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曹父子“器识”之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三曹诗风异同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开创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形成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风貌。
三曹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及不同阶段的个体特征。
共同点:①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曹操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开创一代诗风;曹丕诗歌以抒情性代地替写实性,运用乐府艺术形式时引赋入诗,开拓了诗歌艺术表现;曹植在乐府诗中注入强烈的感情与个性,使原来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转向以抒情为主,丰富了五言诗的表现手法。
②曹氏父子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时期追求“慷慨悲凉之美”和非功利、主激情、重个性,求华美,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特点。
③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怨,强烈个性的表现及浓郁的悲剧色彩的表现贯穿其创作之中.不同点:①风格差异;三曹创作体现了建安风骨初期、中期及后期不同的风格特征.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激扬壮丽;曹植的诗歌豪宕深沉,情兼雅怨。
三曹文品之辨作者:马思齐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4期《文心雕龙》中评建安时期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在文学发展的悠长岁月里,那个慷慨激昂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被世人记住,并且引领着这个黄金时代的文坛巨匠也留下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冠以了“三曹”、“七子”的黄金桂冠。
“三曹”是建安文学的开启者和领路人,分别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三人诗品风格与文学主张都各有不同,各有千秋。
而梁代著名文学家钟嵘在其《诗品》中将这三人分列于上中下三品之中,何以差距如此之大,本篇就详细论述一下笔者个人思考的划分原因,共汇总为七个方面。
《诗品》分为三卷,为上中下三品,钟嵘将曹植列为上品,曹丕列为中品,曹操列为下品。
曹操慷慨悲壮、刚健雄劲,曹丕婉娈细秀、便娟婉约,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父子三人在建安文坛上都卓有建树,曹植的《白马篇》开启古代游侠建功立业为国捐躯的形象刻画,《洛神赋》带着《神女赋》与《高唐赋》的神秘梦幻并且更上一层楼;曹丕的《燕歌行》是七言诗的其开篇之作,其朦胧飘渺的意境让人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思妇的悲哀;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体现的是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激昂情怀,也是流芳千古的名句佳话。
三人各有短长本应不分高下,而钟嵘显然是更称赞曹植,不看好曹操,如下列举七点原因并加以阐述。
首先,《诗品》品评的是汉魏至南朝齐梁时期不存于世的写五言诗的诗人,其认为五言诗“指物造形,寄情写物,最为详切”,而曹操曹丕的五言诗大多不出众。
曹操善写四言诗,其四言诗颇具乐府风格,用乐府旧题写当今社会状况,“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阔胸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无奈洒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坚韧执着……而他的五言诗多是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加入没有实际意义的一个字,与四言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成不良”中的“惟”和“所”皆可以去掉。
【经典论述】——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试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其次,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
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
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再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
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
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其次,他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
再次,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首先,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其次,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
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再次,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诗风上,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贾也说曹植:“三曹”父子版的“三国”核心提示:1、曹植有八斗之才,因才为其父曹操所宠,却又为其兄曹丕所忌。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实则为另一个版本的“三国”,他们之间亲疏分合,特别是曹丕、曹植之间的争嗣,比起三国鼎立的兵戈之争,更为精彩,更为激烈!2、杨修在这场争嗣中,实为最大的“无间道”分子,名为帮曹植争嗣,实为助曹丕搞臭曹植,私开司马门事件中,犯曹操一大忌,有他杨修怂恿的份;举报“竹篓藏人”事件,惹曹植一身臊,有他杨修“帮忙”的份。
应该说,杨修是曹丕从中胜出的第一功臣。
3、《洛神赋》将洛神宓妃与曹丕甄氏挂起钩来,是后来好事者借曹植、甄氏之身任意意淫,所分娩的“孽种”。
其实,此赋为曹植人生际遇的感慨,赋中洛神宓妃喻指明君圣主,而洛神最终远逝则喻指曹植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
4、曹丕并非是曹操心目中理想的“能定大事者”。
