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于成龙传》节选自编考题复习课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山东省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基础知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霎.时(shà)歼.灭(jiān) 处.理(chù)弓弩.(nú)B。
井陉.(xíng) 襁.褓(qiáng)寒噤. (jìn)勒.马(lè)C.泡.桐(pāo) 侮.辱 (wǔ) 嘱咐.(fù)印把.子(bà)D.麦穗.(suì) 颠簸. (bǒ)刹.时 (chà)脱坯.(pēi)2。
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殒命障碍病榻兵慌马乱运筹帷幄B迂回惦念胁从名副其实毫无疑义C。
跋涉安祥抚育千钧雷霆残无人道D.妥协部署烽烟人喊马嘶排涝泻洪3.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抵押②扶辇下除.,触柱折辕除:殿阶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论:商讨④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镞:箭⑤武复穷厄.厄:困窘⑥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⑦约..从离衡约:结⑧见犯乃死,重.负国重:又,再⑨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欢⑩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弱点A ②⑤⑧⑨B ①③⑤⑦C ②④⑥⑩ D①⑥⑦⑩4.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幽武,置大窖中羝乳乃.得归B.虚心欲相.待欲令两国相.攻C. 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以致天下之.士D.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虽.生,何面目以归汉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 )A。
单于壮.其节会盟而谋弱.秦B.杖.汉节牧羊朝.夕遣人侯问武C。
羝乳.乃得归孺卿从祠.河东后土D。
追亡.逐北据崤函之固.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A.为降虏于蛮夷 B.何以汝为见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送匈奴使留在汉者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位列将,爵通侯..——通侯,爵位名,秦时置爵二十级,最高级别叫彻侯,汉时,因汉武帝叫刘彻,避讳其名,改为通侯.避讳属于委婉修辞,如“太夫人已不幸”中的“不幸”是对“死”的一种避讳说法.B.“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于成龙传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
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
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
民益得尽力耕耘。
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中学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
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
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
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乃出呼役械诸盗,他盗皆远窜。
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三桂散伪劄①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
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
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
朝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
成龙诇②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
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
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
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
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
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
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未几,卒於官。
中学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綈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
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注】①劄,古代一种公文。
②诇:xing,刺探5.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龙抚其渠彭百龄渠:首领B.甫成,山水发甫:刚刚C.桥圮,坐夺官坐:因此D.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摄:代理6. 下列各句分别表现于成龙处事讲究策略和深得民心的一组是()A.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B.伪为丐者,入其巢/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考题组一、(2018陕西,17—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2分)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 ①贾(gǔ):做买卖。
②召(shà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侍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吾始困.时(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知时.有利不利也( )(4)吾尝三战三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答:二、(2016江苏镇江,9—1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13分)苏州知府姚公善①,多才下士,在郡闻有才者,必躬诣之。
有王宾仲光②,博学能文,隐于医。
姚公过之,宾不为礼,姚公笑而退。
明日,又过,宾衣母氏布袄,持扇佯狂踞坐③,姚公止,与语,辄吐涎仆跌,姚公又笑而退。
洎④三过之,始款⑤论如平生。
又有俞贞木⑥者,姚公以米贶⑦之,而误送钱继忠⑧所。
继忠以太守所贶,勉为之受。
他日,贞木见姚公,姚公言贶米事,贞木曰:“吾不知,得无送吾邻友钱继忠所乎?”姚公曰:“继忠如何?可得见乎?”贞木曰:“可。
广东惠州市八中高三8月语文测评试题高三2013-08-25 20:22广东惠州市八中高三8月语文测评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侍奉 / 伺机卓识 / 绰约殷红 / 殷实B.庇荫 / 辟谣纰漏 / 毗连扎实 / 扎根C.禅让 / 嬗变讳言/纬度朝晖 / 朝觐D.跌宕 / 档案机械 / 告诫调和 / 调停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近年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文化在民间却渐行渐远。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此前一些传统节日没有被列为法定节日是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危机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能归咎于传统节日没有成为法定假日,春节一直都是法定假日,但其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却改弦易辙了。
A.渐行渐远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归咎 D.改弦易辙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水平的高低、作用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宪法和法律赋予职权的作用的发挥,影响到会议效果的好坏。
B.莫言的作品综合性强,要把它翻译为外文,就要求译者要熟知中国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必须具有相当的翻译水平才能胜任。
C.今年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日,长、短途自驾游客大量增加,出现了第一轮的旅游高潮。
D.新一届领导集体从中国现实出发,将保障和尊重人权作为治国原则写入宪法,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
