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的栽培及开发利用
- 格式:pdf
- 大小:90.01 KB
- 文档页数:2
地榆的种植技术地榆是蔷薇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
地榆的嫩苗茎及花穗都可以用于炒食、做菜等,有着止血凉血、清热解毒等各种功效,并且也有着一定的观赏性。
那么地榆该怎么种植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地榆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吧!1、采种浸种每年9月末是地榆种子采收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的地榆种子产量高,并且质量还能够得到一定保证。
地榆的适应能力强,种子中实不易脱落,所以也可以适当将采收时间延迟到10月份左右,可提高种子发芽率。
采种后对种子进行处理,做好浸种消毒工作,浸种的时候要选择温水,但温度也不能过高,否则可能会导致种子烫坏。
要注意消毒剂的使用,防止消毒过度,影响种子发芽。
2、适时播种处理完种子后,选择光照充足、肥力充足的砂性土壤,然后整地深翻做畦,结合施足基肥。
控制好播种密度全面均匀的播在土壤中,播种后覆盖细土,适当镇压,浇足水。
在还没有出苗的时候要保证土壤足够湿润,将土壤温度控制在18度左右,防止温度过低影响地榆种子发芽,一般3周即可出苗。
出苗后要加强管理,保证地榆幼苗健康生长,为幼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3、田间管理地榆的生长能力是比较强的,因此田间管理可以适当放松。
不过低于的需水量比较大,因此在种植中要保持土壤湿润,经常浇水。
并且要适当追肥,追肥的时候控制好氮肥的使用,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
每采收一次就需要追肥一次,恢复地榆的长势,促进叶片生长,延迟地榆的抽薹。
如果种植方向是嫩叶的话,那么在植株抽薹的时候就要摘除花薹,促进新叶的生长。
最后要做好中耕除草工作,防止杂草抢夺地榆生长营养。
4、病虫害防治地榆的病虫害发病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地榆的生长能力强,不过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
还是会有一些病虫害发生的,例如白粉病、金龟子等。
因此我们同样也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经常除草、控制好种植密度,防止种植过密降低田间通透性。
要保证地榆吸收充分的光照,防止田间湿度过高。
地榆的栽培技术采种地榆种子的采集时间应在9月中下旬,既可保证种子的数量,又有相对质量保证,经观察实验,引种栽培的地榆,由于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种实不易脱落,适当延迟采种,时间10月上、中旬,可提高籽种品质。
田间管理地榆的田间管理较粗放,也没有病虫危害,但要经常浇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并少量多次施用氮肥,最宜施腐熟的人尿。
特别在采摘嫩叶后,用腐熟尿水1份加水4份追施,或用速效氮肥追施,可促使叶片生长,延缓抽薹开花期,或不开花。
如果只采收嫩叶栽培,在植株刚开始抽薹时把花薹摘去,能促使分蘖生长新叶。
在苗期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采收播种出苗后可采收嫩叶。
随着植株长大采收嫩叶,以手折断者为嫩品;大面积种植可用镰刀收割,收割时要留基部叶柄5cm处,不要伤及生长点。
嫩叶片不耐贮藏宜鲜食。
病害有白粉病,春季开始发生。
主要以勤除杂草,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高的方法来预防。
虫害有金龟子,为害期间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浇灌防治幼虫。
1.《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
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
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2.《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
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
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3.《本经续疏》: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
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
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
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
药材地榆发展情况汇报
地榆,是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敛疮等功效,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地榆的发展情况一直备受关注,下面我将就地榆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地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的需求不断增加,地榆的
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
据统计,目前我国地榆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数百万亩,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为地榆的产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地榆的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中草药利用价值的