他缺乏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成为继承人后,曹丕的所作所为是背离了曹操即定的代汉计划,同时又亲自培养了魏朝的掘墓人,而且他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实则是导致魏晋后中国长达三百年分裂的主要原因。
5、曹植于文学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留下来《洛神赋》、《七步诗》等优秀的作品,同时他诗体革命者,是古诗由四言体向五言体发展进程中标杆性的人物,将五言诗发展到了最高峰……一、序:悲情王子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才高八斗,历来为人所推崇备至,东晋诗人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将其诗列为“上品”:“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丰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有褒必有贬,对曹植极尽贬抑的当属“文丑丑”郭沫若,造谣中伤,先恶毒攻击曹植的人品,说他“用术”、“相欺以诈”,然后诋毁其作品“好模仿,好修饰,便开出了六朝骈俪文字的先河”。
反观“郭文丑”,其人品令人捏鼻,举国同识;其论述好模仿甚而剽窃,天下共知,故其言其论,只作笑闻。
三曹诗品之我见锺嵘《诗品》将三曹父子诗歌划分为三等:陈思王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为上品;魏文帝曹丕“鄙直如俚语。
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为中品;魏武帝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为下品。
锺嵘对三曹父子诗歌的品评似乎已成定论,后世多引《诗品》语。
但我对三曹诗歌品级的评判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曹操诗歌为上品,曹丕诗歌为中品,曹植诗歌为下品。
一、上品曹操锺嵘评价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是中肯的;宋代敖陶孙在他的《诗评》中说:“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锺嵘所说的“古直”,“古”不仅指曹操诗歌体裁之古,也指其诗歌语言风格之古朴质直。
从语言风格来看,在建安诗人中,曹操的诗与汉乐府最为接近,语言十分朴素,几乎完全不加修饰。
正因其朴素、天然、直抒胸臆而不加修饰,更突显其内容的充实、感情的真挚,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薤露行》、《苦寒行》等等。
诗风悲凉慷慨,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诗虽直白,却让读者有联想、有思考,回味无穷。
曹操的诗歌,有四言诗、五言诗和杂言诗等,体裁很多。
他的五言诗艺术上大都注重结构的完整性,都以写实为主,同时也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杂言诗和四言诗则多是依乐府曲调作的,“依曲调填词”,所以其句子的“长短杂凑”,都与曲调有关。
在语言风格上,也与汉乐府相近,不加修饰,直白质朴,甚至不怎么在诗篇章法上作安排,任情抒发,曹操意在学习乐府民歌的真朴。
可以说,在建安诗人中,在神理上接近于汉乐府诗的就是曹操。
在这些诗歌里,曹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和盘托出,展现在众人面前。
鲁迅说曹操的诗风“通?M”,是很恰当的。
二、中品曹丕同样作为政治人物,曹丕的诗与其父亲相较,更像是文人诗。
曹丕身份贵为储王、帝主,却有一种忧郁的文人气质。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这样评价曹丕:“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的确,曹丕的诗不像曹操的诗那样气韵沉雄、悲凉慷慨,而是有些女性化倾向。
浅析“三曹”人生及其诗歌创作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即汉、魏间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刚健婉约慷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转变时期,此时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完全归之于抒一己情怀,但写此心,而不虑及其余。
曹氏父子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引领一代文坛。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邈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正是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为建安文学的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并光照后世。
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迥异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风格.一建安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这为想建功立业之人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追求功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事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
这种环境为士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境,从而形成了诗歌慷慨悲凉的独特格调,“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这种慷慨悲凉之气亦各有不同。
曹氏父子的慷慨与悲凉周绍云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首次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以其开放性的审美视角给予了在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中不断变化的文体以高度的赞扬。
而在异彩纷呈的文化星空里,时而会飘过一阵流光溢彩的流星雨,璀璨非常,引人向往,给人无限遐想。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文化明星,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当属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清赵翼在《论诗》一诗中曾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汉赋之大家司马相如、贾谊;骈文之大成庾信、陶弘景。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三曹父子,不同于汉赋与骈文的浮华,他们由内而外充盈的是一种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这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吧!乱世出英杰,时势造英雄!汉末三国时期,刘氏皇室式微,而奸臣小人当道,如何进、董卓之流,致使国将不国,民无以为家。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在这首《薤露行》里曹操用沉重悲壮的笔调,深刻表达了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家国忧患意识和哀痛之情。
