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 是我们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法宝。
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艰苦奋斗才能成就海晏河清之业, 骄奢淫逸必遭荆棘铜驼之悲。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魏征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3.理解“十思”的内容及文章的论证思路。
4.认识“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翻译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 然后据事发挥, 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学习其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现实意义, 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三、预习检测求木长(zhǎng)浚源泉(jùn)载舟覆舟(fù )殷忧(yīn )虑壅蔽(yōng)想谗邪(chán xié)黜恶(chù)垂拱( gǒng )四、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 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 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 一说馆陶(今属河北)。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 封郑国公, 谥文贞, 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 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贞观元年(627年), 李世民登上帝位, 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
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 魏徵直言不讳, 前后上谏两百多事, 李世民全然接纳。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学习目的】一、了解“疏”这种文体二、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三、研习课文第一段,掌握“安”、“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学习重难点】一、掌握本段中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一、导入新课二、关注作者、作品1、魏征简介: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简介3、“疏”,通称_________,原本是______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后演变为______________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求木之长者()浚其泉源()壅()黜()塞源()载舟覆舟()黜恶()谗邪()谬赏()四、自读课文第一段,翻译并归纳相关文言知识点。
1、注意难译重点句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古今异义:根本3、一词多义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安: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不念居安思危求:求木之长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预有求于我也不求闻达于诸侯4、词类活用必固其根本五、再读此段,思考:1、找出中心论点,体会作者的正反论证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比喻入手呢?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预习课文第二段,初步归纳文言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学生读注释。
教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文言现象2、完成练习二——五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1、提名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3、思考练习一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本文多用比方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把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把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力气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育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育同学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二段。
一、导入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害,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
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
假如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
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害,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消逝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消逝这样的效果?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查找答案吧!二、解题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其次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消逝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状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谈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
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
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班级:xxxx班班级:高一(x)班教案名称:《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3.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对其中的核心观点进行分析和阐述。
教学内容:1. 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杜牧的基本情况。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包括对太宗的谏言、政治理念和文化思考等方面的讨论。
3. 将《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进行分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并对其进行评析和阐述。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课时安排:第一课: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课: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第三课: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进行核心观点的分析和评析。
第四课:小组讨论,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教学重点:1.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2. 引导学生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进行核心观点的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 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深入探究,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
2. 掌握如何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评析和阐述。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2.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1. 《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
2. 相关背景文献和资料。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质量和深度。
3. 书面作业,对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的评析和阐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谏太宗十思疏》是杜牧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篇劝谏诗文,对于了解唐代政治思想和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升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要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题解“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后来作为一种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
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
“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
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
“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集》,标题是后人加的。
起初称为《十思疏》。
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
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
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
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
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背景《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名臣魏征所作,文中通过十条思考,为太宗李世民献策,对太宗治国理政起到指导作用。
本教案主要是根据该文撰写而成,旨在通过学习该文章,掌握如何举办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课程,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论、文体,阅读中华经典文章,提高文学素养。
2.通过阅读经典散文,学习提炼文字中的意义,锻炼思辨能力。
3.意识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人们的思想、态度和价值的影响,探究人文精神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如何分析经典文本,如何有效提炼文字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的兴趣和能力。
2.学习如何处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学生讨论3.小组合作教学过程授课讲解1.首先,讲解唐代文论、文体,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
2.谈论如何阅读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读古籍。
3.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学生讨论1.要求学生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思想,进行积极的阅读和理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2.学生分组,各自分析文章,然后就文章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3.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角度、结构、语言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等。
小组合作1.组建小组,要求学生分配角色,各自起草一份对太宗李世民的忠告,思考如何蒙受谏言,并得到实施。
2.在小组内,学生需要模拟魏征为太宗李世民写这封豪迈豁达之書的情境,鍛煉自己的筆力。
3.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分别写下对于太宗李世民的忠告,并且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主要针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教学上的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主要思想、观点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多地采用了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而”“之”等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重点句子;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3.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使用说明:1.请同学们利用自习时间独立完成课前预习部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熟读课文;2.边读边翻译课文,注意要直译,重点的字词句式要做好标注;3.课上检查、订正课前预习内容,重点探讨合作探究部分。
【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2.文学常识——疏3.背景介绍二、识记字音求木之长(cháng)浚(jùn)源塞(sè)源载(zài)舟刊载(zǎi)厚德载(zài)物壅(yōng)蔽谬(miù)赏三、知识交流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1.解释重点词语:臣闻求木之.长者之:取消独立性。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转折连词,却。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固:稳固。
臣虽下愚...虽:虽然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帝位。
戒奢以.俭以:动词,用,行。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以:同“而”,转折连词,却。
2.特殊句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3.词类活用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使……稳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1.解释重点词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凡百:指所有的。
景:大。
莫不殷忧而道著殷忧:深切的忧虑。
道:治国之道。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既得志既:已经。
得志:实现愿望。
则纵情以傲物以:而,表并列。
傲:轻视。
物:指自己以外的人,此指臣民。
虽董之以严刑虽:让步连词,即使。
董:督责。
以:介词,用。
震之以威怒震:威吓。
《谏太宗十思疏》一、理论依据(一)课标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在《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阅读,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使命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和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
(二)教材和教参要求1.教材要求:本篇课文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
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围绕“倾听理想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体会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学习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思维,欣赏理性的艺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学生在课后要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讨论“创业与守成”“善始和克终”“墨守成法和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也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
2.教参要求:教参中在人文主题方面,提出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要学习古人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观点的现实针对性,把握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要学会写论述性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情预估高一年级的学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高中文言文词汇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一课时(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一课时这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