认识不断深化,地榆的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的地榆加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地榆的加工质量和产值。
再次,地榆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地榆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其产品
在医药、保健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中医药的兴起,地榆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最后,地榆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虽然地榆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地榆资源的过度开发、加工环节的不规范、市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管,保护好地榆资源,促进地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地榆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其发展情况值得关注。
目前,地榆
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加工技术不断提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进一步推动地榆产业的发展,为中草药产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地榆怎么栽种?地榆的生态习性和对生
长环境的要求
地榆怎么栽种?地榆的生态习性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地榆是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纺锤形粗壮跟,短柄小叶,紫红色花瓣,果实包藏萼筒内。
别名;黄爪香、;玉札、;玉豉或;酸赭等。
地榆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生长于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灌丛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地榆也是中草药。
性寒,味苦酸,无毒;归肝、肺、肾和大肠经。
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培清养阴,消肿敛疮等功效。
地榆的生态习性
地榆生于向阳山坡、灌丛,喜沙性土壤。
地榆的生命力旺盛,对栽培条件要求不严格,其地下部耐寒,地上部又耐高温多雨,不择土壤,中国南北各地均能栽培。
第1页共1页。
中药材地榆种植方法地榆(学名: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俗名地狱,属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茎和根作为药用部分。
地榆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例如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地,自古以来就被用于中药材中,具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
下面就来介绍地榆的种植方法。
一、适宜地区和气候条件地榆生长在温带和寒带地区,略具耐寒性,对土壤的要求适中。
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年平均温度在6-16°C之间,多云少雨,昼夜温差较大,能耐低温度至-20°C。
二、土壤要求地榆耐酸性较好,适宜生长于酸性土壤,pH值在4.5-6.5之间。
同时,对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沙壤土和壤土为最佳土壤类型。
三、繁殖方式地榆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和块根分株繁殖两种方式。
1.种子繁殖:地榆的种子可以在春季或秋季播种,首选春季。
先将种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一天,然后在育苗盘中播种,用1:2的腐叶土和河沙混合,适当施加有机肥料,保持湿润。
发芽一般需要7-10天,发芽后适当控制湿度,避免过于湿润,以免烂根。
苗长到3-4叶时,可进行移栽。
2.分株繁殖:地榆也可以通过块根分株繁殖。
在春季或秋季,将地榆植株挖出,用刀将根茎分成若干个块根,注意保持块根的完整性。
然后将块根重新种植到新的地块上,保持适当的湿度和阳光照射,定植后适当施加有机肥料。
四、定植和管理1.地块准备:在选择地块之前,应对土壤进行理化分析,确保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符合地榆生长的要求。
然后进行耕地,除草,根据需要施加适量有机肥料,并进行翻耕、平整。
2.定植密度:地榆的定植密度一般为3000-5000株/亩。
在将地榆苗从育苗盘中移栽到地块上时,栽植的深度要保持与育苗时相同,根颈不应埋入土中。
3.灌溉管理:在幼苗定植后的一周内进行喷灌,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幼苗萎蔫。
之后根据天气情况进行适量的定时定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4.杂草防治:地榆生长缓慢,需防治杂草对其生长的影响。
地榆种植技术和方法引言地榆(Scientific Name: Sanguisorba officinalis)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和观赏植物,在中药领域有很高的价值。