且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战乱不断,这些都给带来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来来了无尽的苦难与悲痛。
曹操在《薤露行》姊妹篇《蒿里行》里写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就曾在他的《门有万里客》这样写道:“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以其质朴的语言再现了战乱中人们流亡四方的悲惨情状。
因为他们看到了山河的破碎,人民的凄苦,并且感同身受才能写出如此慷慨悲凉之诗文!这样的现实同样激励着那些有志之士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下、建功立业。
有一天能够“名编壮士“,即使”捐躯赴国难“,也会”视死忽如归“。
1、比较曹氏三父子诗风的不同
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诗的感情与艺术特色
3、简述《悲愤诗》的内容,并论述诗中叙事与抒情是如何紧密结合的
4、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5、就元好问刘琨的评价,请将刘琨与曹、刘作品加以比较,试加分析。
6、论述陶诗的艺术风格
7、简析《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
8、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
9、试分析《木兰诗》的艺术风格
10、分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并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加以比较
11、鲍照的乐府诗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特征?在对汉乐府以来的民歌传统的继承方
案面有什么特点
12、名词解释:永明体、宫体诗
13、举例分析《世说新语》的写人艺术
14、简述《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思想
15、《诗品》论述的是何种诗体?。
最牛父子:三曹与三苏(三曹篇)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一、虎父无犬子的例外(一)陶渊明之子都说虎父无犬子,但是也有失手例外的,老子明明是才华横溢的大师级人物,儿子却异常平庸。
比如,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个个平庸,46岁时陶渊明以戏谑的口吻写下《责子》诗:'白发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瑞【注:雍、瑞为双胞胎】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当然,《责子》诗表面上责备,实是对儿子们的勉励,苏轼就很欣赏陶渊明的《责子》诗,曾写下《洗儿戏作》: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当然,苏轼的三个儿子虽然不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有名,但还是颇有成就的。
(二)李白之子诗仙李白风神潇洒,据说生的儿子有点傻,因为史料并无过多记载,我们姑且认为李白的儿子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三)王安石之子王安石的儿子王雱【pāng】,年少聪敏,擅长作书论事,曾任太子中允、祟政殿说书,受诏撰写《诗义》《书义》,擢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
书成,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辞而不拜。
王雱与两位亲叔叔王安礼、王安国并称为'临川三王',是临川文学的杰出代表。
据说,元泽【即王雱】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献。
客问元泽:'何者是獐?何者是鹿?'元泽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大奇之。
【出自《墨客挥犀》】王雱因为患病,时常怀疑庞氏出轨,以致于对自己儿子都是'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
王雱的幼子很快就被他的一顿猛操作折磨致死,妻子庞氏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王安石很是同情儿媳妇,后来做主把庞氏体面嫁了出去。
王雱后来只能在幻想中思念妻子,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四)爱因斯坦之子爱因斯坦有三个子女,大女儿是个精神病患者;二儿子汉斯·爱因斯坦成就虽不及父亲,但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小儿子爱德华·爱因斯坦非常优秀,是一位钢琴演奏家,但却在19岁那年患上精神分裂症,之后一直饱受病痛折磨,一辈子没有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这三人在各自创作上又各具特点。
关键词:三曹苍劲有力清丽婉转悲凉豪迈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
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
《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富有深意。
曾有人评价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同时,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刻。
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诗句深切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
《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豪迈纵横、气韵沉雄,苍劲雄浑,鲜明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0055《中国古代文学一》一、名词解释1、四家诗:"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为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所传。
2、春秋笔法:答:是指《春秋》的行文风格,即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或"春秋笔法”等。
3、楚辞:答:一是指诗体名称,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创作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体名称;另一是指总集名称,即西汉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的诗歌总集《楚辞》。