______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①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②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
③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2021年春季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题〔36分〕(一〕阐述类文本的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沉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开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拟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开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沉,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开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络、生化曰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择其至矣乎!〞它主要表达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一是无过无不及防止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kl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有序性与整体性亲密联络是中国哲学,年.堆的根本特性之一。
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一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所以,有序性的开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綿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强调“穷那么变,变那么通,通那么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
“语你进步,学而不倦”自主学习语文作业第32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
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
八年,署.滦州知州..。
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
十八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
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安徽按察使。
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
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成龙奏:“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间已遵行。
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①在屯,未能约束。
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所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
得盗,赏;藏盗、纵盗,罚。
”下部议行。
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诣京师。
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②,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
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无累。
”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
上因问:“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③,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
”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
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沙。
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
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
寻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
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注释:①拨什库:清代官名。
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
《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
2022北京广渠门中学初三(上)期中语文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 2022.11一、基础·运用(共14分)北京城的中轴线展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传承和首都新文化风貌。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中轴线,学校组织了“探访中轴名胜,触摸北京文化”语文实践活动。
第一组同学在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后撰写了关于中轴线的介绍性文字。
阅读后请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6分)如果把北京比作一本书,中轴线无疑就是书脊.。
一线牵一城,中轴线上【甲】了北京建筑的精华,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明清中轴线南起永定门,沿线北行便是正阳门,它的正中间是一条宽阔的御路。
沿着御路北行,天安门巍然屹立。
走过天安门,迎面是端门,之后便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
再往北便依次是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
自永定门起: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东西对称.分布。
暮鼓晨钟,古老的报时中心已成历史。
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的建立使壮美的中轴线从历史延伸到现代,最终与大自然(róng)为一体。
时光流转,岁月荏苒,【乙】中华文化的中轴线在新时代依旧风(cǎi)无限。
1.撰稿的同学对下面的注音和汉字没有把握,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书脊.(jǐ)对称.(chèng)融为一体风彩B.书脊.(jí)对称.(chèn)溶为一体风采C.书脊.(jí)对称.(chèng)溶为一体风彩D.书脊.(jǐ)对称.(chèn)融为一体风采2.同学们就【甲】【乙】两处词语的使用展开了讨论,你认为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汇集彰显 B.凝结彰显C.汇集凸显 D.凝结凸显第二组同学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后,介绍了正阳门在历史上的重要功用。
阅读后请根据要求完成第3—4题。
(4分)正阳门曾是国家的礼仪之门。
作为明清两代都城的正门,正阳门在京师诸门中规制最高。
《醉翁亭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一、对比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②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故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此:指滁州。
①刻:清晰地。
①宣:宣扬;上:皇上。
①刺史:官名,写此文时,欧阳修任滁州刺史。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树林阴翳.(2)醉翁之意.不在酒(3)掇.幽芳而荫乔木(4)遂书以名.其亭焉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7.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之谓失其本心.B.而.不知人之乐/掇幽芳而.荫乔木C.林壑尤.美/水尤.清冽D.遂.书以名其亭焉/遂.迷,不复得路8.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断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9.两文都紧扣一个“乐”字来写,请说说你从【乙】文中读出了哪些“乐”?(用文中词句或自己的话回答均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心题点精练十五三大翻译得分点译到位文言翻译无疑是文言文阅读复习训练中的重头戏,也是考生得分的关键所在。
翻译题是按点赋分,也就是说必须把其中的得分点准确翻译出来,才能得分。
可是,这得分点涉及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很细微,有时译错一个字就难以得分,导致考生翻译时译得很艰难却得分不多。
问题出在缺乏得分点意识,有了意识又很难把它们落实到位。
一、关键实词译到位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
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归者接踵。
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
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
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1)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2)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
解析得分点:(1)“檄”“劳”“自拔”“存抚”,大意对。
(2)“诣”“罗拜”“休息”,大意对。
参考译文隆庆四年正月,诏令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地区的军务。
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