地榆喜欢生长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中,通常可见于河岸、草地和山坡等地方。
本文将介绍地榆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帮助种植者获得更好的产量和质量。
地榆种植技术和方法1. 地点选择选择适宜的生长地点对地榆的种植来说非常重要。
地榆适应性较强,可以生长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环境中。
在选择地点时应尽量选择土壤肥沃、pH值在6-7之间的土地。
2. 土壤改良如果土壤偏酸性,可以通过加入石灰来提高土壤的pH值。
此外,地榆喜欢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可以通过深翻土壤或加入有机质来改良土壤。
3. 育苗地榆一般选择育苗繁殖的方式。
育苗可选择在春季进行,首先需要在育苗盘或育苗箱中加入适宜的育苗基质,可以选择腐熟的泥炭土或珍珠岩等。
将地榆的种子均匀撒在基质上,然后覆盖一层薄薄的基质。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喷水保持基质湿润。
大约两周后,地榆的种子开始发芽,这时可以适当增加通风,培养坚强的幼苗。
4. 移植当地榆幼苗长到5-6片真叶时,可以进行移植。
将幼苗移植到整备好的田地或花坛中,保持适宜的间距。
移植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到根系。
5. 管理和养护养护管理是地榆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幼苗期的地榆来说,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水分积聚。
随着植株生长,可以适当控制浇水量。
在盛夏高温天气,可以增加浇水频率。
此外,要定期除草和松土,保持土壤疏松透气。
6. 病虫害防治地榆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枯萎病、蚜虫等。
在发现病虫害时,可以使用相应的农药进行防治,最好选择环保无毒的农药。
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植株的抗性来预防病害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7. 收获和贮存地榆一般在种植后2-3年才可以进行收获。
收割时选择在地榆进入开花期时进行,将地上部分的茎叶修剪下来。
经过处理后的地榆可以晾晒或进行烘干,然后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潮湿。
地榆地榆(学名:Sanguisorba officinalis)是蔷薇科地榆属的植物。
别名“黄爪香”、“玉札”、“玉豉”或“酸赭”等。
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生长于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灌丛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地榆也叫地瑜草。
相传人间曾瘟疫不止,许多女性饱受妇科疾病困扰,纷纷英年早逝,药王神边将自己的宝瓶变为地瑜草,寓意地面上代表祥瑞御福报的药草,后来人们慢慢的把地瑜草写成了地榆草。
地榆草,蔷薇科植物,中草药。
性寒,味苦酸,无毒;归肝、肺、肾和大肠经。
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培清养阴,消肿敛疮等功效。
地理分布广布于欧洲、亚洲北温带,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
根粗壮,多呈纺锤形,稀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及横裂纹,横切面黄白或紫红色,较平正。
茎直立,有稜,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
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7厘米,宽0.5-3厘米,顶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稀急尖的锯齿,两面绿色,无毛(因为叶子外貌很像榆树叶子,所以称之为地榆);茎生叶较少,小叶片有短柄至几无柄,长圆形至长圆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顶端急尖;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被稀疏腺毛。
茎生叶托叶大,草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
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通常长1-3(4)厘米,横径0.5-1厘米,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花序梗光滑或偶有稀疏腺毛;苞片膜质,披针形,顶端渐尖至尾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萼片4枚,紫红色,椭圆形至宽卵形,背面被疏柔毛,中央微有纵稜脊,顶端常具短尖头;雄蕊4枚,花丝丝状,不扩大,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子房外面无毛或基部微被毛,柱头顶端扩大,盘形,边缘具流苏状乳头。
园艺地榆品种
一、红叶地榆
红叶地榆是地榆属植物中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品种,它的叶片呈现出浓郁的红色,极具装饰效果。
在园林景观中,红叶地榆可以与绿色植物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的色彩搭配。
红叶地榆生长迅速,耐旱耐寒,适应性强,是一种理想的庭院观赏植物。
二、金叶地榆
金叶地榆是地榆属植物中一种叶片呈现金黄色的品种,金叶地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金叶地榆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长茂盛。