这是继《诗经》之后的一部重要诗歌总集。
4、互见法:这是《史记》写人记事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把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历分散在不同的传记中来写,以便参照互见,相互补充。
运用这一手法既能突出人物的主要业绩和性格,又能使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都得到完美表现。
5、《七发》:答:西汉枚乘的代表作,文章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询,用7件事启发楚太子,实际是用7种方案给楚太子治病。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重铺陈夸张,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进行讽谏,是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6、建安风骨:答:指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
即抒发建功立业壮志,体现积极进取时代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7、玄言诗:答:西晋永嘉年间至东晋时的诗歌流派,在当时盛极一时,统领整个诗坛,其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支遁等。
他们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老庄玄理,其作品"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诗品序》),成就不高。
8、左思风力:答:西晋左思的《咏史》诗内容深刻,反映现实,抨击门阀制度,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语言直率质朴,其风格与建安诗人相近,故钟嵘称其"左思风力”。
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一、简答、简述题1.为什么说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神话的劳动起源说?4.什么是神话的宗教起源说?5.简说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6.简述古代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7.什么叫神话?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8.中国神话蕴涵着怎样的民族精神,具有什么样的思维特征?9.举例说明古代神话的内容、性质和意义。
10.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1.如何理解神话历史化的过程。
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2.试论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神话、具象思维、神话原型《诗经》一、简答、简述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是什么?3.概述《诗经》的流传。
4.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5.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说明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7.简说《诗经》中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率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8.周人最著名的五篇史诗,是哪些诗篇。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0.简述《芣苢》的艺术特点。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13.《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14.《诗经》是怎样编订成书的?15.举例说明《诗经》的主要内容类别。
16.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7.《诗经》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及影响?二、论述题1.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2.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三、名词解释1.《诗经》2.采诗说3.献诗说4.删诗说5.“风”6.“雅”7.“颂”8.“弃妇诗”9.《诗经》中的“赋”(朱熹说)10.《诗经》中的“比”(朱熹说)11.《诗经》中的“兴”(朱熹说)12.二南13.二雅14.四家诗先秦散文1.《尚书》是怎样一部书?2.《春秋》是怎样一部书?“《春秋》三传”是指哪三部书?3.《左传》一书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4.概括《左传》的叙事文学成就。
8三曹诗风——诗坛豪杰父子兵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名:出名,著名。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要德馨: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延。
入:映入。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查“身份证”啦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中国唐朝时期诗人。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智力是谁的遗传因素大?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
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
上阵父子兵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枭雄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英文名:CaoCao。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诗书马上“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王沈《魏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步出夏东门·龟虽寿》对现实的关注蒿里行铠甲生虮(jǐ)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铠甲生虮虱: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
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
