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格式:ppt
- 大小:726.50 KB
- 文档页数:26
太陰病脈證并治中醫行者張力豐27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病機:裏虛寒證,虛寒導致腹滿,胃有停飲則吐,脾胃不足則納呆,脾胃陽氣不足不能收澀則自利益甚,寒水時而刺激腸胃則胃部時而疼痛。
正確治法應該是溫法,如用下法,虛上加虛,寒飲上沖,結於胸下結硬。
274.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病機:太陽病傳到太陰,比較少。
四肢煩疼是代表太陽病癥候;病邪傳到太陰,陽微是指浮取微,說明表邪已經輕微,陰澀是指裏虛,血虛,太陰本裏虛,而長指的是雖然病邪入於太陰,脈澀,但是脈象長,表明胃氣將復,病愈解。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27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病機:多是本有脾陽不足,復又感受外邪,陽虛受寒,本應禁汗,不能用麻黃湯。
故與桂枝湯。
表證大於里虛用桂枝湯,里虛大於表證用理中湯,表裡俱病用桂枝加人參湯。
此條和274一起理解較好。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理中、四逆輩。
病機:太陰病脾臟虛寒,當用四逆湯一類的方藥,比如四逆湯、理中湯、當歸四逆湯、真武湯等等。
因為病人脾胃虛寒則大便不成形而自利,寒濕內生而無熱,故而不渴。
如果是熱利定口渴,如果腎陽不足,浸液不化必定下利清谷,津液不布亦口渴。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
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病機:太陰病者,運化失司,寒濕內生遇見小便自利證明邪有出路,濕邪從小便而走,寒濕不會發黃,“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指的是預後,部分患者吃中藥或者太陰病七八天,突然出現轉機,患者突然躁擾不安,繼而大便下利十幾次,但是患者會手足自溫,食慾轉好,精神漸復,苔膩減輕等等。
這是脾胃功能恢復的跡象,驅邪外出而已。
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单玉堂: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专家简介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
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参加编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针灸学讲义》,主抓教学与临床工作。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配穴提要单玉堂【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浅析此言太阴病提纲证。
太阴以湿为本气,足太阴脾主腹,行湿土之用。
唐容川说:“究湿之气化,非寒非水,乃水与火交而后成湿。
”脾之功用,其理同然,饮食入胃,要赖脾阳的运化与输布,阳气作用于水谷,方能化津液生精气以周身贯体,营养四肢百骸。
若脾阳不运,则饮留于中,因虚生寒,故太阴为病的主要表现是脾虚寒证。
足太阴脉,入腹属脾络胃。
脾虚不运,寒凝气滞于中,故腹满时痛而喜温喜按;中虚寒盛,气机升降失常,胃逆不降则吐不纳食;脾阳下陷,水寒下注于肠则自利益甚。
如此法当补脾温中散寒。
若误以满痛为实而妄施泻下,则脾阳虚甚,阴寒内盛无阳以化而冷结于全腹,是为胸下结硬之变。
单玉堂按湿为阴类。
太阴主湿,太阴为病,即湿气为病。
湿与燥反,二者必互通交济,始可各抵于平。
若湿气太过则困脾,脾困不得健运,则饮留湿滞而腹满。
故太阴之为病,即阴为之、湿为之。
言治,则太阴本气为湿,故当燥湿;本气根于脏腑,故当健脾益胃。
取中脘、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为是。
中脘正在胃中,为胃之募、腑之会,主消纳水谷,运化精微,针可调中行滞,灸能温中散饮;脾俞为膀胱经之背俞穴,功能健脾利湿益气,为水湿内困、脾阳不振的要穴,对脘腹胀满、喜温喜按、纳差便溏、四肢困乏等寒湿夹虚者,灸有显效。
二穴针灸兼施,温中燥湿,扶土益气,脾温则气运而水湿自化。
次取胃经合穴足三里,调运上下,和胃降逆止呕;脾经合穴阴陵泉,健脾利湿,导水湿从小便而出,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二穴均为合穴,合主逆气而泄,相配主脾胃气机升降,合观更有温中健中之义。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二七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二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二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八〇、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辨太阴病脉症并治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本科题目:辨太阴病脉症并治课程性质:中医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本学期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中医学专业学生课时安排:40分钟使用教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知识点:•太阴病提纲、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太阴本证•太阴经证•太阴兼表证•太阴病的转归及预后本课内容的重要性及地位内容地位:这节课是《伤寒论》六经辩证三阳已经传遍,病情进一步加深,或素体虚弱未经三阳传变直入三阴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太阴病的生理、病理、证治分类、传变和预后”等方面展开,为三阴病变的较轻浅阶段,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太阴病的提纲、病机、证治分类及转归和预后,明确太阴病的提纲症、本证、经证及转归和预后。
前修知识: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后修知识: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本课内容的重点及难点•太阴病提纲症•太阴病本证•太阴病经证教学难点:•太阴病提纲症及其所提示的太阴病的病机、主症及治法【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基础本课程本学期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在前三年的基础学习中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学科知识,对中医学已有了初步的领悟,并且本次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伤寒论》三阳辩证的有关内容,对于什么是六经,什么是六经辩证,六经病如何传变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为继续学习三阴病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困难由于本课程属于临床能力提升课程,对于中医学前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者《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作,当时的语言表达、计量等各方面与今时之日不同,需要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语言、文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古文基础,对于中医和古文基础较差的学生。
本节课程相对不那么容易理解,因此在讲授相关问题的时候可能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详细讲解。
学生学习心理分析学生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基本上适应了大学授课风格及中医学学习,由于是医学课程大部分招收学生为理科生,其相对的文学知识和素养较差,前期的学习中虽然进行了《医古文》课程的学习,但是学生对于中医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兴趣不是很浓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临床案例导入提高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授课效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太阴病的生理、病理及传变•掌握太阴病提纲、病机、治法及太阴病本证、经证及兼表证•了解太阴病的转归与预后能力目标能够掌握太阴病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并能够准确进行病案分析。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