
一、离婚的理由类型和离“和离”是指夫妻双方因感情不和,或因其他原因,自愿离婚。
这种离婚方式在唐宋时期开始出现,并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也就是说,夫妻双方可以因不和而离婚,且不承担法律责任。
和离是一种相对和平的离婚方式,夫妻双方可以协商解决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
义绝“义绝”是指夫妻之间出现了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如通奸、杀伤、盗卖、负债等,导致夫妻关系无法维持,应当离婚。
在义绝的情况下,夫妻双方都不得再继续生活在一起。
如唐律规定:“夫妻义绝者,皆放之。
”即如果夫妻关系已经破裂,应当离婚。
义绝是一种强制性的离婚方式,夫妻双方无法协商解决。
出妻“出妻”是指男方单方面将妻子休弃的离婚方式。
出妻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孝顺父母、无子、淫佚、恶疾等。
在古代社会中,出妻是一种常见的离婚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门第观念较重的家庭来说。
出妻往往涉及到女方的社会地位和名誉,因此对于女方来说是一种较为严厉的惩罚。
二、离婚的限制儒家伦理的制约在古代中国,儒家伦理是社会道德的主导思想。
儒家强调夫妻关系应当以“义”为基础,“义”包括夫妻之间的恩爱、忠诚和责任。
因此,离婚被视为违背儒家伦理的行为,应当受到限制。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夫妻关系的解除往往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被社会所谴责。
门第观念的制约在古代中国,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婚姻往往是由家庭安排的,而不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离婚往往涉及到两个家庭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此,在门第观念的影响下,离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受到限制。
此外,对于那些高门第的家庭来说,离婚更是被视为一种耻辱。
法律制度的制约在古代中国,法律制度对离婚的限制也较为严格。
龙源期刊网
说说古代女子离婚
作者:李志刚
来源:《视野》2012年第08期
“离婚”这个词,到晋代时才有。
《后汉书》中就有这样一位女中豪杰。
这个汉代女子叫夏侯,是黄允的结发妻子。
黄允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当地太守袁隗看过黄允的诗文后道:“我能有像黄允这样的女婿,此生足矣。
”黄允一听觉得机会来了,回家就写了一纸休书。
突然被休的夏侯氏如遭五雷轰顶,在多次恳求无法唤回丈夫后,她痛定思痛,决定离开时好好惩治一下这个负心郎,也让自己走得风光。
这天,夏侯氏对婆婆说:“明天媳妇就要离开黄家了,心里还真有点儿舍不得,还是举行个告别宴会(或许这是史上最早的离婚宴)吧,我也好当着客人的面,好好倾诉离情。
”
此时婆婆也同情儿媳,见儿媳说得有情有理,便答应了。
那一天,四方客人一共来了200多位。
当大伙都举起酒杯时,夏侯氏把黄允平日干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丑事当众数落了一遍,并大骂黄允无情无义,说完便跨步登车,扬长而去。
黄允被骂后结局悲惨,不仅名誉扫地,而且太守碍于面子,决定不将女儿嫁给他了。
在汉代,像夏侯氏这样“牛”的媳妇应是凤毛麟角,要说古代妇女能扬眉吐气地离婚的,应该是在宋代。
宋代妇女离婚时,不仅家里的资产夫妻一人一半,甚至还可以带走用嫁妆购置的财产,因此,宋代妇女离婚才叫真正的扬眉吐气。
李清照18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
公元1129年,赵明诚死于湖州,一段将近30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当时北宋灭亡,战乱不断,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俱疲,不久改嫁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张汝舟结婚的初衷,是看中了李清照携带的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在李清照不愿意将这些东西与他共享时,他马上露出原形,不仅恼羞成怒,还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于是,李清照决心和张汝舟离婚,并告发张汝舟有欺君之罪。
判决结果当然是李清照胜诉,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
尽管李清照也要因此坐牢两年,但在当地官员的关照下,她仅仅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
如此,李清照在这场离婚大战中,不仅成功地离婚,而且保住了自己的全部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