万姓:百姓。
以:因此。
遗:剩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如何评价曹氏三父子揭秘曹氏父子仨的人生风流
导语:1、梦得天下曹操建安十二年秋九月,千里涉险平定乌丸,曹操由柳城班师回朝。
凯旋的队伍经过碣石,阿瞒扬鞭跃马上山。
面对浩浩渤海,天
1、梦得天下——曹操
建安十二年秋九月,千里涉险平定乌丸,曹操由柳城班师回朝。
凯旋的队伍经过碣石,阿瞒扬鞭跃马上山。
面对浩浩渤海,天地辽阔,云卷浪翻,诗意在他胸中涌动,欣然挥笔写下了千古传唱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翌年春暖花开时节,阿瞒回到邺城,六月,做了大汉曹丞相。
转瞬二十年矣,二十年的打拼,从白手起家,到今天头顶大汉的名分,坐拥中原大地,千里沃野,兵强马壮,政令畅通,号令八方。
阿瞒此刻志得意满,笑傲江湖,巨大的成功连他自己一时之间也恍如梦中……
梦,从董贼乱政做起。
面对朝纲衰微、战乱纷起、生灵涂炭,热血奔涌的青年阿瞒,怀揣一把七星腰刀,踏上了济世救民建功立业之路,——一条旷世英雄之路。
像无数怀抱梦想的创业者一样,单枪匹马,出师不利,阿瞒杀贼不成,亡命天涯。
是英雄还是孬种,命运将阿瞒推向了人生的两难境地,逃亡的路上,阿瞒可以选择归田园,携妻子,避乱遁匿,饱食终日;天性不服输的他却选择了进取,选择了再一次抗争,青春的火焰不仅没有被浇灭,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反而愈加浓烈。
男儿闯天下,既要心怀大志,更需手握千军万马。
在病入膏肓的东
生活常识分享。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一、“三曹”诗风比较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
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
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
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
《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
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
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其诗歌风格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
后期诗歌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情绪低落。
《杂诗》、《赠白马王彪》等篇都很好地表现了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曹植在这些诗中发出慷慨激昂的呼声,由于受到排挤和压迫,抑郁不得志,悲怨之情,溢于言表。
但终究不能直接表达,曹植只好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诉说自己怀才不遇,遭谗受害之情,内容深沉。
摘要建安文学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位诗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但是由于三位诗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经历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诗歌既具有建安文学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种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使得他们的诗歌中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
曹操的诗歌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透露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的“古直悲凉”的美感;曹丕的诗歌委婉含蓄,秀美且细腻,具有一种宁静、柔和的“便娟婉约”的美感;曹植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透露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美感,但是后期却出现隐曲深沉,甚至出现哀伤忧愤情绪低回的特点。
所以本文将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其作品具有决定影响的及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的各个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论述。
关键词:“三曹”,诗歌,差异,风格AbstractThe "three Cao" poets of the period they are kin, Jian ' an litera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literary history. While Cao Cao, Cao Pi, Cao Zhi, parent-child, the three poets wer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Jian ' an literature, but due to differences in social status and experience of three poets, resulted in their poems of Song Jian ' an literature "generous to any gas, upright so that" this appa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but also there are very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ir poetry. They vary in the style of the poems showing the same,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Cao Cao of poetry generous dreary, and strong, and simple and ancient straight, revealed out a forceful Grand of tattoos of "ancient straight dreary" of beauty; Cao Pi of poetry euphemism implicit, beautiful and delicate, has a quiet, and soft of "will Juan graceful" of beauty; Cao Zhi's of poetry optimistic cheerful, high heroic, Qing just bodybuilding, revealed out "man odd high, Word mining China Mau, love and ya complaining, body is text quality" of beauty. But later hidden songs appear deep, even sadness worried