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凊史稿·于成龙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郛廨舍。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
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
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县大冶,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
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余,而供役繁重。
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
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盜自赎。
尝察知盜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余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乃岀呼役械诸盗,他盗皆远窜。
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玫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
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
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
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
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居数月,政化大行。
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明珠秉政,尤与忤。
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江苏、安徽两巡抚事。
未几,卒於官,赐祭葬,谥清端。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
上曰:“于成龙贤由或商共变更素行及冬后始知其检终廉洁为百所称殆国素性直不扶仇谗造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选自《凊史稿·于成龙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成龙督江南淢言倛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B.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为此言耳/C.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D.于成龙督江南域言倛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男子的种称呼。
《清史·于成龙传》节选自编考题复习课教案银川六中韩万仕银川六中高中语文组在2017年3月17号下午听了韩万仕老师文言文自编考题复习课,课后做了点评。
下面是听课掠影及教案构思。
韩万仕老师授课教研组老师听课教研组老师评课教研室主任马文科评课一、考情分析与预测:全国考题多套有三种类型: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山水游记类文言文、议论说理类文言文。
赋分19分。
但传记类文言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1和新课标全卷Ⅱ一直考查人物传记,命题呈现出“稳中趋变”的特点。
(1)选文特点。
选文青睐“二十四史”,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2016年选用了《宋史·曾公亮传》《明史·陈登云传》《明史·傅珪传》;2015年高考文言文材料选自《宋史·孙傅传),2014年的材料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2013年的材料选《明史·马文升传》。
选文篇幅一般不超过(650字左右)700字,故事相对集中,词句不求藻饰,多是比浅易的文言文。
预计2017年高考很可能仍从“二十四史”中选择文言文阅读材料。
(2)人物特点。
人物多为忠直、爱民的官吏,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能士。
预计2017年高考很可能仍会选取这类人物进行考查。
(3)命题形式。
采用“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近三年来都是三道客题、一道主观题的形式。
客观题一般要求选择“正确或不正确”的选项,每小题3分;主观题考查翻译,一般要求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4)考点情况。
追溯渊源:第1题的考查内容由2013年、2014年的实词变为2015年断句,即2014、2015、2016连续三年都考了断句,要求断句的部分摘自文言文阅读材料,命题者分别给出四种断句方案,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一项。
设题立足于对句意的理解和对专有名词的把握等。
(文言断句主要包括两种题型:一种是客观断句,如2016、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新课标全国卷Ⅱ的第4题;一种是主观断句题,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文言语段翻译》组合练(附答案解析)一、语言基础知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将一条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进同一个池子,用透明钢化玻璃将它们隔开。
鲨鱼每次想捕食时,都会在钢化玻璃上碰壁。
________,即便将钢化玻璃取走,鲨鱼也不再会过去捕食。
(2)只要上下一致,________,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北地区必将谱写出浓墨重彩的新章节,赢得更丰沛的尊严和尊重。
(3)在伟大的民族抗战中,无数群众投身抗战,支持抗战,由涓涓细流汇聚成________的救国洪流,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A.久而久之戮力同心势不可挡B.长此以往戮力同心势如破竹C.久而久之同床异梦势不可挡D.长此以往同床异梦势如破竹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很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金砖国家有着相同或相似看法,都致力于发动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并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建设者。
B.泡菜、葡萄酒之类的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成本低,质量易于达标,新兴市场国家更容易从这些产品起步,满足特定地区和一定层次的外国消费者,从而取得市场份额。
C.我们中国的古代先贤们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也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和人生。
D.《办法》明确了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主体定位,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理赔、承保、销售、退保、投诉处理及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负责。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社会情绪能力”是继“情商”之后,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
二轮复习文言语段翻译训练(江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
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
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
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次.居四。
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
”久之,竟不第。
贡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庀马政。
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
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
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
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
然苑人爱其仁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
”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
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
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
所交皆知名士。
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
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
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讟者鲜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
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
居士于家事不訾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
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
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