在园林景观中,金叶地榆可与红叶地榆相互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色彩组合,极具观赏价值。
三、蓝叶地榆
蓝叶地榆是地榆属植物中一种叶片呈现出淡蓝色的品种,蓝叶地榆在园艺中非常受欢迎。
蓝叶地榆的叶片颜色非常独特,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蓝叶地榆适合种植在花坛、花园、庭院等地方,为园林增添一份和谐与宁静。
四、白叶地榆
白叶地榆是地榆属植物中一种叶片呈现出浅白色的品种,白叶地榆在园林景观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白叶地榆的叶片色泽清新,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白叶地榆适合种植在庭院、花园等地方,与其他植物搭配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园艺地榆品种,每一种地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色,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
园艺地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增加园艺氛围,为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
希望以上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榆品种进行种植,打造美丽的园林景观。
中药地榆种植方法地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
下面将介绍地榆的种植方法。
一、土壤选择和准备地榆生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普遍适应性强,但对于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较好。
在进行地榆的种植前需对土壤进行耕翻和平整处理,以便于种子的播种和后续的管理工作。
二、种子选择和处理地榆的种子选择中大颗粒、健壮的种子,并需进行种子处理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种子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晾干;二是将种子放入盛有20%的含糊液中浸泡12小时,然后晾干。
三、播种和育苗在地榆的种植中,一般采用播种的方式进行育苗。
在适宜的时机,将种子均匀撒在育苗盆或者育苗床上,然后轻轻覆土厚约0.5厘米,再稍微用水浇透,保持土壤湿润。
一般情况下,地榆的发芽需要15-20天左右。
当苗高达到5厘米时,可以进行移栽。
地榆的移栽可以进行单株移栽,也可以进行一定行距的整行移栽。
在移栽之前,可以将育苗盆或育苗床的土壤用适量的水进行浸泡,以便于移植时不破坏土壤结构。
四、地榆的管理地榆的管理主要包括保持地榆生长环境湿润、控制病虫害和进行适量施肥等。
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需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同时,在生长过程中及时清除杂草,以免影响地榆的生长和发育。
在地榆的生长中,容易发生一些病虫害,如地榆叶斑病、地榆锈病、蝽类等。
可以采取适当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比如使用农药等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地榆的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所以也需进行适量的施肥。
一般在地榆苗期末进行追肥,可以使用石灰等肥料进行追肥,以提高地榆的生长速度和养分含量。
五、地榆的收获和储藏地榆一般在生长期80-90天左右即可收获。
收获地榆时,要注意将地榆的根茎和地上部分同时收割,然后进行整枝、晒干等处理。
收割完的地榆可以晾晒干透,然后进行储藏,以便于后续的加工和使用。
以上便是关于地榆的种植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植地榆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行适量的管理和防治病虫害,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地榆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一,地榆的植物学特点1,名称和分类地位广义的地榆是一个属名和多种植物名称,即地榆属我国有7种;狭义的地榆仅指地榆这一种植物。
这里仅谈谈地榆这一种植物。
地榆是正式中名,这个名称来源于《本草经》;别名还有黄爪香、玉札、山枣子等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2,分布和生长环境地榆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即以南部分省区;通常生长在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稀疏林下。
3,外形特点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公分,根粗壮,多为纺锤形,表面褐色,横切面黄白色或紫红色,茎直立,有棱;基生叶为单数羽状复叶有小叶4-6对,小叶片有短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叶边有多数粗大锯齿,两面绿色,无毛;茎生叶比较小,几乎无柄,形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窄;茎生托叶大,草质,半卵形;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长1-4公分,开花次序是从顶部向下开放,花萼4片,花瓣状,紫红色,无花瓣,7-9月开花;瘦果卵状四角形,长三毫米左右,褐色,果实包藏在宿存的花萼筒里面,种子卵形。
二,地榆的主要用途第一,地榆的根可药用,有凉血、止血作用。