and indignant feeling keyed feature. It is because the "three Cao" poems of different style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three Cao" literary images to later more visible, and more attractive. Due to "three Cao" by Department of social status, and identity statu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ces and itself of development, various causes, led to has three bit poet of poems of style exists with clear of differences, so this will from social environ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on its works has decided effect of and the angle starting, on "three Cao" poetry of all style Shang of differences and formed these differences of causes for addresses.Key words:The "three Cao",poetry,differences,style目录绪论 (1)一、“三曹”诗歌之同 (1)(一)感时伤世 (2)(二)忧生之嗟 (3)(三)雅好慷慨 (5)二、“三曹”诗歌之异 (6)(一)风格之异 (6)(二)情志之异 (8)(三)意境之异 (11)三、“三曹”诗歌的发展及其影响 (13)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绪论汉末建安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时期文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三曹父子的诗歌特点作文八百字曹操不是个仅仅会打仗的赳赳武夫,他还兼具了政治家的胸襟和文学家的情怀。
曹操的政治抱负很远大,无论是作“汉故征西将军”,还是做统一天下的君王,这个气魄都非常人所能比的。
所以他的诗中自然灌注了一股刚健而又沉雄的生气,那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豪迈表现出的都是帝王的气象,古今诗人中能有这种气魄的只有毛泽东一人而已。
比如他的《观沧海》《短歌行》,视界极其阔大,日月星辰仿佛都在他的掌控中一般。
可以说曹操是以帝王之气在写作,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用在曹操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政治领袖的身份使曹操的诗达到了一种超迈的境界,而诗人的身份又使他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他满怀同情地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样的诗句;对于生命苦短,年华易逝,他又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样焦灼的呼喊。
这些给他的诗定下了一个苍凉的基调。
所以曹操的诗,慷慨中隐悲壮,豁达中又见苍凉,成为“建安风骨”代表性的风格特征。
与曹操相反,曹植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才是个政治人物。
这里我不称曹植是个政治家,因为曹植的政治才能远远不能和他的文学才华相提并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植在政治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从他夺嗣失败可以看出,在政治上,他不仅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甚至连他的哥哥——相对平庸的曹丕也不如。
作为一位诗人,毫无疑问,曹植是一流的,然而作为一个在政治旋涡中翻云覆雨的政治角色,他无疑却是失败的。
他把慷慨使气的诗人习气带入到刻板严肃的政治生活,这无疑是不符合政治游戏的规则的,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其实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曹植并不是唯一一个“怀才不遇”的文学家,在他之前的屈原、扬雄,在他之后的李白、辛弃疾皆是文采出众而仕途坎坷。
如何在诗与政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大概是无数诗人或政治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作案。
也许诗与政治本身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浅谈三国中的父与子中国玄幻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在其中,父子关系是其中一大主题。
三国中的父子关系丰富多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本文将就三国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浅谈。
在《三国演义》中,历史上的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之间的经典一幕是「奏章」。
曹操在奏章中讲述一个故事,商讨国事;同时曹丕认为他已经能够理解诗词歌赋,于是提出要为奏章写诗。
然而曹操认为,这个时候写诗是大错特错。
这个故事既反映了曹操严谨、务实的性格,又反映了曹丕的才华横溢和自我表现的欲望。
在父子关系上,曹丕父亲曹操对他的要求很高,但曹丕并不完全服从,有时纵纵逆逆,让曹操很头疼。
曹操是个父爱养子的人,在家庭生活中他同样亲近细心,如《三国演义》中所阐述的那样。
与曹丕不同的是,刘备对其子刘禅十分宠爱,甚至有些溺爱。
在刘备临终前,他的遗言十分深刻,尤其是对了刘禅的勉励,「汝才既浅,自当勤学;以成庙堂大业,光我王室,望汝勿忘也。
」这是刘备在有限时间内对儿子最后的关怀与指导,它的意义比什么都要重要。
父爱儿、子爱父,是《三国演义》中一种普遍的父子形态,也是表现人情的一种形式。
刘备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他爱儿子爱得无微不至,一生尽管待遇有差别,这一点却是不变的。
我们再看一下关公与与他的儿子关索之间的父子关系。
关索是关公被害后托付给吕蒙并最终收回的儿子,吕蒙将他带回国父亲。
在相处中,关索对其父亲的敬爱远远胜过于亲情。
关公被杀后,关索闻讯自杀。
可以看出,他对父亲的爱是一种绝对的掏空和奉献。
虽然关云长英勇地战斗了几十年,身上也满是缺憾,可其家境寒苦,又浪客天涯,同时不得不经常忍受世俗的痛苦与困苦。
关公虽非富贵之家出身,但作为普通市民,也是个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感情的人。
他在战乱中可以杀敌抢粮,却不忘为自己的家人争取生存空间。
可以看出,三国中的父子关系十分复杂,有着诸多的表现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材料。
通过分析三国中父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中父子关系的内涵。
论三曹父子“器识”之异同