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着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
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
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必欲有以自见。
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
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户部乃次.居四次:次序B.却.礼币之赠却:拒绝C.丁内艰,服阕.阕:终了D.收恤姻党,字.孤寡字:抚养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洧南居士年轻的时候就有才名,文章写得好,户部曾想举荐他,但他却不愿意官位列在他父亲的前面;很长时间,居然考试不中。
《于成龙,字北溟》阅读答案及翻译《于成龙,字北溟》阅读答案及翻译《于成龙,字北溟》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u]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
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
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
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
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u]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
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
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
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
十九年,擢直隶巡抚。
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
成龙复疏请,从之。
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
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
”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
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
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居数月,政化大行。
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明珠秉政,尤与忤。
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
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
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清史·于成龙传》节选自编考题复习课
——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银川六中韩万仕
20XX年3月7日下午在高三(12)执教《清史稿·于成龙传》节选考题复习课,作为高三年级文言文考题复习示范课,从学生处理练习题的效果、教研组老师的讨论、点评看,基本上起到了复习引领、示范作用,但也有需要改进的方向。
执教者紧紧围绕考纲,从20XX年考纲的要求、变化、预测等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解读。
高考试卷上呈现四道考题,满分19分。
从命题题干的模式入手,一一剖析,其中有两道题(断句题和实词释义)可能选其中一种考试,断句从20XX年开始已连续考试三年,有可能变化,转向对实词释义考查,但从多年的语文大纲变化中,从目前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看,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即20XX年依然考查断句,如果考查实词释义,充其量也一种回归考试,更是基础考试,如果不考,这个点就隐性于第四题翻译句子考查中,所以我在命题时,兼顾两个方面,做到训练万无一失。
即设置了断句考查,也设置了词义考查。
如果学生能对断句题处理得更好,后面三个题就会迎刃而解。
因为断句题几乎和翻译题涉及知识点相同,解题思路基本一致,比如翻译时遇到的人名、地名、官名、朝代、书籍、植物名、器物名等等不翻译,同样这些知识点在断句时不能断开。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复习课,我采用按解决问题顺序程序,处理练习题,在此过程中通过课件展示知识点的关键及解题方法,将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记忆”,探寻病因,探讨策略。
一、选材背景。
寒假时央视一台播电视连续剧《于成龙》,观后很受感动,其主题符合当时代倡导要求,于是选编成训练考试题。
二、编题特点。
(课前)
设题五道。
和考试卷不同的是,我把材料的标点符号删去,拟让学生先断句,再进入常规阅读,处理习题。
三、发题断文。
(10分钟)
上课前将自编的文言练习题发给学生,用十五分钟时间给所给的原材料断句,授课者来回指导,学生用了十分钟时间,断句还不到全文一半,催促抓紧时间断句。
三、对比材料。
(10分钟)
我将有标点的材料发给学生,学生对照检查,看自己断句的正确率,用时十分钟。
由于有断句作基础,对应检查较快。
四、处理习题。
(18分钟)
学生作答,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将前三个习题处理的较好,从回答问题角度看,90%的答案是正确的。
在提示的作用下,学生异口同声出正确答案。
这里执教者特别强调一点,当我组织学生练习断句时,有一位学生没有认真读文断句,直接进入做题环节,结果是题先于其他学生完成,我细查答案,三个选择题,做错了两个。
这种省略了阅读环节直接处理练习题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断句和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
知识文化常识有时可独立做出来,但还要看设置题的难易程度。
私下教育了学生,当再一次悼词学生前时,检查答案是正确的。
在学生处理练习过程中,处理一道题快速演示每道题的处理技法。
主要是以训练中学生错误例子作为依据纠正。
关注对话所用词语
课件展示:在演示断句方法时,我先从韩愈《师说》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或者也”入手。
这里的“句读”讲的就是断句,明确古人所讲的“句读”与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的关系。
明辨句读都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各方面的常识。
关注对话所用的词语。
关注单双音节词
课件展示:上节课,在学生断“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句时(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的同学把“建筑”当成现代汉语的词与“建筑”对待。
断成“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这样,应该是“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再如: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有同学把“故事”断开。
分析错因就是学生混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节词虽然能够组合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但在文言语句中不是一个词语,有些考生常常受现代汉语的习惯的影响,把两个单音节词理解为一个双音节词,以致断句错误。
于是我得出:断句也要掌握实词意义。
关注虚词位置
古人写书不用标点,靠句意、虚词、韵律等知识断句,所以明确虚词位置断句就会事倍功半。
课件展示:在处理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的练习题时,学生在断“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得非……乎?”在断句时把它断开了,错因是没有掌握古汉语虚词及其在句中的位置。
这就要求老师及时降雨,补出相关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因为它可帮助断句。
关注语法特点
课件展示:学生在断“师文……弱冠谒许衡”句时,有的学生断成“师文……弱冠∕谒许衡”,就是说把“弱冠”当成主语。
分析:“弱冠”指“师文”的年龄,“谒”前省略了主语“师文”,即“谒”前可断句,“许衡”后可断句。
错因是不懂语法,不懂省略句。
必须补充语法特点。
一是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时其前停顿,做宾语时其后停顿;
二是谓语,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一般情况下,一个谓语就是一次停顿;一般而言,动词的前后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有宾语。
若主语省略,在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关注句式特点
课件展示:学生在断“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句时,将部分断为“牒/上官”分析错因是没有古汉语句式观念,这个句式是省略句,应为“牒(于)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
再讲“性恭谨勤于侍奉”有的学生断为““性恭谨勤/于侍奉””,细究错因,是不懂古汉语句式。
“勤于侍奉”是状语后置句,不能断开。
如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面必须停顿。
给含有介词结构语句断句时,割裂介词的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于是我就要补充古汉语句式特点(见教案):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得非……乎?就是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