第二,地榆多生长在草原地带,是草原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花时间紫红色的花穗顶生,格外漂亮,可以作观赏植物栽培应用。
第三,地榆的根、叶切碎捣烂的浸出液可以作农药,可以防止棉蚜、红蜘蛛、大豆蚜虫和小麦锈病。
另外,地榆的根和叶含有鞣质10%左右,可提制栲胶。
根含有淀粉30%左右,可酿酒用。
果实含油量10%左右,榨油工业用。
嫩叶可食用,又可代茶饮用。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图片引自网络)。
地榆是很少人知道、认识的一味中药材地榆属于多年生蔷薇科草本植物,它的株身高30-120厘米左右,呈纺锤形,根茎显得比较粗壮,地榆的根茎是棕褐色或紫褐色,呈现不规则的圆形状,有纵皱纹和横裂纹,表面看株身有菱角形而且无毛的,它的叶子呈卵圆形,并且在边缘处有圆钝的锯齿状,地榆的花是紫红色,它的别名有:酸赭、白地榆、西地榆、黄瓜香、山红枣、马连鞍、以及血箭草等名称。
地榆是一种民间常用的草药,有苦和涩的味道;微寒,归肝、大肠经,主要功效:湿疹、解毒疮、吐血、凉血、止血。
应用于血热、出血症、烫伤、疮疡痈肿等症状,通常人们把它的根茎焙成炭使用,它属于治疗水和火烫伤的重要药材,同时也是痔疮下血、血痢,也就是痢疾下血,还有妇女的崩漏等症状的患者都有显著的疗效。
虽然民间流传:“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这么个传说。
但是需要注意:对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不宜使用地榆治疗,因为它含有鞣物质,以防止避免吸收大量鞣物质而引起的中毒性肝炎就得不偿失了。
地榆分布很广,西南、华南、华北各省地区均有分布,虽然分布很广,但是很少人认识,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它生长于海拔50米至3000米的地方,在农村的山坡、草地和树林里经常能看见它的身影,春天季节它的嫩叶可以当成野菜吃,如果凉拌或者清炒之前需要用开水焯一下,否则它的苦味会影响口感的。
地榆入药部分是它的根茎,挖采时期通常分为两个季节:1、是在春季初还没有发芽之际,2、在秋季末它的苗枯萎之际,由于它是常见而且分布地区很广的中药材,目前只有少量种植户在种植,他们把地榆当成农业副产品,能给家里添加经济收益,挖取地榆的根茎部分再除去它的残茎须根,洗干净后晒干方便储存备用。
日常生活中,湿疹患者和不小心被烫伤者是很常见的,当我们遇到烫伤或者烧伤者时,可以把地榆焙干后碾成极细的粉末用麻油或者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末搅拌成糊状装入干净的瓶子中,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烫伤的表面,它会很快形成一层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细菌、消除疼痛,能促进烫伤表面迅速愈合等作用。
地榆种植技术与方法引言地榆(cientific name: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W. Mey.)属豆科植物,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地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长力,它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保护、植被修复和生态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地榆的种植技术与方法,以帮助种植者更好地进行地榆的种植工作。
地榆的生态环境要求地榆适宜生长在气候温和、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范围内的地区。
它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但也能耐阴生长。
此外,地榆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既能生长在砂质土壤中,也能适应粘土地。
地榆的繁殖方式地榆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根状茎繁殖两种方式。
种子繁殖种子繁殖是地榆的常用繁殖方式,其步骤如下:1. 采集成熟的地榆种子。
2. 将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可以通过浸泡在温水中或使用生长调节剂来促进种子萌发。
3. 准备育苗床,床体要松散透气,地面要平整,并保持湿润。
4. 将种子均匀撒在育苗床上,然后轻轻压实并覆盖一层薄土。
5. 保持床面的湿润,可以使用喷洒的方式进行保湿。
6. 种子萌发后,进行苗期管理,包括适量浇水、定期追肥等。
7. 待苗期生长良好后,可以进行地榆苗木的移栽。
根状茎繁殖根状茎繁殖是地榆的另一种常用繁殖方式,其步骤如下:1. 在适宜的季节(春季或秋季)选择健壮的地榆株进行繁殖。
2. 挖掘地榆根状茎,保持完整。
3. 将根状茎分割成适当大小的块状苗木,每块应包含一部分根系和地上部分。
4. 准备好移栽的土壤,保证土壤松散、排水良好。
5. 将根状茎苗木移栽到土壤中,埋土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苗木的竖直性。
6. 移栽后适量浇水,并进行定植后的保护管理,如覆盖草帘进行保湿等。
地榆的管理与养护地榆的管理与养护主要包括浇水、施肥、杂草防控等方面的工作。
1. 浇水:根据地榆的生长需要,合理控制浇水量。
不同阶段的地榆对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苗期需水较多,成长期适量浇水。
2. 施肥:地榆对肥料的需求较低,可适量追施有机肥或磷、钾肥。
地榆栽植密度
地榆(Botrychium multifidum)栽植时的适宜密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地榆的用途、土壤条件、生长习性和环境条件等。
一般来说,地榆可以作为地被植物或边坡保持植物使用。
在地被植物的情况下,栽植密度通常较高,可以在每平方米种植多株地榆,以便覆盖土壤并形成紧密的地被。
而在边坡保持植物的情况下,栽植密度通常较低,以便地榆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并形成牢固的根系。