作者:何亚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5期
摘要: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彰显出了共同的“建安风骨”的特色,但同时他们的“器识”又存在着差异。
本文试从作家的生平经历及相关作品角度出发浅析三曹父子“器识”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三曹;器识;异同
作者简介:何亚婷(1995-),女,山东省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
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源于唐朝裴行俭之语。
“器”即东西,器具。
器具有宏大永恒与渺小短暂之分,故而可以指人的胸襟度量;“识”即见识、判断和看法,故而可以指人的远见卓识。
曹氏父子三人在“器识”方面既有异又有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三者的“器识”异同。
一、曹氏父子“器识”之异
(一)曹操之器识
1.雄才器识
曹操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启用一些身份卑微但却有才的人。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曹操所具有的雄才器识。
曹操从少年时,便“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等到他成为霸主后,大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此外,曹操从不拘泥于世俗之礼,“宁我负天下之人,不使天下之人负我”,种种表现,无一不流露出曹操的雄才器识。
2.霸主器识
从曹操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曹操作为一方霸主的宏大器识。
如《短歌行》便是表现乱世英雄的胸襟抱负的高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揭示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规律,从而表现出曹操招贤纳士的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流露出曹操他愿像周公一样礼贤人才,想要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表征着一代霸主想要实现远大理想时心目所及的广度以及深度。
3.悲凉慷慨的文人器识
曹操身上有着统一天下的帝王器识,但同时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一种悲凉慷慨的文人器识。
曹操的文人器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慷慨激昂的文人器识。
这一点在曹操的《观沧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外,又如《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也表露出曹操文人器识慷慨激昂的一面。
其次是苍凉悲壮的文人器识。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但有时也会发出人生短促的感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样充斥着感伤情调的诗句,表现出曹操的苍凉悲壮的文人器识。
(二)曹丕之器识
1.公子气
曹丕虽生于军营中,目睹战乱,但自从曹操攻下邺城后,曹丕的生活便安定下来。
因此,曹丕可以说是一个“博闻强识,才气兼该”的贵公子了。
他以公子哥儿的意气与文人交往,“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的这些诗句便很好地描写出了他作为公子哥儿所流露出的公子气。
2.女人气
曹丕的女人器识在他所创作的《燕歌行》一诗当中体现出来。
在该诗中,曹丕以委婉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在秋夜里思念远游丈夫的思妇形象,“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三句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曹丕是文学史上第一个男声作女调的诗人,这便是他女人器识的体现。
3.文士气
曹丕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表现出一定的文士气。
如在《杂诗》中曹丕采用了《古诗十九首》的常见题材,表现出文人化的情感体验。
此外,曹丕的诗多采取游子思妇题材,与汉末文人诗相近。
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以新婚女子的口吻来写,情真意切,在这一点上也能够看出曹丕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士气。
(三)曹植之器识
1.公子气
曹植身上所體现出来的公子气和其兄曹丕有所不同,曹植的公子气主要表现为他的诗歌中的形象大多是翩翩公子。
在曹植的生活经历中,随辇侍宴,斗鸡走马的贵公子生活也是他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曹植的作品中也有贵公子的生活内容,这表现出了曹丕的公子气。
2.狂士气
结合曹植的生平事迹,我们不难看出曹植的狂士气所在。
如曹操在考察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时,曹植提前买通曹操身边的宦官,因此对答如流,而曹丕默默不语。
后来曹操知晓此事,对曹植十分失望。
此后,曹操令二子进邺城公干,私下里命令守门将士不然他二人出入。
曹丕原路返回,而曹植竟杀了守门将士,扬长而去。
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遂立曹丕。
从以上曹植的所作所为中,可以得知,曹植有着“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不羁性格,这也是他狂士气的自然表露。
从这个层面上看,曹植确实是不具备明主贤相的器识的。
二、三曹父子“器识”之同
经过以上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器识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间器识方面的巨大差异。
曹操是宏大的帝王器识,霸主器识;曹丕是多情的才子,哀怨的诗人;曹植是浪漫的公子,压抑的诗人。
但有着巨大差异的同时,他们的器识也有着相同之处。
如曹操,曹丕,曹植三人的器识都是既有宏大的一面,又有渺小的一面。
又如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器识,因为生活环境的大致相似,故而他们又都有着公子气与文士气。
三、结语
古人讲“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看到宏大的事物,他的器识就会宏大,永恒;看到渺小的事物,他的器识便会渺小,短暂。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所感知到的事物不同,因此器识也就不同。
不同之中又有着相同,这便是环境使然的缘故。
参考文献:
[1]曹操.曹操集[M].中华书局,1959,(7).
[2]陈飞之.三曹诗论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
[3]冯宇.三曹文气成因探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