具体的密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来说,对于地被植物,可以选择每平方米种植10-20株地榆;对于边坡保持植物,可以选择每平方米种植5-10株地榆。
需要注意的是,密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植物之间的竞争,从而影响地榆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在选择栽植密度时,需要考虑到地榆的生长习性和土壤条件,以及所需的覆土量和根系发育情况等因素,合理安排栽植密度,以保证地榆的生长健康和植被的效果。
常用中草药(地榆)
【本草】
地榆的老根在三月长苗,初生时铺在地面,独茎直上,高三、四
尺,叶子对分长出,像榆叶但窄而细长,呈锯齿状,青色。
七月开花像椹,为紫黑色。
它的根外黑里红,有点像柳根。
据《外丹方言》说:地榆也叫酸赭,因为它味酸,颜色又像赭。
现在蕲州当地人把地榆叫做酸赭,又误传赭就是枣,则地榆、酸赭为一种药物,主治功用也相同,所以将《名医别录》中的酸赭合并。
【药理】
◎地榆除下焦血热,治大、小便出血。
如果用来止血,取上半截切片炒用。
它的末梢能行血。
◎治疗各种疮,会疼痛的加用地榆,会瘙痒的加用黄芩。
◎治胆气不足。
◎地榆汁酿的酒,可治风痹(症状:肌肤尽痛),且能补脑。
将地榆捣汁外涂,用于虎、犬、蛇虫咬伤。
◎其热既清则血自安。
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
亦为解热止血的药。
【菟丝子烩鳝鱼】
地榆12克、菟丝子12克,鳝鱼250克,肉250克,竹笋10克,黄瓜10克,木耳3克,酱油、味精、盐、太白粉、米酒、胡椒粉、姜末、蒜末、香油、白糖各适量,蛋清 1 个,高汤少许。
◎将菟丝子、地榆煎两次,过滤取汁;鳝鱼肉切成片,加水、太白粉、蛋清、盐煨好。
将鳝鱼片放入碗内,放温油中划开,待鱼片泛起,将鱼捞起,再放入所有材料调味即可。
地榆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用法地榆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被称为地黄,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常用的药材之一。
它的学名是Gentianopsis paludosa,属于蔷薇科。
地榆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地榆主要生长在沼泽地、山区湿地、阴湿的草地和落叶阔叶林下。
一般情况下,地榆的高度为30-90厘米,植株直立,茎具有分枝。
地榆的叶子呈卵形,边缘有锯齿。
花朵呈钟状,颜色从淡紫色到粉红色不等。
地榆的果实是椭圆形的蒴果,内含有许多种子。
地榆的主要药用部分是其根和根茎。
地榆根茎呈灰棕色,并带有酸味。
地榆根茎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鞣质、萜类化合物等。
地榆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散瘀、止痛安神和调节免疫等功效。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地榆的主要作用与功能、主治疾病以及适宜的用量用法。
地榆的主要作用与功能如下:1. 清热解毒:地榆可以清热解毒,对于因火毒引起的口疮、咽喉肿痛、疮疖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2. 止血散瘀:地榆具有良好的止血散瘀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如咯血、便血、尿血等。
3. 止痛安神:地榆具有一定的镇痛和安神的作用,可以用来缓解头痛、神经性疼痛、焦虑不安等症状。
4. 调节免疫:地榆中的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提高抵抗力和预防感染病有一定的作用。
地榆的主治疾病包括:1. 口腔疾病:地榆可以用来治疗口腔溃疡、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
2. 出血性疾病:地榆可以用来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如咯血、便血、尿血等。
3. 火毒引起的疾病:地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因火毒引起的口疮、咽喉肿痛、疮疖等症状。
4. 神经系统疾病:地榆具有一定的镇痛和安神作用,适用于缓解头痛、神经性疼痛、焦虑不安等症状。
关于地榆的用量用法,具体的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疾病症状而定。
通常来说,地榆可以作为药材煎汤或煮茶饮用。
一般情况下,每次用地榆根10-15克,根茎或全草20-30克。
农村人人都爱的一种野草,可以治水火烫伤,还能用于痔疮出
血
地榆,这个名字很好听吧,它还有更多更好听的名字,别名“黄爪香”、“玉札”等。
地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野草呢?
在农村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地榆的影子,地榆多生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疏林下,路旁或田边。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鲜品30-120克;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
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keyi
保健食谱:
地榆粥:
【用料】:地榆2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地榆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效】:可清热凉血,适用于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痔疮出血、崩漏、血痢不止及水火烫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